朱元璋于是丟了一根拔去荊棘的棘杖在地上,叫朱標伸手去撿,朱標很輕易就將棘杖拿了起來。朱元璋正色說道:“如果我不把這棒子, 上的刺拔掉,你還能拿得這么安穩(wěn)么?”朱標懂了,但這個不爭氣的兒子卻沒等他老子閉眼就先咽了氣。歷史上沒有一個王朝不籠罩在陰森的肅殺之中,在一片血雨腥風里,明朝恐怕算得上是殺人最多的王朝。“殺盡江南百萬兵,腰間寶劍血猶腥?!?/p>
如果只是戰(zhàn)場上的廝殺,倒也無什可議之處;但如果殺的是文武勛臣、知識分子,那王朝里集聚的冤氣和怨氣,恐怕幾代之后也無法消散的。明朝才子解縉曾上萬言書給朱元璋說:“天下皆謂陛 下任喜怒為生殺”,這是提著腦袋說出的肺腑之言,可惜這樣中肯的建言并沒能阻止一再興起的文字獄,單是明初的“三大案”就有十數(shù)萬人倒在血泊中。殺、殺、殺!人才殺光了,剩下一些庸才和避隱山林、裝瘋賣傻的文人和朝臣,明朝的氣數(shù)其實在開國不久便已經(jīng)定了。
以殘暴的手段排除異己和鞏固權(quán)位,最終只會升高敵對的態(tài)勢。其實朱元璋拔除的不是荊棘,是橘子上的果纖,是橘中最最營養(yǎng)的部份,這道理還不夠簡單么?朱元璋滅了元朝之后,于一三六八年即天子位,國號大明,年號洪武。以明為號,等于告訴國人,“明王”在此。但要當“明王”可不能只有空言,總得有行動才行,這就有創(chuàng)意了。據(jù)史料記載,朱元璋每天清晨五鼓時分,便派人在宮城的譙樓上一邊引吭高歌,一邊吹著畫角。畫角是一種古老的樂器,聲音哀厲高亢。歌詞共九句,起首的三句為“創(chuàng)業(yè)難,守成又難,難也難”,史家稱為“畫角吹難”。
可以想見,當畫角聲音穿過寒星冷月,穿到后宮君王的被子里,朱元璋便得離開身邊纏綿不盡的溫柔鄉(xiāng),牙一咬,坐到龍案旁開始批閱奏章,也真應了歌詞中的“難難難”了。得天下易,治天下難。有時得天下是一種時勢之必然,但治天下卻得靠自己的智慧和毅力。明史中,朱元璋有段趣聞:刑部主事茹太素呈上一篇奏章,里頭洋洋酒酒寫了一萬六千五百字,朱元璋叫大臣念給他聽,念了六千三百七十字,都還是一些之乎者也的廢語。第二天,皇帝躺在床上叫人繼續(xù)念,直到全篇念完,才知道總共就是五件事,而真正涉及本題的,不過五百零幾字而已。
朱元璋于是龍顏大怒,把上書人打了一頓,不過后來覺得有四事可行,就派中書都府執(zhí)行,并表揚被打的人是忠臣。由此可見,即使事必躬親,不敢有絲毫懈怠,要治理好政務又豈是一個“難”字了得。智慧悟語盧梭:“無論你多么高大,多么筆直站立,你還是離地面很近!”我們經(jīng)常認為自己已經(jīng)做得很多,其實,離成功之路還是很遙遠的,可一旦放棄了,失敗就必然來臨。065張三豐與劉伯溫輔佐朱元璋立國稱帝的功臣劉伯溫,名劉基,是浙江府青田縣人。
據(jù)傳奇的說法,他出生時,道長張三豐前來劉府道賀,在襁褓中的劉一見到張,就大喝三聲。張聽后大喜,說到: “此子聲如洪鐘,將來定成大器,可為國家基石。”于是便建議劉父為此兒起名劉基。劉十四歲時,因母親病重,便赴終南山找張求藥。張念其一片孝心,答應為他治母病;一方面也告訴他,大丈夫當以天下生民為重的道理,并收為徒弟。張三豐教劉伯溫熟研《春秋》和易理,劉因此而精于攻守謀略、形勢分析和天文地理等等。
后來劉又花了將近二十年時間,寫成《時務十八策》獻給朱元璋,讓朱據(jù)以為攻城和指揮大軍作戰(zhàn)之謀略范本。但朱元璋取得天下后,因為劉伯溫制定了大明律,阻礙了朱的皇權(quán)人治,又不時進宮爭諫,終于派佞臣胡惟庸趁劉白溫生病時,借口探病送藥,而將劉伯溫毒死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