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漸走近《紅色娘子軍》(下) □吳金高
五、觀演中芭
芭蕾舞劇電影《紅色娘子軍》很小就看過,什么時候能現(xiàn)場耳聞目睹藝術家們的演出呢?
2021年9月22日下午,我應邀在金湖文化藝術中心大劇院觀看蘇劇《太湖人家》,翻看《2021紫金文化藝術節(jié)觀演指南》,在“特邀優(yōu)秀劇目展演”欄目 ,“舞劇《紅色娘子軍》”這一行字赫然跳入眼簾。真是個好消息——10月15-17日,《紅色娘子軍》將在南京江蘇大劇院演出;演出單位,正是該劇的“嫡親娘家”——中央芭蕾舞團。
多好的機會?。∥亿s緊在網(wǎng)上預訂了17日19:30那一場的票。為了確保到時能“深度融入”劇情、看得更“懂”,接下來的日子,我找出早就下載保存在電腦里的1970年舞劇版電影全場劇本,打印成冊,也在查閱資料的基礎上就各場次的標題、音樂曲作者等作了批注;一有空就戴上耳機,打開微信收藏的舞劇版電影《紅色娘子軍》視頻,一邊聽場景音樂,一邊看情節(jié)舞蹈,也不時對照劇本琢磨音樂旋律、樂器音色與舞姿表情等。
早些年,我在南京湖南路一家書店買過一盒芭蕾舞劇電影《紅色娘子軍》的VCD,雖然裝幀比較粗糙,翻錄后的聲音和畫質都不太理想,但多少還是強化了該劇在我頭腦中的印象?,F(xiàn)在又一遍一遍地聽、看、想,對劇情、人物、音樂等有了更為明晰的認知,查閱相關資料,對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的演進歷程也有了新的了解。
算起來,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剛好和我同年。1963年,由周恩來總理提議創(chuàng)作,中國舞劇團立即響應,根據(jù)1960年故事片電影《紅色娘子軍》(梁信編劇,謝晉導演,王心剛、祝希娟、陳強主演)集體改編為同名芭蕾舞劇。1964年9月26日,由中央歌劇舞劇院芭蕾舞團(中央芭蕾舞團前身)在北京天橋劇場首演,大獲成功。兩周以后的10月8日,該劇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小禮堂再演。據(jù)說,開始,演員們在舞臺上激情澎湃地表演,都不知道臺下的觀眾有誰。演“老四”的演員首先發(fā)現(xiàn)了觀眾席中有位不平凡的“熟人”,雖然臺下比較暗,但極其熟悉的臉龐和獨特的發(fā)型加上特殊的演出地點,讓演員們猜到了是毛主席在觀眾席上。演出后,毛主席上臺與演員合影,并說了三句話:“方向是對頭的,革命是成功的,藝術上也是好的。”據(jù)南霸天扮演者也是該劇三位編導之一的李承祥回憶,當時整個禮堂回蕩著“毛主席萬歲”的高聲歡呼,他扮演南霸天,不敢靠前,也不敢縱情歡呼,只好悄悄讓扮演洪常青的演員“代為”多喊幾聲。
因為偉大領袖的親自觀看和高度評價,中央芭蕾舞團把10月8日確立為這臺芭蕾舞劇的生日。
從此以后,《紅色娘子軍》成了每一位中芭演員的必修課,也成了每一代中芭人的傳家寶,尤其是1970年舞劇版電影《紅色娘子軍》在全國放映后,她更成了億萬觀眾非常喜歡的民族經(jīng)典,幾乎是一夜之間,洪常青、吳清華成了包括我在內(nèi)千千萬萬人崇拜追捧的偶像。
帶著對《紅色娘子軍》這部歷久不衰藝術神話的熱切向往,2021年10月17日下午,我和愛人一路高德自駕,輾轉前往南京河西江蘇大劇院——這還是我第一次自己開車進入南京主城區(qū)。進場之前,在附近一家餐館,我們點的簡餐中,普普通通的一碗面條就將近40元,貴點可以理解,可實在吃不慣,心里就有些不爽,但想到再過一會兒就可以一睹中芭藝術家的風采,也就不在乎了。
19:30,劇場帷幕準時拉開,六分多鐘的《紅色娘子軍》背景、劇情和巡演歷程介紹以后,演出正式開始。
隨著故事情節(jié)一場一幕地展開,回蕩在大廳里的主題音樂一會兒悲愴哀傷,一會兒緊張激烈,一會兒舒緩明朗,一會兒激越雄壯,有時也陰沉灰暗……很快,觀眾的視聽直覺、內(nèi)心情感不同程度融入到了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所呈現(xiàn)的壯闊波瀾中……
將近兩個小時的現(xiàn)場觀看,聽覺效果的確很棒,江蘇大劇院的音響真的一流。但要說看得見的影像畫面,就因“位”而異了。
我們訂的是樓上第一排中間的票,本來是想重拾當年“樓上觀影”的感覺記憶,覺得應該是價廉“座”美的選擇,總以為,舞臺上表演的場景動作反正就那樣,遠一點也不會少了什么;曾經(jīng)看過一個從上方特殊角度俯拍的《天鵝湖》全劇視頻,感覺就很不錯啊——樓上看,說不定看的還更真切些。哪知,身臨其境,才看一會兒就在心里大呼“失算”:樓上畢竟離舞臺更遠,劇中人物的表情、細微的動作等等,自然就看不真切,大場面和群眾演員的倒也無所謂,可那么多特別情境、主要演員的關鍵細節(jié)看不清,視覺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有這種感覺,主要與之前我在微信公眾號里看過《紅色娘子軍》電影視頻有關。尤其是一些細節(jié)鏡頭,如吳清華——鐵鏈鎖手時的怒目圓睜;從常青手里接過銀毫子時的感動;手捧、臉貼紅旗的深情;接過椰子汁喝下去的感激……各種面部表情、動作細節(jié)、人物之間的交流互動等,我們在樓上那么遠的位置,無論如何也沒有看視頻特寫鏡頭那樣清清楚楚。當時就想,要是帶個望遠鏡多好。再看看大劇院樓下,前幾排居然有座位一直空著呢,真的很眼紅,可當時也沒想到問一下中途換票可不可以。
另外稍有欠缺的是,全場音樂不是中芭交響樂團的現(xiàn)場演奏,而是他們的現(xiàn)成錄音。此后劇組轉往揚州演出,倒是提前預告“中央芭蕾舞團交響樂團的演奏家們將在揚州與'娘子軍’會師”,可臨演還是未能實現(xiàn)齊聚中芭交響樂團以及現(xiàn)場合唱的呈現(xiàn),揚州觀眾只見到中芭首席老指揮卞祖善先生。其中原因后來知道,是為了“嚴格落實疫情防控政策”。
我們這次的南京觀演雖說有些遺憾,但更多的依然是心靈的震撼。這種震撼,來自恢弘的場內(nèi)音響和濃烈的觀劇氛圍,來自紅色娘子軍那種不屈不撓的無畏精神,來自新一代中芭藝術家整體精湛的演藝水準和對崇高藝術理想信念的執(zhí)著與傳承;同時,那些大老遠自駕甚或坐高鐵趕來“看戲”的人們,那一隊隊、一對對60后、50后甚至40后觀眾相攜而至的身影以及他們懷揣的革命理想與紅色情懷,那洋溢在所有觀眾臉上的對于高雅文藝作品的崇敬之情,還有在前大廳巨幅劇照下爭相留影時那一個個率真欣然的神色,演出結束謝幕時場內(nèi)一再爆發(fā)的如潮掌聲……都讓我深有感觸,難以忘懷。
曾經(jīng),我一直對《天鵝湖》頂禮膜拜,尤其喜歡劇中一曲又一曲風格各異的主題音樂。這次在江蘇大劇院,我突然間覺得,中芭的《紅色娘子軍》,不就是咱們的《天鵝湖》嗎!她演繹、記錄了半個世紀的紅色記憶,成就了一個時代的藝術經(jīng)典!
南京現(xiàn)場觀演,真的不虛此行。在回來的路上,回味演出的同時,我又多出一個念想:什么時候,只要再有現(xiàn)場觀看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的機會,票價再貴,我也要訂視聽效果俱佳的VIP票座。
六、經(jīng)典回眸
一部《紅色娘子軍》,多少人看了多少遍,聽了多少年,但總是百看不膩、百聽不厭。當初,連該劇的創(chuàng)編人員也認為,最多演兩三年吧,誰知,近六十年了,依然久演不衰,愈演愈“熱”。她的魅力在哪里呢?
帶著這樣的疑問,我對這部經(jīng)典的回望與“溫習”更多了一份專注。
1.《紅色娘子軍》的音樂舞蹈很傳神
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的音樂,對于塑造洪常青、吳清華等舞蹈形象自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補充和烘托作用。
關于《紅色娘子軍》的作曲者,早先我們看到的資料上都署名“集體創(chuàng)作”,后來逐漸清楚:劇組首先確定吳祖強、杜鳴心二人領銜——他們都曾在建國初期留學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作曲系,后回到中央音樂學院任教。由于創(chuàng)編時間緊迫,兩位作曲家又從自己的愛徒中物色助手,分工合作,這樣就有了王燕樵、施萬春、戴宏威三位中央音樂學院應屆畢業(yè)生的加盟。加上劇中多次引用或借鑒了的《紅色娘子軍連歌》(1960年老故事片版電影《紅色娘子軍》插曲)的曲作者黃準,該劇的作曲一共六人。
六位作曲家聯(lián)手打造的音樂,安排了幾個鮮明的主題,隨著劇情的展開交替貫穿、相呼相映。
全劇最突出的音樂主題有四個,現(xiàn)將專家提煉的“娘子軍連歌、洪常青、吳清華”三個主題以及我感悟的“南霸天主題”共四個樂段集中呈現(xiàn)如下——
【作者注:上面樂句有4處需要加連音線,但在Word文檔中不怎么好畫,我采用的是“特殊標記法”,就是在需要連接的兩個相鄰相同的音符中,將前者加粗,一共四處,分別是第②句中的6、3,第④句中的5、5。另外,第③句中有四處“三連音”: 262、765、262、321,這四組音符上面的連音線因不好畫從略,特說明?!?/span>
對照這幾個音樂主題,認真回看1970年芭蕾舞劇版電影《紅色娘子軍》,我在觀影、聽樂后有了一些零散的體會:
“娘子軍連歌主題”表現(xiàn)了這個戰(zhàn)斗集體的音樂形象,也是對全劇主題思想的概括和升華。劇中,只要是有娘子軍成員出現(xiàn)(或即將出現(xiàn),哪怕是聯(lián)想、展望到)的場面,聯(lián)歡的、操練的、戰(zhàn)斗的,表現(xiàn)娘子軍機警、英勇、頑強等情形場景的,包括一些特定細節(jié)處,如清華和戰(zhàn)友倆夜晚與小龐在南府接頭,洪常青就義前懷念戰(zhàn)友和展望娘子軍前景等,都有這個主題音樂的烘托。
“洪常青音樂主題”或快或慢、或亢或沉、或明或暗:當洪常青和小龐首次來到椰林;清華在根據(jù)地見到常青;南府內(nèi)團丁報告有重要客商(洪常青)前來拜壽,隨即常青氣宇軒昂亮相匪穴,以及最后洪常青昂首挺胸邁向火堆慷慨就義……音樂旋律中都包含這個主題。
“吳清華音樂主題”鮮明而豐富,充滿強烈的反抗精神。影片開始,土牢內(nèi)吳清華被吊鎖著,后面的出逃,搏斗,遇救,控訴,參軍……她的每一次出現(xiàn),每一次獨舞,都會顯現(xiàn)這個音樂主題,或深沉悲壯,或昂揚激動,或親切舒緩,各種樂器特色營造,多種節(jié)奏變幻呈現(xiàn),包括第三場里,清華和戰(zhàn)友潛入南府、摸掉崗哨后現(xiàn)身大院,雖光線較暗,但在單簧管奏出的這個主題渲染下,清華的機警和英武特別光彩照人。
“南霸天音樂主題”在劇中出現(xiàn)的不算多,但對于表現(xiàn)南賊的形象特征卻總是“先聲奪人”:出場毒打清華,壽宴迎賓送客,結尾倉皇出逃……未見其人,已知蹤影; “4”和“7”音 “極不協(xié)和”地巧妙介入,加上幾處用小號弱音器的吹奏,更襯托出這個“民團”頭目、惡霸地主的陰險狡詐。
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有多個版本,要說音樂與舞蹈的同步對接最一絲不茍、兩者水乳交融契合度更高的,我覺得還是1970年舞劇版電影的最好。其中最精彩的,是第二場后半部分《清華參軍》中 “清華來到紅區(qū)、重逢常青、控訴南賊”時,清華深情獨舞的那段音樂。
你看,吳清華跌跌撞撞地來到根據(jù)地,眼前到處是紅軍紅袖標、紅旗紅纓槍;你聽,短笛奏起的吳清華主題后,高亢、嘹亮、優(yōu)美的竹笛,用《娘子軍連歌》“向前進,向前進”那句旋律變奏出一段“明朗”的旋律,你一聽就會聯(lián)想到,根據(jù)地的天是明朗的天,根據(jù)地的地鮮花盛開,根據(jù)地的人翻身做了主。
你看,吳清華見到了紅旗,驟然踮起腳跟,碎步后退又疾步向前,來到英雄樹下,雙手捧起紅旗,緊貼臉龐,淚流滿面;你聽,小提琴柔板以較慢的速度,高亢而婉轉的旋律,烘托了清華找到救星、見到“家人”那無比激動的心情。
你看,認出了小龐,常青也來了,這不是在椰林里救起自己的恩人嗎?你聽,大提琴、雙簧管親切而深情的旋律,表現(xiàn)的不正是此情此景?
你看,連長遞來了一碗椰子水;你聽,雙簧管的旋律情意深深。你看,清華不知所措感激萬分,雙手捧碗,含淚喝下;你聽,大提琴的聲音如泣如訴,也讓人無不動容,無比溫暖。
特別是后面表現(xiàn)清華觸及傷痕控訴南賊一節(jié), 舞劇版電影的音樂更顯得深沉、激烈、剛勁。
和那段配樂絕對天衣無縫的,是薛菁華的舞蹈,無論塑造形象還是敘述事情,抑或表達內(nèi)心情感,她的舞姿與音樂可謂相得益彰,渾然天成,在視覺和聽覺上都能最大程度激起觀眾的義憤,在同仇敵愾情緒的渲染上,此時的音樂極為得力——
看,清華猛地拉起袖子,露出一道道血淋淋的鞭痕時,義憤難平的“側身吸腿”“背身跪步”,不屈不撓的“探海翻身”,還有再現(xiàn)鐵鏈吊綁的“足尖并立”,以及氣貫長虹的倒踢紫金冠、細膩動人的足尖碎步等,都看得人心酸、心疼、心碎。這一連串動作,豐富貼切傳神的舞蹈語匯,加上交響樂團中小號組和圓號組輪番漸次奏出的一連串嘹亮、激越的節(jié)奏性旋律,如呼喚,似吶喊,更為形象地表現(xiàn)了清華和大家共有的“強烈階級仇恨”,極其飽滿地刻畫了她強烈的反抗精神和追求光明的鮮明個性。
全劇都是這樣,每一個舞蹈動作都為塑造人物、表達內(nèi)心、推進情節(jié)、升華主題服務,處處精彩絕倫。難怪一些觀眾看了1970年舞劇版電影后說:薛菁華老師,我愿為你受南霸天的鞭刑。
當年看這部芭蕾舞劇電影時,我也納悶過,怎么所有人都不說一句話的呢?現(xiàn)在終于明白,舞蹈藝術家的每一個眼神每一個動作,乃至身上的每一處關節(jié)都會說話,而配樂的每一段旋律、每一個音符,也都在深情表達。
如果是單純欣賞《紅色娘子軍》音樂,那就要首推1997“音樂會組曲”版的。而其中最為細膩動人,更富器樂表現(xiàn)的獨特個性,也更能引發(fā)共鳴的,依然是表現(xiàn)瓊花來到紅區(qū)看到紅旗、見到恩人、控訴南賊那段——全劇唯一集中表現(xiàn)主要人物“喜怒哀樂”的 “瓊華參軍”片段。
改編后的組曲一共9段,這一段尤其強化了主奏、領奏樂器的表現(xiàn)力,尤其是竹笛的明麗、雙簧管的潤透,小提琴的如訴如泣,表現(xiàn)了清華來到紅區(qū)、見到紅旗時的激動;后面,雙簧管清朗的旋律則表達了她受到關切時的感激;特別是緊跟著的一段大提琴深情悠揚的奏鳴,很好地再現(xiàn)了她敘述身世時的悲苦。
同樣是“清華參軍”的場景,“音樂會組曲”中的這段旋律,已經(jīng)與電影版此處的音樂完全不同?,F(xiàn)在中芭公演該舞劇時,這一段的旋律也變了,倒是與“音樂會組曲”當中的那段旋律基本一樣。這次在南京大劇院現(xiàn)場觀演,也可能是我對薛菁華先入為主的崇拜,加上座位較遠,我就覺得此處音樂不夠“理想”——在“喜怒哀樂”中,演員的表演顯得“哀”有余而“怒”不足,遠沒有1970舞劇版電影那樣的豪邁、激越啊。
后來,仔細回味,我覺得還有個更重要的原因:“音樂會組曲”版的這一段旋律,沒有明顯地融入 “娘子軍連歌”“吳清華”和“洪常青”三大音樂主題,聽來,就大有與全劇“脫鉤”的感覺。
所以,音樂會組曲版的,還是更適合音樂會演奏;如果是舞劇表演,我還是更喜歡1970電影版的音樂。
根據(jù)分工,電影中包括這個片段的整個第二場音樂,由王燕樵作曲。他按照總體統(tǒng)籌的布局,遵循男女主要人物主題音樂全劇一以貫之、《紅色娘子軍連歌》旋律融會貫通始終、適當融入海南民族民間元素的原則,把紅軍戰(zhàn)士昂揚向上、軍民團結親如一家,特別是吳清華敢于反抗、愛憎分明、積極革命的英雄形象表達得恰如其分、纖毫畢現(xiàn)。
雖然,當初的王燕樵算是“名不見經(jīng)傳”,但他把承擔的這一場音樂編創(chuàng)得絲毫不遜名家,同樣也讓我越聽越肅然起敬。
2.《紅色娘子軍》的情節(jié)很耐看
多次觀看,仔細琢磨,我覺得除了音樂舞蹈,《紅色娘子軍》的人物塑造和情節(jié)展開特別巧妙,劇情的發(fā)展很講究起伏遞進,能給人一波三折、一唱三嘆之感。
這部舞劇是“雙主角”,而縱觀全劇,我感覺最核心的形象其實是女主角吳清華,圍繞她的系列情節(jié)以及所彰顯的人物特點,我是這樣理解并概括的:
三次不屈抗爭:奪鞭逃出牢房;椰林勇斗團??;敢奪南賊手杖——塑造的是拼死一搏的形象。
三次激憤難平:牢房欲掙枷鎖;南府夜擊仇人;揮手處決南賊——彰顯的是深仇必報的果敢。
三次血淚控訴:椰林恩人扶助;喝水露出傷痕;加入聲討隊伍——突顯的是苦大仇深的身世。
三次感激動容:接過常青銀元;見到紅軍旗幟;喝下真情椰汁——刻畫的是感恩戴德的情愫。
三次喜不自勝:常青椰林指路;光榮參軍入伍;練習投彈射擊——彰顯的是翻身解放的自豪。
三次英姿颯爽:接槍入列亮相;夜探南府老巢;山口英勇阻擊;表達的是革命到底的決心。
三次深情獨舞:雷擊醒來無助;當眾控訴仇敵;幡然領悟教育——描述的是不斷成長的軌跡。
層層遞進的情節(jié)沖突和情感刻畫,才讓這部芭蕾舞劇環(huán)環(huán)相扣,高潮迭起,引人入勝。
3.《紅色娘子軍》的史料很難得
一直為當初沒有購買、保留下什么原版的《紅色娘子軍》圖文資料而遺憾。為了更周全地了解《紅色娘子軍》,除了梳理、重溫已有的音像資料,最近我借助網(wǎng)購的極大便捷,進行了一次“搶救性挖掘”,不到一個星期,很快圓了我的《紅色娘子軍》“史料夢”——
《紅色娘子軍·革命現(xiàn)代舞劇主旋律樂譜》:人民出版社1970年出版,全書173頁,包含1970芭蕾舞劇版電影全場音樂的曲譜。網(wǎng)購時,為了保險起見,我選擇了兩家各買一本,結果一樣,都是原版真書。記得其中一個賣家曾兩次打我電話,略帶歉意地說,書不是廣告上說的“九成新”,挺舊的……我說沒關系,只要內(nèi)容完整,看得清楚就行。其中一本的封底還有當年“購于武漢紀念”的藍色印章。
《紅色娘子軍·革命現(xiàn)代京劇主旋律樂譜》:人民音樂出版社1972年出版。封底也有購書印章,紅色的,但字符已難以辨認。
《紅色娘子軍·革命現(xiàn)代舞劇劇本》:人民出版社1970年出版,這本書特別珍貴——劇本開始的“主要人物”,不是簡單的姓名、角色,而是劇照加姓名和身份簡介,幾幅劇照,就是當年我們在書店和家里墻上經(jīng)??吹降模嫒宋锸遣噬珓≌?,反面人物為黑白;男女主角一人一頁,其他正反配角兩人一頁,總共4頁,正反鮮明,主次有別。
一組“主要人物”劇照后面是書的“正文”,分三部分內(nèi)容:序幕/第一到第六場(其中含“過場”)/兩首歌的詞曲。
“正文”后面,還有11頁其它鏡頭劇照,其中第一幅就是紅衣清華騰身躍步?jīng)_出黑牢的“倒踢紫金冠”造型;最后6頁連版連印,正面超寬幅的3頁畫面,顯示的是劇終前在新黨代表吳清華和連長的帶領下,根據(jù)地軍民踏著烈士鮮血“向前進,向前進”的奮進場景。
這本書當年定價才0.25元,這次,網(wǎng)上標價52元,我二話沒說,立即轉賬付了款。
這本書的主體是劇本。劇本頁當中,每一場次每個場景,各個人物的細節(jié)表現(xiàn),一系列舞蹈動作的具體名稱等,都清清楚楚。特別難得的是,隨著劇情的鋪展,還就重點細節(jié)或相關舞蹈動作配了黑白劇照,一共96幅,文字頁里,每頁安插一兩幅劇照,每一幅劇照下面都注有“劇照三十二(例)”,有的還加了此時舞蹈動作的名稱,而劇本相應的文字說明處也注了“(劇照三十二)”,圖片清晰,文字簡潔,圖文對應,一目了然。
連同兩本主旋律樂譜,那些磁帶、光盤和下載的音像資料等,都是觀眾熟悉作品、走進劇情必備的參照和媒介。無論是當年和現(xiàn)在,人們在觀演前,要是能更多地借助這些資料,提前熟悉一下背景、劇情、以及舞蹈、音樂這樣那樣設計安排的“所以然”,就一定會多一些心領神會,少一些囫圇吞棗,那么,這部著名芭蕾舞劇就會更多更廣、更深更透地走進人們的心里。
同時,這些資料,我感覺也都是音樂舞蹈教學的絕好教材、重要參考和珍貴范本。
4.《紅色娘子軍》的意義很深遠
《紅色娘子軍》之所以被公認為是經(jīng)典,高山仰止、無法超越的經(jīng)典,我的理解感悟還有——
她所呈現(xiàn)的,早已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故事、一部普通的作品;你從中感受分享到的,是曲折而又動人的情節(jié)、豐富而又高尚的情操、大氣而又細膩的音樂語言、古典而又出新的舞蹈藝術……只要專注欣賞了,你會發(fā)自肺腑地感激并崇拜那些富有革命理想和創(chuàng)作激情的劇作家、作曲家、指揮家、演奏家、舞蹈家……那一長串熠熠生輝的名字。
為什么那么多的觀眾、聽眾總是眾口一詞地說,《紅色娘子軍》像一堵高墻,至今無法逾越?我覺得那是因為,她完全可以作為今天的人們學習作曲、配器、指揮、舞蹈、燈光、化妝及其它舞臺藝術特別權威的“國標”教科書。
《紅色娘子軍》這部經(jīng)典的誕生、發(fā)展與傳承,更與中國共產(chǎn)黨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fā)展史緊密關聯(lián)——
有了我們黨從延安時期就開始確立的“文藝為人民服務,首先是為工農(nóng)兵服務”以及后來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文藝方針,藝術家們才能夠創(chuàng)作成功并逐步完善出像《紅色娘子軍》這樣活在億萬人民群眾心坎上的雅俗共賞的民族正氣歌、時代最強音。
新中國成立以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廣播電影、書畫電視、磁帶唱片、光盤電腦、手機微信、5G網(wǎng)絡……現(xiàn)代信息傳媒技術的逐漸發(fā)達和日益普及,才讓《紅色娘子軍》等文藝作品的人物形象、場景音樂、風格特點等等,讓許許多多諸如此類的革命故事及其所折射的一串串紅色精神能夠在越來越便捷理想的條件下,在廣大群眾的耳畔、眼里、心中越來越豐沛,越來越明晰,最終在心里深深扎下了根。
所有這一切,不正是當年的紅色娘子軍們在漫漫征途和茫茫黑夜浴血奮斗所追求和憧憬的光明前景嗎?
這是我走近并喜愛名劇《紅色娘子軍》經(jīng)歷與情感的真實記述,也可以作為我參加“四史”學習教育活動的一部分心得體會。
謹以此篇獻給偉大的中國共產(chǎn)黨。
2021年12月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