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樹老師教育記 08-1214:00
世間萬物皆有定時:播種有時,成長有時,花開有時,凋零亦有時——《圣經(jīng)》
本文邏輯:
一、為什么父母們這么焦慮?
二、如何緩解過度的育兒焦慮?
1、尊重孩子的成長節(jié)奏
2、消除“攀比心理”,不做孩子的“差評師”
(正文2119字,閱讀時間約為5分鐘,可先閱讀再分享)
常常聽到家長這樣來問小樹老師:“老師,我的孩子怎么還不會算數(shù)啊?”
“老師,寶寶自己還不會自己上廁所,總是要老師幫忙是為什么?”
“老師,孩子做事總是磨磨蹭蹭,我看著急得不行!有沒有辦法讓他做事麻利一點哇!”
面對這樣的情況,小樹老師常常會問一句:孩子的“慢”有影響到正常的生活嗎?
這樣的焦慮并不少見,在知乎,有這樣一個提問:
會說英語這一要求,已經(jīng)不僅僅是工作人士的要求了嗎?甚至2歲的孩子都要會說英語嗎?
01
為什么父母們這么焦慮?
“現(xiàn)在社會壓力這么大,我萬一松懈導致孩子輸了怎么辦!”
“看看孩子的同學,小小年紀會英語、會彈琴跳舞、說話做事落落大方。我的孩子也不能落下呀!”
“千萬不能輸在起跑線上,輸了以后就難追了!”
為了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父母們努力購買“學區(qū)房”、送孩子進一所好學校、放學后帶孩子去上“奧數(shù)班、作文班、舞蹈班、鋼琴班”,好不容易回到家,家長又掏出一沓作業(yè)。
孩子皺著眉頭和家長說:“爸爸,我能不能休息一下,我太累了!”
爸爸卻依舊焦急的說:“休息什么?你看隔壁的小明哥哥!他這次考了年級第一!還會鋼琴,你要向他學習呀!”
這樣的對話發(fā)生在太多“焦慮的家庭中了”——孩子非常疲憊、家長也因為一直緊繃著而從不敢放松。
但這句話真的正確嗎?
在 CCTV出品的紀錄片《鏡子》中提到:“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這一句話最大的問題就在于,它默認孩子的成功之路只有一條。
但是現(xiàn)實生活中,通往成功的路徑是有很多條的,而孩子也不會一輩子只走直線,要求孩子一輩子都跑在前列,永遠不犯錯,永遠不拐彎本身就是一個不實際的愿望。
而抱著這個愿望去培養(yǎng)孩子的家長,也難免會感到焦慮萬分。
人生的跑道很長,也有很多條路,它是一場終點很多的“馬拉松”。
與其在一開始就用盡全部力氣去奔跑,不如在一開始輕裝上陣,勻速前進,終點很重要,但沿途的風景也很美。
02
如何緩解過度的緊張
1、尊重孩子的成長節(jié)奏
曾經(jīng),一段名為《媽媽之歌》的視頻在國外網(wǎng)站被瘋狂點播。
整首歌只聽到一位母親急切的、不容置疑的催促聲:
“快點啊,快點啊,不然就來不及了!”】
當時聽了忍俊不禁——原來普天下的媽媽都是一樣著急啊。
但搞笑之余,也忍不住反思:孩子總是被催促“快一點快一點!”真的是符合發(fā)展規(guī)律的嗎?
以畫畫為例,8歲的孩子才能按大人的視角觀察臨摹,在這之前孩子畫畫只是直覺思維的自我表達。
讓太小的孩子學習繪畫技巧,告訴孩子太陽應該是圓的,云朵應該是白的,且不說這是對想象力的扼制,至少是一種浪費時間。
清華美院教授方曉風在一次學術會議上說過:
“美術教育中深受其害的就是社會上的這些考前教育。8筆畫蘋果,幾筆調色彩,目的是為了應試,”直接的后果是學生臨摹能力強,表達能力弱,當然產(chǎn)生不了大師。
孩子的生長與認知有其自然發(fā)展的規(guī)律,了解孩子的生長規(guī)律,在尊重其規(guī)律的基礎上讓孩子發(fā)展,而不是拔苗助長,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長。
2、消除“攀比心理”,不做孩子的“差評師”
互聯(lián)網(wǎng)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讓信息的獲取變得更加容易,而一些“神童”的出現(xiàn),則更加加劇了父母的“焦慮”。
前段時間,“日做詩2000首”的岑某諾刷爆了父母們的朋友圈:
“父母們”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看見太多神童了,原來認為班級前十就是優(yōu)秀,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要年級前十;
原來認為年級第一就是優(yōu)秀,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別人家的孩子不僅年級第一,而且英語還是母語水平,鋼琴更是參加過某某比賽。
這些信息都進一步加劇了父母們的焦慮:別人家的孩子怎么就這么優(yōu)秀!我的孩子怎么就做不好呢!
在這種心態(tài)下,父母對于孩子的要求難免會更高,言語之間也會有很多“別人家的孩子”:
“為什么小明每天一回家就寫作業(yè)!你還在這玩手機!”
“你看看人家小紅,年級前3了,跳舞還比你好!”
但這樣的“攀比心理”不僅不利于孩子更好的成長,更加會破壞親子之間的關系。
《少年說》里,一個叫吳笛的女生的話很讓人深思。她說: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yōu)點跟缺點,在成長的道路上,我們遇到的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家的孩子,而是我們自己?!?div style="height:15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