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清代繪畫,在當時政治、經(jīng)濟、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影響下,呈現(xiàn)出特定的時代風貌。卷軸畫延續(xù)元、明以來的趨勢,文人畫風靡,山水畫勃興,水墨寫意畫法盛行。文人畫呈現(xiàn)出崇古和創(chuàng)新兩種趨向。在題材內(nèi)容、思想情趣、筆墨技巧等方面各有不同的追求,并形成紛繁的風格和流派。宮廷繪畫在康熙、乾隆時期也獲得了較大的發(fā)展,并呈現(xiàn)出迥異前代院體的新風貌。民間繪畫以年畫和版畫的成就最為突出,呈現(xiàn)空前繁盛的局面。清代繪畫發(fā)展的歷史進程,與整個社會的發(fā)展變遷相聯(lián)系,亦可分為早、中、晚3個時期。
[早期繪畫] 約自順治至康熙初年。這一時期,文人山水畫興盛,并形成兩種截然不同的藝術(shù)追求。承續(xù)明末董其昌衣缽的四王畫派,以摹古為宗旨,受到皇室的重視,居畫壇正統(tǒng)地位。活動于江南地區(qū)的一批明代遺民畫家,寄情山水,借畫抒懷,藝術(shù)上具有開拓、創(chuàng)新精神,以“金陵八家”、“四僧”(石濤、朱耷、石谿、漸江,一說為:石濤、八大山人、弘仁、石谿)、新安派為代表。
四王畫派主要指王時敏、王鑒、王翬、王原祁4人,有時亦加上吳歷、惲壽平,合稱“四王吳惲”或“清初六家”。他們大都奉董其昌的藝術(shù)主張為金科玉律,致力于摹古,推崇元四家,強調(diào)筆墨技法,追求蘊藉平和的意趣。由于“四王”社會地位顯赫,交游廣、門生多,在士大夫中影響大,其藝術(shù)旨趣又受到統(tǒng)法者贊賞,因此,被視為畫壇正統(tǒng)派,影響所及,直至近現(xiàn)代。他們在以臨古為主的藝術(shù)實踐中積累了較深厚的筆墨功夫,在筆墨、構(gòu)圖、氣韻、意境等方面,也總結(jié)了一些規(guī)律性的經(jīng)驗,尤其是發(fā)展了干筆渴墨層層積染的技法,豐富了中國畫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力。然而,他們忽視師法自然,回避現(xiàn)實生活,缺乏具體感受,致使作品大多單調(diào)、空洞,缺少生氣和新意,阻礙了他們?nèi)〉酶叱删汀?#8220;四王”之中,王時敏、王鑒、王原祁更重筆墨,主要宗法黃公望。王原祁被稱為婁東派首領。王翬尚能體察自然,并兼容各家技法,面貌比較多樣,后世稱其為虞山派首領。四王畫派至清代中期,影響遍及朝野,宗婁東派的有黃鼎、唐岱、董邦達、方士庶、張宗蒼、錢維城等人。屬虞山派的有楊晉、李世倬、宋駿業(yè)、唐俊、蔡遠、顧□等人。此外,還有“小四王”(王昱、王愫、王宸、王玖)、“后四王”(王三錫、王廷周、王廷元、王鳴韶)等。
明末清初,聚集于江南地區(qū)的一批遺民畫家,呈現(xiàn)出與正統(tǒng)派相左的藝術(shù)追求。南京的金陵八家,以龔賢為首,包括樊圻、高岑、鄒喆、吳宏、葉欣、謝蓀、胡慥,他們遁跡山林,潔身自好,重視師法自然,主要描寫南京一帶風光,揭示山川之美,抒發(fā)真切感受,廣泛學習前人之長,以扎實的功力,力求突破成規(guī),創(chuàng)立新意,風格雖各有不同,但均具有清新怡人的意趣。同時,稱譽南京的還有陳卓、王概、柳□、張風等人。
惲壽平:《山水軸》
“四僧”是指石濤、朱耷、石谿、漸江4人。前兩人是明宗室后裔,后兩人是明代遺民,四人均抱有強烈的民族意識。他們借畫抒寫身世之感和抑郁之氣,寄托對故國山川的熾熱之情。藝術(shù)上主張“借古開今”,反對陳陳相因,重視生活感受,強調(diào)獨抒性靈。他們沖破當時畫壇摹古的樊籬,標新立異,創(chuàng)造出奇肆豪放、磊落昂揚、不守繩墨、獨具風采的畫風,振興了當時畫壇,也予后世以深遠的影響。其中石濤、朱耷成就最為顯著。石濤的山水不宗一家,戛然自立,景色郁勃新奇,構(gòu)圖大膽新穎,筆墨縱肆多變,格調(diào)昂揚雄奇,是清初最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畫家。朱耷以花鳥畫著稱,繼承陳淳、徐渭傳統(tǒng),發(fā)展了潑墨寫意畫法。作品往往緣物抒情,以象征、寓意和夸張的手法,塑造奇特的形象,抒發(fā)憤世嫉俗之情和國亡家破之痛。筆墨洗練雄肆,構(gòu)圖簡約空靈,景象奇險,格調(diào)冷雋,達到了筆簡意賅的藝術(shù)境地。對后來的揚州八怪和近現(xiàn)代大寫意花鳥畫影響重大。石谿的山水從黃公望、王蒙變化而出,以真景為粉本,描繪重山復水,繁密而不迫塞,用渴筆禿毫層層皴染,厚重而不板滯,具有雄偉壯闊,蒼茫渾厚的氣勢。與石濤并稱“二石”、與程正揆(號青谿道人)并稱“二谿”。漸江的山水取法倪瓚,多繪名山大川,尤善寫黃山真景,構(gòu)圖簡潔,丘壑奇倔,干筆渴墨勁峭整飭,境界荒寂,富有清新靜穆之致,真實地表現(xiàn)了名山之質(zhì)。他與石濤、梅清有黃山派之稱,與查士標、孫逸、汪之瑞合稱海陽四家,形成了新安派。
石濤:《山水冊》美國私人藏 石濤(1630一1724年),本姓朱,名若極,別號很多,如大滌子、清相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法號有元濟、原濟等。他是明靖江王贊儀的十世孫,朱亨嘉的長子,終年55歲。公元1645年(順治二年),他十六歲,在國破家亡的命運促使下,遂由桂林赴全州,在湘山寺削發(fā)為僧,改名石濤。
梅清:《黃山圖冊》之一 梅清,字淵公,號瞿山,安徽宣城人。生于明熹宗天啟三年(1623年),卒于清圣祖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順治十一年(1654年)舉人,與石濤交往友善,相互切磋畫藝。石濤早期的山水,受到他的一定影響,而他晚年畫黃山,又受石濤的影響。所以石濤與梅清,皆有“黃山派”巨子的譽稱。
清初至康熙(1662~1722)年間,還有一些畫派、畫家各擅其能。惲壽平的沒骨花卉畫,以極似求不似,風格清新淡雅,影響廣泛,被稱為常州派或南田派。袁江的界畫結(jié)構(gòu)精微,氣勢雄偉,為清代界畫名家,其侄袁耀承其畫風,有袁氏畫派之稱。其他地方性流派還有羅牧的江西派、藍孟、藍深的武林派等。另外還有禹之鼎、王樹□、謝彬、上官周等人,善畫人物、肖像。周□、張穆善畫龍、馬,傅山、普荷、法若真、黃向堅等善畫山水,均負有時名。
[中期繪畫] 康、雍、乾年間,是清代社會安定繁榮時期,繪畫上也呈現(xiàn)隆興景象,北京、揚州成為繪畫兩大中心。京城的宮廷繪畫活躍一時,內(nèi)容、形式都比較豐富多采。在商業(yè)經(jīng)濟發(fā)達的揚州地區(qū),崛起了揚州八怪,形成了一股新的藝術(shù)潮流。 清代宮廷繪畫,在康熙(1662~1722)、乾隆(1736~1795)年間,隨著全國統(tǒng)一,政權(quán)鞏固,皇室除了羅致一些專業(yè)畫手供奉內(nèi)廷外,還以變相的形式籠絡一些文人畫家為其服務。宮內(nèi)除了設立如意館等機構(gòu)以安置御用畫家外,還用入值“南書房”的形式,以延納學士、朝官身份的畫家。有不少的學士、朝官,實際上已經(jīng)成為宮廷畫家,他們經(jīng)常畫些奉旨或進獻之作。這些作品大多署有“臣”字款,統(tǒng)稱為宮廷繪畫。其內(nèi)容主要有:描繪帝后、大臣、少數(shù)民族上層首領的人物肖像畫,表現(xiàn)帝后生活的宮廷生活畫,記錄當代重大歷史事件的歷史紀實畫,供裝飾、觀賞用的山水、花鳥畫等。風格面貌比較多樣。人物畫有傳統(tǒng)的工筆重彩和白描畫法,還有吸收西法比較寫實的畫法;花鳥畫有宗法黃筌的工筆寫生和惲壽平的沒骨法;山水畫則多屬“四王”派系,唯大寫意畫法則未在宮內(nèi)傳布。這一時期,最負盛名的人物畫家有焦秉貞、冷枚、崔□、金廷標、丁觀鵬、姚文瀚等。山水畫家有唐岱、徐揚、張宗蒼、方琮等。花鳥畫家有蔣廷錫、鄒一桂等。還有一批供奉內(nèi)廷的外國畫家,如郎世寧、王致誠、艾啟蒙等人。他們帶入西洋畫的明暗、透視法,創(chuàng)造了中西合璧的新畫風,還培養(yǎng)了不少弟子,深受皇帝器重。清代宮廷繪畫自嘉慶(1796~1820)以后,日趨衰微,已無可以稱道的畫家。
郎世寧:《八駿圖》郎世寧擅長動物畫,清高宗時進貢不少駿馬,郎氏創(chuàng)作有許多馬圖。是幅畫煙云綠柳下八匹馬,姿態(tài)各異,刻意寫真,可謂馬圖代表作。
清代中期,南方商業(yè)城市揚州,富商聚集,人文薈萃,經(jīng)濟、文化迅速發(fā)展,成為東南沿海地區(qū)的一大都會。各地畫家亦紛至沓來,賣畫獻藝,揚州八怪就是其間最著名的一批畫家。“八怪”并不限于8個人,而是代表了藝術(shù)個性鮮明、風格怪異的一批畫家。他們接過石濤、朱耷的旗幟,重視生活感受,強調(diào)抒發(fā)性靈,作品多寫梅、蘭、竹、石,善用潑墨寫意,具有較深刻的思想和熾熱的感情,形式也不拘一格,狂放怪異,在畫壇上獨樹一幟,富有新意。主要畫家有金農(nóng)、黃慎、汪士慎、李鮮、鄭燮、李方膺、高翔、羅聘以及華嵒、高鳳翰、邊壽民、閔貞、陳撰等人。這些畫家多有相近的生活經(jīng)歷和社會體驗,或宦途失意、被貶遭黜,或功名不就、一生布衣;或出身貧寒、賣畫為生,他們對腐敗的官場、炎涼的世態(tài)、民間的疾苦都有切身的體會,其性格、行徑也比較獨特,或迂怪、或狂放、或高傲、或孤僻,寄情于畫,遂形成藝術(shù)上的“怪”。他們多取梅、蘭、竹、菊和山石、野花、蔬果為題材,以寓意手法比擬清高的人品、孤傲的性格、野逸的志趣,使作品具有較深的思想性和激蕩難平的情愫。藝術(shù)形式上繼承陳淳、徐渭、石濤、朱耷的水墨寫意傳統(tǒng),不拘成法,潑辣奔放,自由揮灑,進一步發(fā)展了破筆潑墨技法,形成個性鮮明、神韻獨具的風格。“八怪”之中,金農(nóng)的水墨梅、竹、人物、山水,鄭燮的蘭、竹,汪士慎和李方膺的墨梅,李鱓的寫意花卉,黃慎和羅聘的人物,華嵒的小寫意花鳥等成就最為突出,對后世有深遠影響。
[清]焦秉貞《仕女圖》 生卒年不詳。清畫家。山東濟寧人??滴鯐r官欽天監(jiān)五官正,供奉內(nèi)廷。擅畫人物,吸收西洋畫法,重明暗,樓臺界畫,刻劃精工。
此一時期揚名畫壇的還有鎮(zhèn)江地區(qū)的張崟、顧鶴慶創(chuàng)立的丹徒派(亦稱京江派、鎮(zhèn)江派),高其佩自成一家的指頭畫派,擅長肖像的丁皋,以花鳥、竹石見稱的沈銓、諸升、張錫寧、張敔等,兼長金石學的山水畫家黃易、奚岡、趙之琛等。
[晚期繪畫] 自嘉、道至清末,隨著封建社會的沒落衰亡,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繪畫領域也發(fā)生了新的變化。視為正宗的文人畫流派和皇室扶植的宮廷畫日漸衰微,而辟為通商口岸的上海和廣州,這時已成為新的繪畫要地,出現(xiàn)了海派和嶺南畫派。 上海自近百年來,成為中國最大的工商業(yè)城市,文人、畫家紛紛聚集此地。為適應新興市民階層需要,繪畫在題材內(nèi)容、風格技巧方面都形成了新的風尚,被稱為海派。其代表畫家有趙之謙、虛谷、任熊、任頤、吳昌碩。趙之謙和吳昌碩作為文人畫家,在大寫意花鳥畫方面有重大發(fā)展,他們繼承了前人傳統(tǒng),并將書法、篆刻等藝術(shù)表現(xiàn)形式融于繪畫,以遒勁酣暢的筆力、淋漓濃郁的墨氣、鮮艷強烈的色彩以及書法金石的布局,創(chuàng)造出氣魄宏大、豪邁不羈的繪畫藝術(shù)形象,兼之詩書畫的有機結(jié)合,為文人畫開拓了新的天地。任熊、任頤是以畫謀生的職業(yè)畫家,與任薰、任預合稱“四任”,他們在人物、肖像和小寫意花鳥畫方面成就突出。作品取材廣泛,立意新穎,構(gòu)思巧妙,筆墨靈活,以清新明快、雅俗共賞的格調(diào),博得了廣大市民階層的喜愛。其中任頤技巧全面,變化豐富,在海派中最負盛名。虛谷以畫花鳥草蟲著稱,善用枯筆禿鋒,干墨淡彩,線條多戰(zhàn)掣,風格清逸冷雋,獨具一格。他們的繪畫對近現(xiàn)代影響甚大。 任頤:《風塵三俠圖局部》 廣東的嶺南畫派,形成時間較晚,晚清居巢、居廉兄弟開其先聲,民國初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創(chuàng)立新派。他們汲取素描、水彩畫法所形成的中西結(jié)合畫風,為中國畫的新發(fā)展作出了有益嘗試。 從道光年間開始,清王朝逐漸走上了下坡路,并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伴隨政治的衰敗,以怡情養(yǎng)性為尚的士大夫畫逐漸衰微,在新開辟的通商口岸上海、廣州等地,越來越多的畫家聚居于此。為了適應新興的市民階層的需要,在題材內(nèi)容,風格技巧方面都發(fā)生了新的變化。著名的有上海地區(qū)的“海派”和廣東地區(qū)的“嶺南派”。 一 清晚期的仕女畫 嘉慶、道光年間,出現(xiàn)了兩位比較著名的人物畫家,他們就是改琦和費丹旭。他們善畫人物、佛像,尤精于仕女,有“改派”和“費派”之稱。 改琦(1774-1829),字伯蘊,號香白,又號七薌,別號玉壺外史,先祖為西域人,后僑居松江。擅長畫仕女,亦能山水、花草。所畫仕女,形象纖細俊秀,用筆輕柔流暢,創(chuàng)造了清后期仕女畫的典型風貌。他繪制的《紅樓夢圖詠》木刻本,流傳廣泛,深得時人好評。所作人物、肖像也很簡潔生動。傳世代表作品有故宮博物院藏《玄機詩意圖》軸等。其孫改簣,傳家學,亦善仕女。 費丹旭(1801-1850),字子苕,號曉樓,又號環(huán)溪生,浙江烏程人。父親費鈺長于山水,幼得家傳,因家貧寒,不得不依附豪富之家,繪畫以供人玩賞。以畫仕女聞名,與改琦并稱“改費”。他筆下的仕女形象秀美,用線松秀,設色輕淡,別有一種風貌。代表作為藏于故宮博物院的《十二金釵圖》冊,畫紅樓夢十二金釵肖像。亦長于肖像畫,后期所作《果園感舊圖》卷,藏于浙江省博物館,技巧更趨成熟。也能山水,取法王翬和惲壽平。承其藝者其弟費丹成、子費以耕、費以群等。他的畫風對近代仕女畫和民間年畫都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
二 清后期的山水畫 四王的派系勢力在道光、咸豐年間漸呈衰微之勢,有成就的畫家不多,只有湯貽汾與戴熙的山水有所突破,為時人所重,錢杜、胡遠、吳榖祥、吳慶云等人的山水,也被稱譽一時。 ◆湯貽汾(1778-1853),字若儀,號雨生,晚號粥翁,江蘇武進人。曾官溫州鎮(zhèn)副總兵,后寓居南京,天平天國攻破金陵時,投池而死。其人多才多藝,于百家之學均有所造詣,工詩文書畫,精于山水,亦能花卉松柏。其山水受董邦達影響,承繼了“婁東派”衣缽,后來,發(fā)展了淡墨干筆皴擦法,枯中見潤,自創(chuàng)一格,境界平實。在當時與方薰、奚岡、戴熙齊名,有“方奚湯戴”之稱,其妻董婉貞與諸子女亦善畫。 ◆戴熙(1801-1860),字醇士,號榆庵,自稱井東居士、鹿林居士,浙江錢塘(今杭州)人。官兵部侍郎。工山水,亦善花草、竹石。山水師屬于“虞山派”,因受奚岡影響,畫風亦近于“婁東派”面目。其山水,多用擦筆,干皴濕染,布局妥貼,但稍顯平淡。故宮博物院藏《憶松圖》卷為其代表作。其弟戴煦及諸子均善山水。 ◆錢杜(1764-1845),字叔美,號松壺,浙江錢塘(今杭州)人。官主事,性瀟灑好游。工山水、花鳥、人物,山水宗法文徵明父子,多細筆,秀雅靜逸,但過于細弱。故宮博物院藏《秋林步月圖》軸反映了他的典型面貌。 ◆胡遠(1823-1886),字公壽,號小樵、瘦鶴、橫云山民,以字行,華亭人,居上海。以賣畫為生。工山水、蘭竹花卉,尤喜畫梅。山水秀雅,以濕筆取勝,如故宮博物院藏《夏山欲雨圖》軸,風韻近董其昌。所作花卉比較豪放,如故宮博物院藏《松樹桃花圖》軸,近于陳淳一路。 ◆吳榖祥(1849-1903),字秋農(nóng),號秋圃,浙江嘉興人,居上海賣畫為生。山水近法戴熙,遠師文、沈,風格蒼秀沉郁。 ◆吳慶云(?-1916),字石仙,號潑墨道人,以字行,上元(進南京)人,寓上海。山畫山水,參以西法,描繪煙云雨景,能出新意。傳世作品有故宮博物院藏《劍閣云深圖》軸、中央美術(shù)學院藏《海州全景》通景四條屏等。
[民間繪畫]
以乾隆、嘉慶年間最為發(fā)達,尤其在工商業(yè)經(jīng)濟繁榮的小城鎮(zhèn)比較活躍。民間畫工還組織了各種行會。主要有壁畫、版畫、年畫等畫種。壁畫不如前代發(fā)達,各地寺廟、道觀、宗祠、會館留存遺跡不少,但足以代表時代水平者不多。民間畫像較明代有所提高,在寫實技法、表現(xiàn)形式等方面均有進一步發(fā)展。存世作品也相當多。版畫創(chuàng)作在康、乾時期曾興盛一時,由官家主持的“殿版”版畫,出現(xiàn)了許多宏帙鉅制,多由著名畫家起稿。典型代表作有焦秉貞的《耕織圖》、郎世寧等外國畫家繪制的《乾隆平定準部回部戰(zhàn)圖》、王□主繪的《南巡盛典圖》以及《皇清職貢圖》等。民間版畫也很繁榮,由名畫家繪圖的木刻畫像、畫譜,計有數(shù)十種之多,著名的有劉源《凌煙閣功臣圖像》、上官周《晚笑堂畫傳》、王概《芥子園畫傳》、任熊《劍俠傳》、《于越先賢像傳》、《高士傳》和《列仙酒牌》等。同時,在小說、戲曲等書籍的木刻插圖中也有不少精品。
[清]年畫《一團和氣圖》
清代木版年畫最為興隆,獲得前所未有的發(fā)展。制作地區(qū)遍及大江南北的一些城鎮(zhèn)鄉(xiāng)村,并形成楊柳青、桃花塢、楊家埠、綿竹、佛山等富有地方特色的年畫。天津的楊柳青是北方的年畫中心,初創(chuàng)于明代中期,盛行于清代早、中期,主要繼承北宋雕版印刷、宋元明繪畫和清代畫院的傳統(tǒng)。多繪喜慶吉祥題材,內(nèi)容通俗,畫面耐看,構(gòu)圖飽滿,色彩鮮明,造型簡練,富有裝飾性。山東濰縣楊家埠年畫,屬于楊柳青年畫系統(tǒng),注重原色,對比鮮明,風格淳樸,更適合廣大農(nóng)村需要。江蘇蘇州桃花塢是南方年畫中心,產(chǎn)生于明末清初,清初至太平天國時期一直保持繁盛。作品在描繪傳統(tǒng)的喜慶吉祥題材的同時,還表現(xiàn)繁華的都市風貌。風格既有仿古的傳統(tǒng)面貌,也有講究透視、明暗的仿西洋畫法。四川綿竹年畫,始創(chuàng)于明末清初,盛行于光緒(1870~1908)年間,造型質(zhì)樸、色彩艷麗。廣東佛山年畫始于明永樂(1404~1424)年間,盛于清乾隆至抗日戰(zhàn)爭期間,多繪門畫,銷行于華南、南洋等地。另外,太平天國政權(quán)也重視繪畫的創(chuàng)作,在江南的一些地區(qū)留有多處壁畫遺跡,包括山水、花鳥、人物,著名者有《防江望樓圖》等。在年畫方面則有《燕子磯》等作品傳世。
[繪畫論著] 清代繪畫史論著述的數(shù)量,超過以往的任何朝代,有數(shù)百種之多,具有重要價值的也不下20~30種。談論畫理、畫法的理論著作,多論述元代以來的文人畫,并側(cè)重于山水畫,探討其歷史發(fā)展及藝術(shù)特點。專論畫法的許多著作,往往圖文并茂,以圖譜形式出現(xiàn)。最重要的畫論有石濤《苦瓜和尚畫語錄》,運用道家和禪學的哲理語言,較系統(tǒng)地論述了繪畫創(chuàng)作的原理,有許多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方薰的《山靜居論畫》、笪重光的《畫筌》、沈宗騫的《芥舟學畫編》、秦祖永的《桐陰論畫》等,亦為談論畫理方面的名著。主要講述畫法的有王概的《芥子園畫傳》和后續(xù)3集所附的《畫學淺說》等,以及論及山水、梅蘭竹菊、草蟲花鳥、人物各科的畫法。丁皋的《寫真秘訣》,專談肖像技法。鄒一桂《小山畫譜》,為最早的花卉畫法專著。高秉《指頭畫說》,專論指頭畫。蔣松《寫竹雜記》論述畫竹。其他許多畫跋、畫訣、品評、雜論等著作中,也有涉及畫論的內(nèi)容。 畫史要籍,體例多樣,既有通史、斷代史,也有專史、地方史;既有按時代排列的畫家傳記,也有按姓氏序列、類似人名辭典的畫家傳。 斷代畫史方面,為明代畫家作傳的有姜紹書《無聲詩史》、徐沁《明畫錄》等。專為清代畫家作傳的有張庚《國朝畫征錄》,收錄清初至乾隆中葉畫家450余人;馮金伯《國朝畫識》和《墨香居畫識》,收錄清初至嘉慶時畫家1800余人;蔣寶齡《墨林今話》,接《墨香居畫識》收錄乾、嘉、道、咸四朝畫家1286人;張鳴珂《寒松閣談藝瑣錄》,又續(xù)《墨林今話》收錄咸、同、光三朝畫家330多人,為清代斷代史的終篇。 專史著述,按地域論述的有魚翼《海虞畫苑略》和邵松年《虞山畫志補編》,專錄常熟地區(qū)歷代畫家;汪□《揚州畫苑錄》,專記揚州地區(qū)清代畫家;程庭鷺《練山畫征錄》,專輯上海嘉定地區(qū)畫家;陶元藻《越畫見聞》,專采紹興地區(qū)歷代畫家;周亮工《讀畫錄》,載明末清初作者得與交游的畫家。還有按類著述的,如胡敬《國朝院畫錄》,專記清代宮廷畫家;湯漱玉《玉臺畫史》,專輯歷代婦女畫家;李放《八旗畫錄》,專輯滿族畫家;童翼駒《墨梅人名錄》,專述歷代畫梅名家。按畫家姓氏筆畫序列的畫傳,以彭蘊璨的《畫史匯傳》最著名,亦開創(chuàng)了畫家人名辭典之先例。 清代許多繪畫論著與書法論著合一,同時還出現(xiàn)了綜合性的叢輯,《佩文齋書畫譜》是最重要的宏篇巨著,共100卷,引用書籍1844種,資料完備,體例精密,為書畫史論集大成之作。 清代著錄書籍十分豐富。內(nèi)府藏品的著錄書比較系統(tǒng)齊全,乾、嘉年間奉□編纂的《秘殿珠林》、《石渠寶笈》正、續(xù)三編,幾乎將內(nèi)府收藏輯錄無遺。一些編纂者還根椐自己的筆記整理成著作。如阮元《石渠隨筆》、胡敬《西清札記》等。私人收藏、鑒賞家所編撰著錄之書也很普遍,著名的有安岐《墨緣匯觀》、高士奇《江村銷夏錄》、孫承澤《庚子銷夏記》、顧復《平生壯觀》、吳□《大觀錄》等。同時也出現(xiàn)了匯編的叢輯,卞永譽的《式古堂書畫匯考》,堪稱集歷代著錄書之大成。 ?。▎螄鴱娫?,故鄉(xiāng)整理發(fā)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