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文學之九:曹禺
1.從《雷雨》、《日出》到《原野》
《雷雨》是曹禺的處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它的出現,不僅使中國有了足以同世界相媲美的話劇作品,而且是中國話劇藝術走向成熟的一個標志。 曹禺原名萬家寶,字小石,1910年9 月24日生于天津一個沒落的官僚家庭。父親萬德尊喜歡舞文弄墨,繼母常帶他去看戲。家庭的熏陶使他從小就培養(yǎng)了對戲劇的興趣。他在南開中學讀書時,參加劇團演戲并嘗試寫作。最初的文學作品有小說《今宵酒醒何處?》、新詩《雨中》、《四月梢,我送別一個美麗的行人》等。1928年,曹禺進入南開大學政治系,后轉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專攻西方語言文學。此間,他廣泛涉獵了歐美文學作品。為以后的戲劇創(chuàng)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1933年,曹禺在大學即將畢業(yè)時,完成了處女作《雷雨》,1934年發(fā)表在《文學季刊》上。 四幕劇《雷雨》通過周、魯兩個家庭、八個人物、前后30年間錯綜復雜的糾葛,反映了腐朽的社會制度給這兩個家庭所造成的罪惡和悲劇,具有強烈的時代性。 充滿了封建專制和邪惡的周家是半封建、半殖民地黑暗中國的縮影,周公館的老爺周樸園就是這個罪惡家庭的代表。周樸園出身于封建地主家庭,在國外受過資產階級教育,這樣的出身和經歷,使他身上具有雙重性:在社會上是資本家,在家庭里是暴君。他在" 仁厚" 、" 正直" 、" 有教養(yǎng)" 的外衣下隱藏著狡詐、陰險、偽善的丑惡靈魂。他對工人的剝削慘無人道,為賺錢不惜淹死2000多名小工,克扣他們的撫恤金;為平息工人罷工,他不僅采取鎮(zhèn)壓手段,而且從工人內部進行分化瓦解,用收買手段使罷工失敗。在他的身上,體現了當時資本家的特性。 作者主要將周樸園放在家庭生活中來揭示他的思想性格。首先從他對妻子繁漪的態(tài)度上,揭示了周樸園是一個封建暴君的特點。他對妻子非常專橫,強迫沒病的妻子吃藥,遭拒絕后惱羞成怒,采取種種辦法逼迫她喝下藥。在他看來,他的話就是法律,他說什么別人就得做什么。其次,在對待侍萍的態(tài)度上,體現了他的狠毒、虛偽和自私的一面。30多年前,他玩弄了侍女侍萍。后因要娶一個富家小姐進門,大年三十逼走了剛生完二兒子的侍萍,致使侍萍投河自盡。為了贖罪,他在家中擺放侍萍照片,家具維持原樣,每年還給她過生日。然而當侍萍真的出現在他面前時,他首先考慮的是名譽和利益,于是他撕下了偽善的面具,先是嚴厲責問,后又想用錢來和侍萍一刀兩斷。作者從社會和家庭兩方面來揭露資本家的代表人物周樸園的罪惡,這是劇作的成功之處。 繁漪是作家著墨很多的一個人物,她是屬于那種" 在陰溝里討著生活,卻心偏偏天樣高" 的女性。她向往愛情,追求自由,但是由于周樸園的專制和環(huán)境的壓迫,使她的性格向不正常的方向發(fā)展。她不愛周樸園,是周萍燃起了她的愛情之火。當周萍對他和繼母的這種亂倫關系感到悔恨,轉而追求四鳳時,她的愛變成了恨,倔強變成了瘋狂,產生了變態(tài)的反抗心理。作家對她是同情的、肯定的,甚至還有一些贊美。作家在描寫這個追求個性解放的資產階級女性的悲劇時,強調了繁漪的悲劇是社會造成的。 侍萍和四鳳在劇中是被侮辱與被損害的形象。母親的悲劇在女兒身上重演。這種命運的高度巧合正體現了劇作家的獨到之處:在這些糾纏著血緣關系和令人驚奇的命運巧合中,深刻地反映了現實生活的內容以及斗爭的殘酷性和必然性。周樸園明知魯大海是自己的兒子卻依然將他開除,侍萍明知周萍是自己的兒子卻不能相認。盡管曹禺當時不是階級論者,但這種真實的描寫,卻把嚴酷的人生真實相當深刻地描繪出來。 劇中的其他幾個人物也都具有象征意義。大少爺周萍是精神空虛、道德敗壞的資產階級代表;二少爺周沖是個天真少年,作家通過他來觀察那個雷雨世界,表達喜怒哀樂;魯大海是無產者的形象,他的出現給人們帶來了希望。 《雷雨》在藝術上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它把故事濃縮在一天的時間里(上午到午夜兩點),兩個舞臺背景(周家客廳、魯家住房)內,制造出一個又一個緊張的場面和強烈的戲劇沖突,再加上高度戲劇性的文學語言和細致入微的心理刻畫,深刻的思想內涵,使《雷雨》一經上演,就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成為中國話劇史上的杰作。曹禺大學畢業(yè)后不久,即回清華當研究生,專攻戲劇。1935年夏,又寫成一部四幕悲劇《日出》。
《日出》描寫了30年代初期的中國都市生活。作者以交際花陳白露和鄉(xiāng)村教師方達生為引線,以陳的客廳和三等妓院" 寶和下處" 為活動場所,把上層社會和下層社會的眾多人物聯系起來,全部展現在觀眾面前。上層人物的形象大多是陰險、丑惡的,如奢侈淫蕩的銀行經理潘月亭、狡滑卑鄙的銀行襄理李石清、社會寄生蟲顧八奶奶和" 面首" 胡四以及雖未露面但卻為所欲為地操縱著所有上下層人物的封建把頭和金融巨頭金八;下層人物形象大多是一些被污辱和被損害的形象:為生計所迫的下等妓女翠喜、被金八逼死的小東西、走投無路的銀行小書記員黃省三等。劇中的主人公陳白露出身于書香門第,年輕漂亮,但她高傲任性,愛虛榮、圖享受。盡管她討厭周圍的上等人,身上的良知和正義感還沒有完全喪失,可放蕩舒適的生活和玩世不恭的態(tài)度使她無力自拔,慢慢墮落,結果只能在日出之前結束了生命。劇中的另一個人物是不滿現狀的鄉(xiāng)村教師方達生。他原是陳白露的戀人,想將她從泥坑里救出來。等到他看清都市中的黑暗現象后,他決心為小東西那樣的人去奮斗。最后迎著日出向工人歌聲的方向走去。全劇通過對陳白露以及圍繞著她的各色人物之間錯綜復雜的矛盾沖突的描寫,鞭笞了人吃人的社會制度,對光明世界的到來發(fā)出了呼喚。
《日出》在藝術上具有鮮明的特色,曾獲《大公報》文藝獎。它的結構和《雷雨》不同,沒有一個貫穿始終的故事情節(jié),而是采取" 橫斷面" 的描寫,多方面表現大都市的生活。它也不象《雷雨》那樣戲劇矛盾高度集中,而以內在的、隱蔽的矛盾沖突推動情節(jié)的發(fā)展,同樣產生了強烈的戲劇效果。
在題材上,《日出》比《雷雨》擴大了,生活面更廣一些,加深了對都市生活的深刻解剖。從" 家庭悲劇" 的《雷雨》到" 社會悲劇" 的《日出》,標志著曹禺在創(chuàng)作道路上又前進了一步。1936年冬,曹禺寫下了他唯一的一部以反映農村生活為題材的劇本《原野》?!对啊吠ㄟ^農民仇虎復仇的故事,反映了農民反抗的必然性,同時也批判了農民復仇的盲目性。
《雷雨》、《日出》、《原野》三部作品都是以揭露舊中國的黑暗和腐朽為主題,具有鮮明的現實主義特色。它們都是悲劇,但結構方式和風格特點卻各不相同?!独子辍肪哂星蹚碗s的矛盾沖突,結構上是封閉式;《日出》注重的是日常生活場景的描繪,結構上是畫廊式;《原野》更注重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運用了直覺、幻覺等手法,帶有傳奇色彩。這三部作品以它們獨有的魅力在中國話劇史上閃耀著光輝。
2.《北京人》及其他劇作
抗戰(zhàn)爆發(fā)后,曹禺為宣傳抗日救國,于1938年與宋之的合作寫了《黑字二十八》(又名《全民總動員》)。又在川南的江安創(chuàng)作了獨幕劇《正在想》、四幕劇《蛻變》和三幕劇《北京人》。 《蛻變》通過描寫某省立傷兵醫(yī)院在戰(zhàn)爭期間的變化,表達了作者希望整個民族在戰(zhàn)火中能夠" 蛻" 舊" 變" 新的美好愿望。 《北京人》是曹禺繼《雷雨》、《日出》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描寫了抗戰(zhàn)前北京一個封建大家庭的糾紛和無可挽回的衰敗。作家著重描寫了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意識形態(tài)對人精神上的摧殘和毒化,塑造了一系列帶有時代特色的人物:自私的老太爺曾皓、無能的大少爺曾文清、王熙鳳式的大奶奶思懿和滿腹牢騷的姑爺江泰。他們面對家庭的衰敗無能為力,只有瑞貞和愫方勇敢地沖出了大家庭的牢籠,走向新生活。作品通過曾老太爺和暴發(fā)戶杜家同爭一口壽木的情節(jié),來象征封建地主階級和資產階級都要滅亡的結局。劇中的" 北京人" 是以一個汽車修理工身份出現的,他既是一個遠古時代的象征,又是未來新人的象征。作家想通過他來肯定過去和未來,否定現在,并且通過他的暗示為人們指出一條奔向新生活的路。 《北京人》在藝術上的發(fā)展在于語言的詩化,全劇始終貫穿了一種濃郁的抒情氣氛,顯現出清新而又深沉的藝術風格。1942年,曹禺將巴金的小說《家》改編成話劇,對小說進行了藝術上的再創(chuàng)造。1943年,發(fā)表獨幕喜劇《鍍金》,諷刺小市民自私和虛榮的心理。1946年,曹禺發(fā)表了劇本《橋》(未完),1947年編寫電影劇本《艷陽天》并導演此片,表現了正義戰(zhàn)勝邪惡的主題。 新中國成立以后,曹禺擔任了許多重要職務并繼續(xù)進行話劇創(chuàng)作,出版了《明朗的天》(1954)、《膽劍篇》(1961,與梅阡、于是之合作)、《王昭君》(1978),其中《明朗的天》在1956年的第一屆全國話劇觀摩演出大會期間榮獲劇本和演出一等獎。此外,曹禺還出版了《曹禺選集》及散文集《迎春集》。 曹禺的作品多選取具有強烈時代性的題材,善于把對黑暗現實的批判和對美好理想的追求結合起來。在藝術上,他借鑒了歐洲近代劇的寫作技巧,精心設計戲劇結構,在典型環(huán)境中塑造人物,長于組織戲劇沖突,語言富有個性和動作性,筆調多具有濃郁的抒情特色。曹禺的劇作標志著中國話劇藝術的成熟,在新文學史上占有突出地位。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