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并不是全部的理由,有人認為紫禁城里少古樹是跟清代的一次農(nóng)民起義有關(guān)。據(jù)記載,1813年9月15日,北京宛平宋家莊(今大興縣宋家莊)人林清率領(lǐng)義軍沖向東、西華門。東路義軍受阻失利,西路義軍攻入西華門,殺到隆宗門,門已關(guān)閉,義軍見宮墻兩邊樹木參天,便爬上大樹,奮勇翻墻,并砍折樹枝,準備火攻隆宗門…… 鑒于此,所以有人說是怕隱蔽于樹叢中的敵人威脅皇帝的安全,三大殿院內(nèi)不植樹的。這種說法乍聽上去似乎有理,其實也不一定正確,故宮養(yǎng)心殿、御花園中的古松蒼柏就非常的高大茂密。
另外,還有人撰文提出三大殿院內(nèi)不種樹,主要是出自烘托意境的需要。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并稱外朝三大殿,是皇帝舉行盛典的地方,從位置上說居于整個外宮建筑的中心,也是整個北京城的中心。為了突出這組宮殿的威嚴氣勢,建筑上便采取了許多手法,其一便是院內(nèi)不植樹,從皇城正門天安門起,經(jīng)端門、午門、太和門,這之間的一系列庭院內(nèi)都無樹木(現(xiàn)在端門前后的樹是辛亥革命以后種植的)。當時人們?nèi)コ娞熳?,進入天安門,經(jīng)過漫長御道,在層層起伏變化的建筑空間中行進,無疑會感到一種無形的、不斷增加的精神壓力,最后進入太和門,看到寬闊的廣場與高聳在三重臺基上的巍峨大殿,這種精神壓力達到了頂點,而這正是至高無上的天子對自己的臣民所要求的。如果在這些庭院內(nèi)都種上樹,綠蔭宜人,人的身心就會在無形中放松下來,那在很大程度上將會破壞朝廷的威嚴氛圍。由此看來,這種說法是非常的有道理的。
的確,寬闊的廣場、蒼茫的天空,把三大殿映襯得更加威嚴壯觀,讓人無不肅然起敬。當然,三大殿院內(nèi)不種樹不一定就沒有其他方面的原因了,所以在游覽中,我們不妨再繼續(xù)探索和思考,以徹底解開這一歷史謎團。
--------------------------------------
北京故宮未解之迷 失寵妃子的“冷宮”在哪里
故宮是明清兩代的皇宮,迄今已歷經(jīng)560多年的滄桑歲月。這里曾居住過24個皇帝,既是皇帝舉行大典和召見群臣、行使權(quán)力的場所,也是皇帝和后妃、皇子們居住、游玩的地方。3公里長、10米高的宮墻,儼然是一座森嚴壁壘的城堡,留下了一個個不解之謎。
天人合一紫禁城
故宮又稱為紫禁城。把皇宮稱為紫禁城,有何解釋呢?紫禁城的“紫”是指紫微星垣。我國古代天文學家將天上的星宿分為三垣、二十八宿和其他星座。三垣指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紫微垣是中垣,又稱紫微宮、紫宮。它在北斗星的東北方?!疤教熳赢斨凶?,清慎官員四海分”,古人認為那是天帝居住的地方。封建帝王以天帝之子自居,他辦理朝政與日常居住的地方也就成了天下的中心。又因皇宮是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中最高級別的“禁區(qū)”,便有紫禁城的“禁”字來強調(diào)皇宮的無比尊嚴。
太微垣南有三顆星被人視為三座門,即端門、左掖門、右掖門;與此相應,紫禁城前面設(shè)立端門、午門,東西兩側(cè)設(shè)立左、右掖門。午門和太和門之間,有金水河蜿蜒穿過,象征著天宮中的銀河?;实奂盎屎缶幼〉那鍖m與坤寧宮,“乾”、“坤”二字就意味著天地的意思。其東西兩側(cè)的日精門與月華門,則象征著日月爭輝。東西六宮及其他諸宮殿也都分別象征著天上的十二星辰和各個星座。
故宮房間知多少
故宮的房間數(shù)不清。有人說,故宮有9999間房;有人說,故宮的房間應該有9999間半,那么,又為何有9999間半呢?半間在哪兒?
原來,半間是指文淵閣樓下西頭的那一小間。實際上故宮所謂的半間房是根本不存在的。文淵閣西頭這間,面積頗小,僅有一作上下用的樓梯,但仍是一整間。文淵閣是藏我國第一部《四庫全書》的處所,為了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以水克火之意,文淵閣一反紫禁城房屋多以奇數(shù)為間的慣例,采用了不講對稱的偶數(shù)——6間。但又為了布局上的美觀,西頭一間建造得格外小,似乎是半間房。故宮房屋到底有多少呢?據(jù)實地測量有8600余間。
冷宮何處
來故宮參觀的人,總要找找“冷宮”在哪里,看皇帝是不是真地過著“三宮六院七十二妃”的生活。先談“三宮六院”。故宮中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稱為“三宮”。六院分別指東路六宮:齋宮、景仁宮、承乾宮、鐘粹宮、景陽宮及永和宮。皇帝的妻妾眾多,說有“七十二妃”,或“粉黛三千”。據(jù)《禮記》記載,周朝的制度是“天子后六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這說明,早在我國周代,天子的妻妾就有夫人、嬪、世婦、御妻等名號,數(shù)量也相當驚人。封建帝王有著“至高無上”的權(quán)力,可以隨心所欲地挑選妃子?!皩m中多怨女”,在封建社會里,多少青年女子被關(guān)進宮內(nèi),終生不得自由!
至于選到宮中的女子,一旦失寵,便在宮中禁室里等死,更為悲慘。故宮的“冷宮”在哪里?并無定所,但歷來有兩種說法,一說即是乾清宮、長春宮;一說“冷宮”無固定地址,關(guān)禁王妃、皇子的地方,便俗稱“冷宮”。
查遍所見明、清史料,紫禁城無“冷宮”匾額,冷宮并不是某一處宮室的正式命名。根據(jù)一些文獻記載,明、清時代被作為“冷宮”的地方有好幾處。
明末天啟皇帝時,成妃李氏得罪了權(quán)勢赫赫的太監(jiān)魏忠賢,被由長春宮趕到御花園西面的乾西,一住四年。先后被幽居乾西的,還有定妃、嬪、恪嬪三人。這個“冷宮”在紫禁城內(nèi)之西。
光緒皇帝的珍妃被慈禧落井之前,據(jù)說關(guān)在景祺閣北邊北三所(現(xiàn)坍毀),這地方就在今天珍妃井西邊的山門里。如果這一出自太監(jiān)之口的傳聞屬實,則此地也算得一處“冷宮”。
門字之謎
故宮各門匾中“門”字末筆直下至底沒有向上的勾腳,都寫成 。為什么故意寫成這樣呢?
“門”字寫成“”,宋代就有了。據(jù)說宋偏都臨安后,玉牒殿失火,殿門燒光。宰臣奏說,宮殿匾額中的“門”字,末筆都有勾腳,帶火筆,因此招火,將這些匾額全部燒掉方能免災。從此以后,凡宮殿的匾額,書寫時“門”字末筆都直下,不勾腳。
有一個為寫“門”字而喪生的故事,更能說明宮殿匾額“門”字無勾的原因:明太祖在南京命中書詹希原寫太學集賢門匾,所寫“門”字,末筆微微勾起,多疑的明太祖便大發(fā)雷霆說:我要招賢,你詹希原這廝要閉門,塞我賢路!遂下令斬之。真是伴君如伴虎!
故宮誰設(shè)計
故宮這樣宏偉的建筑,如果浩大的工程,由誰負責設(shè)計?又是誰主持施工的?這的確是個歷史謎團,難倒不少老北京人。因為故宮的建筑上沒有如現(xiàn)代建筑那樣明確地刻上此建筑物建于何年,由何人設(shè)計等字樣。目前大多數(shù)人都認為故宮是明代一位杰出的匠師,姓蒯名祥,人稱蒯魯班的人設(shè)計的。
但是,近年來故宮博物院古建部高級工程師、年近古稀的于倬云先生提出了不同意見。他認為,曾經(jīng)參加建造南京宮殿的蒯祥是故宮的設(shè)計者這個說法不確切,其實,蒯祥只是故宮的施工主持人,故宮真正的設(shè)計人應該是名不見經(jīng)傳的蔡信。
永樂15年紫禁城宮殿開始進入大規(guī)模施工高潮時,蒯祥才隨朱棣從南京來到北京,開始主持宮殿的施工,而在此之前,蔡信已主持故宮和北京城的規(guī)劃、設(shè)計和建造了。
三大殿院內(nèi)為何不種樹
翻開故宮的興衰史,就能查閱到紫禁城里少古樹原來跟清代的一次農(nóng)民起義有關(guān)。1813年9月15日,北京宛平宋家莊(今大興縣宋家莊)人林清率領(lǐng)義軍沖向東、西華門。東路義軍受阻失利,西路義軍攻入西華門,殺到隆宗門,門已關(guān)閉,義軍見宮墻兩邊樹木參天,便爬上大樹,奮勇翻墻,并砍折樹枝,準備火攻隆宗門……
三大殿院內(nèi)不植樹,有人說是怕隱蔽于樹叢中的敵人威脅皇帝的安全。這種說明乍聽似乎有理,實不盡然——故宮養(yǎng)心殿、御花園中古松蒼柏高大茂密,怎么解釋?
有人撰文提出三大殿院內(nèi)不種樹,主要是出自烘托意境的需要。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并稱外朝三大殿,是皇帝舉行盛典的地方,從位置上說居整個外宮建筑的中心,也是整個北京城的中心。為了突出這組宮殿的威嚴氣勢,建筑上采取了許多手法,其一便是院內(nèi)不植樹,從皇城正門天安門起,經(jīng)端門、午門、太和門,這之間的一系列庭院內(nèi)都無樹木(現(xiàn)在端門前后的樹是辛亥革命以后種植的)。當時人們?nèi)コ娞熳樱M入天安門,經(jīng)過漫長御道,在層層起伏變化的建筑空間中行進,會感到一種無形的,不斷增長的精神壓力,最后進入太和門,看到寬闊的廣場與高聳在三重臺基上的巍峨大殿,這種精神壓力達到頂點。而這正是至高無上的天子對自己臣民所要求的。如果在這些庭院內(nèi)都種上樹,綠蔭宜人,小鳥鳴叫,那將會破壞朝廷的威嚴氛圍。
的確,寬闊的廣場、藍藍的天空,把三大殿映襯得更加威嚴壯觀,讓人肅然起敬。三大殿院內(nèi)不種樹是否還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呢?在游覽中,我們不妨再探索、再思考,徹底解開這一名勝之謎。
------------------------------------
故宮百科名片
北京故宮故宮位于北京市中心,舊稱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宮,無與倫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世界現(xiàn)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質(zhì)結(jié)構(gòu)的古建筑群.
目錄
北京故宮簡介故宮大事記
三次大規(guī)模維修
故宮建筑形式故宮四門
三大殿
后三宮
東西六宮
故宮其他區(qū)域
故宮文物收藏
北京故宮謎團冷宮何處
故宮設(shè)計者
皇帝上朝的地點
故宮為何“龍”多
三大殿院內(nèi)為何不種樹
關(guān)于故宮爭論故宮的歸屬
是“故宮博物院”還是“紫禁城”
宮殿布局特色
明故宮的分布宮城
皇城
臺北故宮介紹
[2]?沈陽故宮介紹
韓國故宮—景福宮 北京故宮簡介 故宮大事記
三次大規(guī)模維修
故宮建筑形式 故宮四門
三大殿
后三宮
東西六宮
故宮其他區(qū)域
故宮文物收藏
北京故宮謎團 冷宮何處
故宮設(shè)計者
皇帝上朝的地點
故宮為何“龍”多
三大殿院內(nèi)為何不種樹
關(guān)于故宮爭論 故宮的歸屬
是“故宮博物院”還是“紫禁城”
宮殿布局特色
明故宮的分布 宮城
皇城
臺北故宮介紹
[2]?沈陽故宮介紹韓國故宮—景福宮
北京故宮簡介
拼音:gù gōng
英文:The Imperial Palace或the Palace Museum, the Forbidden City
北京故宮為世界五大宮殿之首,其它四殿分別是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俄國克里姆林宮和美國白宮。
北京故宮路線
交通:公交1、20、52、57、101、103、109、111均可達。
地理位置:北緯39.9 東經(jīng)116.4
故宮,即在封建王朝統(tǒng)治結(jié)束的時候前王朝皇帝所居住工作的宮殿建筑群,現(xiàn)多指北京故宮博物院。故宮始建于明永樂4年(1406年),1420年基本竣工,是明朝皇帝朱棣始建。故宮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面積約為725,000平方米。建筑面積15.5萬平方米。相傳故宮一共有9999.5間,實際據(jù)1973年專家現(xiàn)場測量故宮有房間8704間,有人做過形象比喻,說一個人從出生就開始住,每一天住一間房,不重復,要住到27歲才可以出來。宮城周圍環(huán)繞著高12米,長3400米的宮墻,形式為一長方形城池,墻外有52米寬的護城河環(huán)繞,形成一個森嚴壁壘的城堡。故宮宮殿建筑均是木結(jié)構(gòu)、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座,飾以金碧輝煌的彩畫。故宮有4個門,正門名午門,東門名東華門,西門名西華門,北門名神武門。面對北門神武門,有用土、石筑成的景山,滿山松柏成林。在整體布局上,景山可說是故宮建筑群的屏障。
故宮的建筑依據(jù)其布局與功用分為“外朝”與“內(nèi)廷”兩大部分?!巴獬迸c“內(nèi)廷”以乾清門為界,乾清門以南為外朝,以北為內(nèi)廷。故宮外朝、內(nèi)廷的建筑氣氛迥然不同。
外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為中心,是皇帝舉行朝會的地方,也稱為“前朝”。是封建皇帝行使權(quán)力、舉行盛典的地方。此外兩翼東有文華殿、文淵閣、上駟院、南三所;西有武英殿、內(nèi)務府等建筑。
內(nèi)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后三宮為中心,兩翼為養(yǎng)心殿、東六宮、西六宮、齋宮、毓慶宮,后有御花園。是封建帝王與后妃居住之所。內(nèi)廷東部的寧壽宮是當年乾隆皇帝退位后養(yǎng)老而修建。內(nèi)廷西部有慈寧宮、壽安宮等。此外還有重華宮,北五所等建筑。相關(guān)詩詞歌賦作品; 北京故宮賦作者:蒼山牧云北京紫禁城者,皇都帝宮故址也。歷時明、清兩朝,江山二十四君臨朝垂統(tǒng),淫威四海,攝牧華夏,帝祖龍風凡四百九十又一年。囊為皇都兮凝王氣,九州紫禁兮鳳臠之地;宣其名為中華昂揚屹立東土神州,炎黃兒女攀夸于異域人前者,闔族驕驕之憑資也。凡文能撼天地,才具馭鬼神者,不可無齒之,作此賦。 溯昔永樂金鑾經(jīng)營之始,征四海以利大興土木之際,當審定天體以和四象,蔭襲星辰乃戍八極;就乾坤于地表,考對稱于中軸;上循天宮九斗,下啟社稷運昌;秉陰陽于軸里,承天機于神授;筑方寸以金石,建燕尾于斗拱飛檐間。蓋構(gòu)建之匠心兌現(xiàn)天愿之私欲,煌煌乎斯能事意已無窮、斷難復加之也!既成更延日月于太廟,禱天道之久長;驅(qū)名器以照神鼎,悅私目大索寰宇之奇珍納盡有之,奢饒比天宮。卓姿扶搖旨在詔諭朝野之心意在帝志者,具稱臣玉階下俯首斷念耳!朕登臨景山之巔,送目神策門楣之頂,俯仰皇城之氣象,彼包蘊山川之錦繡,深諳宇宙之生機,一城盡藏天下妙算,片墻盡得五湖神工!莊乎偉哉,語有盡而嘆無窮??芍^非卵胄不可以當巢,非民心不得以位歸有之也!至明清地主入都序齒共有之伊始,量龍脈不改太歲也,而明君多刻昧,清帝少空疏者,蓋風水輔佑皇胄之家亦有異心乎?及外夷鐵蹄中原、入侵華夏,洪憲覬覦龜鼎、竊國有之,千秋萬代之基業(yè)若曇花泡影,始信風水誤人,實乃陰陽謬論耳! 故宮之瑰麗潑墨難描、莫可盡述也,或憶鄉(xiāng)野小民造室起家之時,尚磨瓦闕棱,能雕梁畫棟者更不厭其精美,況構(gòu)建百世基業(yè)者乎?然祈江山永固、洪福無疆,竟直追始皇故事身死地分為天下笑,實不足取耳!況剮民脂以宣國力,勞黎叟以資奢華,甚斷不可為也!孰不知,民心隱逸低處,雖血令不得宣詔于廟堂者,非唯親躬垂范無以君臨天下蒼生也,寄斯言為獨裁者鑒。 既歸,朕忖思久之!凡風云江湖成大業(yè)者,資膏私享后而全民能共有之,非子孫千秋獨占、憑資傲然凌人于累世也,寄斯言再為貪天厚己者鑒。北京故宮歷史 故宮的建造歷時14年,是明永樂年間在元大都宮殿的基礎(chǔ)上興建。明初主持設(shè)計者蒯祥(1397-1481年,字廷瑞,蘇州人)。
北京故宮角樓 故宮建成后,經(jīng)歷了明、清兩個王朝,到1911年清帝遜位的約五百年間,歷經(jīng)了明、清兩個朝代二十四位皇帝。是明清兩朝最高統(tǒng)治核心的代名詞。明清宮廷五百多年的歷史,包含了帝后活動,等級制度、權(quán)力斗爭、宗教祭祀等。當時普通人連走近紫禁城墻附近的地方都算犯罪。由于明清宮廷是封建制度高度完備的最高統(tǒng)治中心,不尋常的大事,往往都是圍繞皇權(quán)的傳承與安危展開的。如明代正統(tǒng)皇帝復辟的奪門之變、嘉靖皇帝被宮女謀刺的壬寅宮變、萬歷四十三年梃擊太子宮的“梃擊案”、泰昌皇帝因服丹丸而死亡的“紅丸案”、泰昌帝病死后圍繞著新皇帝登極的“移宮”風波。清朝初諸王大臣為確立皇權(quán)的三官廟之爭、清末慈禧太后謀取權(quán)力的辛酉政變等等。
1911年辛亥革命后,紫禁城宮殿本應全部收歸國有,但按照那時擬定的《清室優(yōu)待條件》,遜帝愛新覺羅·溥儀被允許“暫居宮禁”,即“后寢”部分。溥儀在此居住14年后,即1924年,馮玉祥發(fā)動“北京政變”,將溥儀逐出宮禁,同時成立“清室善后委員會”,接管了故宮。溥儀被迫出宮后,段祺瑞以及清朝遺老們都策劃著讓溥儀再次回宮,形勢緊迫,為了防止這一現(xiàn)象的發(fā)生,在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對外開放。1925年以后紫禁城才被稱為“故宮”。隨著清王朝的沒落,特別是1949年前的38年中,故宮建筑日漸破壞,有多處宮殿群倒坍,垃圾成山。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61年,國務院宣布故宮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五六十年代起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修整。1987年故宮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現(xiàn)辟為“故宮博物院”。[1]?
故宮大事記
1406年(永樂四年),明成祖頒詔遷都北京,下令仿照南京皇宮營建北京宮殿。
1420年(永樂十八年),北京宮殿竣工。次年發(fā)生大火,前三殿被焚毀。
1441年(正統(tǒng)六年),重建前三殿及乾清宮。
1557年(嘉靖三十六年),紫禁城大火,前三殿、奉天門、文武樓、午門全部被焚毀,至1561年才全部重建完工。
1597年(萬歷二十五年),紫禁城大火,焚毀前三殿、后三宮。復建工程直至1627年(天啟七年)方完工。
1644年(崇禎十七年),李自成軍攻陷北京,明朝滅亡。李自成撤退前焚毀紫禁城,僅武英殿、建極殿、英華殿、南熏殿、四周角樓和皇極門未焚,其余建筑全部被毀。同年清順治帝從沈陽遷都至北京。此后歷時14年,將中路建筑基本修復。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開始重建紫禁城其余被毀部分建筑,至康熙三十四年基本完工。
1735年(雍正十三年),清高宗(乾隆帝)即位,此后六十年間對紫禁城進行大規(guī)模增建和改建。
1813年(嘉慶十八年),天理教教徒林清率起義軍攻打紫禁城。
1900年,八國聯(lián)軍攻陷北京。八國聯(lián)軍在紫禁城閱兵。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fā),清帝退位。但按照與中華民國簽訂的優(yōu)撫條件,仍然居住于紫禁城內(nèi)。
1923年,建福宮發(fā)生火災。
1924年,馮玉祥發(fā)動“北京政變”,驅(qū)逐清帝溥儀。
1925年,在原紫禁城的基礎(chǔ)上建立故宮博物院。
1933年,故宮博物院文物南遷,以躲避日本侵略。
1948年,故宮博物院南遷文物部分運往臺灣。
1949年1月,北平穩(wěn)定后,故宮博物院恢復開放。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陸續(xù)有提出故宮修建計劃,后因種種原因擱置了很長一段時間。
1961年,經(jīng)國務院批準,北京故宮被定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7年,北京故宮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
2005年,北京故宮開始進行為期19年的大修。
2009年,8月27日,故宮博物院發(fā)布消息稱,為配合國慶慶典演練活動,故宮29日將關(guān)閉南門(午門),游客參觀須從北門(神武門)進入。同時,自當天起,故宮將開始長期限制游客帶水等液態(tài)物品進入故宮?!?br>
三次大規(guī)模維修
自1840年后的100年間,故宮從未進行過大規(guī)模維修。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故宮博物院通過對故宮的建筑的普查,針對紫禁城存在的問題,實施了故宮古建筑修繕史上的第一個五年治理與搶險規(guī)劃,從根本上改變了舊社會留給故宮的荒涼殘破的面貌,使之展現(xiàn)出宏偉壯麗的規(guī)模。
1973年,故宮博物院根據(jù)中央的指示,制定出第二個五年規(guī)劃《故宮博物院五年修繕保護規(guī)劃》。該規(guī)劃除了加強對古建筑修繕外,主要涉及安裝熱力管道,電纜工程,污水管線工程,防雷裝置等多方面,多專業(yè)的保護方案。
而從2002年開始的故宮大修計劃,一直要持續(xù)到2020年。這一階段除了陸續(xù)開放一些修繕后的景點外,還要將故宮1000多名工作人員長期占用的辦公用房重新進行修繕,屆時,“開放區(qū)”的比例將由現(xiàn)在的30%增加到70%以上。
故宮建筑形式
故宮嚴格地按《周禮·考工記》中“前朝后寢,左祖右社”的帝都營建原則建造。整個故宮,在建筑布置上,用形體變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組合成一個整體。在功能上符合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同時達到左右均衡和形體變化的藝術(shù)效果。中國建筑的屋頂形式是豐富多彩的,在故宮建筑中,不同形式的屋頂就有10種以上。以3大殿為例,屋頂各不相同。故宮建筑屋頂滿鋪各色琉璃瓦件。主要殿座以黃色為主。綠色用于皇子居住區(qū)的建筑。其它藍、紫、黑、翠以及孔雀綠、寶石藍等五色繽紛的琉璃,多用在花園或琉璃壁上。太和殿屋頂當中正脊的兩端各有琉璃吻獸,穩(wěn)重有力地吞住大脊。吻獸造型優(yōu)美,是構(gòu)件又是裝飾物。一部分瓦件塑造出龍鳳、獅子、海馬等立體動物形象,象征吉祥和威嚴,這些構(gòu)件在建筑上起了裝飾作用。
故宮前部宮殿,當時建筑造型要求宏偉壯麗,庭院明朗開闊,象征封建政權(quán)至高無上,太和殿坐落在紫禁城對角線的中心,四角上各有十只吉祥瑞獸,生動形象,栩栩如生。故宮的設(shè)計者認為這樣以顯示皇帝的威嚴,震懾天下。后部內(nèi)廷卻要求庭院深邃,建筑緊湊,因此東西六宮都自成一體,各有宮門宮墻,相對排列,秩序井然,再配以宮燈聯(lián)對,繡榻幾床,都是體現(xiàn)適應豪華生活需要的布置。內(nèi)廷之后是宮后苑。后苑里有歲寒不雕的蒼松翠柏,有秀石迭砌的玲瓏假山,樓、閣、亭、榭掩映其間,幽美而恬靜。
故宮宮殿是沿著一條南北向中軸線排列,三大殿、后三宮、御花園都位于這條中軸線上。并向兩旁展開,南北取直,左右對稱。這條中軸線不僅貫穿在紫禁城內(nèi),而且南達永定門,北到鼓樓、鐘樓,貫穿了整個城市,氣魄宏偉,規(guī)劃嚴整,極為壯觀。
故宮是幾百年前勞動人民智能和血汗的結(jié)晶。初建時被奴役的勞動者有工匠十萬,夫役百萬。在當時社會生產(chǎn)條件下,能建造這樣宏偉高大的建筑群,充分反映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高度智能和創(chuàng)造才能。同時,為了修建故宮,如所需的木材,在明代時,大多采自四川、廣西、廣東、云南、貴州等地,無數(shù)勞動人民被迫在崇山峻嶺中的原始森林里,伐運木材。所用石料多采自北京遠郊和距京郊二三百里的山區(qū)。每塊石料往往重達幾噸甚至幾十、幾百噸,如現(xiàn)在保和殿后檐的臺階,有一塊云龍雕石重約250噸。
建筑學家們認為故宮的設(shè)計與建筑,實在是一個無與倫比的杰作,它的平面布局,立體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偉、堂皇、莊嚴、和諧,建筑氣勢雄偉、豪華壯麗,是中國古代建筑藝術(shù)的精華。它標志著中國悠久的文化傳統(tǒng),顯示著五百多年前匠師們在建筑上的卓越成就。
站在高山上看故宮,根本看不到一個窗戶,是為了防止刺客找路。大門前有兩個鐵缸,是防火的,里面盛滿了水。冬季為防止缸內(nèi)的水結(jié)冰,還在四周墊上棉被,下面用炭火燒烤。
故宮四門
故宮有四個大門,正門名為午門。其平面為凹形,宏偉壯麗。午門后有五座精巧的漢白玉拱橋通往太和門。東門名東華門,西門名西華門,北門名神武門。故宮的四個城角都有精巧玲瓏的角樓,角樓高27.5米,十字屋脊,三重檐迭出,四面亮山,多角交錯,是結(jié)構(gòu)奇麗的建筑。
故宮的正門叫“午門”,俗稱五鳳樓。東西北三面以12米高的城臺相連,環(huán)抱一個方形廣場。有1組建筑。正中有重樓,是9間面寬的大殿,重檐廡殿頂,在左右伸出兩闕城墻上,建有聯(lián)檐通脊的樓閣四座,明廊相連,兩翼各有13間的殿屋向南伸出,四隅各有高大的角亭,輔翼著正殿。這種形狀的門樓稱為“闕門”,是中國古代大門中最高級的形式。這組城上的建筑,形勢巍峨壯麗,是故宮宮殿群中第一高峰。午門是皇帝下詔書、下令出征的地方。每遇宣讀皇帝圣旨,頒發(fā)年歷書,文武百官都要齊集午門前廣場聽旨。午門當中的正門平時只有皇帝才可以出入,皇帝大婚時皇后進一次,殿試考中狀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從此門走出一次。文武大臣進出東側(cè)門,宗室王公出入西側(cè)門。
后門“神武門”,明朝時為“玄武門”,玄武為古代四神獸之一,從方位上講,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玄武主北方,所以帝王宮殿的北宮門多取名“玄武”。清康熙年間因避諱改稱“神武門”。神武門也是一座城門樓形式,用的最高等級的重檐廡殿式屋頂,但它的大殿只有五開間加圍廊,沒有左右向前伸展的兩翼,所以在形制上要比午門低一個等級。神武門是宮內(nèi)日常出入的門禁?,F(xiàn)神武門為故宮博物院正門。
東華門與西華門遙相對應,門外設(shè)有下馬碑石,門內(nèi)金水河南北流向,上架石橋1座,橋北為三座門。東華門與西華門形制相同,平面矩形,紅色城臺,白玉須彌座,當中辟3座券門,券洞外方內(nèi)圓。城臺上建有城樓,黃琉璃瓦重檐廡殿頂,城樓面闊5間,進深3間,四周出廊。皇帝死后其靈柩就從東華門運出,故俗稱“鬼門”。
在午門以內(nèi),有廣闊的大庭院,當中有弧形的內(nèi)金水河橫亙東西,北面就是外朝宮殿大門——太和門,左右各有朝房、廊廡。金水河上有5座橋梁,裝有白色漢白玉欄桿,隨河宛轉(zhuǎn),形似玉帶。
三大殿
位于太和門內(nèi),在3萬多平方米開闊的庭院中,是外朝的中心: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tǒng)稱三大殿(明朝稱: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嘉靖時改名:皇極殿、中極殿、建極殿?,F(xiàn)名為清朝時名稱)。這3座大殿是故宮中的主要建筑,它們高矮造型不同,屋頂形式也不同,顯得豐富多樣而不呆板。
太和殿和中和殿、保和殿都建在漢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工字形基臺上,太和在前,中和居中,保和在后。遠望猶如神話中的瓊宮仙闕。基臺三層重迭,每層臺上邊緣都裝飾有漢白玉雕刻的欄板、望柱和龍頭,三臺當中有三層石階雕有蟠龍,襯托以海浪和流云的“御路”。在25000平方米的臺面上有透雕欄板1415塊,雕刻云龍翔鳳的望柱1460個,龍頭1138個。用這樣多的漢白玉裝飾的三臺,造型重迭起伏,這是中國古代建筑上具有獨特風格的裝飾藝術(shù)。而這種裝飾在結(jié)構(gòu)功能上,又是臺面的排水管道。在欄板地栿石下,刻有小洞口;在望柱下伸出的龍頭也刻出小洞口。每到雨季,3臺雨水逐層由各小洞口下泄,水由龍頭流出,千龍噴水,蔚為壯觀。這是科學而又藝術(shù)的設(shè)計。
太和殿
太和殿 太和殿(明朝稱奉天殿、皇極殿),俗稱“金鑾殿”,太和殿高35.05米,東西63米,南北35米,面積約2380多平方米。長寬之比為9:5,寓意為九五之尊。面積是紫禁城諸殿中最大的一座,而且形制也是最高規(guī)格,最富麗堂皇的建筑。太和殿是五脊四坡大殿,從東到西有一條長脊,前后各有斜行垂脊兩條,這樣就構(gòu)成五脊四坡的屋面,建筑術(shù)語上叫廡殿式。檐角有10個走獸(分別為 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押魚、獬豸、斗牛、行什),為中國古建筑之特例。大約從14世紀明代起,重檐廡殿是封建王朝宮殿等級最高的形式。太和殿有直徑達1米的大柱72根,其中6根圍繞御座的是瀝粉金漆的蟠龍柱。殿內(nèi)有瀝粉金漆木柱和精致的蟠龍藻井,殿中間是封建皇權(quán)的象征——金漆雕龍寶座,設(shè)在殿內(nèi)高2米的臺上,安放著金漆雕龍寶座,御座前有造型美觀的仙鶴、爐、鼎,背后是雕龍屏。太和殿是故宮中最大的木結(jié)構(gòu)建筑,是故宮最壯觀的建筑,也是中國最大的木構(gòu)殿宇。整個大殿裝飾得金碧輝煌,莊嚴絢麗。太和殿是皇帝舉行重大典禮的地方。即皇帝即位、生日、婚禮、元旦等都在這里慶祝。
中和殿
中和殿(明朝稱華蓋殿、中極殿)是故宮三大殿之一,位于太和殿后。中和殿高27米,平面呈正方形,面闊、進深各為3間,四面出廊,金磚鋪地,建筑面積580㎡。黃琉璃瓦單檐四角攢尖頂,正中有鎏金寶頂。四脊頂端聚成尖狀,上安銅胎鎏金球形的寶頂,建筑術(shù)語上叫四角攢尖式。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舉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演習禮儀的地方?;实墼谌ヌ偷钪跋仍诖松宰魍A?,接受內(nèi)閣大臣和禮部官員行禮,然后進太和殿舉行儀式。另外,皇帝祭祀天地和太廟之前,也要先在這里審閱一下寫有祭文的“祝版”;在到中南海演耕前,也要在這里審視一下耕具。
保和殿
保和殿 保和殿(明朝稱謹身殿、建極殿)也是故宮三大殿之一,在中和殿后。保和殿高29米,平面呈長方形,面闊9間,進深5間,建筑面積1240㎡。黃琉璃瓦重檐歇山式屋頂。屋頂正中有一條正脊,前后各有2條垂脊,在各條垂脊下部再斜出一條岔脊,連同正脊、垂脊、岔脊共9條,建筑術(shù)語上叫歇山式。保和殿是每年除夕皇帝賜宴外藩王公的場所。保和殿也是科舉考試舉行殿試的地方。
后三宮
概述
故宮建筑的后半部叫內(nèi)廷,是皇帝及嬪妃生活娛樂的地方。前朝與內(nèi)廷宮殿的分界線乾清門,乾清門以南為前朝,以北為內(nèi)廷。乾清門左右有琉璃照壁,是清朝“御門聽政”的所在地。
內(nèi)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中心,東西兩翼有東六宮和西六宮,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之處也是皇帝與后妃居住生活的地方。后半部在建筑風格上同于前半部。前半部建筑形象是嚴肅、莊嚴、壯麗、雄偉,以象征皇帝的至高無上。后半部內(nèi)廷則富有生活氣息,建筑多是自成院落,有花園、書齋、館榭、山石等。內(nèi)廷東側(cè)的寧壽宮是當年乾隆皇帝宣布退位后當太上皇養(yǎng)老皇宮,花費一百一十萬兩銀修建。
御花園
在坤寧宮北面的是御花園。御花園里有高聳的松柏、珍貴的花木、山石和亭閣。御花園原名宮后苑,占地11000多平方米,占故宮面積百分之1.5。園內(nèi)有建筑20余處。以欽安殿為中心,園林建筑采用主次相輔、左右對稱的格局,布局緊湊、古典富麗。殿東北的堆秀山,為太湖石迭砌而成,上筑御景亭,名為萬春亭和千秋亭的兩座亭子,可以說是目前保存的古亭中最為華麗的。
乾清宮
乾清宮在故宮內(nèi)庭最前面。乾清宮是內(nèi)廷正殿,高20米。重檐廡殿頂。殿的正中有寶座,內(nèi)有“正大光明”匾。這塊匾在清雍正以后,成為放置皇位繼承人名字的地方,雍正為防止皇子之間爭奪皇位而互相殘殺,采用秘密儲位的方法,即生前將皇位繼承人的名單寫在紙上放在匣子中,一份放在“正大光明”匾額后,一份由皇帝隨身攜帶,待皇帝死后打開匣子當眾宣布皇帝繼承人。在乾清宮的兩頭有暖閣。是皇帝讀書、就寢之地。在乾清宮的西暖閣上下兩側(cè)放置27張床,由皇帝自由選擇,據(jù)說這樣可以防止刺客行刺,乾清宮是封建皇帝的寢宮。清康熙前此處為皇帝居住和處理政務之處。清雍正后皇帝移居養(yǎng)心殿,但仍在此批閱奏報,選派官吏和召見臣下。乾清宮周圍的東西廡,還有為皇帝存儲冠、袍、帶、履的端凝殿,放置圖書翰墨的懋勤殿。南廡有皇子讀書的上書房,有翰林學士承值的南書房。
坤寧宮
坤寧宮在故宮“內(nèi)庭”最后面。重檐廡殿頂。坤寧宮是明朝皇后寢宮,兩頭有暖閣。清代改為祭神場所。雍正后,西暖閣為薩滿的祭祀地。其中東暖閣為皇帝大婚的洞房,康熙、同治、光緒三帝,均在此舉行婚禮。
交泰殿在乾清宮和坤寧宮之間,含“天地交合、安康美滿”之意。其建于明代,清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重修,是座四角攢尖,鍍金寶頂,龍鳳紋飾的方形殿。明、清時,該殿是皇后生日舉辦壽慶活動的地方。清代皇后所謂親蠶典禮,需至此檢查祭典儀式的準備情況。清代的“寶璽”(印章)也收藏在這里。
交泰殿
交泰殿在乾清宮和坤寧宮之間,含“天地交合、安康美滿”之意。其建于明代,清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重修,是座四角攢尖,鍍金寶頂,龍鳳紋飾的方形殿。明、清時,該殿是皇后生日舉辦壽慶活動的地方?;屎笤诖私右妺邋鼖D。清代皇后所謂親蠶典禮,需至此檢查祭典儀式的準備情況。清代的25枚“寶璽”(印章)也曾收藏在這里(現(xiàn)藏于珍寶館)。
戰(zhàn)斗
清代在隆宗門曾發(fā)生過一場激烈的戰(zhàn)斗。嘉慶十八年(1813年),中原一帶發(fā)生“天理教”農(nóng)民起義,農(nóng)民領(lǐng)袖林清策劃并領(lǐng)導京畿一支隊伍直接攻打紫禁城。九月十四日,起義軍喬裝打扮,兵分兩路,計劃從東、西華門進入宮城。西華門一支在內(nèi)應太監(jiān)劉得才、劉金等人引領(lǐng)下迅速攻打到隆宗門,并在此展開激戰(zhàn)。此次紫禁城之變,“釀成漢、唐、宋、明未有之事”,嘉慶皇帝破例向天下發(fā)了“罪己詔”。至今隆宗門匾額上留有箭頭,相傳即這次戰(zhàn)斗的遺跡。箭頭位于匾額的左下側(cè)。
東西六宮
位于后三宮東西兩側(cè),共十二座宮殿,是明清皇帝的嬪妃們居住的地方。西六宮:太極殿、永壽宮、咸安宮、儲秀宮、體和殿;東六宮:鐘粹宮、景陽宮、延禧宮、永和宮、景仁宮。這些宮殿基本上是一宮一院,每個院子有正殿、配殿、宮門,有些院子還附有游廊、后殿。慈禧太后曾在儲秀宮居住過。
故宮其他區(qū)域
包括南三所、御膳房、慈寧花園、外東宮、英華殿、壽安宮、建福宮花園、壽康宮、乾東五所、文華殿、武英殿,這些宮殿建筑群分別坐落在皇宮的主要建筑的東西兩側(cè),七中南三所、乾東五所是皇子的居住區(qū)、壽康宮、壽安宮、慈寧花園、英華殿是太后太妃的生活區(qū)域。外東宮是乾隆太上皇宮。
故宮文物收藏
故宮,一是欣賞豐富多彩的建筑藝術(shù);二是觀賞陳列于室內(nèi)的珍貴的文物。故宮博物院藏有大量珍貴文物,據(jù)統(tǒng)計總共達1052653件之多,統(tǒng)稱有文物100萬件,占全國文物總數(shù)的1/6。截至2005年12月31日,中國文物系統(tǒng)文物收藏單位館藏一級文物的總數(shù)已達109197件,現(xiàn)已全部在國家文物局建檔備案。在全國保存一級文物的1330個收藏單位中,故宮博物院以8273件(套)高居榜首,并收有很多絕無僅有的國寶。故宮的一些宮殿中設(shè)立了綜合性的歷史藝術(shù)館、繪畫館、分類的陶瓷館、青銅器館、明清工藝美術(shù)館、銘刻館、玩具館、文房四寶館、玩物館、珍寶館、鐘表館和清代宮廷典章文物展覽等,收藏有大量古代藝術(shù)珍品,是中國收藏文物最豐富的博物館。
故宮博物院常設(shè)展覽
《珍寶館——故宮藏珍貴文物展》—皇極殿廡房 養(yǎng)性殿 樂壽堂 頤和軒
《石鼓館——秦國石鼓專題陳列》—皇極殿東廡
《鐘表館——故宮收藏鐘表展》—奉先殿(館內(nèi)11點和14點有鐘表演示)
《青銅器館》—承乾宮
《清宮戲曲展》—暢音閣 閱是樓
《溥儀生活展》—麗景軒
《清代妃嬪生活展》—永壽宮
《皇朝禮樂展》—弘義閣
《清宮鹵簿儀仗展》—太和門西廡
《天府永藏展》—保和殿西廡
《清代武備展》—弘義閣迤南西廡
《萬壽慶典展》-乾清宮西廡
《皇帝大婚展》-乾清宮東廡
北京故宮謎團
冷宮何處
“冷宮”在哪里,要先談“三宮六院”。故宮中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稱為“三宮”。六院分別指東路六宮:齋宮、景仁宮、承乾宮、鐘粹宮、景陽宮及永和宮。封建帝王有著“至高無上”的權(quán)力,可以隨心所欲地挑選妃子?;实鄣钠捩姸?。至于選到宮中的女子,一旦失寵,便在宮中禁室里等死,更為悲慘。
故宮的“冷宮”并無定所,但歷來有兩種說法,一說即是乾清宮、長春宮;一說“冷宮”無固定地址,關(guān)禁王妃、皇子的地方,便俗稱“冷宮”。查遍所見明、清史料,冷宮并不是某一處宮室的正式命名。根據(jù)一些文獻記載,明、清時代被作為“冷宮”的地方有好幾處。
明末天啟帝時,成妃李氏得罪了權(quán)勢赫赫的太監(jiān)魏忠賢,被由長春宮趕到御花園西面的乾西,一住四年。先后被幽居乾西的,還有定妃、恪嬪等人。這個“冷宮”在紫禁城內(nèi)之西。
光緒皇帝的珍妃被慈禧落井之前,據(jù)說關(guān)在景祺閣北邊北三所(現(xiàn)坍毀),這地方就在今天珍妃井西邊的山門里。如果這一出自太監(jiān)之口的傳聞屬實,則此地也算得一處“冷宮”。
故宮設(shè)計者
故宮這樣宏偉的建筑,如果浩大的工程,由誰負責設(shè)計?又是誰主持施工的?這的確是個歷史謎團,難倒不少老北京人。因為故宮的建筑上沒有如現(xiàn)代建筑那樣明確地刻上此建筑物建于何年,由何人設(shè)計等字樣。目前大多數(shù)人都認為故宮是明代一位杰出的匠師,姓蒯名祥,人稱蒯魯班的人設(shè)計的。
故宮博物院古建部高級工程師于倬云先生提出了不同意見:曾經(jīng)參加建造南京宮殿的蒯祥是故宮的設(shè)計者這個說法不確切,其實,蒯祥只是故宮的施工主持人,故宮真正的設(shè)計人應該是名不見經(jīng)傳的蔡信。永樂15年紫禁城宮殿開始進入大規(guī)模施工高潮時,蒯祥才隨朱棣從南京來到北京,開始主持宮殿的施工,而在此之前,蔡信已主持故宮和北京城的規(guī)劃、設(shè)計和建造了。
皇帝上朝的地點
現(xiàn)在很多人都認為太和殿平時是用于上朝的,其實不是這樣的。太和殿其實是用來舉行各種典禮的場所,實際使用次數(shù)很少,縱觀明清,皇帝上朝的地方主要在:太和門、乾清門(為御門聽政)、乾清宮(有大事或重要的事情時皇帝召見大臣所在地)、還有養(yǎng)心殿(垂簾聽政,清朝后期)的,并不是平時所說的太和殿。
故宮為何“龍”多
紫禁城是龍的世界,龍的造型千姿百態(tài),栩栩如生。在我國封建社會里,皇帝被稱做“真龍?zhí)熳印?,是大地的主宰。紫禁城是明、清兩朝的皇宮,因此,宮中的殿堂、橋梁、丹陛、石雕以及帝后寶璽、服飾御用品等無不以龍作為紋飾。那么,故宮里到底有多少龍?恐怕誰也說不清。有人粗算過,故宮號稱有宮殿8000多間,僅以每殿有6條龍計算,就有龍近4萬條,如果加上所有建筑裝飾和一切御用品上的龍,那就數(shù)不勝數(shù)了。
有人做了一個統(tǒng)計,即,太和殿頂屋脊及瓦當、滴水等共有龍紋2632條,外檐額枋及門窗彩繪包括飾件共有龍紋5732條,殿內(nèi)檐及殿內(nèi)梁枋天花上共有龍紋4037條,殿中金柱、藻井、寶座、屏風及陳設(shè)上共有龍紋609條,殿內(nèi)墻壁及暖閣門罩等共有龍紋542條。這是個尚不完全的統(tǒng)計,太和殿內(nèi)外的龍紋、龍雕等各種形式的龍就有13 844條之多。這種萬龍朝圣的裝潢設(shè)計,構(gòu)成了一種威嚴神秘的氛圍,以獲得神化皇帝、恫嚇臣民的效果。
三大殿院內(nèi)為何不種樹
有人撰文提出三大殿院內(nèi)不種樹,主要是出自烘托意境的需要。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并稱外朝三大殿,是皇帝舉行盛典的地方,從位置上說居整個外宮建筑的中心,也是整個北京城的中心。為了突出這組宮殿的威嚴氣勢,建筑上采取了許多手法,其一便是院內(nèi)不植樹,從皇城正門天安門起,經(jīng)端門、午門、太和門,這之間的一系列庭院內(nèi)都無樹木(現(xiàn)在端門前后的樹是辛亥革命以后種植的)。當時人們?nèi)コ娞熳?,進入天安門,經(jīng)過漫長御道,在層層起伏變化的建筑空間中行進,會感到一種無形的,不斷增長的精神壓力,最后進入太和門,看到寬闊的廣場與高聳在三重臺基上的巍峨大殿,這種精神壓力達到頂點。寬闊的廣場、藍藍的天空,把三大殿映襯得更加威嚴壯觀。而這正是至高無上的天子對自己臣民所要求的。如果在這些庭院內(nèi)都種上樹,綠蔭宜人,小鳥鳴叫,那將會破壞朝廷的威嚴氛圍。
關(guān)于故宮爭論
故宮的歸屬
故宮是世界文化遺產(chǎn),在這個意義上說,故宮屬于世界。從財產(chǎn)所有權(quán)的角度來看,故宮作為一項標的巨大的不動產(chǎn),在辛亥革命以前,一直屬于清朝皇族所有。而當馮玉祥將愛新覺羅·溥儀趕出紫禁城之后,它就已被收歸國有。由此牽涉到國際法上的兩個重要概念:“國有化”和“政府繼承”。當一國政府基于人民利益或公共需要時,可以對國民私有財產(chǎn)或外國公私財產(chǎn)實行征用或征收,這便是“國有化”。革命黨人推翻帝制的正義行動,應民意、符民心,所實施的“國有化”手段是合法的。故此,故宮始由中華民國政府所有。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合法取代了中華民國政府的國際法主體地位之后,國家財產(chǎn)發(fā)生了“交替政府的繼承”——故宮也不例外。和“中華民國政府”在海內(nèi)外的眾多財產(chǎn)一樣,故宮的所有權(quán)歸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行使。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2條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quán)力屬于人民”,這其中當然也包括對公共財產(chǎn)——故宮的占有、使用、處分和收益的權(quán)力。一直有一個隸屬于國家文物局的“故宮博物院”管理著故宮嗎?還建有一套龐大的行政事業(yè)管理系統(tǒng)?也許正是這個原因,故宮的管理者才會把故宮修繕工程當成自己單位內(nèi)部的一件事情來處理,其封閉操作因而引發(fā)了一系列爭議?!肮蕦m博物院只是一個被委托的機構(gòu),對故宮作為國家級博物館和人類文明載體的有關(guān)事宜負有具體責任,而不意味著它對故宮擁有所有權(quán)和一切處置權(quán)?!惫蕦m博物院的法律地位,是受到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托、負責管理國有(全民所有)財產(chǎn)的代理機構(gòu)。
是“故宮博物院”還是“紫禁城”
故宮,作為東方宮殿建筑的代表、世界宮殿建筑的典范。1987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將故宮列入“世界遺產(chǎn)目錄”。 故宮的官方名稱是“故宮博物院”(The Palace Museum),但在歐美國家出版的旅游小冊子里,通常都稱其為“紫禁城”(The Forbidden City),并附加說明它是中國明、清兩代王朝的皇家駐地。世界上大多數(shù)曾經(jīng)來過或想來故宮的游客要看的,是那個在好萊塢電影《末代皇帝》中閃耀著神秘色彩的巨型皇家宮殿,想體驗的,是東方帝制時代的壯美與恢宏,而不僅僅是要參觀故宮內(nèi)陳設(shè)的國家級文物。故宮的皇家宮殿的屬性,遠遠大于它作為博物館的藏物功能。 在故宮被視為博物館的潛意識下,一個在太和門設(shè)立大屏幕電視導游系統(tǒng)的設(shè)想曾被提出來,在專家們的據(jù)理力爭下,這一計劃最終沒能實施。因為這樣雖然有利自由行的游客,但是破壞了故宮的整體風貌?,F(xiàn)在有一種手持式“多媒體導游系統(tǒng)”可以圓滿解決這個難題。
南京故宮簡介 南京故宮局部 南京故宮,又稱明故宮,是北京故宮的藍本,明朝初期的皇宮,在今中山路南北兩側(cè)。
由明太祖朱元璋始建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地址在元集慶城外東北郊。初稱“吳王新宮”,后又稱“皇城”。由于當時朱元璋尚未稱帝, 故新宮建筑規(guī)模有限。 只有中路的外朝和內(nèi)廷建筑,東西兩側(cè)空地均未興建宮室,新宮東西寬790米、南北長750米、有門四座、南為午門、 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北為玄武門、入午門為奉天門、內(nèi)為正殿奉天殿、 殿前左右為文樓、武樓。后為華蓋殿、謹身殿、內(nèi)廷有干清宮和坤寧宮、 以及東西六宮。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即位稱帝。以應天府為南京,開封為北京。并于次年在鳳陽興建中都城,由于人力物力全被集中于中都城池和宮殿的興建,因此南京宮殿的擴建工作再度終止,此后數(shù)年間只對已有宮殿進行了必要的維修。
洪武八年(1375年)朱元璋放棄營建中都的計劃,集中力量修建南京。此次修建,增設(shè)了午門左右兩闕,在奉天門左右增加了東西角門,并增建文華、武英殿等建筑。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再次增建,在皇城外增設(shè)宮墻, 以新墻之內(nèi)為皇城,原皇城改稱宮城。在宮城前建造了端門,承天門、金水橋、形成“T”字型廣場,向南直抵1373年建造的洪武門。廣場東側(cè)為五部 (刑部在皇城之北的太平門外),西側(cè)為五軍都督府。
南京故宮修建時注意了風水的問題, 以紫金山的富貴山為靠山,但是由于選址的局限,內(nèi)廷部分是在被填平的燕雀湖上建造的,雖然采用了打入木樁,巨石鋪底, 以及石灰三合土打夯等方法加固地基,但日久之后仍然出現(xiàn)地基下沉的問題,宮內(nèi)容易形成內(nèi)澇,排水不易。同時宮城離外城過近,戰(zhàn)時不易防衛(wèi)。
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攻破京師,建文帝出逃,馬皇后在宮中自焚死。朱棣即位后仍居于南京皇宮中, 但同時下令以北平為行在,準備遷都。永樂十八年 (1420年),北京宮殿建成,次年朱棣遷都北京,此后南京宮殿不再使用,但仍作為留都宮殿,委派皇族和內(nèi)臣管理。崇禎十七年(1644年),福王朱由嵩在此即位,一度建立南明政權(quán)。此時的明故宮內(nèi)大多殿宇已經(jīng)坍毀無存,南京太廟也早已被焚毀,朱由嵩進行了一些修復工作,興建了奉天門,慈禧殿等建筑。
清滅南明后,改南京為江寧,將明皇城改為八旗駐防城,設(shè)置將軍及都統(tǒng)二衙門于明故宮中。康熙年間,曾取明故宮石料雕件修建普陀山廟宇。太平天國攻陷南京后,沒有使用明故宮作為宮殿基址。 而是在城中另擇新址營建新宮,此間拆取明故宮大量石料和磚瓦。至太平天國滅亡時,明故宮的宮殿和宮墻已基本無存。
中華民國時期,曾計劃以明故宮地區(qū)為中央行政區(qū),但由于財力和戰(zhàn)爭的原因,該計劃沒有全部實現(xiàn),只是在明故宮遺址范圍內(nèi)修建了中國國民黨中央監(jiān)察委員會和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資料陳列館。1929年修建的中山東路從明故宮遺址中穿過,將其劃為南北兩部,至民國后期,明故宮已成為一處小型機場。
宮殿布局特色
南京城 1、在選址上順應自然。權(quán)衡各種利弊作出最佳選擇宮城卜地于城東鐘山之陽,北倚鐘山的“龍頭”富貴山,并以之作為鎮(zhèn)山,放棄了對平坦的中心地帶——原六朝及南唐宮殿舊址的利用,而采用填湖造宮的辦法。究其原因,除了“六朝煙祚不永”的忌諱外,不外是“(舊內(nèi))因元南臺為宮,稍庳隘”,不符合新王朝的要求,而且舊城居民密集,又有諸多功臣府第,大量拆遷有關(guān)人心向背;加之南京屬丘陵地帶,平地難尋,而因地就勢依山而建,能創(chuàng)造出氣象宏偉的效果。這種選址,在金陵有歷史先例可循,六朝宮城便是選擇在雞籠山、覆舟山下的一片高河漫灘上,東瀕青溪,西達五臺,雞籠山和覆舟山就旬天然屏風拱衛(wèi)于宮城之后。明代南京宮城以富貴山作為依托,并巧用原來的東渠作為皇城西城隍,將午門以北的內(nèi)五龍橋、承天門以南的外五龍橋和宮城城濠與南京城水系相互連通,取得人工和自然相互輝映的效果。而宮城偏于城之東,則可減緩居中布局常帶來的交通阻塞問題。因此南京宮殿選址是綜合考慮地形地貌和社會心理因素而進行決策的結(jié)果。
2、在宮殿形制上,朱元璋力圖恢復漢族文化傳統(tǒng)的政治主張,集中表現(xiàn)為遵循禮制。即建筑形式的內(nèi)容極力尋找禮制的依據(jù):例如采用三朝五門,即《禮記》鄭玄注所稱,周天子及諸侯皆有三朝:外朝一,內(nèi)朝二;天子有五門:外曰皋門,二曰雉門,三曰庫門,四曰應門,五曰路門。但實際上,自戰(zhàn)國以后,都城宮室制度中,循此制者無幾,直到唐長安始有其意。這就是唐西內(nèi)有五門(承天門、太極門、朱明門、兩儀門、甘露門)和三朝(外朝奉天門、中朝太極殿、內(nèi)朝兩儀殿)。元失此制,明南京宮殿則又用此制,其五門為:洪武門、承天門、端門、午門、奉天門,三殿為: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至于后妃六宮,按周禮,“天子后立六宮,……御妻以聽天下之內(nèi)治以明章婦順?!蛉穗m不分六宮,變分主六宮之事,或二宮則一人也。”南京宮殿在歷史上兩次建立后妃六宮以交序列的形制,以趨合禮制的要求。關(guān)于門闕,《禮記》有“以高為貴”的規(guī)定。早在秦漢時期,高臺建闕(觀)就作為一種禮儀性的設(shè)置,標表入口以壯觀瞻。唐代宮殿門闕已作冂形平面,并直接影響到五代洛陽五鳳樓、宋東京宣德門。南京宮殿午門采用冂形高大門闕便是吸收這種傳統(tǒng)建筑形式建成的。通過門闕的體量和所組成的空間,體現(xiàn)皇帝所需的崇高與威嚴。
此外,朱元璋還刻意借“天道”來加強禮制在宮殿建筑上的作用。所謂“禮者天地之序也”?!肮嗜苏?,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幫天秉陽,垂曰星,也秉陰,窮于山川。播五行于四時和而后月生也?!适ト俗鲃t必以天地為本,以陰陽為端,以四時為柄,以曰星為紀,以月為量”。講究天人感應和禮制秩序的朱元璋,在南京宮殿中極力利用這些原則來強化皇帝至高無上的地位和禮制的權(quán)威。如在正殿之后建立乾清、坤寧二宮,象征帝后猶如天地;在乾清宮之左右立“日精門”、“月華門”,象征日月陪襯于帝后之左右;在東安門外者曰青龍橋,在西華門外者曰白虎橋,取自星宿二十八宿,以象征天津之橫貫。在建筑的稱謂上也采用一些擬天的象征手法,如前朝正殿名為“奉天”,意為奉天命而統(tǒng)治天下,明人的解釋是“明人主不敢以一人肆于民上,無往非奉天也”,以此強調(diào)新王朝的合法性與權(quán)威性?!叭A蓋”本是星名,古稱天皇大帝座上的九星叫“華蓋”,象征明太祖統(tǒng)一天下是應帝星之瑞?!爸斏怼笔钦f皇帝加強自身修養(yǎng)。
3、開創(chuàng)了明清兩代宮殿自南而北中軸線與全城軸線重合的模式。南京宮殿和衙署都沿著這條軸線結(jié)合在一起。從《洪武京城圖志》載京城圖中可見,以南端外城的正陽門為起點,經(jīng)洪武門至皇城的承天門,為一條寬廣的御道,御道兩邊為千步廊,御道的東面分布著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和工部等中央行政機構(gòu)(只有刑部在皇城以北太平門外),西面則是最高的軍事機構(gòu)--“五軍都督府”的所在地。御道心頭承天門前是長安左、右門形成的東西橫街--長安街(廣場)和外五龍橋,向北引延,經(jīng)端門、午門、內(nèi)五朧橋至奉天門,進入宮城。經(jīng)三大殿兩大宮抵宮城北門玄武門,至皇城北門北安門出皇城,正對鐘山“龍頭”富貴山,而以者城的太平門為結(jié)束。這種宮、城軸線合一的模式,既為南京特殊的地理條件使然,亦很突出地表達出封建集權(quán)統(tǒng)治唯我獨尊的精神。成為后來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時改建北京城和設(shè)計宮城的藍本。
洪武年間,明朝還處于經(jīng)濟恢復時期,對于都城建設(shè)朱元璋多次強調(diào)節(jié)儉樸實的方針,洪武八年改建南京宮殿時曾對廷臣說:“但求安固,不事華飾……使吾后世子孫守以為法。至于臺榭苑囿朋役,也證實了此話不虛。明初建筑風格也較為樸質(zhì),注重實用。臣下及地方建筑受制度約束甚嚴,無敢輕慢逾制者。南京宮殿是隆崇封建集權(quán)統(tǒng)治和嚴格的禮制秩序的典范。又是結(jié)合自然、順應地勢布置城、宮的杰出例子。但它的選址也存缺陷,如當時填湖建宮,雖然在工程做法上為避免地基下沉,采取了在基礎(chǔ)下鋪墊巨石和打樁以及用石灰、三合土分層夯實等方法,但到洪武末年已顯出宮城南高北低宮中積澇不易排除的問題。又如由于這城距外城太近,戰(zhàn)時易受城外敵軍威脅。所以后來太平天國攻占南京后,就沒有用明宮殿來做天王府。
1421年朱棣遷都北京,改南京為留都,宮城仍存舊制,并委派皇族、內(nèi)臣駐守。崇禎十七年(1644年),福王朱由崧一度在這里即位,歷史上稱南明王朝。經(jīng)清代及太平天國兵炎毀壞,現(xiàn)僅存午門、東華門、西華門以及內(nèi)外五龍橋、柱礎(chǔ)、碑刻等遺跡。
明故宮的分布
整個明代皇城區(qū),位于南京城的東部,是以皇城與宮城為主體、以一系列建筑旨在突出皇權(quán)“神圣”為內(nèi)容、以全國最高中央行署機構(gòu)為大明王朝核心區(qū)域(只有“三法司”在太平門外),也是明初南京城的核心所在。
明南京皇宮規(guī)模宏大,布局嚴謹,成為后來興建的北京皇宮的母版。明南京皇宮由內(nèi)宮城和外皇城兩部分組成,均坐北向南。
宮城
南京皇城圖宮城,又稱大內(nèi)、內(nèi)宮,俗稱紫禁城、紫垣,是朱元璋起居、辦理朝政、接受中外使臣朝見以及皇室成員居住之地,位于南京四重城垣最里邊一重,有御河環(huán)繞。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受朱元璋之命,由精通堪輿術(shù)的劉基占卜后填湖而建,因而地勢南高北低。宮城坐北朝南,平面略呈長方形,宮墻主體南北長約0.95公里,東西寬約0.75公里,周長約3.4公里。
在宮城墻體上,初期開有城門4座,洪武“十年改作大內(nèi)午門,添兩觀。中三門,東、西為左右掖門”,故共建有6座城門:南面的正門為午門,在午門左右兩側(cè)為左掖門和右掖門,西門為西華門,東門為東華門,北門為玄武門。玄武門,俗稱“厚載門”(即今誤稱的“后宰門”),取《易經(jīng)》坤卦:“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午門前,是傳達圣旨及朝廷文告的地方,也是皇帝處罰大臣“廷杖”之地。據(jù)說,朱元璋時代的“廷杖”還算比較文明,受此懲罰的大臣不脫衣、褲,但受罰后,也需臥床數(shù)月,而后得愈。從午門入,有宮墻環(huán)繞,過內(nèi)五龍橋,便是奉天門。奉天門左有東角門,右有西角門,門上都有樓閣。據(jù)說當年皇太孫被朱元璋立為皇儲后,他的幾個叔叔不服,皇太孫曾與太常寺卿黃子澄在東角門上商討過對策。即位以后,建功立業(yè)文帝命黃子澄兼學士,在欲削藩王兵權(quán)之前,特意問黃:“先生憶昔東角門言乎?”黃回答:“不敢忘?!苯ㄎ牡鬯煜聸Q心削藩,引發(fā)了后來的“靖難之役”。東角門的南邊有左順門,可通文華門入宮城左路抵文華殿(太子講學處則稱R20;大本堂”,疑在文華殿一側(cè)),亦可通東華門;西角門的南邊有右順門,可通武英門入宮城右路抵武英殿,亦可通西華門。
在宮城的城門中,目前午門的墻體部分尚存,只是門上的五鳳樓早已毀圮,僅留下石柱礎(chǔ);東華門基本保存完整,西華門已毀。公元2000年,有關(guān)單位在原址上因建樓挖基礎(chǔ),才發(fā)現(xiàn)了該門的遺址。目前,有關(guān)部門已決定對該遺址予以保護。
過奉天門就是皇宮最重要的三大殿建筑。奉天殿,是三大殿的主體,上蓋琉璃金瓦,雙檐重脊,雕梁畫棟,朱漆描金雕花的門窗,在陽光下發(fā)出熠熠光芒,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金鑾寶殿”。當然,這都是洪武十年以后的事了。它是朱元璋舉行重大典禮和接受文武百官朝賀的地方。朱元璋“創(chuàng)業(yè)伊始,勵精圖治,在早朝之外還有午朝和晚朝,規(guī)定政府各部有一百八十五種事件必須面奏皇帝”。從這段記載,我們似乎可以想像當年這里政務繁忙的景象。
奉天殿旁左廡向西邊的稱文樓,右廡向東邊的稱武樓。奉天殿的后面是華蓋殿,它像一座亭子,四面出檐,滲金圓頂,殿頂上還綴有碩大的金球一顆。殿旁東有中左門,西有中右門。每逢春節(jié)、冬至和朱元璋的生日,朱元璋都要在這里先行接受內(nèi)閣大臣和宮廷執(zhí)事人員的參拜,然后才去奉天殿接受百官的朝賀。再向后去就是謹身殿,規(guī)劃僅次于金鑾殿,也是一座雙重飛檐的大殿。以奉天、華蓋、謹身這三座宏偉的建筑為主,構(gòu)成了宮城“前朝”的主體部分。
在“前朝”的后面,屬于“六宮”(亦稱“后宮”)范圍。后宮南面正中的大門為乾清門,門外左右各有金獅一座,乾清門內(nèi)為乾清宮大殿。宮殿左邊有日精門,右邊有月華日,殿的東西有斜廊,廊后左邊有東暖閣,右邊有西暖閣。乾清宮后面是省躬殿,制式如同華蓋殿,略小一些。省躬殿后為坤寧宮,是皇后居住的地方。坤寧宮的東、西兩側(cè),建有柔儀殿和春和殿兩座別殿。后宮之制甚嚴,經(jīng)朱元璋先后5次修訂而成,宮人不僅不得出宮,甚至連書信也不得傳出,違者殺無赦。
此外,宮城內(nèi)還有祭奉朱元璋祖先的“奉先殿”;珍藏、修編經(jīng)典書籍的“文淵閣”,位于奉天門之東;專門為“東宮親王讀書”而建造的R20;大本堂”;以及富麗堂皇的諸多宮廷建筑。如今,后宮一帶保留下來的遺跡,只有當年后宮西北角御花園中的一座假山(部分石刻及構(gòu)件,現(xiàn)已被搬移到太平門外白馬公園內(nèi))。
宮城中還有一座不算太小的“動物園”,可是它卻沒有大象房??赡苁谴笙篌w積、重量過大,不便安置的緣故,就將東南亞各國使臣及南方官吏進貢的大象,大多集中在南京聚寶門和通濟門外一帶,加以馴化(故南京外郭城門名有R20;大馴象門”、“小馴象門”之稱謂)。洪武十九年(1386年)十二月,在南京城南的郊外“創(chuàng)置象房”。經(jīng)過馴化后的大象,在需要時送進宮中進行表演。
早期的宮城建造比較簡樸,從現(xiàn)今遺留的南京午門須彌座石刻和鳳陽午門須彌座石刻進行比較后,可以明顯看出。1375年(洪武八年)9月29日,“詔改建大內(nèi)宮殿”。經(jīng)過兩年的時間,“改作大內(nèi)宮殿成……制度皆如舊,而稍加增益,規(guī)模益宏壯矣”(《明太祖實錄》卷一一五)。南京宮殿上的所有坊額、匾額,據(jù)稱統(tǒng)一由詹希源手書。宮城城墻的城磚,早期由軍工夫在應天府當?shù)責?,后來在改筑宮城時使用了一些其他地方燒造的城磚。
皇城
皇城,是護衛(wèi)宮城最近的一道城垣,環(huán)繞宮城等距而建。永樂年間拓皇城西垣,致使西華門至西安門的距離,要比東華門至東安門的距離長一倍左右,平面呈倒凸字形。皇城與宮城以及所囊括的建筑,合稱為“皇宮”。
在皇城城垣上共開筑城門7座:皇城的正南門是洪武門,位于京城正陽門(即民國時期改稱的光華門)內(nèi)北面。進洪武門后,為南北向的千步廊,兩邊建有連續(xù)的廊屋,由南而北,到承天門前的橫街分別轉(zhuǎn)向東西而成為曲尺形。千步廊后面兩側(cè)為“五部六府”中央官署的所在地。過了外五龍橋即是承天門(相當于北京天安門)。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改建大內(nèi)金水橋,在宮城南面正中的午門至皇城南面正中的承天門之間,建端門以及端門和承天門樓各五間,端門兩旁的御道東西兩側(cè),建有南北向的宮墻,把東面的太廟、西面的社稷壇隔在外頭,使得這條御道更加森嚴,成為通向?qū)m城的惟一交通線,因而承天門雖是建在皇城的正南,實際上成為進入宮城的正南第一道門。承天門前南北走向的皇墻上,建有銜接長安街東、西相向的長安左門和長安右門;在皇城主城的東面為東安門,西面為西安門,北面為北安門。
在皇城西南角的皇墻下,為宦官諸監(jiān)所在地。其他各司、局、庫、房、廠等為朝廷服務的機構(gòu),有的設(shè)置在宮城里,有的設(shè)在皇城內(nèi)。
皇宮內(nèi)、外的河道上,除了建有內(nèi)、外五龍橋,還在東長安門外附近建有“青龍橋”,在西長安門外附近建有“白虎橋”,即堪輿術(shù)中常用的所謂“左青龍,右白虎”之制。
臺北故宮介紹
臺北故宮 臺北故宮又稱國立故宮博物院,原名中山博物院。始建于1962年,是仿照北京故宮樣式設(shè)計建筑的宮殿式建筑,1965年落成,臺灣故宮博物院占地總面積約16公頃,1966年啟用,原名中山博物院,后改為“國立故宮博物院”。 臺北故宮博物院是中國著名的歷史與文化藝術(shù)史博物館。坐落在臺灣省臺北市士林區(qū)外雙溪。建筑設(shè)計吸收了中國傳統(tǒng)的宮殿建筑形式,淡藍色的琉璃瓦屋頂覆蓋著米黃色墻壁,潔白的白石欄桿環(huán)繞在青石基臺之上,風格清麗典雅。 臺灣故宮博物院藏品包括清代北京故宮、沈陽故宮和原熱河行宮等處舊藏之精華,以及海內(nèi)外各界人士捐贈的文物精品,共約70萬件,分為書法、古畫、碑帖、銅器、玉器、陶瓷、文房用具、雕漆、琺瑯器、雕刻、雜項、刺繡及緙絲、圖書、文獻等14類。博物院經(jīng)常維持有5000件左右的書畫、文物展出,并定期或不定期地舉辦各種特展。館內(nèi)的展品每3個月更換1次。 位于臺北市郊陽明山腳下雙溪至善路2段221號所以又名:臺北故宮。
[編輯本段][2]?沈陽故宮介紹
沈陽故宮 沈陽故宮,位于沈陽市沈河區(qū)。史稱盛京皇宮,始建于1625年,是后金和清初的皇宮,占地約6萬平方米。
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后金汗努爾哈赤將都城遷移至明沈陽中衛(wèi)城,同年開始在沈陽城中心部位偏東南角的位置修筑宮殿,即現(xiàn)存的大政殿和十王亭。這組建筑主要是作為理政和朝賀的場所,努爾哈赤居住的寢宮在原沈陽城的北門——安定門。
1626年,皇太極繼承后金汗位。從1631年起,用5年的時間對盛京城和皇宮進行了改建。他在其原來王府的基礎(chǔ)上修建了新的大內(nèi)宮殿,將皇宮置于城池的中央。1636年,皇太極在此即位稱帝,改國號為清,改族名為滿洲。
清朝入關(guān)后,遷都北京,沈陽故宮失去了作為皇宮的地位,成為陪都行宮??滴醯酆颓〉蹡|巡祭祖期間,曾在此居住。乾隆四十六年,即1780年,增建了西路建筑,包括戲臺嘉蔭堂和用于儲藏四庫全書的文溯閣,并在中路修建了東所、西所和盛京太廟。
1955年,成立沈陽故宮博物館。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將沈陽故宮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沈陽故宮博物館改名為沈陽故宮博物院。2004年,沈陽故宮作為北京故宮的擴展項目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
與北京故宮相比,沈陽故宮建筑風格具有獨特的滿、蒙、藏特色。東路大政殿、十王亭建筑群布局仿照八旗行軍帳殿(大幄次)的布局。中路的特點則是“宮高殿低”,居住部分位于高臺之上,俯瞰理政的正殿區(qū)域,這是來源于滿族人喜居于臺崗之上的生活習慣。西路以及中路的東西二宮則是完全的漢式建筑。
[編輯本段]韓國故宮—景福宮
景福宮景福宮是朝鮮王朝(1392~1910年)時期韓國首爾(漢城)的五大宮之一,也是朝鮮王朝的正宮,它是朝鮮王朝的始祖——太祖李成桂(1392~1398年在位)于1395年將原來高麗的首都遷移時建造的新王朝的宮殿,具有500年歷史。中國古代《詩經(jīng)》中曾有“君子萬年,介爾景?!钡脑娋?,此殿籍此而得名,因位于首爾北部,也叫“北闕”。景福宮是首爾規(guī)模最大、最古老的宮殿之一,是韓國封建社會后期的政治中心。1592年日軍入侵時將宮苑的大部建筑物破壞,到高宗5年(1868年)重建時只有10個宮殿保持完整。景福宮占地面積達15萬坪(約合50公頃),呈正方形,南面是正門光化門,東面是建春門,西面是迎秋門,北面是神武門。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