妝樓鸞鏡拜月明,再乞嫦娥駐美容。
蛾眉新月今相似,如水流年嘆無情。
春節(jié)、清明、端午、中秋是當今中國四大傳統(tǒng)節(jié)日。
中秋節(jié),又稱拜月節(jié)、團圓節(jié)。較其他三大節(jié)日,其定型最晚。但因其包含了中國秋季時令的諸多習俗,有著古老的文化淵源和人文內(nèi)涵,對人們的生活有著重要的意義。根據(jù)我國古代歷法, 農(nóng)歷八月做為秋季七、八、九仨月的第二個月,在秋季中間,被稱之為“仲秋”, 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的中間, 故將農(nóng)歷“八月十五”稱之為“中秋”。 日月崇拜無論中西方,都是原始宗教信仰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在《周禮》就對祭祀日月的內(nèi)容進行了明確的規(guī)定:“圭璧五寸,以祀日月星辰。”
后期逐漸固定為春分時節(jié)祭日、夏至時節(jié)祭地、秋分時節(jié)祭月、冬至時節(jié)祭天的祭祀慣例。如《管子》所載:“秋至而禾熟。天子祀干太惢,服白而絻白,搢玉總,帶錫監(jiān),吹塤篪之風,鑿動金石之音,朝諸侯卿大夫列士,循于百姓,號曰祭月?!?/span>漢朝之后,隨著《太初歷》的頒布,太陰歷和太陽歷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較先秦時期相對穩(wěn)定。又因十五月圓,更具有感觀上的既視感。所以到了唐代,“中秋節(jié)”正式成為官方節(jié)日,并定為農(nóng)歷八月十五。《唐書·太宗記》載: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jié),三公以下獻鏡及盛露囊。從而形成了秋分官方祭月、八月十五民間祈福的文化分流。
但在當時,中秋節(jié)因為是由官方控制的“祭月”轉(zhuǎn)變而來,所以在民間的辨識度并不高,還屬于集中于首都貴族圈的小眾節(jié)日。
隨著“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為首的一批傳世名詩的出現(xiàn)及人們間的廣泛傳頌。“中秋節(jié)”被賦予了浪漫主義情節(jié),也逐漸深入人心,有了很好的群眾基礎(chǔ)。到了宋代,伴隨這經(jīng)濟、文化的高度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中秋節(jié)”,伴著蘇軾的一曲“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進而將人文情懷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從而成了民間的標志著“團圓”屬性的重要節(jié)日并延續(xù)至今。《東京夢華錄》有載:“中秋夕貴家結(jié)飾臺榭,民家爭占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市里嬉戲,連坐至曉?!北闶菍χ星锕?jié)日盛況的生動描述。中秋節(jié)的本質(zhì)是“祭月”,所以除了娛樂性活動,祭月是其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
如《燕京歲時記》所載:至十五月圓時,陳瓜果于庭以供月,并祀以毛豆、雞冠花。是時也,皓魄當空,彩云初散,傳杯洗盞,兒女喧嘩,真所謂佳節(jié)也。
設(shè)供案時,供案要拜向月亮,除了供案上供奉月餅、西瓜、葡萄等物外,民間祭月會掛月宮符像,或供“兔兒爺”泥塑。
《燕京歲時記》亦載:京師謂神像為神馬兒,不敢斥言神也。月光馬者,以紙為之,上繪太陰星君,如菩薩像,下繪月宮及搗藥之玉兔,人立而執(zhí)杵。藻彩精致,金碧輝煌,市肆間多賣之者。長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頂有二旗,作紅綠色,或黃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禮,祭畢與千張、元寶等一并焚之。
月宮符像,也叫月光紙,紙上所描繪景物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上端畫太陰星君神靈,下繪月宮桂殿、搗藥玉兔及伐桂的吳剛;另一種畫的一只如人一樣站立的玉兔。按《北京歲華記》載:符上兔如人立。
一般在祭祀之后,人們會把月神紙馬燒掉。但也有不焚燒的,傳言把祭拜后的月神紙馬壓在小孩床下,可保佑小孩健康成長。
而在北京,除了拜月宮符像外,祭月時流行供“兔兒爺”泥塑。《帝京歲時紀勝》記載:京師以黃沙土作白玉兔,飾以五彩妝顏,千奇百狀,集聚天街月下,市而易之。正如民謠所唱:“玉輪清光照庭階,剪紙圓滿桌上貼。瓜果月餅為供品,燒香羅拜兔兒爺?!?/span>就是說男子不祭拜月亮,女子不祭拜灶王爺。
《燕京歲時記》就曾記載:(中秋節(jié))惟供月時男子多不叩拜。在古代,人們稱太陽為“太陽”,月亮為“太陰”,并將其賦予人格化的太陽星君和太陰星君。太陰作為女性神抵,所以在“男女有別”的古代,人們認為:男人拜月,不合禮數(shù),有不便之嫌。
實則,在中秋節(jié)形成之初,拜月的儀式是男女具拜的。
宋·金盈之《新編醉翁談》卷四“八月”中載:“中秋,京師賞月之會,異于他郡。傾城人家子女,不以貧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飾之登樓或在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則愿早步蟾官,高攀仙桂。女則愿貌似嫦娥,顏如皓月。”
男子希望“早步蟾官,高攀仙桂”即為“蟾宮折桂”之意,寓為應(yīng)考得中。
女子則希望“貌似嫦娥,顏如皓月”。正是七夕求技巧,秋夕求顏值~~
但到了明清之后,拜月的風俗發(fā)生了較重大的變化,男子拜月的行為逐漸減少。主要在于明清之后程朱理學被定為官學,男女之別較前朝管控加強很多,男女的行為出現(xiàn)分流的趨勢。而月亮作為“太陰”的象征,男性逐漸退出了拜月的舞臺。
但“男不拜月”的禁忌也僅限于民間。官方秋分祭月的時候,皇帝每三年(丑、辰、未、戌)需要親自參加祭奠,而且不能讓任何人代替。
所以“男不拜月”的禁忌更多的是封建禮教對人的束縛。
除了上述“男不拜月”外,還有一些民俗禁忌需要大家注意。身體很弱的人不建議賞月。特別是最近流產(chǎn)過或者剛生育過寶寶的婦女,也不宜賞月。運勢比較低落,情緒差,諸事不順心的人,也不宜賞月。上述情況主要是民俗認為八月十五月圓之夜陰氣最重,上述這些人已然在身體或心理上陰勝陽衰,更不要再接觸陰氣過重的事物。賞月不但不會有所增益,還可能將身體或心理上的陰霾更重一層。剛搬家還沒有“鬧房”的人忌賞月
最近剛剛搬家,而搬家后沒有“鬧房”的人最好不要賞月。
在古代,搬家和現(xiàn)今社會有些區(qū)別,古時人的流動性相對現(xiàn)在小很多。那時搬家一般都是搬到空置很久的空宅。而此項禁忌便是針對長期沒人住,剛剛搬進的宅子說的。
長時間沒有人住的房子缺少“人氣”,所以民俗講究搬新家需要“鬧房”,這樣房子才能有“人氣”。如果沒有“鬧房”,則人氣不足。賞月之后再吸收月中陰氣,則不利家宅。而現(xiàn)今這種前腳搬走,后腳搬入的情況,則好的很多。《帝京景物略》有載: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餅必圓。
中秋節(jié)陳列月餅果品拜月的時候,要求月餅和水果必須是圓的,以應(yīng)團圓之意。
如宋《西湖游覽志余》亦曾載: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
當祭祀完成之后,在家人分果品的時候,也不能將果品月餅直接切,要切成如蓮花瓣狀犬牙交錯的樣子。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