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過一句話:“登峰造極的成就源于自律”。不知道什么時候開始,自律仿佛成為人們積極向上的標簽,如果有什么事情做不好,一定是自律的程度不夠。朋友圈就是眾多自律者聚集的平臺,有朋友還編了段子:“看朋友圈,只能中午看,因為早晚你會被內(nèi)卷死?!?/span>雖是段子,但卻是真實存在。因為早晚一打開朋友圈,撲面而來是各種各樣的自律,滿屏都是“真正的強者,來源于自律”、“越自律,越幸運”、“自律才是真正的自由”。感覺朋友圈里的人,都在鉚足一股勁跟凌晨四點的街道說早安和半夜十二點的星光說晚安,只有那些不自律的人,在放縱自己。說實話,關于“自律即自由”這樣的話,我也聽過無數(shù)遍,甚至在當下就能夠做出很多很多的規(guī)劃,立下不少flag,可堅持不了多久,就頻頻被打臉。一邊想著自律改變生活,一邊又滿懷罪惡感的放縱自己,自由即自由也在堅持和行動中,變成了一句響亮的口號。因為在大多數(shù)人的認知里,自律的人一定可以過上自由的生活。直到我讀了《認知覺醒》這本書才知道:真正改變?nèi)松牟皇亲月?,而是認知。
《認知覺醒》的作者周嶺,在36歲之前,是一個和大多數(shù)人一樣的生活狀態(tài)“對自己不了解,對生活沒主張,對命運無選擇”的“三無人員”。直到36歲那年,由于認知影響了選擇,而選擇改變命運,才開始廣泛涉獵知識,從腦科學、認知科學、心理學、行為科學、社會學以及其他學科。一個人如果真正意識到自己想要什么,清楚自己的成長路徑,那就找到了實現(xiàn)夢想的方法。此后,作者從迷茫到清晰,慢慢積累了一些方法和秘密,在幫助自己走出成長困惑的同時,也幫助到許多人解答了在渾渾噩噩的生活中渴望成長的人。這本是好友推薦我閱讀的,一開始只是當做寫作的工具書閱讀,可是當我發(fā)現(xiàn)自己在寫作中的一系列操作都是拖泥帶水,沒有強烈的求知欲望。正如作者在書中說到“這本書適合希望所有成長的人閱讀,特別是那些缺乏耐心、急于求成、極度焦慮的人等?!?/span>如果你目前的狀態(tài)也是這樣,那么就讓我們一起來認知覺醒吧,相信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許多小伙伴會遇到類似的問題:明明知道讀書很重要,但是轉身卻掏出了手機;;明明知道跑步對身體有益,但跑了兩天卻沒有下文;明明知道手中的工作很重要,但是打開電腦卻被網(wǎng)頁給吸引過去。為什么自律這么難呢?是的,難就對了。因為我們是受大腦控制的高級動物,大多數(shù)時間都在為自己思考,所以造成了享樂在先,吃苦在后的狀態(tài)。關于大腦,書中也做了相應的解釋,我們?nèi)祟惸軌蛟诘厍蛏狭⒆?,完全仰仗智慧的大腦。從起源變遷至今,我們的大腦已經(jīng)經(jīng)過數(shù)億年進化,從進化過程中來看,大腦支配著我們的生活。約3.6億年前,爬行動物的出現(xiàn),為了適應陸地生活演化成了最初的“本能腦”,本能腦很簡單,就是對外界的刺激做出強烈的反應。到了約2億年前,哺乳動物出現(xiàn),為提升生存優(yōu)勢,進化出了情緒腦。直到距今250萬年前,人類才從哺乳動物中脫穎而出,從而在大腦的新區(qū)域形成了有獨自理智的理智腦。從時間長短來看,本能腦年代久遠,理智腦相對古老,理智腦非常年輕。所以在高低分權衡之下,理智腦雖然比本能腦和情緒腦高級,但是他的力量實在太弱小了。這就為什么,我們想做的事遲遲不能有一個很好的持續(xù)下去,也沒能堅持自己的初衷。因為理智腦的控制能力較弱,在我們的生活中,大部分決策往往都是本能腦和情緒腦來操縱。就如我們常見的“趨易避難、急于求成、目光短淺、即時滿足”都是天性使然。四習慣難以改變,若想從中逃離出來,靠的不是簡單的自制力,而是通過各種知識的注入,盤活大腦圈層的認知。叔本華說:“認知本身是沒有痛苦的,所以,認知在我們的意識中越占據(jù)主導的地位,我們就越感覺到幸福?!?nbsp;談起認知,作者在書中提出一個概念“元認知,人類的終極能力”。怎么說呢?就好比每個人身上都有一對翅膀,但卻沒有意識到它能夠使自己飛起來,如果元認知被喚醒,則能幫助自己展開翅膀,在混沌中飛起來。書中講到,元認知就是最高級別的認知,它能對自身的“思考過程”進行認知和理解。聽起來很高級,說白了就是自我反思和反饋。如果我們能夠保持著清醒,從不同唯度、廣度去分辨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否正確,是否值得堅持時,是否能夠借著外力輔助前行時,那么下一步就知道怎么做了。讀完這本書,我也在一邊反思,一邊踐行著以下幾點:第一,刻意練習專注是關鍵。不知你是否存在這樣的情況,手中有工作任務,腦袋里卻想著如何去跟領導匯報結果;吃飯的時候,嘴巴在動,心里卻擔憂著如何與他人處理好關系;跑步的時候,還要爭奪時間聽一聽音頻。有人說,這是利用碎片化時間去發(fā)揮更大的工作效率,但書里卻說這是分心的表現(xiàn),沒有專注,會使我們徒增許多煩惱。就是我們所說的走神,走神可以讓我們活在任何時候,就是不能讓我們活在當下。所以,要開啟一段有明確目標的極度專注是重要的,不僅要學習深度沉浸式專注,還要刻意練習專注。我在一個寫作班上課時,老師所講的每一個模塊都是讓學員能夠刻意練習,從而達到運用自如,刻意練習也是,一件事情反復多做幾遍,就可以做到了。五第二,選擇在舒適區(qū)邊緣學習。時下,舒適區(qū)好像成為大家都想逃離的地方,當然我也不例外,但是書中提出的“舒適區(qū)邊緣”,事實上就是難以匹配的意思。一個人不能長期處于打雞血狀態(tài),也不能處于松散狀態(tài)。做一件事情,有成就感又有挑戰(zhàn)性,這是進步最快的。所以,不太難也不太容易,在難易適中的地帶才是學習的心流通道。剛開始跑步時,第一天就跑一個小時,很累,堅持不到一個周就放棄了;后來朋友說你要調整一下“戰(zhàn)術”,如果一個小時太長,你可以調整到自己能夠接受的時間長度,這樣既達到了運動效果,也不會讓自己的身體突破極限。聽了好友的話來調整,果然變得不一樣了。第三,想清楚,縮小目標,行動起來。讀過很多書,聽過很多道理,卻仍然不能過好這一生,這是個人成長道路上的真實寫照。讀過很多書,聽過很多道理,卻仍然不能過好這一生,這是個人成長道路上的真實寫照。在書里,作者也說到“認知越清晰,行動越堅定”。簡單來說就是想清楚自己要去做什么了,就會主動去實踐。如何行動起來,作者也分享了一個比較好的辦法“寫起來”,說真的,只有真正行動起來,才能感受到方法的好用。我在工作中,習慣給自己列出一個計劃,每完成一項就相應的打勾,一開始覺得這樣的清單式會影響工作進程,但沒有想到這樣列清單,給工作帶來了許多便利,所以寫下來的好處就是大方向始終掌握在自己手中。而縮小目標,則是將目標定義清晰,比如每周要寫3篇文章,可以縮小為每天寫300字的小短文,這樣每天的目標完成了,還感覺不到負擔,又看到寫出來的結果。在一點點行動中,看到結果總比想著先看到結果再行動來得更加直接。其實生活中還有許多場景可以用來置換,關鍵是掌握方法之后,看問題的角度也變得不一樣。所以,當我們絞盡腦汁想要做成一件事前,不妨先思考一番,然后加緊行動起來,作者也說“思考很重要,但光想不做,貽害無窮?!?/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