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家 園
文/戈多
潘家園名頭實在響亮,引得國內外各色人等前來探險。在我看來,近些年來古董贗品橫行,虛頭更大,似唯有舊書可淘,可印證李慈銘在《越縵堂日記》中之說,京師尚有幾分可親近模樣。在舊書界,素有北潘南文之譽。潘即潘家園,文即上海的文廟,都以舊書攤雜陳林立而出名。早些年混跡于此兩地玩舊書的人士均已修成正果,像杜國立、止庵、韋力??上覜]有趕上那個好時候,混跡潘家園只有五六年的光景,感受是,好東西越來越少,拼到最后反倒是手里的真金白銀,又豈是我等可承受得了的?
李慈銘的“三尚可”之說,“書尚可買,花尚可看,戲尚可聽”。早已鮮見故都風貌,拆遷得破破爛爛,建出來的都是簇新的假古董,城門樓子,牌坊,看上去總感覺那么怪模怪樣的。其中,滿清淘書之地以琉璃廠為盛,紛擾良久。翁方綱復初齋詩集注云:“乾隆葵巳,開四庫館,即于翰林院藏書之所,分三處:凡內府秘書發(fā)出到院為一處;院中舊藏永樂大典內有摘鈔匯編成部者為一處;各省采進民間藏書為一處。每日清晨,諸臣入院,設大廚,供茶飯,午后歸寓,各以所校閱某書應考某典,詳列書目,至琉璃廠書肆訪之?!睅滓娏鹆S淘書炙熱一時。
民國已降,眾多文人雅士紛紛趨之,如胡適、陳獨秀、王國維、陳寅恪、鄭振鐸、劉半農、魯迅、許壽裳、周作人、錢玄同等。據《魯迅日記》記載,其在北京的十四年間,抵琉璃廠次數居然多達四百八十次,采買圖書、碑帖三千八百多冊。自一九二一年任臨時教育部僉事的閑職,多次閑逛琉璃廠,更是流連忘返。早在一九一二年五月,《魯迅日記》記述這個月去過四趟琉璃廠,屢有收獲:5日,乘船抵天津,晚7時到達北京,宿長發(fā)店,得《越中先賢祠目》一冊。12日,下午至琉璃廠,歷觀古書肆,購傅氏《纂喜店叢書》。21日,晚散步宣武門外,以銅元十枚得二花卉冊。25日,下午至琉璃廠購《李太白集》、《觀元量壽佛經》、《中國名畫》。30日,晚游琉璃廠,購《史略》一部兩冊,李龍眠白描《九歌圖》一帖,羅兩峰《鬼趣圖》。周作人在文章中說:“廠甸的路還是有那么遠,但是在半個月中我去了四次,這與玄同諸公比較不免是小巫之尤”。朱自清有琉璃廠詩一首云:“故都存夏正,廠市有常期。寶藏火神廟,書城土地祠。縱觀聊駐足,展玩已移時?;厥酌鳠羯?,紛紛車馬馳。”除此,尚有隆福寺、東安市場、報國寺等舊書市場,一時頗蔚為壯觀。那時候,古籍善本都是高官顯達的鎮(zhèn)宅之寶,寒士們搜羅的無非可讀之書,琉璃廠、報國寺類若于今天的潘家園、文廟。一些小書商販則趁機,設攤于隆福寺、護國寺、白塔寺、城隍廟等廟會,這也就是國內最早出現的書市。
琉璃廠是晚清、民國時期多數讀書人的窮人樂,搜尋賞玩浸淫其中無論魏晉。可是現在,很多舊書被當成古籍善本束之高閣,待價而沽,中國書店各個分店、琉璃廠早已成為土豪或權貴們附庸風雅的去處,反而離多數讀書人遙不可及。于是,琉璃廠漸漸衰落下去,失去了昔日的生機,而潘家園、文廟則成為寒士樂的替代品,一時紛紛趨之若鶩。
潘家園的“鬼市”由來已久,過去也叫夜市,或曉市。滿清末年,許多權貴家道中落,不肖子孫偷偷將家中的古董拿出來蝕本變賣,為了維護自己殘存的那一點點臉面,便選擇凌晨三四點鐘天尚黑之時,打著燈籠交易。也有人說,“鬼市”上的東西多來路不明,偷偷摸摸,鬼鬼祟祟,故為“鬼市”。關于潘家園的傳奇故事,不勝枚舉?;ヂ摼W上瘋傳的有幾段,名之為《潘家園的傳說》,而文章作者不知為誰氏,錄在這里權且啟顏一笑:
“前幾年常逛潘家園的朋友,喜歡書的都知道有個蔚縣老鄉(xiāng)老喬,六十歲左右,是專賣線裝書的。老喬賣書時間很久了,所賣的多是些四書五經類的平常貨,大都是在山西收的。東西雖然一般,價錢卻要的很高,賣買沒有什么起色。一次老喬在山西收來兩捆古書,約有四五十本。帶到太原石家莊等地賣了一周也沒賣出去。老喬心中懊惱,在從太原來京的火車上,一氣之下打開車窗扔出一捆,再要扔第二捆時被列車員喝止。接下來的是周六的黎明,潘家園的地攤,剩下的一捆以三百五十元賣出。再接下來的是一周后,老喬得知所賣的是宋版。(書名是《唐書》買者及版本詳情另述)老喬依舊賣著他的四書五經,依舊操著濃重的口音漏出一嘴被煙熏黃的牙齒和買主砍著價,直到前年因煤氣中毒去世?!?/font>
“一部活字版的家譜,書品寬大,紙白墨黑,最后一頁赫然印著“崇禎甲子××印制”。明代的活字本,這還了得!朋友乙買了,價錢雖然很高,但這可是明活字本呀!有人講收藏的樂趣都在查資料的過程中,乙也不例外,回家就拿出各種工具書,要弄個明白。只是第一步就有些發(fā)懵,崇禎朝根本就沒有甲子年,再看書中竟有清朝年號,再細細地用放大鏡看那牌記,才發(fā)現“崇禎”二字的下邊有些異樣,但“崇禎”二字絕對沒有問題。懷著一肚子的不明白,直到兩年后,乙才在一次拍賣會的預展上找到答案:明亡以后,朝鮮一直尊明之正朔,其刻書所用年號則標以“崇禎后××年”;乙看到的是一部與其所買相同的家譜,牌記是“崇禎后五甲子××印制”,推來已是1924年了。乙的那部,被書販挖去了“后五”兩個字,又將下邊“甲子××印制”上提,做假的心思是一流的,挖補的技術亦是一流的?!?/font>
流傳在潘家園生意人中和許多收藏家的故事不勝枚舉,譬如誰僅花了幾千塊錢就撿了明版書的大漏,誰花了好幾萬塊錢卻打了眼,還有的老人辛勤一輩子愛書買書讀書,不肖子孫在老人去世之后,竟將上萬冊藏書全送進了廢品收購站,幾多驚喜,幾多感慨,幾多唏噓……可惜我逛潘家園短短數年,所有的傳奇只是從別人口中和文章中得知的,自己真正見識到的并不多見,我所能買到到的和能承受得起的也就是幾本自己一直想讀而早已絕版的舊書罷了。有時候常聽讀書同道中人口中叨念不絕,說哪本書如何如何之好,于我便憑空增添了幾分神秘與奢望,還有僅從其他書刊中讀到了某書的選錄或摘選,便一下成了我的心頭好,像是無意之中從某處找到了一張殘破的尋寶圖,于是那座巨大的寶山時不時地誘惑著我,欲罷不能,欲尋無跡,那種欲望和痛苦交織在一起蹂躪著我的心理,“我的過去,一片朦朧……那天晚上,在一家咖啡館的露天座位上,我只不過是一個模糊的影子而已。當時,我正在等著雨停,——那場雨很大。它從我同于特分手的那個時候起,就傾瀉下來了?!狈▏骷夷蟻喼Z的《暗店街》像幽靈一樣來到夢中,我像得了夢游癥一般,薛立華譯本,一九八六年二月出版,百花文藝出版社,僅二百三十二頁的一本小冊子。這本書直到現在我都沒淘換到,一直氤氳著像夢一樣,似夢似真……到現在我甚至也搞不清楚,到底是書里的文字呢?還是書籍本身?如此讓我癡迷,不可自拔……這樣的書在心里有幾本,也許在潘家園或者其他舊書攤子上——這輩子都不會尋覓到,又不屑于從孔夫子舊書網上去高價收購。又有什么關系呢?那就讓這個夢境一直殘存在我心底吧,一直氤氳著不肯散去……
在潘家園淘舊書確實是個體力活兒,不管寒暑天,還是刮風下雪,總會讓人欣然前往……如果周末有事耽擱了沒能成行,心底空落落的,總覺得缺點什么東西似的,去了又會十去九空,早已不像最開始那一年,只要是便宜,什么類型的舊書都買,不管需要與否,不管任何版本,只要能讀就行。家里的書越積越多,開始侵吞人的居住空間。后來,只好盡量控制住自己購買的欲望。此外,隨著逛舊書攤的時間越來越長,漸漸也懂得了其中的不少門道,像什么“網格本”、“版畫本”、“線裝書”、“毛邊本”等等。即便是那些外國翻譯書也是極講究譯者和版本的,《高野圣僧》要文潔若版的,《枕草子》要周作人譯本的,《拍賣第四十九批》要林疑今版的。而有些書則純屬裝幀之美,王爾德《莎樂美》要比亞茲萊插圖的,魯迅的《彷徨》要陶元慶設計的,茅盾的《蝕》要錢君匋設計的。一個攤子一個攤子地尋覓,低頭,哈腰,不停地游移,或立或蹲,或行或停,最費腰和眼睛,幾個小時下來腰酸腿疼,老眼昏花,而上了年紀的老人基本都會自備一個木制小馬扎,隨走隨坐,十分方便。盡管辛苦,但苦中有樂,尤其是無意中遇到自己苦苦尋覓而遍求不得的妙書,猶如別人口中津津樂道其人,而夢中每次都見到,卻總也無緣相見,那個心儀的女子就一直橫亙在心口上,像一根刺,時不時的撥剌著,在似乎絕望中無意之中遇到……
逛“鬼市”最常備的有手電筒,大背包,零錢。只有這樣你才可以勉強算業(yè)內人士。只有周六和周日兩天,而以周六“鬼市”最盛。逛鬼市各色人等一應俱全,既有收藏家、書販子,也有中學生、大學生等。我家住得遠,逛“鬼市”的次數不多,也就兩三次,幾乎一無所獲,只是為了感受一下氣氛。潘家園的“鬼市”都是凌晨四點半開門,夏季最佳,所以凌晨逛潘家園舊書攤的人最多。流傳在淘書人嘴里的兩句話是:“許它沒有,不許你不來”。那兩次逛“鬼市”,我都是頭天晚上在潘家園橋附近通宵營業(yè)的麥當勞歇腳,要上一大杯冰可樂,隨身攜帶著一本舊書打開來,慢慢消磨整個長夜。讀書,喝可樂,實在困得不行了,就稍稍趴在桌面上小睡一下,一條路遠處總有簇螢火閃爍著,像是潘家園舊書攤子的那條路……手機預設的鬧鈴在四點鐘按時響起來,去洗手間洗了一把臉,就步行走到潘家園舊貨市場北門,也就七八分鐘。這時候,北門已經被人群擠得嚴實,有蹬三輪車潘家園擺攤的小販們,也有前來淘寶的閑雜人等,密密匝匝,像沙丁魚罐頭一般,夾雜著路邊兩三家早點攤子,豆?jié){,煎餅,小籠包。有的小販不等開門,就在門口和顧客迫不及待地開始看貨和出價了。四點半,穿灰色制服的保安將大門緩緩打開,所有的人蜂擁直入。我長驅直入來到老書攤區(qū),靠近東門,東西呈一條狹窄的巷道,大約有一千米長,舊書攤就分布在巷道的南北兩側,緊靠兩側墻是密密麻麻的大鐵柜子,兩米高,兩三步就一個。四點半,天將亮未亮,人影綽綽,只有一簇簇手電筒的光亮,圍繞著零散的舊書攤子。此時淘書,都靠搶的,生怕好書被別人捷足先登。淘舊書不等同于買新書,購新書有的是時間,等的只是搞活動促銷才肯下手,不急不急;淘舊書則不同,憑的更多是眼光和身手,拼的是運氣,你有我就沒有了。舊書攤主一本一本從裝化肥用的編織袋里掏書,安之若泰地將書脊向上碼放在鐵柜子前面的一塊灰布上面,所有淘書者圍成一圈,像一群獵人隨時圍堵著獵獸,一場悄無聲息的廝殺隨時都會降臨。我貓腰在后面,靠不上前,微弱的手電筒燈光下,書名還沒看清,早被一個“瘦猴子”一把抓在手里,我只好等后面的書,《麥田里的守望者》,1963年的內參版黃皮書,這下我看清楚了書名,可早被人又抓走了,只好搖頭不止,擠出人群去別的書攤踅摸,勉強撿到兩冊書,《我們最美好的日子》和《唐語林》。一些民國版本和絕版書要價奇高,讓人咋舌……人影朦朧,燈光昏黃,猶如鬼影瞳瞳。五點鐘,夏天已經大亮了,舊書攤的人越聚越多……六點鐘,大部分攤位都已經整整齊齊碼放好了。而我又去了停車場旁邊的舊書攤新區(qū)逛了逛,運氣依然不好,都是一些可買可不買的書。舊書攤新區(qū)正對著西門,都在鐵質框架的大棚下,圍著不少人。我走馬觀花地逛了一圈,想到舊書攤區(qū)有幾家攤位還沒擺完貨,便又折身回去,已經早晨七點鐘了。這時候零散的淘書人更多起來,一些自己猶豫著不肯出手的舊書不知何時早就被人買了去。七八點鐘,各種舊書批發(fā)的小書販子陸陸續(xù)續(xù)地開始來拿貨,他們和攤主談好價后,通常一兩塊錢一本,然后開始從攤主碼放好的書海中一本本打撈,感覺能賣上價的,就撿出去摞好,摞成幾垛,便于最后點數,通常以算命書、學生愛看的新版小說為主。被批發(fā)書販子們挑揀后的書,老板將那些自己認為能賣高價的書收回鐵皮柜子里,繼續(xù)待價而沽,而那些大眾書全都天女散花般雜亂地扔成一堆,嘴里大聲吆喝著:“兩塊錢一本了,兩塊錢一本了,快來買快來撿啊”。上午九十點鐘通常是潘家園舊書攤人氣最旺的時候,真可稱得上摩肩接踵了……小拉車、大背包、編織袋子,人們肩抗手提,書籍真正恢復到了廉價的商品屬性,而這個時候,“鬼市”已經不知不覺地退隱了。
淘舊書是一趣,看人賞景是逛潘家園的另一個趣味。四季皆可逛,可看,可品??慈耍f書販子和淘書者皆可看。那些舊書買賣人,都是些生意精明人,察言觀色的本事很大,用各種手段把生意做成,以河南人和山東人居多。有的小買賣人最擅長看顧客,一旦從你眼睛或動作里看出你有一點看上他的東西了,他就會漫天要價。有經驗的顧客通常會表現得漫不經心,即使撿了漏,也會不露聲色,將兩三本廉價的舊書放在一起問總價,一旦有了合適的價位,你迅速做除法,算出單本價格,只消付自己想要的那本價錢就行了。最開始淘書時我就吃過虧,明明一本價值四五塊錢的書,自己辛苦尋找很長時間了,一旦遇到,迅速捏在手里,手微微有些顫抖,問價的時候老板看出來了,當時就開價十塊。我又不懂,連還價都沒有,就付錢走人了?;燠E潘家園這么多年,還親眼見過一件事,“鬼市”的時候,有個顧客花了三百塊錢買了厚厚一大本畫冊,都結賬走人了,路還沒走到頭,又被舊書販子追回來了,非要退錢讓還那本書,因為他聽有懂行的說賣便宜了,這畫冊稀少,至少能賣到兩三千塊錢。兩人大吵了一架,就差動手了,顧客罵書販子不講信用,舊書販子罵顧客誠心黑她的書。還有一對五十多歲的老年夫妻,山東人,皮膚黝黑,雙手粗糙。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演雙簧,對并不十分懂舊書市場行情的買書人來說,好像占了多大便宜,回到家上網一查價格后悔不止。潘家園的生意人精明得很!——舊書販想長久與舊書購買者達成一種穩(wěn)定關系,短暫的欺詐肯定是不行的。一些舊書攤小老板與收藏家成為了朋友,一旦有好東西,第一時間會告知買家,有時候買家請小老板替他尋找什么藏品,又會提前預支一部分跑腿錢,經常一起會吃個飯什么的。對于買書人,形形色色的,同樣可觀。潘家園買書人男女老少都有。上了年紀的,頭[font=宋體;]發(fā)花白,七八十歲了,還在一本一本地淘換。還見過輕微的帕金森患者,說話都有點費勁了,坐在馬扎上,右手不停抖動著挑書…學生們來這里淘書,無外乎是古今中外名著或言情、武俠小說,不太講究版本 ,只要能讀、便宜就行,成為潘家園舊書攤最大的散戶。那些搞收藏的人或者網上開書店的人,是淘書的精明人,他們來此并不是為了單純尋可讀之書,而是為了“撿漏”,或者擴充自己的藏品,或是高價轉手出去。這些淘書人的眼睛毒得狠!有扎實的舊書知識,包括版本、年代、作者等等,和市場行情。他們上眼稍一瞟,就知道哪些東西有用,哪些不值一文。市場上最有活力的,永遠是那些孩子們,五六歲,七八歲,十多頁,他們癡迷于連環(huán)畫、繪本書,會對著那些好看的連環(huán)畫咯咯地笑個不停,一頁接著一頁地翻著。這個世界充滿了無盡的誘惑和生機……他們是這個喧囂傾圮城市和世界微茫的希望……
京城這座城市一個又一個民營舊書店接連倒掉,國林風、風入松、采薇閣……房租上漲,經營不善,只剩下幾個國營新華書店和中國書店矗立著,就像許多北京人依稀想著老城根底下那若有若無的糖炒栗子的香味,懷念著……護國寺舊書市場已經風光不再,而潘家園據說不就將來也即將遷往它鄉(xiāng),名義是疏解低端產業(yè),肯定會死去……我總想到那座老舊倫敦城市,城市街道中一家又一家的舊書店、舊書攤,街頭上的賣藝人,狄更斯,莎士比亞……而縈繞在這座城市的味道正一點點地褪盡,老城市必然與之相關的一點點陳舊、霉爛、書香的混雜味道才夠完整,才具有獨特氣息。我們感到的不過是整座城市繼續(xù)衰落,徒然對一座古老城市沒落的憑吊……“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
2017年6月25日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