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dǎo)語:
說起談婚論嫁,有房,有車,有存款儼然成了男方的必備條件,似乎哪一點不達標,姻緣就像斷了線的風(fēng)箏一樣,就此散落天涯。
按說門當戶對的婚姻,不該存在精打細算和別有用心,完全可以來日方長,細水長流。
可有些人偏偏算計著好處,絞盡腦汁地想從對方身上討到實惠,結(jié)果反而不一定能如愿以償。
因為越是想一勞永逸,越是會讓來之不易的婚姻,加速消耗。
都說一家人不講兩家話,如果婆婆為了自己的女兒,把算盤打到了兒媳頭上呢?來看看今天的故事。
傾訴人:余女士
我和老公認識了三年才在一起,期間兩個人都覺得對方喜歡自己,只是誰也沒有先一步表白,所以彼此又覺得不確定。
享受著步步為營而又妙不可言的感情,最后還是在我恨鐵不成鋼的怒火之下,老公這才扭扭捏捏地表明了心意。
又經(jīng)歷了大半年坎坷的談婚論嫁,才得以終成眷屬。
我和老公各方面都算得上是門當戶對,論相貌,不謙虛地說,在這個化妝和修圖盛行的時代,素顏也底氣十足,就是一米六的身高拖了我的后腿。
老公一米八的身高,由于酷愛健身的緣故,版型很勻稱,但臉上的痘痘,讓整個人看起來失了些氣質(zhì)。
兩家的經(jīng)濟條件也處在同一水平線,但神奇的是,我有一個大三歲的哥哥,他有一個小三歲的妹妹。
我很感恩父母沒有重男輕女的思想,對哥哥和我從來都是不偏不倚,就連房子也是拿出了積蓄,分別給我們各買了一套。
雖然自己有了房子,但那是父母的饋贈,在和婆家談婚論嫁的時候,我還是提出了婚房的要求。
在我看來,婚房由男方來買,無可厚非,和自己有沒有房子完全是兩碼事。
對于我提出的要求,老公和公婆沒什么意見,本以為婚姻可以一直這樣順利下去,豈不知,自己早就被惦記上了。
問題還是出在我名下的那套房子,那段日子,婆婆總是叫我和老公帶著女兒回家吃飯,我隱隱有一種不踏實的感覺。
因為除了節(jié)假日以外,這樣的“好事”是絕無僅有的。
果不其然,有一次趕上老公不在,婆婆說到了正題,“兒媳,你明明有房子,怎么不早說,當初要是不買婚房的話,能省下不少錢?!?/p>
我笑了笑,沒正面回答,因為婆婆的觀念和自己的想法根本不在一個頻道上,不想在這個話題上過多糾纏,萬一哪句話說得不合適,傷了感情就得不償失了。
婆婆卻沒有就此打住的打算,“聽說你打算把房子租出去?不是我說,收不來幾個租金,還不如過戶給我閨女,你住著我們家的房子,再送回來一套,橫豎都不吃虧。”
聽她這么一說,我就坐不住了,“你閨女想要房子,要送也是你送,我是嫂子,怎么說也輪不到我費心,再者說,房子是留給我女兒的,給了你閨女,我女兒以后如何是好?”
沒想到婆婆說了一番,把自己都繞進去的話,“孩子,你這話說得就沒滋味了,你女兒才多大,何況女孩子早晚要嫁人,到時候都是婆家的事兒,你這房子準備得沒必要?!?/p>
我順著婆婆的意思,也把話說到了明處,“既然買房子歸婆家管,為了你閨女打我房子的主意,又是什么邏輯?想方設(shè)法讓我把房子送給你閨女,你女兒是女兒,我的就不是了嗎?”
婆婆的表情瞬間就凝固了,嘴張了半天,愣是沒說出一個字,估計本想著“以理服人”,結(jié)果卻是給自己挖了個坑。
當晚,我把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訴了老公,老公沖我眨了眨眼,伸出了大拇指,隨即叮囑我可以就事論事,但也要注意把握分寸。
孔雀心語:
女兒出嫁前,父母總會給上一筆嫁妝,無論是錢是物,價值幾許,是作為不時之需,還是啟動資金,如何處置都應(yīng)該是夫妻之間的事兒。
就算婆家有使用的需求,也應(yīng)該有理有據(jù),以家庭和睦為前提,有商有量。
絕不是拉偏架,文中婆婆講出來的“道理”,著實站不住腳,讓我想起了這樣一句話,“你的就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
雖然兒媳在言辭上顯得不太友好,但句句入情入理,也好在有一位明事理的丈夫。
對于大眾家庭,置辦房產(chǎn)本就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可以說是凝聚了父母的心血,為的就是給自己創(chuàng)造更好的生活。
不能為了一己之私,惦記著本該不屬于自己的,朋友尚且如此,何況一家人之間,你覺得呢?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