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禁是一個比較復雜的人物,他位列曹魏的“五子良將”之一,在曹操生前就成為四方將軍,升遷速度是比較早的(還有一個是樂進,其余三人成為四方將軍都是曹丕時期),而且還有假節(jié)鉞的政治待遇(其余四個人只有假節(jié))。所以于禁一直被視為“五子良將”之首。然而于禁本身的軍功在“五子良將”中并不算最顯赫,最后還因為一場大敗而晚節(jié)不保。那么于禁為什么受到曹操的特殊重視呢?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件事。
在曹操集團當中,除了諸夏侯曹氏,“五子良將”在曹操創(chuàng)業(yè)時期的表現(xiàn)大概是最活躍的。所以陳壽將他們合列一傳,“五子良將”的稱呼而由此而來。與蜀漢、東吳方面的史料相比,曹魏的史料要詳實很多,記錄的“五子良將”的表現(xiàn)非常豐富。下面小編就簡單來介紹一下于禁的表現(xiàn)。
東漢初平四年到興平元年(即公元193年到194年),曹操兩征陶謙的時候,于禁攻拔廣戚。
興平元年到興平二年(即公元194年到195年)的“兗州之變”中,于禁跟隨曹操與呂布交戰(zhàn),在濮陽城外攻破呂布兩個軍營;率領軍隊擊敗呂布部將高雅;跟隨曹操攻拔壽張、定陶、離狐、雍丘。
建安元年(即公元196年),跟隨曹操鎮(zhèn)壓豫州黃巾余黨,斬殺渠帥劉辟、黃邵等人。
建安二年(即公元197年),跟隨曹操進攻宛城張繡,結果遭遇失敗。于禁在撤軍途中處置趁亂搶劫的“青州兵”維持軍紀;同年曹操與袁術爆發(fā)“蘄陽之戰(zhàn)”,于禁跟隨曹操擊敗袁術大軍斬殺橋蕤等四將。
建安三年(即公元198年),跟隨曹操復征張繡,再次以失敗告終;同年曹操進攻呂布,于禁從攻下邳消滅呂布。
建安四年(即公元199年),于禁與史渙、曹仁渡河進攻射犬,消滅親附袁紹的眭固。
在“官渡之戰(zhàn)”當中,于禁作為先鋒,率領兩千人鎮(zhèn)守延津,劉備脫離曹操占領徐州,曹操親自進攻劉備,于禁堅守延津阻止袁紹軍隊南下;率領游軍焚燒三十余屯,消滅數(shù)千軍隊,降服袁紹部將二十余人,在杜氏津擊破袁紹別營;在“官渡之戰(zhàn)”的白熱化階段,袁紹乘高射擊曹操軍營,于禁監(jiān)督筑造土山與袁紹對抗。
建安七年(即公元202年),劉備受劉表的支持北伐到葉縣,于禁與夏侯惇、李典驅逐劉備,雖然逼退劉備,但幾乎被劉備所沒。
建安十一年(即公元206年)。曾經(jīng)歸附曹操的徐州豪強昌豨復叛,于禁率領軍隊進攻昌豨不力,曹操又派遣夏侯淵與于禁并力擊敗昌豨。
建安十四年(即公元209年),于禁、臧霸、張遼、張頜等人鎮(zhèn)壓淮南一帶的山賊豪強。于禁進攻梅成,梅成先降后叛,投奔另外一支勢力陳蘭。于禁運糧給張遼、張頜,張遼一舉消滅梅成、陳蘭。
建安二十四年(即公元219年),關羽圍攻樊城。于禁率領中軍七軍三萬人支援曹仁,結果全軍覆沒被關羽俘虜。雖然后來于禁重回曹魏,但還是受到曹丕的折辱忿恨而死。
于禁的戰(zhàn)績在上面林林總總列舉了一大堆,除了最后“襄樊之戰(zhàn)”中的失敗以外,可以說是軍功赫赫。不過探究其含金量,或許距離“五子良將”之首的預期還有一定差距。于禁雖然有很多勝利,但是從上述的內(nèi)容也能夠看出,大多數(shù)都是從攻的表現(xiàn),或者是一城一地的得失。
而有一些戰(zhàn)績雖然是勝利,也只能說是差強人意。比如建安七年與劉備的“博望坡之戰(zhàn)”,雖然達到了目的,但是過程十分狼狽。劉備燒營偽遁,只有李典看穿劉備的計劃,夏侯惇、于禁不顧李典的建議,堅持追擊劉備,結果被劉備包圍,幸虧李典的支援才脫離危險;進攻梅成時被梅成詐降,導致梅成、陳蘭匯合一處。雖然后來于禁有運糧之功,但顯然還是不如張遼強攻天柱山來的亮眼。于禁所有的戰(zhàn)績當中,或許只有“官渡之戰(zhàn)”中的表現(xiàn)最有含金量了。
而“五子良將”其他四人的表現(xiàn)呢?小編個人認為可能是要高于于禁的。從整體上來看,張遼、樂進、張頜、徐晃都有獨當一面指揮某個重要戰(zhàn)役的勝利的經(jīng)歷,成為自己的成名戰(zhàn)。徐晃在于禁全軍覆沒后率領軍隊支援樊城,成功遏制關羽的攻勢;張頜擊敗馬謖、控制街亭,導致諸葛亮一伐的徹底失敗。
當然張頜、徐晃表現(xiàn)的高峰的時間比較晚,那么不妨看看張遼和樂進的表現(xiàn)。樂進的記載雖然比較少,但是仍然有挫敗關羽的“青泥之戰(zhàn)”;至于張遼的表現(xiàn)就更加輝煌,建安十二年(即公元207年)的“白狼山之戰(zhàn)”中大破蹋頓,解決三郡烏桓的威脅;建安二十年(即公元215年)的“合肥之戰(zhàn)”中與樂進、李典等人以七千人擊退孫權的十萬大軍,張遼的表現(xiàn)尤為突出,甚至差一點俘虜孫權。相比較之下,于禁這個“五子良將”之首的表現(xiàn)就黯淡一些了。
在“五子良將”之中,于禁受到曹操的尤其重視,被封為左將軍,迅速地躋身四方將軍之列。雖然樂進也成為右將軍,與于禁同級。但是于禁被授予假節(jié)鉞的權力,而樂進只有假節(jié)。所以于禁的地位還是比樂進略高一些。同期的張遼為征東將軍,張頜、徐晃皆為雜號將軍,又都是假節(jié),地位還是要低于于禁。那么看上去戰(zhàn)績并不十分輝煌的于禁,為什么地位如此卓然呢?小編認為有三個原因。
首先于禁資歷很老,屬于曹操的嫡系。在“五子良將”中,張遼、張頜、徐晃都屬于降將出身,樂進跟隨曹操起兵,自己還招募一千軍隊;于禁雖然最早是鮑信的部下。但是鮑信和曹操的關系非常親密,鮑信又是為曹操戰(zhàn)死。所以于禁也算是曹操的嫡系。很明顯曹操對待嫡系與對待降將的態(tài)度有所差別,所以于禁和樂進才成為四方將軍。
其次于禁雖然戰(zhàn)績并不十分輝煌,但是治軍甚為嚴整。這也是非常重要的能力。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在“宛城之戰(zhàn)”。張繡先投降曹操又反叛,曹操被打了個措手不及,大軍潰散奔逃。于禁則且戰(zhàn)且退。在這個過程中青州黃巾出身的“青州兵”縱兵劫掠。于禁先整治這些“青州兵”,在“青州兵”告狀的時候,于禁仍然堅持建立營壘防備敵軍,然后再向曹操辯白,由此受到曹操的重視。另外曹操麾下有一個將領叫做朱靈,是袁紹部將出身。曹操猜忌朱靈,想要收朱靈的兵權,也是派遣“有威重”的于禁來執(zhí)行。
最后還有一件事,就是對昌豨的態(tài)度。昌豨原本是徐州豪強,對曹操是降了又叛,叛了又降。但是曹操對昌豨的態(tài)度非常寬容,包括對臧霸等其他徐州豪強的態(tài)度都很寬容,擔心徐州再度失控,所以一直沒有下定決心處置昌豨。昌豨最后一次叛亂被夏侯淵、于禁擊敗,他和于禁有交情,所以投降于禁。其他將領都認為可以將昌豨送到曹操那里,估計最后的處理還是不了了之。而于禁則以“圍而后降者不赦”的軍令處死昌豨。雖然這個舉動受到后世史學家的批評,但確實是為曹操做了一件想做但不好做的事情。于禁因此受到曹操的重視也是很好理解的事情了。
參考文獻:《三國志》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