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德中醫(yī)對于慢性胃炎(老胃?。┑霓q證診治方略
慢性胃炎中醫(yī)病名診斷以癥狀診斷為主。以胃痛為主癥者,診為“胃脘痛”;以胃脘部脹滿為主癥者,診為“痞滿”。若胃痛或胃脘部脹滿癥狀不明顯者,可根據(jù)主要癥狀診斷為“反酸”“嘈雜”等病。
二、常見的臨床表現(xiàn)
慢性胃炎是胃黏膜的慢性炎性反應(yīng),多數(shù)慢性胃炎患者可無明顯臨床癥狀,有癥狀者主要表現(xiàn)為非特異性消化不良,如上腹部不適、飽脹、疼痛、食欲不振、噯氣、反酸等,部分嚴(yán)重者還可有健忘、焦慮、抑郁等精神心理癥狀。
三、臨床上中醫(yī)分型及治療
1、肝胃不和證
1.1、肝胃氣滯證:
主癥:①胃脘脹滿或脹痛;②脅肋部脹滿不適或疼痛。
次癥:①癥狀因情緒因素誘發(fā)或加重;②噯氣頻作。
舌脈:①舌淡紅,苔薄白;②脈弦。
治法:疏肝理氣和胃。主方:柴胡疏肝散(《景岳全書》)。藥物:柴胡、陳皮、枳殼、芍藥、香附、川芎、
甘草。加減:胃脘疼痛者可加川楝子、延胡索;噯氣明顯者,可加沉香、旋覆花。
1.2、肝胃郁熱證:
主癥:①胃脘灼痛;②兩脅脹悶或疼痛。
次癥:①心煩易怒;②反酸;③口干;④口苦;⑤大便干燥。
舌脈:①舌質(zhì)紅,苔黃;②脈弦或弦數(shù)。
治法:清肝和胃。主方:化肝煎合左金丸
2、脾胃濕熱證
主癥:①脘腹痞滿或疼痛;②身體困重;③大便黏滯或溏滯。
次癥:①食少納呆;②口苦;③口臭;④精神困倦。
舌脈:①舌質(zhì)紅,苔黃膩;②脈滑或數(shù)。
治法:清熱化濕。
主方:黃連溫膽湯。
常見藥物加減:
腹脹者可加厚樸、檳榔;噯食酸腐者可加萊菔子、神曲、山楂。
3、脾胃虛弱證
3.1、脾胃氣虛證:
主癥:①胃脘脹滿或胃痛隱隱;②餐后加重;③疲倦乏力。
次癥:①納呆;②四肢不溫;③大便溏薄。
舌脈:①舌淡或有齒印,苔薄白;②脈虛弱。
治法:益氣健脾。主方:香砂六君子湯。
藥物:木香、砂仁、陳皮、半夏、黨參、白術(shù)、茯苓、甘草。
藥物加減:痞滿者可加佛手、香櫞;氣短、汗出者可加炙黃芪;四肢不溫者可加桂枝、當(dāng)歸。
3.2、脾胃虛寒證:
主癥:①胃痛隱隱,綿綿不休;②喜溫喜按。
次癥:①勞累或受涼后發(fā)作或加重;②泛吐清水;③精神疲倦;④四肢倦怠;⑤腹瀉或伴不消化食物。
舌脈:①舌淡胖,邊有齒痕,苔白滑;②脈沉弱。
治法:溫中健脾。
常用主方:黃芪建中湯合理中湯。
藥物加減:
便溏者可加炮姜炭、炒薏苡仁;畏寒明顯者可加炮附子。
4、胃陰不足證
主癥:①胃脘灼熱疼痛;②胃中嘈雜。
次癥:①似饑而不欲食;②口干舌燥;③大便干結(jié)。
舌脈:①舌紅少津或有裂紋,苔少或無;②脈細(xì)或數(shù)。
治法:養(yǎng)陰益胃。
主方:一貫煎。
藥物加減:胃痛明顯者加芍藥、甘草;便秘不暢者可加瓜蔞、火麻仁。
5、胃絡(luò)瘀阻證
主癥:①胃脘痞滿或痛有定處。
次癥:①胃痛日久不愈;②痛如針刺。
舌脈:①舌質(zhì)暗紅或有瘀點、瘀斑;②脈弦澀。
證候診斷:具備主癥2項,次癥2項,參考舌脈,即可診斷。
治法:活血化瘀。主方:失笑散合丹參飲。藥加減:疼痛明顯者加延胡索、郁金;氣短、乏力者可加黃芪、黨參。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