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子屬木蘭科植物,因?yàn)楣麑?shí)具備五種味道而得名。
《爾雅》稱∶五味,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此則五味具也。
《本經(jīng)》但云味酸,當(dāng)以木為五行之先也。
五味子按產(chǎn)地分為,“南五味”與“北五味”,“南產(chǎn)者色紅,北產(chǎn)者色黑”。
北五味子產(chǎn)于黑龍江、遼寧、吉林及河北等地,其果肉氣微弱而特殊,種子破碎后有香氣,以紫紅色、粒大、肉厚、有油性及光澤者為佳。
南五味子主產(chǎn)于四川、湖北、陜西、山西、云南等地,果粒較小,肉輕薄。
古代醫(yī)家有“風(fēng)寒咳嗽,南五味為奇,虛損勞傷,北五味最妙”之語,但實(shí)踐中以北五味子最為常用,且北五味子品質(zhì)亦較南五味子為優(yōu)。
五味子味酸,性收斂。多被用來治療咳嗽、盜汗、失眠。
《本經(jīng)》:味酸溫。主益氣,咳逆上氣,勞傷羸瘦,補(bǔ)不足,強(qiáng)陰,益男子精。生山谷。味酸、微苦、咸,氣澀,入手太陰肺經(jīng)。斂辛金而止咳,收庚金而住泄,善收脫陷,最下沖逆。
清代著名醫(yī)家陳士鐸在《石室秘錄》卷四·收治法中,列舉五味子入藥治療久咳藥方,取名“止嗽神丹”。
組成:人參一錢,白芍三錢,酸棗仁二錢,北五味子一錢,麥冬五錢,蘇子一 錢,益智仁五分,白芥子一錢,水煎服。
一劑輕,二劑全愈。后服六味地黃丸,加麥冬三兩,北五味子一兩。
原文:“天師曰∶收治者,氣散而收之也。如人病久嗽不已,久瀉不已,久汗不已是也。久嗽省,人無不為邪之聚也,日日用發(fā)散之劑而不效者何?氣散故耳。氣散矣,而仍用散藥,無怪乎經(jīng)月而不效也。法當(dāng)用收斂之藥一二劑,便見成功。方用人參一錢,白芍三錢,酸棗仁二錢,北五味子一錢,麥冬五錢,蘇子一錢,益智仁五分,白芥子一錢,水煎服。(〔批〕止嗽神丹。)一劑輕,二劑全愈。后服六味地黃丸,加麥冬三兩,北五味子一兩。服之不再發(fā),否則不能保其不發(fā)也。蓋久服散藥,耗盡真陰,雖暫用收斂之藥,一時(shí)奏功,而真陰既虧,腠理不密,一經(jīng)風(fēng)邪,最易感入,此必須之勢(shì)也。服地黃丸,水足而肺金有養(yǎng),腠理自密,又何患重感風(fēng)邪哉?!?/span>
《長(zhǎng)沙藥解》中列出五味子藥方如下:
小青龍湯,方在麻黃。治太陽傷寒,心下有水氣,干嘔,發(fā)熱而咳。用五味、干姜、細(xì)辛,斂肺降逆,以止咳嗽。
組成:麻黃(去節(jié),10-15g)、 芍藥(10-15g)、 細(xì)辛(3-6g)、 干姜(10-15g)、 甘草炙 (10-15g)、 桂枝(去皮,10-15g)、 五味子(3-6g)、 半夏(洗,10-15g)。
小柴胡湯,方在柴胡。治少陽傷寒。若咳者,去人參、大棗、生姜,加五味、干姜。
組成:柴胡(30g)、黃芩(18g)、人參(18g)、半夏清,(18g)、甘草炙,(18g)、生姜切,(18g)、大棗擘,(12枚)。
真武湯,方在茯苓。治少陰病,內(nèi)有水氣,腹痛下利。若咳者,加五味半升,細(xì)辛、干姜各一兩。
組成:茯苓9g、芍藥9g、生姜(切)9g、附子(炮,去皮,破八片)9g,白術(shù)6g 。
四逆散,方在甘草。治少陰病,四逆,咳者,加五味、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
組成: 柴胡(6克)、枳實(shí)(6克)、芍藥(6克)、炙甘草(6克)
厚樸麻黃湯,方在厚樸。射干麻黃湯,方在射干。并用之,以治咳嗽。
組成:厚樸15g、麻黃10g、半夏12g、五味子12g、細(xì)辛10g、干姜10g、杏仁15g、石膏50g、小麥20g。
小青龍湯,治痰飲咳逆,飲去咳止,氣從少腹上沖胸咽者,以桂苓五味甘草湯治其氣沖。
咳嗽沖逆者,辛金之不斂也,泄利滑溏者,庚金之不斂也。
五味酸收澀固,善斂金氣,降辛金之上沖而止咳逆,升庚金之下脫而止滑泄,一物而三善備焉。
金收則水藏,水藏則陽秘,陽秘則上清而下溫,精固而神寧,是亦虛勞之要藥也。
當(dāng)代著名中醫(yī)學(xué)家李培生教授曾使用五味子治療頑固失眠健忘癥,取名“五味安眠湯”。
組成:五味子50克、茯神50克、合歡花15克、法半夏15克。
愿見者安康!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