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死后,劉禪卻造了1把 “大寶劍”,真實原因讓人氣憤!
圖:大寶劍(僅供參考)
公元234年,五丈原上,秋風蕭瑟。
諸葛亮被楊儀推出軍營,他想再看一眼將士們。
夕陽下,將士們還在為丞相的夢想努力地操練。
“丞相,保重?。 闭谥笓]操練的姜維,不知何時注意到了遠方的四輪車,跪倒在地。
士兵們聽到也紛紛拜伏在地,“丞相,保重?。 钡穆曇粢槐楸轫懫?。
諸葛亮抬眼望去,只見秋風中,“克復中原”四個大字左右搖擺,就如同自己那無法掌控的命運,真的好想“向天再借五百年”,哪怕是十二年也好,自己定能殺入長安,克復中原,可惜,如今已油盡燈枯。
想到這里,他不由得老淚縱橫:“亮再不能臨陣討敵矣,悠悠蒼天,何薄于我?”言罷,手中的羽扇隨風而落。
一代丞相諸葛亮隕落五丈原,享年54歲。
他的生命就如同一顆流星,雖然短暫,但卻散發(fā)著耀眼的光芒。
"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馀饒。至於臣在外任,無別調(diào)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nèi)有馀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
他用實際行動,向世人詮釋了,什么叫“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諸葛亮死后的5年,蜀國休養(yǎng)生息,度過了相對平穩(wěn)的5年。劉禪也遵從諸葛亮的遺言,以蔣琬為大將軍、大司馬。
公元239年,劉禪命人打造了一把“大寶劍”,鎮(zhèn)在劍口山,這把寶劍是文獻記錄最長的劍,不過目前已不知去向。
《古今刀劍錄》記載:“后主禪,延熙二年,造一大劍,長一丈二尺。鎮(zhèn)劍口山,往往人見光輝,后人求之不獲?!?/p>
“劍口山”即“劍門山”,劍門山有劍門關,又稱“劍閣”,劍門山地形險峻,道路曲折,懸崖峭壁極多,被譽為“天下第一雄關”,是名副其實的“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三國后期,魏國大攻進攻蜀國,鄧艾和鐘會兩路人馬大戰(zhàn)姜維,姜維不敵,退守“劍閣”,鄧艾和鐘會面對如此險關,毫無辦法攻破,鄧艾無奈下,才想出“偷渡陰平”這樣極其冒險的策略。
圖:岳飛書法作品《前出師表》
諸葛亮曾在《出師表》反復地勸說劉禪,“親賢臣,遠小人”。劉備也曾在臨終時的《誡子書》中,苦口婆心地告誡劉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然而仍無法阻止“傻兒子”。在諸葛亮活著時,劉禪自然不敢大膽的和小人接觸。
諸葛亮死后,一切都不同了。
圖:宦官黃皓
劉禪很早就很寵信宦官黃皓,只是當初受到諸多制約,董允死后,黃皓沒有了絆腳石,開始弄權,把持朝政。因為他,姜維“九伐中原”無疾而終,姜維氣得想殺掉黃皓,但是劉禪不允許啊,最后姜維反倒被逼得去屯田,可見劉禪對黃皓有多寵信。
黃皓,是比較迷信的,信奉鬼神,他得到劉禪寵信,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他善于用鬼神之術迷惑劉禪。
公元263年,姜維聽說鄧艾在關中治兵,上書劉禪“防患于未然”,黃皓卻以鬼神之說,告訴劉禪魏軍不會到來,結果魏軍真的殺來,蜀國措手不及,姜維才被迫防守劍閣的。
后來鄧艾偷渡陰平,直取江油,諸葛瞻父子戰(zhàn)死綿竹,魏軍兵臨成都城下,劉禪開城投降,蜀國滅亡。
可以說,蜀漢滅亡,黃皓脫不了干系,劉禪也脫不了干系。
心疼那個始終心系朝廷,依舊在劍閣抵抗的蜀漢忠臣姜維,也心疼那個寧死不降的劉備之孫,北地王劉諶。
“君臣甘屈膝,一子獨悲傷。去矣西川事,雄哉北地王。損度身酬烈祖,搔首泣穹蒼。凜凜人如在,誰云漢已亡?”
圖:北地王劉諶
想來,這把劍,可能也是劉禪聽信黃皓鬼神之說,以為用一把“大寶劍”鎮(zhèn)住劍門山,敵軍就無法攻破,自己就能安枕無憂。
這讓人不由得想起“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這句話來。
諸葛亮雖死,劉禪完全可以把希望,寄托在其他忠臣身上,而不應該寵信黃皓,將蜀國的未來交托給鬼神。
劉禪難道以為造一把“大寶劍”,鎮(zhèn)在劍門山,鬼神就能守住他的江山?
這種想法真是天真迂腐,可笑至極,讓人氣憤。
可惜劉備、諸葛亮再悉心地教導,劉禪都很難成才;黃皓三言兩語,劉禪就成了昏君。
教好一個人很難,教壞一個人則容易得多。
這個話題已經(jīng)討論過無數(shù)次,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
劉禪滅國后,一次宴會上,司馬昭問他是否思念蜀地,他卻說:“此間樂,不思蜀也”。因為這一句話,劉禪得以保全。
有人說劉禪“樂不思蜀”是大智若愚,要是像李煜那樣,天天寫一些什么“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估計他早就死了,劉禪是真高明啊!
說這些的大概不是在搞笑吧?這樣說,對劉備、諸葛亮、姜維、劉諶,以及千千萬萬死去的蜀漢將士,是最大的不公。
劉禪這真不是什么“大智若愚”,而是“缺心眼”,或者也可以說“傻人有傻?!?。
“干啥啥不會,昏庸排第一”,這是最適合劉禪的評價!
你覺得劉禪造這個“大寶劍”是想干什么?他真的是“大智若愚”嗎?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