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shí)話,我更想用“九層塔”或者“金不換”,但是既然介紹這種食材,還是寫成通用的“羅勒”較為妥當(dāng)吧。
我從來沒見過一種食物,像羅勒這樣,有那么多的別名,諸如零陵香、蘭香、翳子草、矮糠、薰草、家佩蘭、省頭草、光明子、香花子、香荊芥、纏頭花椒、家薄荷、畢煥子、千層塔、茹香、魚香等等等等,數(shù)之不盡,一一列舉的話,可湊半篇文章。
原產(chǎn)熱帶地區(qū),在我們中國,則是跟著佛教一起由印度傳入,“羅勒”即來自梵音。香氣特別,有些人覺得像是肥皂味,很難接受,在北方就流行不起來。
撇開臺灣不談,在南方也只有潮汕人歡迎,他們親切地叫成“金不換”,可見有多么重要。夏季時,薄殼大量上市,用豬油爆了金不換和蒜頭來炒,天下美味。
不止是薄殼,羅勒和所有的貝殼類搭配都極佳,臺灣人用來炒花蛤,毫不遜色。這時應(yīng)叫“九層塔”而非“金不換”了。
所謂“九層塔”,是指羅勒開花,層層疊疊,猶如佛塔,“九”字言其多罷了,并非真的有九層。除了炒貝殼,臺灣名菜三杯雞更要用九層塔調(diào)味。
做法簡單,一杯醬油、一杯麻油、一杯米酒,鍋底鋪姜片和雞塊,再下九層塔即成。本來是江西菜,臺灣大師傅多加一味九層塔,這下子變得錯綜復(fù)雜,如同找到靈魂。
但是請記住,三個杯子,大小不一,其中訣竅,是壓箱底的功夫,用同樣的尺寸,做出來的菜一定完蛋。
說到蛋,把香蔥換成九層塔,煎蛋或者炒蛋,相當(dāng)惹味,當(dāng)然,非下豬油不可。
泰國菜和越南菜中也經(jīng)常用到九層塔,而且多多益善。判斷一家越南牛肉河館子的水準(zhǔn)如何,看舍不舍得奉送九層塔就知道了,只給幾根的,好極有限。
嚴(yán)格說起來,不同品種的羅勒香氣也不同。為了區(qū)分,我們自己種的亞洲種,才叫九層塔或者金不換,外來的則沿用羅勒本名。從香氣上看,九層塔類似檸檬和丁香的結(jié)合體,較外來品種強(qiáng)烈得多。
最常見的外國種是歐洲的甜羅勒,地中海沿岸的法國菜、意大利菜和西班牙菜缺了它,失分不少。不過鬼佬們只是磨成粉,最后撒一下子,遠(yuǎn)不如我們莖和葉一起下那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