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診癲癇一例 01
癲癇是由先天或后天因素,使臟腑受傷,神機受損,元神失控所導致的,以突然意識喪失,發(fā)則仆倒,不省人事,兩目上視,口吐涎沫,四肢抽搐,或口中怪叫,移時蘇醒,醒后一如常人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一種發(fā)作性疾病。又稱為“癇證”“癲癇”“羊癇風”等。自新生兒至老年均可發(fā)病。
癲癇是神經系統(tǒng)疾病中患病率僅次于腦卒中的第二大常見疾病,因其致殘率高、病程長,是當前世界范圍的醫(yī)療難題及社會公共衛(wèi)生問題。
02
今天給大家介紹的病案主人公是一個8歲的小朋友,陣發(fā)性抽搐已經有兩年多了。2年前因腦震蕩愈后遺癲癇癥,每周發(fā)作2至3次,發(fā)作時兩目上吊,口吐涎沫,四肢抽搐,有時發(fā)出尖叫聲,繼而昏迷不知人事,待1~3分鐘后自醒,醒后如常人。經多方治療,療效不明顯。2年來一直靠服西藥維持。
在長期服藥之下,小孩形體消瘦,面色發(fā)青,其情緒也是心煩急躁,晚上夜寐不安,大便干結如球狀。舌紅苔黃且干,脈弦滑數(shù)。
癲癇診治全過程
01
綜上所述,西醫(yī)診斷為癲癇精神運動性發(fā)作,中醫(yī)診斷為癇證,證型為肝經郁熱,脈絡受阻。因此以活血化瘀,清瀉肝熱為治則。并擬方為定癇湯加減。
處方如下:蟬蛻6克、僵蠶10克、姜黃6克、大黃2克、柴胡6克、遠志9克、龍骨20克、牡蠣20克、丹參10克、赤芍10克、焦五仙各10克、紅花10克。7劑,水煎服,日一劑,一劑分三次服用。
另配中藥藥丸一個療程(3個月),以治其本。
02
患者家屬反饋,服藥后未發(fā)作,大便日2次,較稀,余癥減輕。舌紅且干,脈滑數(shù)。
處方如下:蟬蛻6克、僵蠶10克、姜黃6克、大黃1克、竹茹6克、炒枳殼6克、膽南星6克、鉤藤6克、檳榔10克、焦五仙各10克、茯苓10克、甘草10克。7劑,水煎服,日一劑,一劑分三次服用。
03
不久之后,患者家屬來電說:服藥期間僅小發(fā)作一次,夜寐尚安。
在前方的基礎上作加減,處方如下:蟬蛻6克、僵蠶10克、姜黃6克、大黃2克、鉤藤6克、使君子10克、龍骨20克、牡蠣20克、甘草10克、炒三仙10克。7劑,水煎服,日一劑,一劑分三次服用。
04
第二次復診的方藥吃完后,孩子病情穩(wěn)定,西藥已停,癲癇也未發(fā)作,無其他不適。
另和小孩家長溝通為其小孩定制一服中藥膏滋鞏固療效。
處方如下:青礞石10克、法半夏10克、竹茹6克、鉤藤10克、蟬蛻6克、僵蠶10克、郁金10克、赤芍10克、檳榔10克、焦三仙各10克、大黃1克。7劑,水煎服,日一劑,一劑分三次服用。
追訪,未再復發(fā)。
關于癲癇的辨證論治
01
癲癇多因七情失調,飲食所傷,腦部外傷,或先天遺傳,先天稟賦不足等,致使臟腑受傷,痰、火、瘀為內風所觸動,致氣血逆亂,蒙蔽清竅而成。
病位在心腦,與肝脾腎有關。治療時當以急則開竅醒神豁痰以治其標,控制其發(fā)作,緩則祛邪補虛以治其本,多以調氣豁痰,平肝熄風,通絡解痙,清瀉肝火,補益心脾肝腎等法治之。
突然發(fā)作以針刺等外治法開竅醒神以促進蘇醒,再投以煎劑,平日當調臟腑陰陽。
02
在本案例中,患兒頭部血絡受阻,瘀血停滯,筋棘失調,心竅不通,咀致元神受損,神志昏亂而發(fā)為癇。
血瘀則氣滯,肝脈不舒,則四肢抽搐;氣滯則痰壅,可見口吐涎沫;頻發(fā)則耗傷正氣,則形體消瘦;血瘀不行,氣機不暢,津液不布,腸失滴潤,故大便干結;心煩急躁,夜寐不安,面色筮青,舌紅脈滑數(shù),為肝經郁熱之象。
故我選用治療思路是:柴胡、郁金、蟬蛻透散清瀉肝經之熱;赤芍、丹參,大黃,紅花助姜黃散郁活血通絡;膽南星、遠志祛痰定志;龍骨、牡蠣重鎮(zhèn)安神;焦五仙、消食導滯,又能防其升降太過而損傷胃氣;待肝經之郁熱漸清后,加法半夏、竹茹、茯苓、青礞石、枳殼、使君子、僵蠶而調之,以鞏固療效。
END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