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總結丨婦科雜病的辨證施治
原創(chuàng) 屈福生 基層醫(yī)界 2018-10-30
圖片
講座 通知
圖片
授課老師:屈福生
十八歲行醫(yī)至今,一生酷愛醫(yī)學,多年來在各種雜志發(fā)表醫(yī)學論文數(shù)十篇,屢次獲獎。
現(xiàn)供職于廣東美林湖社區(qū)廣博醫(yī)院。
第二講 婦科常見疾病
第二講分四節(jié)講
第一節(jié):月經(jīng)常見疾?。?/p>
第二節(jié):妊娠常見疾??;
第三節(jié):產(chǎn)后常見疾??;
第四節(jié):婦科雜病。
第四節(jié) 婦科雜病
凡不屬于月經(jīng)、胎、產(chǎn)范圍的婦科病稱為婦科雜病。
這一節(jié)僅就常見婦科疾病作介紹:
1.盆腔炎;
2.子宮脫垂;
3.癥瘕;
4.不孕癥等。
一、盆腔炎
盆腔炎的癥狀,遠在古代就有記載,曾散載于各中醫(yī)婦科門類中。有的在調經(jīng)門,有的在帶下門,有的在崩漏門,或癥瘕門等。
根據(jù)祖國醫(yī)學的基本原則和辯證施治,在治療上,不限于盆腔的局部癥狀,而是從整體綜合分析治療。
病因病機
1.肝大怒傷肝,肝郁花火,肝主藏血,肝熱則血沸,血熱忘行,故經(jīng)量多,有血塊,肝經(jīng)循陰器絡少腹,故少腹疼痛。
2.脾飲食失調,或優(yōu)思所傷,使脾運化失調,水濕停滯,郁久化火,而致濕熱內(nèi)藴,但有陽氣不足者,不可化熱,而成寒證。
辨證施治
1.濕熱下注(急性盆腔炎或亞急性)
主證:中度發(fā)熱,口干苦,頭暈,倦怠,食少,胸悶,少腹刺痛,帶多,黃稠有味,尿黃灼熱,便干,舌質紅,苔厚膩,脈弦滑稍數(shù)。
治法:清熱利濕,涼血解毒。
方藥:八正散與大黃牡丹皮湯加減。
瞿麥12克,扁蓄12克,滑石12克,大黃3~6克,牡丹皮10克,炒梔子10克,敗醬草15克,金銀花15克,蒲公英15克,川楝子10克,車前子10克(紗布包)。
方藥中瞿麥、扁蓄、滑石、車前子清熱利濕,大黃通腑瀉熱,丹皮清熱涼血,炒梔子清三焦之熱,金銀花、蒲公英、敗醬草清熱解毒,川楝子和肝調氣止痛。
加減:胸悶食少加焦山楂、神曲等。
2.濕熱郁毒(盆腔膿腫)
主證:除(1)上述諸癥外,伴有高熱,頭暈痛,腹劇痛,拒按等證。
治法:同上。
方藥:同上。
但要加大這幾個藥量,金銀花、蒲公英、敗醬草改為30克。
另加犀黃丸或醒消丸3克,吞服。
加減:滲濕、潤便、排膿可加薏米仁、瓜蔞仁。腹痛加桃仁、或赤芍活血化瘀。
3.肝郁濕熱(慢性盆腔炎)
主證:少腹一側或兩側脹疼,腰疼沉重感,白帶量多,白黏或黃,納差,便干或尿黃,舌質紅,苔薄膩,或舌正常,苔薄黃,脈弦滑。
治法:清熱利濕,理氣解毒。
方藥:八正散加減。
瞿麥12克,萆薢12克,赤芍10克,元胡10克,川楝子10克,蒲公英15克,敗醬草18克,夏枯草10克,冬瓜子24克,車前子10克(紗布包)。
方藥中瞿麥、萆薢、車前子清熱利濕,赤芍、元胡、川楝子理氣化瘀止痛,蒲公英、敗醬草清熱解毒,冬瓜子利濕,夏枯草有清肝熱、軟堅之功。
加減:腰痛加黃柏、龜板(鱉甲)。白帶多加柴胡、芥穗、薏米等。
4.血虛寒濕(慢性盆腔炎)
主證:少腹一側或兩側隱疼發(fā)涼,喜按喜暖,腰痠疼,白帶量多,質稀色白,便溏或正常,尿清長,舌淡苔薄白,脈細緩。
治法:養(yǎng)血理氣,散寒祛濕。
方藥:四物湯加橘核丸加減。
當歸10克,川芎6克,白芍10克,熟地12克,木香3克,香附子10克,橘核10克,荔枝核10克,小茴香10克,葫蘆巴10克,白術10克。
方藥中四物湯養(yǎng)血,木香、香附子、橘核、荔枝核理氣散寒止痛,小茴香、葫蘆巴溫暖下焦,白術健脾燥濕。
加減:如果無腹痛,僅有帶下,其質清稀,屬寒濕內(nèi)阻,可用浣帶湯治療。
方藥:浣帶湯。
黨參10克,山藥15克,蒼術10克,白術10克,白芍10克,柴胡3克,芥穗6克,陳皮6克,車前子10克(紗布包),甘草6克。
方藥中黨參、山藥、甘草補脾益氣,二術健脾燥濕,白芍、柴胡、陳皮疏肝解郁,理氣升陽;車前子利水除濕,芥穗入血分,祛風勝濕。
5.陰虛內(nèi)熱(結核性盆腔炎)
一般在未婚或原發(fā)不孕的婦女較為多見(辨證時應該多注意詳細了解),癥狀是月經(jīng)紊亂,初期經(jīng)量偏多,經(jīng)期延長,或不規(guī)則出血,以后則月經(jīng)量少,甚至閉經(jīng),少腹脹痛,有下墜感,有低熱,常伴有其它器官的結核病(應該注意病史)。
主證:低熱,手足心熱,經(jīng)閉或盡量少,小腹脹痛,納少,大便時溏時干,尿黃,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
治法:益陰清熱,軟堅化瘀。
方藥:經(jīng)驗方。
生地12克,白芍10克,川楝子10克,昆布12克,海藻12克,山慈菇12克(或夏枯草12克)、山楂10克,丹參10克(或五靈脂10克)、地骨皮10克、益母草10克。
方藥中生地、白芍、地骨皮酸肝化陰,收斂肝氣退虛熱,川楝子理氣止痛,昆布、海藻、山慈菇(夏枯草)軟堅清熱,山楂、丹參、益母草去瘀生新。
二、子宮脫垂
子宮脫垂是指子宮由正常位置沿陰道下降,常發(fā)生于體虛,勞動婦女,以產(chǎn)后為多見。
臨床辨證主要以氣虛為主。
脫出程度:分為三度
一度指子宮位置下降,但在陰道內(nèi)。
二度指子宮頸及部分子宮體露出陰道口外。
三度指子宮完全脫出陰道口外。
病因病機
本病主要因為氣虛引起,素體虛弱,中氣不足,或產(chǎn)后勞動過早,或分娩時用力過度,或生育過多,或便秘努責,損傷胞絡,失于固攝,均可導致氣虛下陷,無力系胞,以致子宮脫出。
辨證施治
氣虛
主證:陰道有物下墜到陰道口,或脫出陰道口外,大者如雞卵,自覺小腹下墜,倦怠無力,心悸氣短,尿頻,白帶量多,舌質淡,苔薄白,脈虛細。
治法:補氣升陷。
方藥:補中益氣湯加減。
黃芪15~30克,黨參10~15克,白術10克,當歸10克,升麻6克,柴胡6克,川斷10克,桑寄生15克。
方藥中黃芪、黨參(劑量稍大)白術補中益氣,當歸養(yǎng)血活血,升麻、柴胡升提陽氣,川斷、寄生固攝腎氣。
加減:陰部濕癢加車前子10克(布包),黃柏6克,或白蘚皮10~15克。白帶多加龍骨、牡蠣,或烏賊骨等固澀藥。
嚴重者可以外帶子宮托,配合治療更好。
另外如果子宮脫出后,糜爛型的處理。
因摩擦損傷,而出現(xiàn)潰爛,流黃水,局部腫痛,發(fā)熱,口渴,尿赤疼痛,重者先清濕熱,可用龍膽瀉肝湯加減。待紅腫潰爛痊愈后,再以補氣提升法治療。
三、癥瘕(相當于西醫(yī)子宮肌瘤)
癥瘕是指女性生殖系統(tǒng)內(nèi)氣血瘀積,痰濕凝滯形成腫塊的一種疾患。
前人對癥瘕生于胞宮者稱為“石瘕”。相當于西醫(yī)的子宮肌瘤。
生于胞脈者(指輸卵管、卵巢)稱為“腸蕈(xun)”。與西醫(yī)的卵巢囊腫或輸卵管積水相似。
病因病機
本病多由情志失調,憂思過度,引起肝脾不和,致使沖任功能紊亂,氣血瘀積,或痰濕凝滯,郁久形成癥瘕。
辨證施治
1.血瘀凝聚(子宮肌瘤)
主證:子宮逐漸增大,叫堅硬,多于下腹觸及腫塊,一般無觸痛(要點),月經(jīng)周期規(guī)律,然經(jīng)量多有塊,腹痛,經(jīng)期延長,不孕,或白帶多,舌質如常,或舌邊紫,脈細弦。
治法:活血化瘀,消堅散結。
方藥:桂枝茯苓丸加減。
桂枝10克,茯苓12克,丹皮10克,桃仁10克,赤芍10克,鱉甲12克(打碎,先煎30分鐘)。
方藥中桂枝辛溫通陽,有行氣活血化瘀之力,茯苓淡滲益脾,赤芍、丹皮、桃仁活血化瘀,鱉甲軟堅散結。
2.沖任失調(子宮肌瘤)
主證:子宮逐漸增大,B超輔助確診子宮肌瘤)。月經(jīng)量多,甚則貧血,或帶經(jīng)日較長,或有帶下,腰疼,身倦乏力,頭暈,心慌,五心煩熱,脈緩或細弱。
治法:調補沖任,養(yǎng)血清熱。
方藥:芩連四物湯加減。
當歸10克,炒白芍10克,川芎3克,熟地12克,黃芩10克,馬尾蓮10克。
加減:出血多減去川芎。加牡蠣30克,側柏炭10克,烏賊骨12克,阿膠15克(溶化)。
陰虛煩熱去熟地。加生地12克,元參10克,麥冬10克,旱蓮草10克,女貞子10克。
脾虛加山藥15克,蓮子肉10克。
腎虛加續(xù)斷12克,菟絲子10克。
方藥中四物湯養(yǎng)血調補沖任,芩連清血熱,牡蠣、烏賊骨收澀止血固沖,側柏炭、阿膠清熱止血,元參、麥冬、女貞子、旱蓮草養(yǎng)陰清熱,山藥、蓮肉平補脾胃,續(xù)斷、菟絲子補腎安沖。
治療注意事項:如果體查有手術適應證,最好選擇手術治療,不可盲目治療,以免耽誤病情。
子宮肌瘤手術的適應證如下:
1.子宮如孕十周大小。
2.擬妊娠,子宮肌瘤直徑大于4厘米。
3.肌瘤短期內(nèi)生長迅速,不能除外有惡變。
4.宮頸部位的肌瘤。
5.有不適癥狀,影響患者的生活,如貧血、尿頻、腹脹等等。
3.痰濕凝滯(卵巢囊腫或輸卵管積水)
主證:腹部腫塊多由下腹一側逐漸增大,常呈球形,不硬,囊性感,??梢苿?,無觸疼,腫塊大小不一,月經(jīng)一般正常,舌潤苔薄,脈沉弦。
治法:軟堅化瘀,去痰利濕。
方藥:經(jīng)驗方。
昆布12克,海藻12克,山慈菇12克,白芷3克,芥穗5克,赤芍10克,乳香3~6克,沒藥3~6克,生鱉甲12克(打碎,先煎30分鐘),車前子10克(紗布包)。
方藥中昆布、海藻、山慈菇、鱉甲軟堅散結,赤芍、乳香、沒藥活血化瘀,白芷、芥穗、車前子去痰濕。
作者:屈福生;編輯:劉清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