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 疏肝和胃,解郁清熱法治萎縮性胃炎胃痞胃痛肝胃氣滯郁熱案
彭某,女,75歲。初診日期:2006年1月9日。
主訴:上腹痞脹隱痛間作3年余,再發(fā)半年。
病史:患者3年前因情緒不暢出現(xiàn)上腹痞脹隱痛間作,2003年10月24日查胃鏡示慢性萎縮性胃炎伴腸化,經(jīng)服中藥治療后癥情一度平穩(wěn)。2005年8月始,上腹痞脹隱痛又見反復(fù),遇情志不舒而加重,伴噯氣,納谷不香,2005年9月復(fù)查胃鏡示慢性淺表—萎縮性(輕中度)胃炎,伴腸化,2005年12月19日 B超示:膽壁毛糙,肝光點(diǎn)增粗。一直在本院門診服中藥治療,癥狀稍見改善,轉(zhuǎn)而求診于徐老??淘\:上腹痞脹隱痛,偏于右側(cè),晝輕夜重,疼痛以后半夜為主,無反酸,口干欲飲水,無胸悶胸痛,稍有咳,噯氣不多,大便日行。
診查:腹軟,上中脘輕壓痛。苔薄黃,質(zhì)微紅,脈細(xì)弦小數(shù)。
臨床分析:肝喜條達(dá),主疏泄?;颊咭蚯橹静凰欤臼l達(dá),橫逆犯胃,肝胃不和,氣機(jī)不暢,故見胃脘痞脹隱痛;肝氣郁結(jié),日久化熱,故表現(xiàn)為口干、苔薄黃、質(zhì)微紅、脈細(xì)弦小數(shù)等,證屬肝胃氣滯郁熱之證。擬法疏肝和胃,解郁清熱。方選柴胡疏肝散加減。
處方:柴胡10g,枳殼10g,制香附10g,青陳皮各6g,郁金10g,木蝴蝶6g,法半夏6g,娑羅子10g,黃連2g,竹茹10g,海金砂(包)10g,雞金10g,絲瓜絡(luò)10g。每日1劑,2次煎服。
二診:服藥7劑,上腹痞脹隱痛緩解,口干欲飲水,胃脘痞脹,黎明嘈雜隱痛。郁熱而有傷陰之象,治參原法出入,加養(yǎng)陰和胃之品。
處方:太子參15g,炒白術(shù)6g,枳殼10g,雞金15g,白芍10g,甘草3g,綠梅花10g,佛手10g,制香附10g,茯苓15g,萊菔英15g,神曲10g。每日1劑,2次煎服。
三診:服藥7劑,藥后尚合,夜間口干,余癥狀改善,苔脈如前。治參原法,原方14劑續(xù)服后諸證漸消。此后以養(yǎng)胃理氣方調(diào)治鞏固半年,諸癥未發(fā)。
按語:柴胡疏肝散出自明·張介賓《景岳全書》,主治肝郁氣滯,噯氣嘆息,脘腹脹滿。由陳皮、柴胡、川芎、制香附、枳殼、芍藥、甘草組成?!秲?nèi)經(jīng)》謂“木郁達(dá)之”,故以柴胡、制香附理氣疏肝,枳殼、陳皮理氣行滯化痰,川芎行氣活血,芍藥甘草養(yǎng)血柔肝。此證血瘀征象不顯故去川芎,加用木蝴蝶、娑羅子、雞金理氣疏肝和胃,病程日久,痰熱阻絡(luò),用黃連、竹茹、絲瓜絡(luò)清熱化痰通絡(luò)止痛。一診后患者訴口干,胃脘嘈雜隱痛,氣滯郁熱陰傷,加用太子參、白芍養(yǎng)陰柔肝,佛手、綠梅花疏肝開胃生津,萊菔英降氣化痰。服后癥狀逐漸緩解,諸證漸消。本案辨證并不復(fù)雜,肝郁氣滯而致胃脘痛在臨床亦屬常見證型,關(guān)鍵是藥物的加減配伍。具體用藥時(shí)徐老選藥以性平之木蝴蝶、娑羅子、佛手、綠梅花以疏肝,配合太子參、白芍、白術(shù)、雞金養(yǎng)陰柔肝和胃健脾等,更特別的是方中往往加用黃連、竹茹,一則清熱和胃,二則以寒藥兼治溫燥,三則少量苦寒能健胃,對肝郁化熱傷胃之證,尤其常用。
(周曉虹)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