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蘭山雪景圖
賀蘭山脈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qū)與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交界處,山勢雄偉,若群馬奔騰。蒙古語稱駿馬為“賀蘭”,故名賀蘭山。賀蘭山風光秀麗,山澗潺潺、林濤陣陣。每到春季,百花芬芳,爭奇斗艷;夏日來臨,更是郁郁蔥蔥,群山疊翠;時值金秋,瑪瑙般的櫻桃、山杏、野葡萄掛滿枝頭,綻紅吐綠;冬日時節(jié),一片冰雪覆蓋美景而令人心醉。賀蘭山山勢險峻,怪石嶙峋。佇立于主峰放眼東眺,寧夏平原盡收眼底;極目俯瞰,草原景色一覽無余,是人們理想的旅游觀光勝地。
賀蘭山南北長220公里,東西寬20~40公里。主峰敖包疙瘩,主峰海拔3556米,是寧夏與內(nèi)蒙古的最高峰,同時也是中國西北地區(qū)的重要地理界線。賀蘭山山體東側巍峨壯觀,峰巒重疊,崖谷險峻。山前地帶西夏名勝古跡豐富多彩,有西夏陵園、滾鐘口、拜寺口雙塔等名勝古跡和獨特的沙湖風景區(qū)。
賀蘭山地區(qū)垂直氣候帶較為明顯,東西側自然景觀及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有很大差異。賀蘭山西部和北部有著名的騰格里大沙漠和烏蘭布和大沙漠。具有氣候干燥,夏季炎熱,冬季嚴寒,雨雪稀少,風大沙多,蒸發(fā)強烈的特點;而賀蘭山東部則是銀川平原,素有“塞上江南魚米之鄉(xiāng)”的美稱,因盛產(chǎn)大米、西瓜、蘋果、枸杞等而聞名中外。
賀蘭山的物產(chǎn)十分豐富,光是野生植物便有500多種,經(jīng)濟價值高的達100種以上,像青海云杉、油松、青楊、山楊、榆樹、丁香、山里紅、黃柏樹、山葡萄、野玫瑰、黃刺梅等等。賀蘭山還是個天然的動物園,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共有野生脊椎動物179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動物有16種。飛禽有草雕、禿鷲、雀鷹、百靈、斑鳩等幾十種;走獸有雪豹、猞猁、赤狐、馬鹿、盤羊、獐子,甚至還有牦牛。
在賀蘭山深處蘊藏著豐富的地下礦藏。煤炭蘊藏量大,內(nèi)蒙古和寧夏均建有許多大中型煤礦。中國稀有的鉻、鎂等金屬都有許多儲量,鐵、磷以及享有較高聲譽的寧夏“五寶”之一的賀蘭石的儲量也很可觀。
賀蘭山中森林資源更為豐富,屬阿拉善盟賀蘭山林場范圍的森林面積約240平方公里,以云杉、油松為主,其余為山楊、山榆、樺樹及多種野生果木和灌木。山地上部還有面積不大的亞高山灌叢與草甸,是良好的夏季牧場。賀蘭山的林草資源為許多動物提供了食物來源,也成就了山兩側的“中國駱駝之鄉(xiāng)”和“中國灘羊之鄉(xiāng)”。
賀蘭口巖畫景區(qū)風景秀美、景觀奇特。自“水關”至“蘆溝窯”900多米的山谷兩側,百步一景,處處有傳說。賀蘭口又稱“豁了口”,在賀蘭口溝內(nèi)平臥著一塊大石頭,很像人的一只腳,在大石頭上又磨刻著兩個大腳印,一前一后,好像一個巨人跨大步時留下的印痕。傳說仙人在此開山時豁了口,留下此足印,黑狼氏初祖踏了仙人的足跡后有了身孕,繁衍成后來的賀蘭部,因此,“豁了口”又被稱作賀蘭口。當?shù)剞r(nóng)民還稱賀蘭口為“豁了口”。
連綿不絕的賀蘭山脈
賀蘭山林鳥
神秘的賀蘭山
賀蘭山在我的腦海中想象是灰藍色的石頭寸草不生,以為在這又冷又高的環(huán)境下不會長草更不會長樹。但一進山,雙眼所見顛覆了我之前的想象。這里不但草叢茂密,而且還有面積廣闊的原始森林。有山有水有石有木,綿延200多公里的賀蘭山脈,是南北走向的天然屏障,是中國西北地區(qū)的重要地理界線,也是歷朝歷代必爭之地。
走進賀蘭山才知道,賀蘭山外圍是光禿禿的大石頭山,內(nèi)部石山上林木叢生。進入峽谷,滿溝的大石頭,踩穩(wěn)這個石頭跳到另一個石頭上,滾圓的石頭不規(guī)則,有的踩上去還搖晃,背著個二三十斤大包艱難地行進,一不小心就會摔倒在亂石中。與其說是走不如說是跳,就這樣走了三個多小時才到了休整地。吃了頓早餐稍作休息,再到轉角樓三公里山路,卸下大包留一人看裝備。每人背個小包,裝一瓶水和一些補充體力的食物,向目的地進發(fā)。十一點半到練驢坡山腳下,三公里石頭山路走了兩個多小時。抬頭往上看真的是“練驢的坡”,陡坡有六七十度,四肢并用往上爬都很困難。練驢坡,老驢也生畏的練驢坡。不知哪位高人給這個坡起的這個名字,真是名副其實。好在坡上原始松林遮擋住正午驕陽,累,但曬不著,時不時還有山風降溫涼快一下。山中的巖羊隨處可見,它們身姿矯健地攀爬在陡峭石壁上,皮毛顏色與巖石混為一色。
爬上練驢坡就是厚厚的綠綠的高山草甸,放眼遠望,翠綠的原始林與山體起伏,與藍天相互呼應襯托,美極了。躺在厚厚草甸上可以美美地睡一覺。
轉角樓的東北側山腳下是一大片高山草甸,海拔2600米左右,草甸郁郁蔥蔥,艷麗山花盛開是休閑納涼、欣賞賀蘭山風光的絕佳地方。頂部就是轉角樓,一百多米距離。轉角樓是賀蘭山地標性山峰之一。賀蘭山轉角樓,也是滾鐘口最美的風景線。站在轉角樓,也是觀察整個賀蘭山全貌的最佳位置。東面是銀川市,站在高處看,既遼闊無邊也霧靄氤氳,正是那些風景堅定了我們不斷登山的信心和勇氣!站在轉角樓頂端,北望延綿的賀蘭山群峰,南眺騰格里沙漠,東觀銀川平原,西瞰賀蘭山第三高峰巴彥筍布爾峰,腳下是大片的原始森林,眼界開闊,風光雄美,景色宜人。轉角樓東南方向,是銀川平原及賀蘭山余脈,山勢逐漸降低,幾乎再沒有海拔超過三千米的山峰。轉角樓西南側方向是漫漫黃沙,那是騰格里沙漠。近些年的沙漠治理為銀川人開辟了一片“寶地”,銀川市也獲得了“國際濕地城市”稱號。
賀蘭山云海景觀
賀蘭山景色
神秘的西夏王陵
來到寧夏去過賀蘭山景區(qū),最讓我動心的當是西夏王陵遺址。之前曾多次看過西夏王陵遺址的圖片,那幾個光禿禿的土丘曾讓我遐想無限,所以,這次走近西夏王陵,感覺早已熟知。
漫步在寧夏博物館的蠟像館里,當站在西夏國開國之君李元昊的蠟像前時,我被深深地震撼了。這個如真人般魁梧高大的李元昊栩栩如生,頭中間剃成禿頂、兩邊長發(fā)披肩,執(zhí)刀全身鎧甲地站立著,強悍英俊,桀驁不馴,只覺一股霸氣咄咄逼人,細細體味又讓你感到他面帶悲憤,怒視前方,真是活靈活現(xiàn)。
承載了先輩的祖蔭,再加上個人的努力,34歲的李元昊于1038年正式稱帝,國號“大夏”。他使一個顛沛流離的民族終于有了一塊相對固定的棲息之地,自此西夏作為一個國家經(jīng)歷了10位國君,歷時190年,演繹了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劇。
來到陵園門口,遠處除了幾個大土丘,沒有其他什么景觀,眾人都搶著在那塊巨大的黑色花崗巖門牌前留影。
從大門往里的水泥路面足有三里地,順路便來到對游人開放的七號陵——一個大土丘,用不了三四分鐘就能繞其一周。結實的夯土堆,已經(jīng)歷經(jīng)八九百年的風霜雪雨,依然高高挺立。如今倘若不是被人們善意地用鐵欄桿圍起來,放置別處,和普通的土丘別無二致,但誰能想到這個光禿禿的土堆上曾經(jīng)擁有的文明是那么的燦爛。導游說這些土丘原來可不是這樣的,作為王陵,都是龐大的建筑群,后來被蒙古軍隊的大火付之一炬。同樣,這個曾擁有遼闊的疆土、創(chuàng)造了西夏文字,以及在文學、繪畫、宗教、建筑等領域都有過輝煌的黨項人王朝,也在這把火中消失殆盡。
賀蘭山藍馬雞
賀蘭山滾鐘口巖羊
賀蘭山下看巖畫
在賀蘭山看巖畫時,一只老巖羊已早早立在山口一座高高的山崖上盯著我了。我看的第一幅賀蘭山巖畫在山口,山口那地方奇峰疊翠,流水叮咚,大大小小的巖石遍布山腳。我想這地方很適合遠古人作畫。事實上,賀蘭山巖畫大都刻在人輕易就能抵達的地方,而不是刀砍斧削的懸崖峭壁。
眼前的一幅巖羊圖,幾只巖羊,雙角突出,像兩把迎風的彎刀。其中的頭羊異常警覺,似乎稍有風吹草動,便會迅速帶領著其他羊迅速撤離,從一塊巖石彈跳到另一塊巖石上。而其它的羊,有的似在河邊剛剛飲足了水,在低頭安靜地吃草;有的在來回走動、玩耍。巖畫顯然是先開鑿,而后用石塊打磨,看上去簡單、樸實、平滑、微妙而又傳神。之后,畫隨人移,我看到的更多的是或單只或成群的牛、馬、驢、鹿,還有它們周圍徘徊著的狼或老虎,更多的是人首像。簡單、奇異,長著犄角,插著羽毛,戴著或尖或圓的帽子。還有戴頭飾的,有挽發(fā)髻的,姿態(tài)飄逸。有的甚至嘴里還噙根骨頭,臉上是一道一道的線紋或弧形紋,離奇又古怪。據(jù)說,賀蘭山巖畫多刻于春秋戰(zhàn)國或更早時期,少數(shù)刻于后來的西夏,系羌戎、月氏、匈奴、鮮卑、鐵勒、突厥、黨項等北方游牧民族所為,是他們那時放牧、狩獵、祭祀、爭戰(zhàn)、娛舞的反映。
從畫里不難看出,那時的人們崇拜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它們是一群純真的人,就像一群孩子。我一邊看著巖畫一邊想,沒有文字只有圖畫和簡單符號的世界,其實也是不錯的。如今稿紙、便箋、留言條上的一張笑臉、兩瓣紅心,是那么地容易讓人受到感染、感動。
看完了巖畫,要離開賀蘭山時,我又回頭尋找山崖上那只盯過我的老巖羊。此時,它已經(jīng)離去,也或許已經(jīng)下山,正躲在某塊離我更近的巖石后面。作為這里已達上萬只的賀蘭山長久“居民”之一,它有權這樣審視我。我覺得,它們才是賀蘭山巖畫的親歷者和守護者。它們也許也曾和我一樣,無數(shù)次端詳、研讀、撫摸、思考過那一幅幅巖畫,甚至還和畫里的巖羊、北山羊“咩咩”地交流過。
從景區(qū)出來,景區(qū)入口分別建有一座銀川世界巖畫館和韓美林藝術館,都是值得慢慢觀看的。據(jù)說當代著名藝術家韓美林的許多作品靈感是來自于賀蘭山壁畫。走進館內(nèi),驚嘆于韓美林的藝術領域如此之廣闊,成就如此之多。可惜我們的時間有限,來不及慢慢品味了。
(文/沈光初)
賀蘭山巖畫(組圖)
中國周刊
《中國周刊》全國發(fā)行,每月5號出版。
郵發(fā)代號2-11 。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