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族器樂的傳承,在簡譜和五線譜進入中國之前,主要是采用文字記譜法。比如工尺譜、減字譜。用記錄音高和位置的方法來記錄樂譜。一般情況下不記錄節(jié)奏和節(jié)拍。節(jié)奏和節(jié)拍是由老師的口傳心授來完成的。所以,以前的中國民族器樂的記譜法如果用現在的時髦詞,就是“兩條腿走路”?!耙粭l腿”是對演奏音高、音位的記錄,“一條腿”就是師傅的口傳心授。
簡譜最符合國情
至近代,簡譜傳入我國,由于簡譜是用阿拉伯數字表示音高,筆畫少,加上高低八度的點,記錄的符號相對減少,而且能表示出節(jié)拍、連奏、斷奏以及力度符號,較之早期的工尺譜和減字譜進步很多,所以一下子就流行開來。幾乎在同時期,五線譜也進入了中國。從兩種記譜法的普及來看,在相當長的時期,簡譜比五線譜更受青睞,普及程度更高?! ?/span>
個人認為,這是由下列原因造成的:
第一,中國音樂在西方音樂進來之前,都是以單聲部為主,建立在以自然泛音列上的三和弦為基礎的復音音樂,沒有系統(tǒng)地普及開來,有涉及此項的,有的可能或是巧合,比如合唱;或是裝飾,比如笙。復音系統(tǒng)的音樂是沒有的。簡譜比較適合記錄單聲部音樂,與中國音樂傳統(tǒng)不謀而合,所以能迅速普及。
第二,沒有受過西方音樂教育的中國人基本上都是用首調唱名法演奏或聆聽音樂,其主音是根據調性游移的,每個具體的音在不同的調性時唱名都是要變動的。這也和簡譜記譜法的記錄方式是一致的。
第三,中國音樂一般不轉調,而且以旋律為第一要素,這些都比較符合簡譜記譜法的特點?! ?/span>
綜上,簡譜記譜法能“統(tǒng)治”中國大陸地區(qū)以及周邊國家和地區(qū)民族器樂界幾十年,是有原因的。
五線譜是從古羅馬時期的紐姆記譜法(一種四線譜)發(fā)展而來的,到十七世紀,逐步發(fā)展為今天五線譜的面貌。并在十八世紀初(大約1713年左右)傳入我國。
數字簡譜的雛形始于十六世紀,于十八世紀的法國成型,并于十九世紀由日本傳入我國。
所以從起源上講,五線譜要早于數字簡譜。
五線譜和簡譜都屬于按音高記譜的一類記譜法,但二者記譜的機理有所不同。
首先,從形式上比較,五線譜屬于圖形譜,而簡譜屬于字符譜,前者以坐標圖的形式,直觀表達記譜樂音的音高關系——音高較高的樂音較音高低的,其記譜位置總是在上方;后者則是用數字表達樂音在自然大音階上的順序,以此來表示樂音相對的音高,即在同一調內,數字較大的比數字較小的音高要高。
五線譜上的音高,是一種固定音高狀態(tài),即某一特定音高(特定音名)的樂音,總在五線譜固定的位置,不會隨記譜的調高而改變;
簡譜則是一種相對音高的表達,即通過數字來表示某一特定調高下,樂音所在自然大音階的音級位置,來確定音高。比如c1這個音,用五線譜記譜,其位置永遠在高音譜表的下加一線、低音譜表的上加一線、中音譜表的三線、次中音譜表的四線。不會因為調高的變化,而改變其在各個譜表上的記譜位置。但在簡譜中,往往采用首調記譜,若在C調,則其處于音階的第一級音,故此數字音符為1,若是G調,則在音階的第四級位置,故此數字音符記作4,這樣,同樣的c1,在簡譜不同調高的記譜下,所用的記譜音符是不同的。
另外,五線譜對于多聲部曲調的記譜,要比簡譜方便的多——一行五線譜有時可以同時記錄兩到三個聲部的樂音,也可以通過多種譜表的結合(比如大譜表、套譜、總譜),方便地記錄更多聲部,以及多種樂器合奏的樂譜。
而簡譜更適合單聲部曲調的記譜,有著書寫方便、靈活的優(yōu)勢(直接用數字記譜,不必去事先畫線)。但對于多聲部音樂的記譜,尤其是多種樂器合奏的樂譜,以及固定調樂器的移調,就不怎么方便了。
對于器樂而言,五線譜要比簡譜來的方便,因為五線譜是采用固定音高記譜,樂器轉調時,可以不用考慮調式音階的變動,而直接根據調號中的變音記號,對相應樂音做出升降調整即可;若是簡譜,則需考慮不同調高調式下音位的變化,并事先做出相應的思維轉換。
而對于聲樂而言,由于唱名直接聯系記譜音符,所以,可以避免較難的變化半音(首調唱名法),但五線譜則需要先找到各調音階的起始音位置,這對于不熟悉五線譜的人來說,就顯得較為困難,若采用固定調,則可能會有許多變化半音,這對于沒有經過長期正規(guī)訓練者來說,也是困難的。
五線譜和簡譜都是目前世界上最為通行的音高記譜法,但相對而言,五線譜似乎較簡譜顯得更為高效、規(guī)范。所以,在音樂專業(yè)上,五線譜較簡譜更為通行。
民族樂器用譜,目前之所以存在大量簡譜記譜的情況,是由于歷史原因形成的。我國傳統(tǒng)的記譜中,對于各個樂器,都有不同的記譜法,比如笛、簫一類使用的是笛譜、古琴、琵琶一類則使用減字譜,這些記譜法,都非音高記譜法,而是音位奏法譜——即通過圖形或字符來表達彈奏的指法或是樂器發(fā)音的音位。我國傳統(tǒng)記譜法中的音高記譜法,叫做“工尺譜”,使用“合、四、上、工、六、五、乙、尺”這些漢字作為記譜主干音符,為其添加偏旁“亻”或“彳”表示為高音或倍高音,用字符末筆曳尾的方式,表示低音或倍低音。并有一系列表示板眼(節(jié)拍)的符號。這一記譜方式,與數字簡譜的記譜方式十分相似。所以數字簡譜一經傳入我國,便能很快得到極大的普及——簡譜是十九世紀才由日本傳入,而五線譜則早在十七世紀已經 傳入,但至今在我國的普及程度不如簡譜。不能不說,我國傳統(tǒng)記譜法中的工尺譜對此具有主要的影響。因工尺譜與簡譜在記譜法則上的相似性,使得國人更容易理解并接受數字簡譜。
五線譜最便捷
那么為啥現在好多民族樂團都在用五線譜?其實,這里面的原因也很復雜?!?/span>
首先,人為因素。
國內率先使用五線譜的民族樂團是文化部直屬的一個樂團。原因居然是他們出訪國外,外國人要求參觀樂譜,而樂團用的樂譜均是簡譜,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對音樂的交流形成障礙。所以,樂團回國以后決定改用五線譜?! ?/span>
第二、音樂院校教育
音樂學院的教育都是以五線譜為標準記譜,視簡譜為業(yè)余記譜法。這樣,所有的作曲者都是以五線譜為標準記譜法,這也對五線譜的推廣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第三、打譜軟件的作用
打譜軟件可以說是壓倒簡譜記譜法的最后一根稻草。使用打譜軟件后,作曲者不再用手寫了,而且能夠出分譜,這對于各大院團無疑是福音。以前手寫總譜,雖然也是五線譜,但是有一道抄譜的程序。管弦樂團直接抄五線譜,民族樂團還要翻譯成簡譜。有了打譜軟件以后,管弦樂團直接用五線譜分譜就可以了,可是,民族樂團還得翻譯成簡譜,何不一步到位,直接學用五線譜。分譜也能直接在軟件里做出來,提高了樂務的工作效率?! ?/span>
最終,五線譜在種種綜合因素的整合下完成了自己在專業(yè)民族樂團的普及。五線譜的普及無疑是一件大好事,但是說五線譜比簡譜高級,本人就不敢茍同了。
孰優(yōu)孰劣? 我們不妨做個實驗?!?/strong>
給我一個鋼琴譜,我照譜索驥,只要樂感還可以,彈個小曲子還是可以完成的。如果拿一份京胡伴奏譜,或廣東音樂高胡分譜,五線譜,簡譜都可以,要在沒有師傅指點的情況下演奏,那一定會演奏得面目全非。這其中的原因恰巧是我們在爭論記譜法時都被忽略的重要因素?! ?/span>
這是因為,我們討論問題的立足點其實都是站在西方音樂正統(tǒng)論的基礎上的。西人選擇五線譜是有原因的?!?/span>
第一,五線譜的音符很小,比較容易在狹小的空間填充很多音符。這很適合多聲部音樂的記錄,比如鋼琴?! ?/span>
第二,西方音樂大多數是使用固定唱名法的,五線譜的音位置也是固定的,這也叫不謀而合?! ?/span>
第三,近代西方音樂對很多音樂元素進行了量化,以便于和聲和節(jié)奏節(jié)拍的使用,這和五線譜也是吻合的。但是對于沒有量化過的戲曲音樂、地方樂種的表達就容易捉襟見肘了?! ?/span>
所以討論記譜法,首先必須充分認識到中國民族器樂音樂的整體狀況。我們目前的整體狀況是,第一是以西方音樂為主流的西方交響樂器樂種類。第二是模仿西方交響樂體制建立的中國民族管弦樂團,就是俗稱的中樂團、華樂團、民樂團、國樂團。第三,是諸如廣東音樂、江南絲竹、長安鼓樂、河北吹歌這類的地方樂種。第四,是戲曲、曲藝、宗教音樂。
綜上所述,個人意見如下:
西方交響樂,使用五線譜順理成章。
中國民族管弦樂有條件可以使用五線譜,沒條件的也可以使用簡譜?! ?/span>
民族管弦樂以及各類小合奏、重奏、獨奏等,屬于調性音樂并具有濃郁民族風格的可以用五線譜也可以用簡譜,鼓勵用簡譜。凡是多調性或無調性的可以用五線譜?!?/span>
職業(yè)民族管弦樂團用五線譜,非職業(yè)民族管弦樂團可以用五線譜,也可以用簡譜?! ?/span>
地方樂種、戲曲、曲藝、宗教音樂,作為記錄方式可以用五線譜。而作為實際應用,應該使用簡譜。并且,必須有口傳心授,師道傳承,方為正宗。
文 | 楊春林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