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帖欣賞:漢碑上品《張遷碑》
山東泰安岱廟
岱廟歷代碑刻陳列館
張遷碑原碑
漢碑數(shù)量浩瀚如海,風格更有“一碑一風格”的美譽。而其中《張遷碑》是最吸引我的。全碑“字字有情性,字字如天成”顯露出生命的氣象與自然的意味。
一.從漢碑的分類看《張遷碑》
漢碑概述
要研究漢碑藝術(shù),首先我們要對“碑”本身有一定的了解。古代有三種器物都被稱為“碑”。一是古代測日影定時刻的儀器——日晷。其二是拴牲口的柱子,其三就是沒有文字的豎木即轆轤引棺下葬的豎石。在此我們所說的是第三種“碑”,即后來發(fā)展成為“追述君父之功美”的墓碑。
“碑”原來即是轆轤引棺下葬的豎石,鄭注:“豐碑,斷大木為之,形如石碑,于槨前后四角樹之,穿中,于間為鹿盧,下棺以鄉(xiāng)率繞。天子六率四碑,前后各重鹿也?!?。而且由于它不僅能起到引棺下葬作用,而且因為其巨大還能夠起到定位和記錄木主的信息所以慢慢直到漢代將歌功頌德的銘文寫于墓表上,從而形成了真正的墓碑?!氨庇性S多種類,如:記事碑、功德碑、刻經(jīng)碑、祭祀碑等等。
今天我們說的“碑”有廣義與狹義兩種。廣義的是指如刻石、碑、摩崖、碣、墓志等等,它是一個集合名稱。另一種是狹義的,就是指上有銘文和一定規(guī)格的長方形豎石。
漢代碑刻藝術(shù)是中國碑刻藝術(shù)的第一個高峰,而漢碑又是其中的最高峰。的在西漢簡牘隸書未發(fā)現(xiàn)之前,從秦到西漢的隸書一直是個謎。傳世的西漢碑刻非常少,今日所能見到的西漢刻石隸書,如現(xiàn)存曲阜的漢宣帝《五鳳二年刻石》、天鳳二年的《萊子候刻石》等十余件。西漢隸書大多是簡牘帛書,刻石書法并不興盛,可就其書體而言,自有其與眾漢隸不同的風格,對隸書的發(fā)展做出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從《五鳳刻石》、《萊子候刻石》等作品來看,可視為從簡牘向碑刻過渡的一個時期。
進入東漢,石質(zhì)墓表的堅硬牢固替代了木質(zhì)墓表的不牢固,加上“漢以后,天下送死者靡,多作石室、石壁、碑銘等物”。東漢盛行厚葬,這在客觀上促進了墓碑的發(fā)展成熟。進入東漢中后期,特別是恒、靈之世,墓碑的發(fā)展達到成熟、鼎盛階段。至此,無論是形制,還是書體、文體、墓碑的發(fā)展都極盡完美,完成了由上古穿繩引棺的豐碑到“追述君父之功美”的墓碑的演變。此期碑刻姿態(tài)萬千。名臻其妙,不只是結(jié)構(gòu),章法之變化,且有種種不同趣味和神韻,或方整厚重,或遒勁端麗,或縱橫奇肆,或疏宕飄逸,不僅形式多樣,而且用筆的變化,漸為豐富和成熟,因此形成不同的風格傾向。
漢碑的形制,可分為碑首、碑身和碑座三部分。碑首稱“額”,用以刊刻標題,有半圓形,圭形和方形三種類型,四周多刻有螭龍、蟠螭雕飾。此外,“首多有穿,穿之外或有暈者,乃墓碑施鹿虛之遺制?!北韯t為長方形豎石,正面謂“陽”,刊刻碑文;碑的反面謂“陰”,刻題名;碑的左右兩面謂“側(cè)”,也用以刻寫題名。碑座稱“趺”,為長方形:有龜趺、方趺等。
2. 漢碑分類
東漢時期的碑刻是最為成熟、風格最為多樣的歷史時期之一。從最直觀的視覺感受來說可分為兩大類:厚拙樸茂型與典雅工整型。厚拙樸茂如:《張遷碑》、《衡方碑》、《景君碑》、《孔宙碑》、《鮮于璜碑》、《圉令趙軍碑》、《趙義碑》(見圖一至圖七)等;典雅工整型如:《禮器碑》、《曹全碑》、《乙瑛碑》、《史晨前后碑》、《韓仁銘》、《朝侯小子殘碑》(見圖八至圖十四)等。
典雅工整型為典型的廟堂正體,也是歷來文人所推崇的。這類作品受儒家中和美學思想的影響,所以呈現(xiàn)出規(guī)整、典雅的特征。做為典型的廟堂正體,刻寫具精,裝飾意味極濃。其審美范式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對早期漢隸庶民化傾向的遵循,將簡帛書法一些草率做了有效的限制,如士大夫一般的含而不露,是一種含蓄而內(nèi)斂的審美風范。
厚拙樸茂的漢碑保持著早期漢隸樸拙博大氣象和自然意味,也最能體現(xiàn)漢碑雄強,它們沒有同期大多漢碑所表現(xiàn)出的精麗典雅、八分披拂的裝飾意味,筆法方拙簡真,尤見刀意,加上時間和風雨的磨礪使它更加的雄渾蒼茫渾然天成。
3. 厚拙樸茂的張遷碑
《張遷碑》篆額題《漢故轂城長蕩陰令張君表頌》,亦稱《張遷表頌》,有碑陰題名,刻于東漢中平三年(186年)無鹽(治今山東省東平)境內(nèi),于明代出土。張遷碑現(xiàn)存于山東泰安岱廟。
張遷碑碑文記載了張遷的政績,是張遷故居韋蔭等為表揚他而刻立的。書體以方筆為主,結(jié)構(gòu)嚴整、端正樸茂。張遷碑高九尺五寸,寬三尺二寸,共十六行,滿行四十二字。碑陰三列,上二列十九行,下列三行。書法樸厚勁秀,方整多變,碑陰尤為酣暢。明代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評張遷碑:“書法不能工,而典雅饒古意,終非永嘉以后所可及也?!鼻濉O承澤云:“書法方正爾雅,漢石中不多見者?!?/p>
《張遷碑》屬于厚拙樸茂型的典范。字型方正、棱角分明,結(jié)體奇峭多姿、外緊內(nèi)松、富有張力。加上風雨殘損更加渾然天成,蒼茫渾厚。
二.《張遷碑》的獨特風格
1.氣象——浩然正氣
它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正大”、“博大”,這是一種從章法、結(jié)體、點畫物化的形象相結(jié)合而展現(xiàn)出來的一種內(nèi)在的獨特的精神。
“正大”有端正不邪的意思,《張遷碑》猶如“怒目金剛”,不偏不倚。“正”給人的感覺是“中”。然而《張遷碑》的“正”,卻是更為高級的“中”。一種矛盾統(tǒng)一的“中”。他的“正大”如同大山般恢弘,卻又像流水般的隨意。不是刻板,而是松動;不是工整而是“正大”,從中還透露出清新的自然之氣。從形式上的工整到精神上的“正大”,是一個質(zhì)的飛躍。同為一類型的《鮮于璜碑》不但有界格而且排列整齊,感覺如同檢閱的士兵,雖有雄心壯志、異于他人的品質(zhì),卻只能在有條不紊的方陣中輕輕微笑……;而《張遷碑》猶如戰(zhàn)場上浴血奮戰(zhàn)的勇士,左突右閃,上下騰挪,竭盡所能將自身價值用最適合的方式體現(xiàn),然而他們卻有著統(tǒng)一的戰(zhàn)略與目標。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特點,在這里依然適用。它就像積木,每一塊都需要與四周的拼接才能存在,拆除一塊他就將崩塌,一切就將不復存在,它是一體的,不可分割的整體。
“博大”是更為深層的精神品質(zhì)。包容、容納是“博”的本質(zhì)特征,山有了包容之量才可能使千萬種動植物在自己之上生長。而正因為有了《張遷碑》書家與刻工的“博”才有了它所體現(xiàn)在世人面前的“博大氣象”。在書家與刻工在對碑注入精神之時,“碑”本身也具備了同樣的品質(zhì),“碑”的包容之量允許每個字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展現(xiàn)各自不同的情性和美。所以讓人感到審美的豐富,從而得到最大限度的審美享受。
大氣象的產(chǎn)生是由各個具體不同部分的小氣象組合而成的。雖然單個的氣象無法改變整體的大氣象,但在一定程度上一定會對整體發(fā)生影響。所以單個分析不同組成部分,是非常有必要和意義的。
2.章法——生命之河
水是生命之源,更是交流、聯(lián)通之始。
世界大陸是以海洋為紐帶而相聯(lián)系,地球就像一幅由水構(gòu)建起來的網(wǎng)絡。事物總是有直接或間接的聯(lián)系,藝術(shù)也不例外。聽覺藝術(shù)是由樂曲在時間發(fā)展進行中聯(lián)系的;語言藝術(shù)是以字與字,句語句,章與章相互聯(lián)系的;視覺藝術(shù)的聯(lián)系根據(jù)不同門類有不同的聯(lián)系。
那么,書法單從純視覺的角度是用什么來聯(lián)系的呢?“氣”也。何謂氣?從小處說,既是字與字的聯(lián)系,那么漢碑也是如此。由于字的不同排列,字外就會產(chǎn)生不同的空白,那么不同空間就會給人帶來不同的感覺,如《石鼓文》的字外空間給人松動與想象、《禮器碑》精細而縝密、《祭侄文稿》給人激憤與壓抑的不同感受,所以每一件作品都有自己獨特的氣象。而《張遷碑》字與字、列與列、行與行的阡陌交通在我看來就好像一條“生命之河”在其中流淌并貫穿其始終。每個字就好像分別獨立的島嶼,通過河流進行聯(lián)通與互相關(guān)系。顏真卿就曾經(jīng)指出過從屋頂沿墻壁流下的水形成的痕跡稱為“屋漏痕”,這是一種意象,彎彎曲曲的水跡是它“努力抗爭”的結(jié)果,是一種生命的力量。那么看《張遷碑》其中的“河流”,有大有小,又長又短更有一波三折,甚至一波數(shù)折。比起其他有界格、排列如算子的漢碑,就不難發(fā)現(xiàn)它的活力與生命力。這或許是,為何越是到當今它越能為人所接受與理解,并成為創(chuàng)作的寶貴資料的原因。
《張遷碑》之所以能有渾然天成的感覺,一方面離不開相對較為隨意的整體章法,同時也離不開歲月與風雨。殘損使“河水”流入了字中,使每個字都不在孤單,而是以有機的整體呈現(xiàn)出來。他不同于《鮮于璜碑》、《禮器碑》排布整齊,而是用一條大河將他們?nèi)看?lián)起來,實看琳瑯滿目,虛看如排兵布陣整齊的很,這是它非常獨特也是最值得我們注意重視的。
3.結(jié)體——大巧成拙
“大智若愚,大巧成拙”。若愚不愚,似拙非拙??瓷先ァ罢钡牟灰欢ㄊ钦娴摹罢保币膊徽f明不“正”。老子說:“最正直的好像彎曲的,最靈巧的好像笨拙的”。“正”不是呆,大“正”中包含了大智、大巧。而大智、大巧又以愚、拙來反映。
《張遷碑》是大愚與大拙的集中體現(xiàn)。通過大愚與大拙體現(xiàn)出它的大智與大巧。結(jié)體亦是如此,處處顯露著巧思與智慧。如果說《鮮于璜碑》的巧大多用于點畫的形態(tài),那《張遷碑》的巧大都就存在于結(jié)體之中。
《張遷碑》在明代出土,但是其書法藝術(shù)直到清代碑學興起以后才被重新發(fā)現(xiàn),并逐漸成為書家們?nèi)》h碑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阮元、陳鴻壽、吳讓之、伊秉綬、何紹基、沈增植、梁啟超、鄭孝胥、翁同龢、李文田、胡小石、吳昌碩等都有《張遷碑》的臨摹作品傳世,難怪清人郭沿先稱此碑“是碑為冠”,在碑學背景下確不為過。
君諱遷,字公方,陳留己吾人也。君之先出自有周,周宣王中興,
有張仲,以孝友為行,披覽《詩·雅》,煥知其祖。高帝龍興,有張良,善
用籌策,在帷幕之內(nèi),決勝負千里之外,析珪于留。文景之間,
有張釋之,建忠弼之謨。帝游上林,問禽狩所有。苑令不對,更問嗇
夫,嗇夫事對。于是進嗇夫為令,令退為嗇夫。釋之議為不可,苑
令有公卿之才,嗇夫喋喋小吏,非社稷之重。上從言。孝武時,有
張騫,廣通風俗,開定畿?,南苞八蠻,西羈六戎,北震五狄,東勤
九夷?;倪h既殯,各貢所有。張是輔漢,世載其德。爰既且于君,蓋
其繵縺。纘戎鴻緒,牧守相系,不殞高問。孝弟于家,中謇于朝。治
京氏《易》,聰麗權(quán)略,藝于從畋。少為郡吏,隱練職位,常在股肱。數(shù)
為從事,聲無細聞。征拜郎中,除谷城長。蠶月之務,不閉四門。臈
正之(亻蔡),休囚歸賀。八月筭民,不煩于鄉(xiāng)。隨就虛落,存恤高年。路
無拾遺,犁種宿野。黃巾初起,燒平城市,斯縣獨全。子賤、孔蔑,其
道區(qū)別?!渡袝肺褰?,君崇其寬?!对姟吩茞疸?,君隆其恩。東里潤色,君
垂其仁。邵伯分陜,君懿于棠。晉陽珮瑋,西門帶弦。君之體素,能
雙其勛。流化八基,遷蕩陰令。吏民頡頏,隨送如云。周公東征,西
人怨思。奚斯贊魯,考父頌殷。前哲遺芳,有功不書,后無述焉。于
新。於穆我君,既敦既純。雪白之性,孝友之仁。紀行
來本,蘭生有芬??酸姓?,綏御有勛。利器不覿,魚不出淵。國之
良干,垂愛在民。幣沛棠樹,溫溫恭人。乾道不繆,唯淑是親。既多
受祉,永享南山。干祿無疆,子子孫孫。惟中平三年,歲
在攝提,二月震節(jié),紀日上旬。陽氣厥?,感思舊君。故吏韋萌等,
僉然同聲,賃師孫興,刊石立表,以示后昆。共享天祚,億載萬年。
伊秉綬臨《張遷碑》
阮元臨《張遷碑》
何紹基臨《張遷碑》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