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近體詩的格律
——以七言律詩為主
開頭語
七絕 園丁抒懷
1973年 時任中學(xué)語文教師 百花園里萬枝花, 姹紫嫣紅盡韶華。 迎得滿天桃李日, 滴滴碧血映朝霞。
滿江紅 詠馬 1973 1 19
千里驊騮,今困在、深山大澤。
力不減,東馳西騁,南奔北躍。
涉水登山尋常事,追風(fēng)趕月英雄色。
任云堆霧障野狼嗥,嘶聲烈。
昔臨陣,驅(qū)頑敵。
今露骨,心猶赤。
幸初逢知己,情深莫逆。
月下?lián)P眉曾吐膽,云中聳耳寧伏櫪?
且從頭萬里上天門,同休戚。
首次給詩社授課的心情
雖然起步較早,資料較多,作品數(shù)百,但今天在許多詩詞大咖面前,深感學(xué)疏才淺,自不量力。
究竟站在什么起點,在什么位置上,形象地說,站在哪個樓梯的臺階上,涉及知識內(nèi)容的廣度、深度和高度。這一直是困擾至今的問題。
但既然已經(jīng)接受安排,只能是班門弄斧,拋磚引玉。
今天要講的題目是:近體詩的格律,副標(biāo)題“以七言律詩為主”
具體內(nèi)容包括:
詩的功能
詩的沿革
詩的分類
近體詩的基本特征
律詩的特殊要求
七律的格律
漢字的聲調(diào)
近體詩的用韻
近體詩的對仗
題目:近體詩的格律
——以七言律詩為主
詩的功能 為什么作詩?
文章乃經(jīng)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 曹丕 典論論文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杜甫《偶題》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白居易 與元九書
都在強(qiáng)調(diào)文章的重要性。這里的文章,毫無疑問包括我們要談的詩。并且詩歌還是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
詩是干什么的?它的本質(zhì)功能是什么?我們?yōu)槭裁匆髟??是每一位詩人首先?yīng)該明確的問題。
詩的功能“詩言志”。
“詩言志”出處
分別見于尚書和《毛詩序》。另見于《左傳·襄公二十七年》有類似之語。
本人認(rèn)為從時間說,從提出者說,應(yīng)出于《尚書》無疑。盡管對尚書的時間有爭議。
詩言志,語出《尚書.舜典》。原文如下:
帝曰:“夔!命汝典樂,教胄子,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
這里的帝指的是舜。意思是:詩是用來表達(dá)人們的志意的。
“詩言志”是我國古代文論家對詩的本質(zhì)特征的認(rèn)識.
網(wǎng)上有人說詩言志出自《尚書.堯典》,是不準(zhǔn)確的,應(yīng)該是舜典。
網(wǎng)上也有人認(rèn)為,詩言志最早出自于春秋時期左丘明所著的《左傳·襄公二十七年》。其實也不然?!蹲髠鳌废嚓P(guān)原文較長。不錄。其中有“詩以言志”之語。即:文子告叔向曰:“詩以言志”文子即趙文子趙武,詩以言志明顯是有所遵循,而且尚書的時間和舜帝在位的時間明顯早于左傳的成書時間。
另外毛詩序中有詩言志之語,但《毛詩序》是再次重申詩論中"詩言志"的命題,而不是提出。
毛詩序原文:
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發(fā)于聲,聲成文謂之音,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詩。先王以是經(jīng)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fēng)俗。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fēng),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上以風(fēng)化下,下以風(fēng)刺上。主文而譎(jue)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故曰風(fēng)。
后來“詩言志”的說法就更為普遍.
《莊子·天下篇》說:“詩以道志.”
《荀子·儒效》篇云:“《詩》言是其志也.”
但所有這些的共同特點,都是認(rèn)同詩言志。
如何理解“志”?
我國最權(quán)威的字書也就是辭典《說文》指出:志,從心之聲。志者,心之所之也。
一說“志”,是指與修身、治國也就是政治、教化密切相關(guān)的志向、懷抱,屬于理性的范疇。
另一說“志”所表達(dá)的內(nèi)容不僅限于理性的范疇,即不限于修身、治國也就是政治、教化密切相關(guān)的志向、懷抱。
劉熙載《藝概》指出:詩之所貴于言志者,須是以直、溫、寬、栗為本。不然,則其為志也荒矣。
孔子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論語·陽貨
——興:聯(lián)想;觀:觀察;怨:怨恨。關(guān)于群,有人說是合群,似不準(zhǔn)確。
群,《說文》: 獸三為群。本義:羊群;獸群;人群,三個以上的禽獸相聚而成的集體,群,輩也?!秶Z·周語》或群或友?!对姟ば⊙拧ぜ铡?三百維群?!对姟ば⊙拧o羊》大夫不掩群?!抖Y記·曲禮》群疑滿服,眾難塞胸。
本人認(rèn)為:群,應(yīng)為聚在一起歌舞,共鳴,唱和,抒發(fā)感情。如坎坎伐檀兮,即為實證。
劉勰《文心雕龍》云:大舜云:「詩言志,歌永言?!孤}謀所析,義已明矣。是以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舒文載實,其在茲乎!詩者,持也,持人情性;三百之蔽,義歸無邪,持之為訓(xùn),有符焉爾。人稟七情,應(yīng)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這是對詩言志的最好注解。
“詩言志”的根源
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中提出,文,尚矣,……人之文《六經(jīng)》首之。就《六經(jīng)》言,《詩》又首之。何者?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聲,莫深乎義。詩者,根情,苗言,華聲,實義。上自圣賢,下至愚騃,微及豚魚,幽及鬼神。群分而氣同,形異而情一。未有聲入而不應(yīng)、情交而不感者。
圣人知其然,因其言,經(jīng)之以六義;緣其聲,緯之以五音。音有韻,義有類。韻協(xié)則言順,言順則聲易入;類舉則情見,情見則感易交。于是乎孕大含深,貫微洞密,上下通而一氣泰,憂樂合而百志熙。五帝三皇所以直道而行、垂拱而理者,揭此以為大柄,決此以為大竇也。故聞“元首明,股肱良”之歌,則知虞道昌矣。聞五子洛汭之歌,則知夏政荒矣。言者無罪,聞?wù)咦阏],言者聞?wù)吣粌杀M其心焉。
注:
1.元首明,股肱良,出自《尚書虞書 益稷》舜的賡歌。節(jié)錄原文是:
股肱喜哉。
元首起哉。
百工熙哉。
元首明哉。
股肱良哉。
庶事康哉。
2.五子洛汭之歌,出自《尚書 夏書 五子之歌 》,較長,不錄。
劉熙載《藝概》:《詩緯·含神霧》曰:“詩者,天地之心。”文中子曰:“詩者,民之性情也?!贝丝梢娫姙樘烊酥?。
詩的文體特征
陸機(jī) 文賦對廣義文的各種體裁特點都進(jìn)行概括總結(jié),提出: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m區(qū)分之在茲,亦禁邪而制放。要辭達(dá)而理舉,故無取乎冗長。緣情而綺靡概括詩歌,也體現(xiàn)了詩言志的思想。同時比起其他問題,其文辭更漂亮。
中國詩歌的影響
中國詩歌源遠(yuǎn)流長,影響深遠(yuǎn)。不僅遍及九州,也擴(kuò)及整個大中華文化圈,有許多人會作詩填詞,我國曾經(jīng)專門出版過相關(guān)詩集。
中國詩歌(近體詩、詞、曲)與文化遺產(chǎn)
近體詩和詞、曲,是我國也是世界非常重要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它比京劇悠久,比剪紙高雅……,是地地道道的實實在在的中國的也是世界的文化遺產(chǎn),但近些年來我國非遺種類數(shù)十,使京劇以及剪紙等等許多不登大雅之堂的技能成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卻無人積極著手申報,使流傳千古、流行九州以及大中華文化圈的中國詩詞冷落至今,無人問津,深可悲也!
詩的沿革
了解詩史的意義
樹有根,水有源。
正如古詩源的編者沈德潛在其《序》所說:詩至有唐為極盛,然詩之盛,非詩之源也。今夫觀水者,至觀海止矣,然由海而溯之,近于海為九河,其上為洚水,為孟津,又其上由積石以至昆侖之源。《記》曰:“祭川者先河后?!?,重其源也。唐以前之詩,昆侖以降之水也。漢京魏氏,去風(fēng)雅未遠(yuǎn),無異辭矣。即齊梁之綺縟,陳隋之輕艷,風(fēng)標(biāo)品格,未必不遜于唐。然緣此遂謂非唐詩所由出,將四海之水非孟津以下所由注,有是理哉?
唐詩者,宋元之上流,而古詩又唐人之發(fā)源也。予前與樹滋陳子輯唐詩成帙,窺其盛矣。茲復(fù)溯隋陳而上,極乎黃軒,凡三百篇、楚騷而外,自郊廟樂章,訖童謠里諺,無不備采,書成,得一十四卷。不敢謂已盡古詩,而古詩之雅者,略盡于此,凡為學(xué)詩者導(dǎo)之源也。
詩歌的發(fā)展過程,
嬰兒學(xué)語,從單音節(jié)開始,先“媽”“爸”,后其他。而“媽”“爸”,都是單音節(jié)。
縱觀詩歌,文字也是由少而多,形式上,四言——五言——七言。
《古詩源》開篇的擊壤、康衢,基本都是四言詩,我認(rèn)為開了四言詩為主的《詩經(jīng)》的先河。
擊壤歌
《帝王世紀(jì)》:“帝堯之世,天下太和,百姓無事,有老人擊壤而歌?!?/p>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补{注:帝堯以前,近于荒渺。雖有皇娥、白帝二歌,系王嘉偽撰,其事近誣。故以擊壤歌為始?!?/p>
康衢謠
《列子》:帝治天下五十年,不知天下治與不治與,億兆愿戴己與,乃微服游于康衢,聞兒童謠云:
立我蒸民,莫匪爾極。不識不知,順帝之則。
而其中的卿云、南風(fēng)已經(jīng)句句用“兮”,我認(rèn)為開了“兮”字為特征的《楚辭》的先河。
卿云歌
《尚書·大傳》:“舜將禪禹,于是俊乂百工,相和而歌卿云,帝倡之,八伯咸稽首而和,帝乃載歌?!?/p>
卿云爛兮,糺〔同糾?!晨z縵兮。日月光華,旦復(fù)旦兮?!补{注:旦復(fù)旦隱寓禪代之旨?!?/p>
南風(fēng)歌
《家語》:“舜彈五弦之琴,歌南風(fēng)之詩。”其詩曰:
南風(fēng)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fēng)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
賡續(xù)遠(yuǎn)古不少優(yōu)秀的詩篇,后來就有了詩經(jīng)、楚辭。如果說此前的詩作流傳下來的寥若晨星,則詩經(jīng)、楚辭兩部詩集的出現(xiàn)就將中國詩歌推上了第一個高峰。分別為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杰出典型。其后唐代的李白、杜甫分別繼承了楚辭、詩經(jīng)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又分別將中國詩歌推向了頂峰。
四言詩的肇始,古歌、詩經(jīng)
五言詩,分古體詩和樂府兩類,其中:
五言古體詩的肇始,蘇武、李陵的贈答,古詩十九首,其后曹植、阮籍、左思、陶潛、謝靈運、鮑照、謝眺、庾信等為主要代表,梁昭明太子蕭統(tǒng)作《文選》以集之。
五言樂府詩的代表如焦仲卿妻(或稱廬江小吏妻)、木蘭詩、陌上桑、羽林郎等,其中前兩首為南北雙璧。后北宋郭茂倩編成《樂府詩集》,雜謠歌詞,盡收之,分為12大類和若干小類。
七言詩的肇始,漢武帝時的柏梁體,曹丕《燕歌行》,鮑照有代白纻舞歌辭四首,但每首詩皆7句。庾信《烏夜啼》等大家。但大詩人曹植、陶淵明,似無七言作品。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不久就到了唐代,將中國詩歌推向了高峰。
當(dāng)然唐代又可以分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個具體階段。
其中初唐四杰、陳子昂、沈佺期、宋之問、杜審言
盛唐李杜
中唐元白韓柳
晚唐小李杜
詩的分類
基本分類
古體詩
近體詩
自由詩
古體詩的分類
古體詩,文心雕龍有宗經(jīng)、辨騷、明詩、樂府、銓賦
古詩和樂府
近體詩的分類——律絕排
律
五律
七律
絕
五絕
七絕詩
排
五排
七排
詩的氣質(zhì)分類
劉熙載認(rèn)為:
詩以律、絕為近體,此就聲音言之也。其實古體與律、絕,俱有古、近體之分,此當(dāng)于氣質(zhì)辨之。
古體勁而質(zhì),近體婉而妍,詩之常也。論其變,則古婉近勁,古妍近質(zhì),亦多有之。
論古近體詩,參用陸機(jī)《文賦》,曰:絕“博約而溫潤”,律“頓挫而清壯”,五古“平徹而閑雅”
這只是側(cè)重于格律角度的分類。此外,詩歌還有許多分類。如田園詩、邊塞詩,如回文詩、離合詩、藏頭詩、藏尾詩,等等。鑒于我們的主題,不擬一一列舉。
為什么叫律詩?
清人劉熙載認(rèn)為:律詩取律呂之義,為其和也;取律令之義,為其嚴(yán)也。
什么是七律?
七言律詩就是指七言八句而又合乎律詩規(guī)范的詩歌,簡稱七律。律詩屬于近體詩范疇,因其格律嚴(yán)密,故名。
這個規(guī)范包括平仄、粘對、押韻、對仗等方面。
近體詩的沿革
五言律詩
五言律詩是律詩的一種,就是指五言八句而又合乎律詩規(guī)范的詩歌,屬于近體詩范疇。律詩發(fā)源于南朝,從南齊永明時沈約等講究聲律、對偶的新體詩演變而來,至初唐沈佺期、宋之問時基本定型,成熟于盛唐時期。
沈佺期、宋之問、杜審言等,寫過許多五言律詩。同時也寫過多首絕句和五言排律。
七律的起源和發(fā)展
七言律詩的興起,略晚于五言律詩。它起源于南北朝,萌芽于齊梁新體詩,定型于初盛唐之間。
七言律詩的起源
七言律詩的興起,晚于五言律詩。它起源于南北朝,萌芽于齊梁新體詩,定型于初盛唐之間。初唐沈佺期、宋之問、杜審言、李嶠始有成篇,至盛唐,王維、李頎、岑參、賈至諸人刻意錘煉,方使它在體制上達(dá)到純熟,而崔顥、李白仍有駢散交雜、半古半律之作。這一時期的七言律詩雖亦有高華秀朗的名篇,但內(nèi)容上絕大多數(shù)屬于奉和應(yīng)制、酬贈,比之五言律詩更見狹窄。同時,盛唐時期李白、王維、高適等詩人的七律,多有失對、失粘、重字之誤。到了杜甫,七言律詩才展示其詩體潛力而打開藝術(shù)天地。杜甫全面開辟了律詩的境界,時事政論、身世懷抱、風(fēng)土人情、文物古跡,一概熔鑄于精嚴(yán)的格律之中,把這一詩體的價值提到了足與古詩、絕句并立相峙的高度。
杜甫以下至中唐時期,七言律體未能推陳出新。至晚唐,七言律詩則打開了新局面。溫庭筠、李商隱、杜牧這幾位七律圣手不僅修整了律詩的形體,而且改造了律詩的氣質(zhì),把律詩藝術(shù)推進(jìn)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劉熙載的觀點
劉熙載在《藝概》提出:庾子山《燕歌行》開唐初七古,《烏夜啼》開唐七律,其他體為唐五絕、五律、五排所本者,尤不可勝舉。
庾信
庾子山就是庾信,南北朝時最著名的詩人。寫有《哀江南賦》。杜詩曾贊:庾信文章老更成。
烏夜啼 庾信(南北朝)
促柱繁弦非子夜。歌聲舞態(tài)異前溪。
御史府中何處宿。洛陽城頭那得棲。
彈琴蜀郡卓家女??楀\秦川竇氏妻。
詎不自驚長淚落。到頭啼烏恒夜啼。
今天按七律格律要求,除了第3句失粘。尾句夜字宜平外,其平仄,對仗,用韻,第3句以后的粘、對,后三聯(lián)完全合律。
《詠懷古跡五首(其二)》: 杜甫
搖落深知宋玉悲,風(fēng)流儒雅亦吾師。
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臺豈夢思。
最是楚宮俱泯滅,舟人指點到今疑。
蘇按:與庾信的《烏夜啼》完全類似。區(qū)別主要在于首句平收還是仄收。
近體詩的共同特點
句數(shù)——律詩八句,絕句四句,排律若干韻。
字?jǐn)?shù)——根據(jù)五、七言和體式確定字?jǐn)?shù)。五律40字,七律56字。
1.押韻,對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平收押,仄收否。
按什么依據(jù)押韻?古代的音韻,近代的音韻?
古代的音韻,唐韻,廣韻206韻、集韻、平水韻106韻,現(xiàn)在
中華新韻14韻
出韻問題(毛主席的長征詩14寒)
首句借韻問題
新韻使用問題
2.平仄,有詩譜,后面專論。失替問題,犯孤平問題,拗救問題
3.粘對,失粘、失對問題
律詩的特殊要素
律詩除了近體詩的句式、字?jǐn)?shù)、押韻、平仄、粘對共同特點外,還有一個特殊要求,就是對仗。
什么是對仗,前已述及,不贅。
律詩(七言或五言)八句分四聯(lián):首聯(lián)、頷聯(lián)、頸聯(lián)、尾聯(lián)(結(jié)聯(lián)),簡稱首頷頸尾
按格律要求頷聯(lián)、頸聯(lián)兩聯(lián)各自對仗對仗。
而此四聯(lián),構(gòu)成律詩章法:起、承、轉(zhuǎn)、合
小結(jié):詩有定句(八句),句有定字(七言或五言),字有定聲(有詩譜),聯(lián)有定韻(詩譜規(guī)定位置)。
近體詩基本要求:
王力漢語詩律學(xué)中近體詩的目錄:
近體詩的用韻
出韻
首句用韻
詩譜
平仄格式
關(guān)于一三五不論
拗救
平仄的特殊格式
失對和失粘
聲調(diào)的辨別——四聲譜
近體詩的對仗
對仗的種類
對仗的講究和避忌
近體詩的要求
王力漢語詩律學(xué)的內(nèi)容可歸納為四個方面:
用韻
聲調(diào)
平仄(譜式),粘對
對仗
近體詩的詩病
漢字的聲韻調(diào)——曉入聲,四聲譜,古代四聲,現(xiàn)代四聲
近體詩的用韻——忌出韻,平水韻,中華新韻
近體詩的平仄——忌孤平,詩譜,平仄格式,一三五不論,拗救,
近體詩的對仗——忌合掌,對仗的種類,要求,合掌
七言律詩的具體規(guī)則
王力先生給出這樣的界定:
第一是七言詩五十六個字;
第二是對仗合律,中間兩聯(lián)必須講對仗;
第三是平仄合律,每個平仄須依一定的格式,并且講究對偶。
如果三個要素具備,就是純粹的律詩;如果只具備前兩個要素,就是古風(fēng)式的律詩,亦稱拗體。[1]
王力先生還說:“平仄,這是律詩中最重要的因素……我們講詩詞的格律,主要就是講平仄?!盵2]
所以,要看一首律詩是否合律,首先就是看它的平仄。
近體詩的格律(主要是平仄,這里僅指律詩的格律)(調(diào)序)
音步——兩字為一個音步
交替
前后音步,平仄交替,
粘對
何為對,何為粘?——對(平仄)相反,粘(平仄)相同
何處對,何處粘?——第二字為主
如何對,如何粘?——原則:對句對,鄰句粘
起式
何為起?——第二字,平聲還是仄聲,平聲平起,仄聲仄起
為何第二字?——兩字為一音步,五言3音步,七言4音步
平起式
仄起式
收式
何為收?——句尾字,平聲還是仄聲,平聲平收,仄聲仄收
平收(首句押韻)
仄收(首句不押韻)
起收組合,共四種:
平起仄收
平起平收(七言律絕常例)
仄起仄收(五言律絕常例)
仄起平收
韻腳位
腳韻(腳韻),韻文句末所押的韻。
腳韻,指韻文句末所押的韻。 清 阮元 《文韻說》:“ 梁時恒言所謂韻者,固指押腳韻,亦謂章句中之音韻,即古人所言之宮羽,今人所言之平仄也?!?朱自清 《歌謠里的重韻》:“歌謠以重迭為生命,腳韻只是重迭的一種方式?!?/p>
押平聲
在平尾
一韻通
不可轉(zhuǎn)
聽講座贈蘇兄
徐慶生
未登大學(xué)早研詩,昔作二篇談彼時。
言志初衷情切切,說文溯本意癡癡。
綺靡大雅實瀏亮,庚續(xù)離騷果頌祺。
半紀(jì)夯功群友慰,樹旌柳韻景良師。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