閬中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春節(jié)文化之鄉(xiāng),有2300多年歷史。
進入古城街道,映入眼瞼是賣醋的店鋪,一間接一間,可能孤陋寡聞,以前真不知道保寧醋這么有名,聞起來真香!
木桶,大甕,塑料桶里裝的都是醋,保寧醋始于公元936年,是中國四大名醋中唯一的藥醋,四川麩醋的鼻祖。
張飛牛肉具有濃厚的回民風味的特產。張飛牛肉表面為棕紅色,切開后肉質紋絲緊密,不干、不燥、不軟、不硬,食之咸淡適口,宴席配餐,伴酒佐餐均宜。
古城中軸線上的中天樓唐宋始建明清復建,有清代閬中詩人金玉麟 十丈欄桿三折上,萬家燈火四圍中 的盛景描繪,民國初年拆毀,2006年修復,樓居中軸,應天心十道之喻,是典型的風水標志建筑
桓侯祠,位于閬中市西街,俗稱張爺廟,又叫張飛廟,臨街而建,并且建在一處小山坡的路坎邊上。
桓侯宮始建于清乾隆年間,咸豐末年初燒毀、同治年間重修,并在同行中商議"每宰豬一支,按行規(guī)抽錢貳伯文",經過眾人的緇銖積累,終于在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年落成。
張飛被任命巴西郡太守,鎮(zhèn)守閬中七年,最后死于閬中,葬于閬中,后人仰其忠勇,建漢桓侯祠,代代祭祀。
閬中在唐代出了尹樞、尹極二狀元,宋代出了陳堯叟、陳堯咨二狀元,是四川出狀元最多的地方。
建于清代的貢院,坐落于閬中古城的學道街,順治九年(1652年)全川未靖,四川臨時省會設于閬中,在此舉行四川省鄉(xiāng)試四科。據《保寧府志》、《閬中縣志》列名,閬中出進士116人,舉人404人,被譽為四川的狀元、舉人之鄉(xiāng)
秦置閬中縣,隸屬于巴郡,唐仍名閬中,為隆州治。五代及北宋、南宋,閬中均為閬州治。明末清初四川設臨時省會17年。順治時期,四川臨時省會設在閬中10余年。因此修復的道屬衙門規(guī)制完整,
閬中古城風水文化獨具特色。閬中地處四川盆地北緣,嘉陵江的中游,其由大巴山脈、劍門山脈與嘉陵江水系交匯聚結形成嚴密韁繞合護的形勝之地。
"三面江光抱城廓,四圍山勢鎖煙霞。"其山川形勢獨特,山水城融為一體。其城市選址是按照中國古代風水學的理論為指導選擇的,非常符合"地理四科"即"龍"、"砂"、"穴"、"水"的意象。在四川省旅游局制定的旅游總體規(guī)劃中,已將其列為"中國風水文化旅游觀光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