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航海家、外交家
王景弘,福建漳平人,生卒不詳。洪武年間(1368~1398年),入宮為宦官。永樂三年(1405年)六月,偕同鄭和等人首下西洋。永樂五年(1407年),二下西洋。宣德五年與鄭和同為正使,人稱王三保。宣德五年(1430年)六月,六下西洋。宣德八年(1433年),七下西洋,鄭和病逝于印度古里。王景弘率隊歸返,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返回南京。一般史書記載王景弘?yún)⒓恿说谝?、二、三、四、七次下西洋,但也有人認為王景弘無役不與。宣德九年(1434年)六月,王景弘受命以正使身份率船隊出使南洋諸國,第八次下西洋。船隊先到蘇門答臘,后到爪哇。回國時,蘇門答臘國王遣其弟哈尼者罕隨船隊到北京朝貢。他同鄭和一樣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航海家、外交家。南沙群島有景宏島以示紀念。
建文年間(1399~1402年),王景弘隨朱棣起兵,助朱棣奪取帝位,得朱棣賞識。永樂三年(1405年),奉成祖命,以副使身份協(xié)助正使鄭和,率62艘巨型海船、27800余名官兵和水手組成龐大船隊,出使西洋(今南洋加里曼丹以西至非洲東海岸一帶)。船隊從蘇州劉家港出發(fā),經(jīng)東海、南海,先后到占城(今越南南方)、暹羅(今泰國)和爪哇、蘇門答臘、三佛齊(今印度尼西亞)等。船隊在三佛齊殲滅以陳祖義為首的、企圖搶劫船隊的一群海盜。后經(jīng)滿剌加(今馬六甲)到天竺(今印度)、錫蘭山(今斯里蘭卡),北上印度洋西岸的柯枝(今印度的柯欽)、古里(今印度的科澤科德)、加爾各答,到達忽魯謨斯(今伊朗阿巴斯港)后返航。歷時兩年多,于永樂五年(1407年)九月回到南京。返航時,西洋各國大都派遣使臣攜帶珍寶,隨船隊到達南京朝貢。
永樂五年九月十三日,王景弘與鄭和再次率船隊出使西洋,并送各國使臣回國;隨帶中國絲綢、瓷器等物賞賜各國。船隊經(jīng)過錫蘭山時,還專程到立佛寺進香布施,立碑紀念。永樂七年(1409年)七月,船隊回到南京。
王景弘永樂七年九月,王景弘與鄭和受命第三次出使西洋。先后到過占城、爪哇、滿剌加、蘇門答臘、錫蘭山、小葛蘭(今印度南端)、古里,抵孟加拉灣后折回滿剌加。在征得滿剌加國王同意后,在那里修筑城墻和倉庫,后回國。永樂十年(1412年),王景弘受命,到閩、浙沿海招募大批水手和造船工匠,在太倉、長樂、福州、泉州等地督練水師、監(jiān)造海船、修建天妃宮。永樂十一年(1413年),成祖北上,到北京建新都。王景弘隨太子朱高熾在南京監(jiān)國,兼管招募舟師、監(jiān)造海船等事務(wù),為鄭和第四、五次出使西洋做準備。
永樂十九年(1421年)正月,王景弘和鄭和受命第六次出使西洋,并護送鄭和第五次出使西洋時隨船來中國訪問的17個國家和地區(qū)的使節(jié)回國,同時將錦、綾、紗、羅、綺、絹等物分賜給各國國王。沿途蘇門答臘、滿剌加、榜葛剌(今孟加拉國)等16個國家又共遣使1200人,帶各國貢物隨船隊到中國。
王景弘永樂末年,王景弘在激烈的皇位之爭中,因擁立太子朱高熾有功,被擢升為正使太監(jiān),其嗣子王禎也受賜世襲南京錦衣衛(wèi)正千戶。洪熙元年(1425年),王景弘受任南京守備;同年八月,與鄭和一起選用下西洋官兵1萬余人,修造南京大報恩寺等宮廟。宣德四年(1429年),王景弘受敕省視南京舊皇宮。同年四月,開始督造船只,操練水兵,準備再下西洋。宣德五年(1430年)六月,王景弘受命以正使太監(jiān)身份與鄭和一起率船隊第七次出使西洋。次年十二月中旬,船隊從五虎門出海,先后到達占城、爪哇、滿剌加、錫蘭山、忽魯謨斯等17國。其間,曾派一支船隊訪問阿拉伯半島上的祖法兒(今佐法兒)、阿丹(今亞?。?;同時,還派出由熟悉外交、貿(mào)易事務(wù)及翻譯等7人組成考察組,隨天方國(今麥加)船只到伊斯蘭教的圣地麥加朝圣。宣德七年(1432年)三月,鄭和卒于古里。王景弘率船隊,扶柩返航,西洋十余國派使臣隨船隊,到北京朝貢。
宣德九年(1434年)六月,王景弘受命以正使身份率船隊出使南洋諸國。船隊先到蘇門答臘,后到爪哇?;貒鴷r,蘇門答臘國王遣其弟哈尼者罕隨船隊到北京朝貢。正統(tǒng)元年(1436年)二月,英宗命王景弘停罷采買營造,不再使洋。王景弘晚年潛心整理航海資料,撰有《赴西洋水程》等書。卒年不詳。
王景弘先后6次出使西洋,歷30余國、60多個地區(qū)。每次使洋,都隨帶金銀、絲綢、銅鐵及各種工藝品與外國交流,發(fā)展中國與亞非國家間的通商關(guān)系,開辟“海上絲綢之路”,促進中國與亞洲各國間的經(jīng)濟、文化和科技交流,增進友誼。
王景弘曾任南京守備,政績斐然
1424年8月,明仁宗命王景弘率下番官兵鎮(zhèn)守南京。9月設(shè)南京守備,鄭和、王景弘任之。在任期間他們與襄城伯李隆共管南京軍務(wù);奉命“提督將九五殿各宮院凡有滲漏之處隨宜修葺”。王景弘將南京明故宮整修一新。明宣德年間拖延多年的大報恩寺未能完工。明宣宗下令鄭和與王景弘用心提督,限在1428年8月完工。王景弘配合鄭和終于如期建成大報恩寺。1429年王景弘受命負責郢王育王起居?!睹餍趯嶄洝份d:“敕太監(jiān)王景弘等,移郢王育王宮眷居南京舊內(nèi),凡時朝暮衣服飲食百需,皆內(nèi)府依期給之,仍時遣人省視不許怠慢?!?/p>
鄭和去世后王景弘仍負責南京水軍的操練?!睹饔⒆趯嶄洝?435年載:“請以各衛(wèi)風快船四百艘作為戰(zhàn)船,令都督陳政操江。上敕守備太監(jiān)王景弘計議行之?!蓖蹙昂胧?a target="_blank" >福建漳平赤水鎮(zhèn)香寮村人。福建是富有航海傳統(tǒng)的地區(qū)。宋元時福建泉州是世界著名貿(mào)易港口。生長于斯的王景弘對航海事業(yè)有著極大優(yōu)勢。他在下西洋中負責航海的線路與管理船隊,側(cè)重于船舶的制造、航海人員的選拔,航路的確認等一系列工作。晚年王景弘在南京編著有《赴西洋水程》航海專著,此書后流落民間并被輾轉(zhuǎn)抄錄,成為明清航海人員駕舟出海的導航“秘本”。王景弘為促進中國航海事業(yè)發(fā)展做出重要貢獻。
王景弘在擔任南京守備期間與鄭和共同掌管宮廷內(nèi)務(wù),多次主持宮殿、寺廟的建造修葺,富有建筑才能。在第七次出洋前,明宣宗還賜詩給王景弘,稱其“昔時將命爾最忠”。內(nèi)臣中能獲皇帝賜詩,僅鄭和與王景弘。
王景弘曾當任南京運輸“總指揮”
鄭和于第七次下西洋途中古里不幸去世,王景弘當起領(lǐng)導整個船隊的重任,用了3個多月的時間將整個船隊帶回祖國,至此長達28年轟轟烈烈的鄭和七下西洋結(jié)束。在長達28年明朝政府與海外各國的物資交流中帶回大量的舶來品,明初南京庫藏物資已經(jīng)非常豐富,除了一小部分用于賞賜下西洋有功人員,大宗庫存物品急需運往北京。此時,同樣作為下西洋正使的王景弘承擔起下西洋大量物資善后處理和人員安置工作。王景弘充當起將南京皇庫物資運往北京工作“總指揮”。據(jù)《明英宗實錄》卷十五記載“正統(tǒng)六年(1436年)三月丁卯朔,敕南京守備內(nèi)外官員太監(jiān)王景弘等,比聞南京永承運八庫遞年收貯財物數(shù)多,恐年久損壞,負累宮攢人等”?!罢y(tǒng)元年(1436年)三月甲申,敕王景弘等,于官庫支胡椒、蘇木等三百萬斤,遣官運至北京交納,毋得沿途生事擾人”。再據(jù)《明英宗實錄》卷十八記載“正統(tǒng)元年六月已巳,南京裝運胡椒、蘇木馬快船100艘至京”。從以上記載,可以看出王景弘執(zhí)行皇帝的指令是如此雷厲風行。試想用100艘馬快船裝運300萬斤胡椒、蘇木從南京啟程經(jīng)長江進入揚州大運河運往北京,其場面是何等壯觀,再現(xiàn)明初大運河繁忙景象。
王景弘長期擔任南京守備,府第在南京。王景弘之子王禎世襲南京錦衣衛(wèi)正千戶。王景弘晚年歸宿應(yīng)在南京。其逝世的時間大約在正統(tǒng)二年(1437年)。因為正統(tǒng)二年后《明實錄》與其他史籍再無王景弘的記載。王景弘此時已屬高齡,且沒有受迫害的記錄。老死于長期生活的南京是很自然的事。而王景弘的葬地,筆者推斷也應(yīng)在牛首山一帶。牛首山一帶名寺林立,與高級宦官的關(guān)系密切。王景弘好友鄭和生前就多次布施牛首山佛窟寺,死后得以賜葬牛首山。墓道與山中弘覺寺塔成一條中軸線,可見關(guān)系密切。與鄭和同時期的許多宦官也葬于牛首山附近。南京守備內(nèi)官監(jiān)太監(jiān)羅智葬于牛首山北靜明寺;內(nèi)官監(jiān)太監(jiān)楊壽藏葬于普應(yīng)寺;司禮監(jiān)太監(jiān)金英葬于不遠處的西善橋,王景弘后任的宦官也都以牛首山為中心,擇吉地安葬。不久前牛首山附近還發(fā)現(xiàn)宣德時太監(jiān)楊慶的墓地。王景弘長期追隨鄭和,與鄭和感情極深,葬于老朋友墓地附近,最符合王景弘晚年心境。筆者希望不久的將來王景弘墓會被發(fā)現(xiàn)。
王景弘故里據(jù)《寧洋縣志·中官》(康熙三十一年版)記載:“王景弘,集寧里人,明永樂間隨太宗巡狩有擁立皇儲功,恩賜嗣子王禎,世襲南京錦衣衛(wèi)正千戶”,這是關(guān)于王景弘籍貫最早的記載,比張廷玉修《明史》寫《鄭和傳》早了47年。另外,在清乾隆三年版《龍巖州志·人物·中官》條目中,也記載了:“王景弘,龍巖集賢里人”。《漳州府志·武勛》更明確記“王景弘,集賢里香寮人”。香寮村位于福建漳平、龍巖、永安三市的結(jié)合部,共轄6個自然村,計1587人,有89個姓,是全國聞名的“百姓村”。據(jù)漳平市旅游局局長曹木旺、漳平市博物館羅宣生館長實地考證,王景弘為香寮村許家山自然村人。據(jù)當?shù)乩先私榻B,許家山鼎盛時期人口有200多人,由于戰(zhàn)亂、匪患,已成為廢村。村里隨處可見規(guī)模宏大的古民居群舊址,以及殘墻基、石臼、石礎(chǔ)、陶瓷殘片、斷落的石旗桿。王景弘后裔人間蒸發(fā)。所幸在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重修的香山橋碑記中,尋找到許家山王景弘家族捐銀名單,鄉(xiāng)賓王應(yīng)文、王任榮、王志通;監(jiān)生王撥元、王達元、王衍思;貢生王殿文;庠生王任煌、王思義、王國任等十人捐銀四十七兩,由此看來,清末時期,許家山王氏家族還是人文鼎盛,人丁興旺。
賜太監(jiān)王景弘詩明宣宗為其撰寫過長詩《賜太監(jiān)王景弘詩》,內(nèi)容觀右圖。
《寧洋縣志·中官》載,王景弘有擁立皇儲功,恩賜嗣子王禎世襲南京錦衣衛(wèi)正千戶。王景弘是太監(jiān),但史料中顯示他有嗣子王禎。王禎是正千戶(正五品武官),率領(lǐng)1120名兵丁。顯然,王景弘也效仿鄭和從其家族中過繼一子成為后代。這種情況在明代太監(jiān)中已是習慣。長期以來,自王禎以后的后裔不得而知。近日,王景弘故鄉(xiāng)研究專家曹木旺先生來信告知最新史料:王景弘后裔在南京生活了二百年。明代衛(wèi)所《武職選簿》是記載明代京內(nèi)各衛(wèi)所職官襲替補選情況的登記簿冊,是了解明武職人員生平家世的珍貴史料。現(xiàn)抄錄如下:
一輩:王禎永樂二十年選跟太監(jiān)王景弘等下西洋公干,擒獲偽王蘇干刺等,即次有功回還,永樂二十二年升錦衣衛(wèi)左所正千戶。宣德七年歿。無兒男。王英,系錦衣衛(wèi)常俸故正千戶王禎親弟。(王英襲王禎正千戶一職)
二輩(成化年間):王珙,龍巖縣人(今福建漳平市),系南京錦衣衛(wèi)水軍所世襲正千戶王英嫡長男。
三輩(弘治年間):王臣,龍巖縣人,系南京錦衣衛(wèi)水軍所故世襲正千戶王珙嫡長男。
四輩(嘉靖年間):王選,龍巖縣人,系南京錦衣衛(wèi)水軍所年老世襲正千戶王臣嫡長男。
五輩(嘉靖年間):王心,龍巖縣人,系南京錦衣衛(wèi)錦衣中所故正千戶王選嫡長男。
六輩(萬歷年間):王貞吉,龍巖縣人,系南京錦衣衛(wèi)錦衣左所年老正千戶王心嫡長男。
七輩(萬歷年間):王建中,系老疾正千戶王貞吉嫡長孫,伊祖多支米麥二石一斗于本舍,俸內(nèi)扣還。
八輩(崇禎年間):王延祚,系故正千戶王建中嫡長男。
以上史料推證,王景弘之子王禎曾出使西洋立下戰(zhàn)功,升任正千戶。第一代到第四代是服役于南京錦衣衛(wèi)水軍的,其后幾代調(diào)換到地面部隊。第六代的王貞吉還因多支糧受到處分。通過對《武職選簿》檔案的分析,可以考證出王景弘后代在南京生活了二百多年,八代人,從明初一直世襲錦衣衛(wèi)正千戶直至明末。由于明末戰(zhàn)亂,八代以后的王景弘后裔是否死于戰(zhàn)火或遷回原籍,尚留待更新史料發(fā)掘,并希望更多學者提供新證
聯(lián)系客服
微信登錄中...
請勿關(guān)閉此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