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331]。”女孩成年而可以生育的標志是“月事以時下”。所謂月事,周期與月亮相合是一方面,其核心還是月神之事,指孕育生命。
女媧是月神也是生育之神,那么,春分祭高禖以求子,恐怕也含有祭月之意,只不過高禖神與女媧和月亮分離而成了單獨的神。
掌管婚姻的高禖神后來又演變成月老,雖然變成男的,但還是以月為名,也隱約可見高禖神與月亮的關(guān)系。
如此說來,春分祭高禖與秋分祭月,都與生育有關(guān)。正好,《管子》中有十二天一節(jié)全年分三十節(jié)氣的歷法恰可作為參照。
在這三十個節(jié)氣中,春秋兩季各有三個節(jié)氣名為始卯、中卯、下卯,都是“三卯同事、合男女[332]。”上文在地支卯中已說過,卯有性事隱語之義。三卯的具體時間,春季始卯在春分之后,秋季始卯在秋分之后[333],正好對應(yīng)春分祭高禖和秋分祭月。
傳說中伏羲女媧為夫妻,后羿嫦娥為夫妻,雖然故事各不相同,但背后邏輯其實并無分別——所謂夫妻,其實都是比附于太陽和月亮,也就是說,日月也是夫妻。
伏羲屬日,女媧屬月;后羿屬日,嫦娥屬月。日與月、晝與夜、夫與妻,這種兩分法,就是所謂陰陽。
秋分祭月,祀于太惢,既然月亮與生育有關(guān),那么,太惢是什么也就顯而易見。
惢即蕊,也可異寫為蘂、橤,即花蕊之蕊。蕊就是花朵中間一簇蕊絲,上面有花粉的部分。以局部表示整體,作為花的中心部分,蕊也可以表示“花”,花就是華[334]。也就是說,惢與華同義。
花蕊授粉而結(jié)出果實,蕊承擔(dān)著植物的生殖功能,所謂開花結(jié)果是也。花開而有果,比之于人,就是男女合而有孕;比之于獸,就是雌雄配而有崽。
惢,實際就是取象于花蕊并由植物繁殖引伸到動物和人的生殖。不論動物植物,孕育新生命的功能,都是惢。
所謂太惢,就相當于花神和生育神,花神就是生育神,和月亮神有一樣的功能。
秋分祭月祭太惢,花神與月神同位,花就是華,所以,華與月相對。
還記得前文說過夏就是祭祀太陽嗎[335]?華是月亮,夏是太陽,所謂華夏,其實就是祭日祭月,華夏即日月。
日光月華,昭昭華夏。華夏之名,實乃中國古代先民祭祀文化的產(chǎn)物。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336]。國之大事,實先祀典[337]。”祭日月、祭天地、祭祖先、祭諸神,祭祀之時,服飾華美,儀式盛大,這就是唐代孔穎達所說:“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338]。”
禮儀之大為夏,服章之美為華,實乃華夏二字的引申義,是果而不是因,但所說確實正中肯肇——禮儀服章的源頭,正是千年相續(xù)的祭祀。
周公制禮作樂,其中有發(fā)展更有繼承。子曰:“周因于殷禮。殷因于夏禮[339]。”夏商周,一脈相承。繼續(xù)向上,其年代可以上溯人神混雜的邈遠時代,如堯舜禹、三皇五帝,以及再之前以千年計的遠古時代。
仰望蒼穹,從古代先民向太陽和月亮頂禮膜拜那一刻起,華夏文明就已經(jīng)開始萌發(fā)生長,星星點點,散落在神州大地。當然了,那時候還不能稱為華,也不能稱為夏,只是最終匯入大河的涓涓細流和點點星火。
惢本是借花蕊而表示繁殖后代,后來又引申出多心疑心之義[340],那不過是因為惢的字形是三個心,然后看圖說話望文生義罷了。就像“囧”一樣,本來是光明之義,現(xiàn)在被網(wǎng)友們看圖識字當成表情符,于是有了郁悶、尷尬、困窘等含義。
從讀音來看,惢的上古音在歌部。還記得嗎?和、媧 、儀、羲、娥等字也都在歌部,全都是近音乃至同音字。
由此可見,女和、女媧、常儀、常羲、嫦娥等都是月神,也是生育之神,不僅都可以稱為太惢,而且說不定她們的名字就是由太惢之惢分化而來。遺憾的是,甲金文中尚未見到惢字,還沒法證明這一點,只能說惢是由和、媧等字讀音分化而后起之字。
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341]。
羲是太陽,和是月亮,羲和本來兼有太陽和月亮兩種意象,后來“羲”覆蓋“和”,羲和“生十日”,成了單獨的太陽神,與伏羲重合。
請注意,雖然同為太陽神,但羲和與伏羲男女有別——羲和為帝俊之妻,伏羲是女媧之夫。
按照以日月比附夫妻的故事模型,羲和與常羲本來應(yīng)該是夫妻,但在《山海經(jīng)》中,羲和“生十日”,常羲“生月十有二”,她倆都成了帝俊之妻,豈不怪哉?
“天者,百神之君也[342]。”太陽和月亮都配屬為妻,那么,日月所配之夫就只可能是百神之君的“天”。所以,帝俊就是天,是天帝,是上帝。
日中有踆烏[343]。日運為躔,月運為逡[344]。
踆和逡,前者指向太陽,后者指向月亮,二者字形都是從夋,于是夋就有了日月兩種意象。再由夋到俊,于是有了帝俊之名。
從意象而言,其實帝俊本來是出自日月合體,與兼有日月的羲和差不多,后來羲和一分為二,變成羲和與常羲而分屬日月,反過來又成了帝俊之妻。
再來看帝嚳。
殷人禘嚳而郊冥,祖契而宗湯[345]。
嚳也可以寫作俈[346],帝嚳即帝俈。
殷商先祖契是帝嚳之子。契為人,帝嚳為神,契本身又是祖先神,所以,帝嚳實乃天帝、上帝。
嚳或俈,字形均從告,告的本義是告訴,所謂帝嚳,實際就是向上帝稟告的意思。
帝俊是上帝,帝嚳是向上帝稟告,帝俊與帝嚳的神格都是上帝,所以,帝俊與帝嚳實為同名?!?/span>帝俈,一名夋[347]。”帝嚳名為夋,夋就是俊,帝嚳即帝俊。
帝嚳又稱高辛氏,是因為在十日太陽歷[348]中,辛月對應(yīng)仲秋,到月末時已經(jīng)過了寒露而進入季秋,此時莊稼都已收割,要舉行祭祀以匯報收成并祈禱來年豐收。辛月而祭,祭而告之,所以被稱為帝嚳高辛氏。
人間君王有世系傳承,同理,天帝也同樣有世系。所以,帝嚳也有父有祖,最后就歸到了黃帝[349],黃帝本身也是天帝、上帝。
請注意,帝俊與帝嚳同名,神格相同,但人格未見得就一定相同,并不能就此說他倆是同一個人。
就神格而言,帝俊、帝嚳實與黃帝同位,雖則名稱不同,但他們的神格都是居中的天帝,但同樣也不能說帝俊、帝嚳與黃帝是同一個神。
同理,前面說的女和、女媧、常儀、常羲、嫦娥等同名且都是月亮神,也不能簡單說她們是同一個人。
再比如,夏禹是夏代以后的社神,與同為社神的后土、句龍同位,可以說夏禹也是后土,但并不能簡單說夏禹就是后土,更不能說夏禹與后土是同一個人。
人與神、神與神,其間對應(yīng)關(guān)系絕不能簡單地類比合并。
這一點本不難理解,就像兩個人可能同名,一個人可能有多個名字,兩個不同名的人可能有相同的外號,兩個同名的人又可能有不一樣的小名,兩個人不同名可能含義相同,兩個人同名又可能起名時的考量和出發(fā)點并不相同,諸如此類。
尤其需要說明的是,作為上帝的帝俊、帝嚳、黃帝等諸神未必就只是神而不是人,他們更有可能是人神合一,既是天神上帝,也是人間君王故去的祖先。就神的誕生而言,可能是祖先神升天與天神同位合一,也可能是天神降世與祖先神同位合一。
雖然人神合一,但作為祖先的黃帝、帝嚳在他們所代表的時代是否真的登臨王位,或許也還在兩可之間。道理很簡單,即便不考慮人神混雜的問題,單就人間而言,比如武王伐紂而滅商興周——周武王毫無疑問是名副其實的天子,此前周文王可能已經(jīng)稱王,但文王之王肯定是有名而無實;再之前的古公亶父成了周太王,太王之王在他那個年代就既無其名也無其實。
日月相對,水火相對,既然“取火于日”,那么,自然還應(yīng)該有“取水于月”,也就是太陽和月亮,分別是火與水的源頭。
(司烜氏)以鑒取明水于月[350]。方諸取露于月[351]。
鑒、方諸,是取水于月的工具,又名陰燧。陽燧取火,陰燧取水,陰陽二燧合稱鑒燧,“鑒燧,取水火於日月之器也[352]。”
陰燧初用蚌殼制成,后來和陽燧一樣,也用金錫鑄造。取火于日稱為明火,取水于月稱為明水,祭祀必須用明火、明水。
取火比較簡單,聚光生熱而已,而取水之法在歷史上似乎有斷代失傳。
唐高宗準備前往泰山封禪的時候,李敬貞上奏說,封禪得用明火、明水。往年祭祀,取火向來沒有問題,但是,用金屬制的陰燧取水于月,根本就沒成功過,經(jīng)常是用井水代替。他援引古例[353]并親自試驗,認為陰燧應(yīng)當用蚌殼而不是金錫之器[354]。
所謂取水于月,其實就是露水。夜晚氣溫降低到露點,相對濕度飽和以后,空氣中水分就會凝結(jié),沾在物體表面而成為露水。如果這些水分飄浮在空中,這就是霧。如果氣溫更低到了冰點,凝結(jié)的水分變成冰,這就是霜。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露和霜,本質(zhì)上是一回事,都是空氣中水分凝結(jié)而成,只是因溫度不同而形態(tài)有異。
露點并不是固定值,而是與溫度和相對濕度有關(guān),濕度越高,露點就越接近氣溫。只要相對濕度達到飽和,氣溫到了露點,就會凝結(jié)成露。只要氣象條件滿足,就會有露水,可以附著在石頭上,也可以粘在青草樹葉上。所以,陰燧用蚌殼或金屬應(yīng)該都不成問題。
由此可見,唐代取水于月不成功,未必是因為陰燧的金屬材質(zhì),可能還涉及具體手法和技術(shù)。畢竟取水祭祀,并非幾滴水就夠用。李敬貞所說取水不成,或許并不是滴水未得,只不過取水量太少而不堪足用。
月華如水,水凝夜露。其實一年四季都可以有露水,不過,入秋以后,氣溫日漸降低,露水也從夏日清涼逐漸變成了秋意寒涼。
處暑以后,暑熱消退,然后就是白露。以白露為名,可見四季輪替到了夜露漸濃的時節(jié)。
白露,正是酉月起點。可是,酉即酒,露水多起來,這和酒有什么關(guān)系?
取水于月,是為明水,這可不是一般的水,又被稱為玄酒、元酒。
露水即玄酒,而且是酒中魁首。“尊之尚玄酒也[355]。凡尊必上玄酒[356]。”盛于酒尊之酒,以玄酒最為尊貴。
玄酒名為酒實為水,但在各種正式宴飲場合,在真正的酒旁邊,一定要放一尊玄酒。
《儀禮》有載,士昬禮、鄉(xiāng)飲酒禮、鄉(xiāng)射禮、燕禮、特牲饋食禮、少牢饋食禮等都要用玄酒。不僅要有玄酒,玄酒還得擺在主位、尊位。當然,祭祀也不例外,如春夏秋冬四季求雨,玄酒都必不可少[357]。唐高宗泰山封禪祭天地,取水于月正是為了明水實樽以為玄酒。
要說明的是,正式宴飲場合所置玄酒只是儀式性道具,并非真的用于飲用。
為什么將水稱為玄酒并且比真正的酒更為尊貴呢?
太古無酒,此水當酒所用,故謂之玄酒[358]。貴食飲之本也[359]。貴五味之本也[360]。貴其質(zhì)也。教民不忘本也[361]。
按古代學(xué)者的說法,遠古有水無酒,現(xiàn)在以水為酒,意在緬懷先人而不忘本。聽起來似乎也有道理,但細想之下,更像是不事鋪張、莫要驕奢的勸誡之辭。這種意思更生動的表述,是儀狄作酒的故事。
儀狄被當成酒的發(fā)明者,大禹喝過儀狄釀的酒以后,馬上警醒到不能沉湎于酒,于是疏遠儀狄,甚至做出“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的預(yù)言[362]。及至商紂王的酒池肉林,無疑就是這一預(yù)言的完美注解。凡此說辭故事,恐怕都不過勸勉作文罷了,豈可引證為史。
更重要的是,所謂遠古無酒,實在太過遙遠。
目前已知最早的人造酒遺存,是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7500-9000年)出土陶器上發(fā)現(xiàn)的酒石酸,“經(jīng)分析為稻米、野葡萄、山楂、蜂蜜等發(fā)酵而成的米酒的殘留物,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含酒精飲料[363]。”其年代距今8000多年。
事實上,大自然就是釀酒師,別說人了,很多野生動物也有醉酒體驗。有的是熟透的果實本身就含有酒精,有的是吃了太多水果在肚子里發(fā)酵而出現(xiàn)酒精,想來人類接觸到酒精可能是很古老的事情,學(xué)會釀酒也很可能比賈湖時代還要早。畢竟沉埋地下能留存至今是偶然,數(shù)千年后被考古發(fā)現(xiàn)更是偶然。固然可以根據(jù)出土遺物以有證有,證明人工釀酒的年代下限,但絕不能以無證無,說人工釀酒在此之前不可能出現(xiàn)。
就算以賈湖古酒為源頭,酒進入人類生活,且不說春秋戰(zhàn)國,比夏禹時代還要早4000年以上。所謂儀狄作酒獻于大禹,絕不可能是酒的發(fā)明故事。
夏代之前已有數(shù)千年的飲酒史,為了緬懷先人無酒而以水為酒以不忘本,不能說絕不可能,但總歸有點勉強。所謂玄酒,恐怕還是要回到取水于月這個儀式,從月亮所引發(fā)的文化和信仰角度才能找到更合理的解釋。
如前所述,信者伸也,伸者申也,申者神也。誠信也好,信任也罷,本來都是人神之約。神有天神、地祇、人鬼,其中天神居首。仰觀天文,仰而見神,天空中神之大者,恐怕再沒有比白天的太陽和晚上的月亮更為顯明的存在。
日月比于天地,可見其大;日月比于夫妻,可見其親。所以,在發(fā)現(xiàn)諸天星宿都繞著北天極旋轉(zhuǎn)以前,日神與月神,絕對是當仁不讓的神中之神。
即便發(fā)現(xiàn)北天極才是居于天中的真正王者,同樣也不影響日月二神的重要性,伏羲(日)女媧(月)為人文初祖的神話、東南西北四方帝(太陽神)圍繞中央黃帝(天極神)的帝系,都是明證。
取火于日,取水于月,實際就是取水火于天。作為中國人的終極信仰,天就是那個終極和唯一,而天神也和人一樣有世系傳承。祭祀時用取自太陽和月亮的明火、明水,其意義在于人與天的溝通以及人對天的利用——順天而行的本質(zhì)是利用天,取天之利以用于人。
天也好,天神也罷,在中國人的觀念里,既有超然神力,也能為人所用。甚至可以說,正因為可以為人所用,神之為神才有存在的必要。在這種邏輯中,對天與神的信仰根本不存在所謂迷信,就連講究天命的周人,也會說“兵強勝人,人強勝天[364]”。
人天相通的觀念和信仰,才是取水于月以為玄酒的根本原因?!?/span>故曰天、曰命、曰神、曰玄,合曰道[365]。”玄酒之玄,不僅是夜色之玄黑[366],更是天、神、道的別名。
由此可見,玄酒的出現(xiàn),必是源于祭祀,然后才是進入禮制而成為正式宴飲場合的必須品。
玄酒為禮,所謂“禮不下庶人[367]”,庶民之輩宴飲,當然也有其禮,但一切從簡,大可不必以玄酒為尊——“唯饗野人皆酒[368]。”野人就是都城之外的平民,對他們來說,喝酒就是喝酒,用不著搞什么純粹擺設(shè)的玄酒。
取水于天是玄酒,那么,雨水不也是天降之水嗎?雨水不也是酒嗎?
沒錯,“甘雨時降,萬物以嘉,謂之醴泉[369]。”甘雨即醴泉,“醴,甜酒也[370]。”應(yīng)時而降的甘雨,確實也是酒。只不過相較于取水于月的明水玄酒,甘雨醴泉難免等而下之。
醴是甜酒,甜不甜就是酒的好壞標準,酒淳則甜,酒薄則酸[371]。這是因為古代的酒是用稻、黍、粱等糧食釀制的米酒,相當于現(xiàn)在的醪糟。
米酒和后來的燒酒沒法比,度數(shù)要低得多,但也別小瞧,前面說的賈湖古酒,據(jù)推測其酒精度在八度左右,相較之下,比現(xiàn)在常見的啤酒還更有勁。所以,可別自以為酒量不錯能秒殺古人,真要穿越到幾千年前,未見得就比古人能喝。
糧食釀的米酒有清濁之分,過濾為清,不過濾為糟,清酒與糟酒合稱重醴[372]。顯然,祭祀肯定得用過濾的清酒[373],專名稱為“清酌[374]”。
如前所述,古代的天文臺既是觀天臺,也是祭臺,是祖先神升天、天神降世、鬼神上下天地的地方。夏代將觀天靈臺稱為清臺,所謂清,可能指清水,也可能指清酒,按理說后者更有可能。清酒以祭,故名清臺。畢竟酒的發(fā)明早在夏代數(shù)千年之前,哪有自己喝酒卻給鬼神喝水的道理。
夏商周三代,以及之后歷代,祭祀都是用酒。所謂“夏后氏尚明水,殷尚醴,周尚酒[375]”,就和夏禹疏遠儀狄一樣,也是一種尚古崇古的勸勉之辭,就像革命禪讓被后世學(xué)者改造成三代以前選賢任能的理想模式一樣。
想當年夏尚明水,殷尚醴,周尚酒,這是今不如昔。
想當年堯舜禹禪讓相續(xù),夏商周暴力沿革,這是昔不如古。
總而言之,就是一代不如一代?,F(xiàn)在的各種問題,曾經(jīng)在古代都很完美。要解決現(xiàn)在的各種問題,就要師古法古。
在這個邏輯中,醴比清水多酒味,又比真的酒更為寡淡,所謂“釀之一宿而成,醴有酒味而已也[376]。”
其實并不盡然。一則醴本來就是酒的總稱,如稻醴、黍醴、粱醴之類?;蛘摺?/span>以酏為醴[377]”,酏是黍釀之酒[378],也就是醴特指黍醴?!笆驗槲骞戎L”,黍釀為醴,所以醴也可以特指黍醴;二則在另一種敘事中,殷人尚鬼神而好酒不正是他們亡國的重要原因嗎?商紂王的酒池肉林,不正好印證了大禹說的以酒亡國嗎?
說白了,祭祀要有酒,就和祭祀要有肉有飯一樣,殷商之前的夏如此,再之前的唐堯虞舜也如此,再再之前同樣如此,之后的周如此,再之后歷朝歷代也莫不如此,及至今日,不也還是如此么?
以酒說事,和以禪讓為例一樣,都只是為了以古諷今、針砭當下時弊罷了。
現(xiàn)在,酉月以酉為名就很清楚了——
仲秋時節(jié),五谷并收,新米釀新酒。
白露未晞,秋分祭月,陰燧取玄酒。
釀新酒,取玄酒,酒就是酉。
[331] 《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
[332] 戰(zhàn)國管仲《管子·幼官》
[333] 參見本書附錄《十月太陽歷與農(nóng)歷、公歷對照表》
[334] 魏張揖《廣雅》:“蕊,華也。”《康熙字典》:“華,又與花同?!?/span>
[335] 參見本書《字證中國,以夏之名》
[336] 戰(zhàn)國左丘明《左傳》成公十三年
[337] 東漢蔡邕《蔡中郎集·陳政要七事疏》
[338] 《春秋左傳正義》
[339] 《論語·為政》
[340] 東漢許慎《說文》:“惢,心疑也。從三心?!?/span>
[341] 《山海經(jīng)·大荒南經(jīng)》
[342] 西漢董仲舒《春秋繁露·郊義》
[343] 西漢《淮南子·精神訓(xùn)》
[344] 西漢楊雄《揚子·方言》
[345] 《禮記·祭法》
[346] 北宋《集韻》:“俈,闕帝高辛之號,亦通作嚳?!?/span>
[347] 《綱目·冠編》,見《康熙字典》引
[348] 參見本書《十天干的起源與十日太陽歷》
[349] 西漢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帝嚳高辛者,黃帝之曾孫也。高辛父曰蟜極,蟜極父曰玄囂,玄囂父曰黃帝?!?/span>
[350] 《周禮·秋官司寇》
[351] 西漢《淮南子·覽冥訓(xùn)》
[352] 《周禮注疏》,東漢鄭玄注
[353] 西漢《淮南子·天文訓(xùn)》:“故陽燧見日,則燃而為火;方諸見月,則津而為水?!睎|漢高誘注:“方諸、陰燧,大蛤也。熟摩拭令熱,以向月,則水生。以銅盤受之,下數(shù)石。”
[354] 《舊唐書·禮儀志三》:李敬貞《論封禪須明水實樽》:“……今司宰有陽燧,形如圓鏡,以取明火;陰鑒形如方鏡,以取明水。但比年祠祭,皆用陽燧取火,應(yīng)時得;以陰鑒取水,未有得者,常用井水替明水之處?!狈铍妨疃Y司研究。敬貞因說先儒是非,言及明水,乃云:“周禮金錫相半,自是造陽燧法,鄭玄錯解以為陰鑒之制。仍古取明水法,合用方諸,引《淮南子》等書,用大蛤也?!庇址Q:“敬貞曾八九月中,取蛤一尺二寸者依法試之。自人定至夜半,得水四五斗。”奉常奏曰:“封禪祭祀,即須明水實樽。敬貞所陳,檢有故實?!庇址Q:“先經(jīng)試驗確執(zhí),望請差敬貞自取蚌蛤,便赴太山與所司對試?!?/span>
[355] 戰(zhàn)國荀況《荀子·禮論》
[356] 《禮記·玉藻》
[357] 西漢董仲舒《春秋繁露·求雨》:“春旱求雨……其神共工,祭之以生魚八,玄酒,具清酒、膊脯。夏求雨……其神尤,祭之以赤雄雞七,玄酒,具清酒、膊脯。季夏禱山陵以助之……其神后稷,祭之以母五,玄酒,具清酒、膊脯。秋暴巫至九日……祭之以桐木魚九,玄酒,具清酒、膊脯。冬舞龍六日……其神玄冥,祭之以黑狗子六,玄酒,具清酒、膊脯?!?/span>
[358] 《禮記正義》,唐孔穎達疏
[359] 戰(zhàn)國荀況《荀子·禮論》
[360] 《禮記·郊特牲》
[361] 《禮記·鄉(xiāng)飲酒義》
[362] 西漢《淮南子·泰族訓(xùn)》:“儀狄為酒,禹飲而甘之,遂疏儀狄而絕旨酒,所以遏流湎之行也?!蔽鳚h劉向《戰(zhàn)國策·魏策》:“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遂疏儀狄、絕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
[363] 張居中、楊玉璋、藍萬里《賈湖遺址的發(fā)掘與研究(提要)》
[364] 《逸周書·文傳解》
[365] 《文始真經(jīng)》
[366] 《禮記正義》,唐孔穎達疏:“玄酒,謂水也。以其色黑,謂之玄?!?/span>
[367] 《禮記·曲禮上》
[368] 《禮記·玉藻》
[369] 《爾雅·釋天》
[370] 南朝梁顧野王
[371] 東漢王充《論衡·自然》:“淳酒味甘,飲之者醉不相知;薄酒酸苦,賓主頻蹙?!?/span>
[372] 《禮記·內(nèi)則》:“飲:重醴——稻醴清糟,黍醴清糟,粱醴清糟?!?/span>
[373] 《周禮·天官冢宰》:'辨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曰昔酒、三曰清酒。'《周禮注疏》,東漢鄭玄注:“事酒,有事而飲也。昔酒,無事而飲也。清酒,祭祀之酒?!庇惺露嫗槭戮?,如宴饗于群臣、國賓。無事而飲為昔酒,如三餐之飲。
[374] 《禮記·曲禮下》:“凡祭宗廟之禮……水曰清滌,酒曰清酌?!?/span>
[375] 《禮記·明堂位》
[376] 東漢劉熙《釋名》
[377] 《禮記·內(nèi)則》
[378] 東漢許慎《說文》:“酏,黍酒也。從酉也聲。一曰甜也。醴,酒一宿孰也?!?/span>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