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見到的漢四字白文印是漢印最常用的印式。為什么呢?
神秘一點的說法,是因為據(jù)“五德終始說”,漢為火德(所以有“炎漢”之稱),對應數(shù)字四,新莽時,王莽認為自己的新朝為土德(火生土),土對應數(shù)字五,所以新莽印多為五字以上印,不足五字,也要加“之印”、“之章”以湊足五字,實際上,“五德終始說”很復雜,西漢的劉邦與東漢的劉秀的看法就不一樣,劉邦認為漢是水德(他認為周是水德,漢繼承的是周,秦太短不算數(shù),到漢武帝時,覺得秦朝繞不過去,漢又成了土德,因為土克水,用的是相克的道理),劉秀認為漢是火德(這實際是王莽的觀點,新莽是土德,土能滅火),但不管如何,他們都選擇了四字印做為官印的標準樣式。
(漢高祖劉邦像)
因此,我們認為“五德終始說”并不是漢印四字的主要原因,漢印四字的最主要原因應當是四字對于四四方方的印面最為端正,而端正、樸實、中庸,正是漢人審美的最高追求,如圖:
(漢?。憾纹剿接。?/p>
樸實而端正!實際上,理解漢四字白文印,對理解漢印很重要。
以上這一段算是引子,回到《三十五舉》關于四字印的一段:
二十二舉曰:四字印,若前二字交界略有空,后二字無空,須當空一畫地別之。字有有腳、無腳,故言及此。不然一邊見分、一邊不見分,非法度也。
吾丘衍的這一條說的過于簡單,只說,如果前兩個字(就是印蛻右邊的兩個字)交界處略有空,那么,左邊的兩個字中間就不能緊密相連,必須留出“一畫”的空地,以對應右側的兩個字的章法格式。這實際很簡單,原則就是“對稱”,就是“平正”,就是“秩序”,就是均分印面。
要知道:均分印面是漢印四字章法的底層、最普遍章法原則。
吾丘衍認為這樣做的原因是篆字有的有垂腳,有的無垂腳,要留出中間的“一畫”空地,為的是保持印面的秩序。
(留出一畫之地)
以“皇后之璽”為例:吾丘衍的看法很簡單,縱向的那條白線是為了保證左右兩列的秩序,這條線先不管,如果“皇”字和“后”字之間的那條藍線空地存在,那么,就必須在右側兩字(即“之”和“璽”兩字)之間也要留出空地,就是上圖中的那條黃線。
但實際上,漢四字白文印的章法遠不止這么簡單,因為除了官印之外,漢白文印還有私印。所以,四字白文印的章法,至少有如下幾種:
1、印面均分。這個例子太多了,幾乎所有的四字漢白文官印,均是這樣的章法,如圖:
(漢印:劉蓋宗?。?/p>
這很普通,初學篆刻,最易上手的四字白文印章法,就是這一種;
2、按需分配。每個字根據(jù)筆畫的多少占據(jù)印面位置,筆畫多的,就多占位置,筆畫少的就少占位置,文字之間互相謙和避讓,一團和氣,比如:閔勝之印,趙福之印。
(兩枚漢?。?/p>
又比如下面這兩方:
(郭世之印和宋賢私印)
不管如何變化,總之是將印面劃分成規(guī)規(guī)矩矩的四塊方地,各種樣式的四塊方地都可以,只要規(guī)整。如下面這方李翕之?。?/p>
(漢?。豪铘庵。?/p>
你看,李字小得多,翕字夠大,印字也隨之變大。這一類,是變化最多的四字白文印章法。用熟了這一類章法,四字漢白文印章法問題就算基本解決了。其實就是:中間一條線劃成左右兩列,依據(jù)字形疏密程度,劃分左右兩塊印面空間。
3、根據(jù)字形排三列。這種印例比較少,但也是均分印面型,只是分了三列,如周竟之?。?/p>
(漢印:周竟之?。?/p>
這有點像新莽的三列文字印,于文字方面,好安排,因為篆書本來就是縱向長一些的。但我們看,實際上這樣的漢白文印印式的印,看上去不端正,這不是我們看慣了的“漢印氣息”。所以,我們不建議初學者采用這種章法來創(chuàng)作白文四字印。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