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聯(lián)合國將2009年至2010年世界艾滋病日的主題確定為:“普遍可及和人權”,意在強調(diào)實現(xiàn)艾滋病預防、治療、關懷和支持的普遍可及是保護人權的當務之急。今年我國倡導“遏制艾滋,履行承諾”,再次強調(diào)了不歧視艾滋病患者的呼吁,國際權威組織把普及艾滋病人權關懷和預防放在首位,意在表明艾滋病發(fā)展的現(xiàn)狀嚴重和緊迫的,據(jù):聯(lián)合國艾滋病規(guī)劃署2008年報告顯示,2007年全球新增艾滋病毒感染者270萬,比2001年下降了30萬,因艾滋病死亡的人數(shù)為200萬,比2001年下降20萬。全球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仍有3300萬人。 非洲的疫情仍然十分嚴重。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區(qū)仍是疫情最嚴重的地區(qū),艾滋病患者占全球的67%。不容樂觀的艾滋病疫情一直對中國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
近日,廣西省柳州市牛車坪村的一名艾滋孤兒,因父母死于艾滋病,年僅6歲的阿龍失去了上學的機會,在社會倡導關懷艾滋病患者的語境下,阿龍的遭遇,引起人們對艾滋病患者重新認識,一個本該上學的少年,因為歧視和排斥無法正常上學,讓社會揪心,強調(diào)關懷和預防艾滋病尤顯迫切和重要。
阿龍的遭遇,盡管社會各個方面都給廣西艾滋孤兒給予了關注和同情,但是我們不容忽視的是艾滋病這一個生物意義上的疾病,它無論怎樣演變和普及它的病因,已經(jīng)在人們心目中有一個根深蒂固的烙印,在傳統(tǒng)道德標簽下艾滋病無論怎樣的粉飾,它就是一個道德妖魔的化身。。
一般接觸不會感染艾滋病,這是一個普通的生理常識,但是“說者輕松,適者難從”如果我們真正的和艾滋病患者相處,還是需要心理上的融洽,從心理上接受艾滋病患者的尊嚴和人格,雖然從科學上證明“校園中發(fā)生血液傳播的概率并不高”,也有事實證明艾滋病孩子在普通的學校生活、學習,并沒有給身邊的同學老師造成任何影響。盡管如此,被傳統(tǒng)道德武裝幾千年的人們,還是無法接受萬惡之首以性為首要傳播條件的艾滋病患者,不讓艾滋孩子上學,這一切都是艾滋病量化道德的無理宣判,對孩子對社會都是有失公正的。
對于艾滋病,在社會上存在兩種觀念:一種是把艾滋病感染者視為“道德敗壞者咎由自取”。另一種觀點是:防治艾滋病主要是為了保障個人的健康權,健康權是一種基本人權,體現(xiàn)出醫(yī)療公平等。在“以人為本”的背景下,艾滋病預防工作是保護和保障社會健康發(fā)展的重要任務,預防艾滋病既體現(xiàn)了人性的關懷,又保障了社會公共安全,艾滋病預防工作和社會健康發(fā)展是相輔相成的,尊重人權不本身就是要公平合理的對待艾滋病群體享受社會公共服務的權利不受到侵害,廣西艾滋孤兒就讀普通小學遭家長聯(lián)名抗議告訴我們,對艾滋感染者的歧視已經(jīng)刻板化。
在縱深開放的背景下,各國深受艾滋病困擾已經(jīng)是一個全球問題,中國作為一個發(fā)展中國家,對艾滋病歷來是主張依靠科學/有序戰(zhàn)勝它,這就需要需要我們從生活、制度和文明的根源上戰(zhàn)勝它。如果我們連一個患艾滋病的孩子都不能接受,那么我們?nèi)诵缘墓廨x又在哪里?在惡病纏身的情況下,我們在給艾滋病患者心頭一刀,由歧視帶來的社會排斥,這不利于社會文明和社會進步。也不適合聯(lián)合國倡導的“普遍可及和人權”。
艾滋病的病因雖然性是主導,但他是多方面的誘因,艾滋病感染者是一個病人。但是他有健康的人格和尊嚴,疾病并沒有剝奪他的任何人格權利。防治艾滋病工作必須反對任何形式的對于艾滋病感染者的歧視,對于整個社會來說,艾滋病的危害其實并不是疾病本身,而是它所帶來的社會恐慌,因為艾滋病雖然屬于慢性傳染病,但是它卻被賦予了太多的道德含義,甚至某些旨在預防艾滋病的宣傳教育也在不自覺地強化著這種道德含義。這加劇了艾滋病恐慌,造成了社會歧視。
廣西艾滋孤兒就讀普通小學遭家長聯(lián)名抗議,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以道德的標準量化艾滋病,甚至排斥艾滋病享受公共教育的權利,是需要值得警惕的,在倡導關懷艾滋病的主旨中,也不允許有這樣的歧視,如果不遏制這種排斥的起點,我們預防艾滋病和普及人性關懷的努力將無從談起。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