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知母: 性味歸經(jīng):苦、甘,寒。歸肺、胃、腎經(jīng)。本品苦寒清泄,甘而滋潤,清熱之力雖稍遜石膏,但卻擅長滋陰潤燥。善清上中下三焦之熱而滋潤,上能清肺潤燥,中能清胃生津,下能滋陰降火,有良好的清熱瀉火、滋陰潤燥之功。
功效:清熱瀉火,滋陰潤燥。
主治病證
(1)熱病壯熱煩渴。
(2)肺熱咳嗽,燥熱咳嗽,陰虛勞嗽。
(3)陰虛火旺,潮熱盜汗。
(4)內(nèi)熱消渴,陰虛腸燥便秘。
配伍
知母配黃柏
知母苦甘性寒,功能清熱瀉火、滋陰潤燥;黃柏苦寒,功能清熱瀉火。兩藥相合,清熱降火堅陰,治陰虛火旺效佳。
知母配川貝母
知母苦甘性寒,功能清熱瀉火、滋陰潤燥;川貝母辛苦微寒,功能清熱化痰、潤肺止咳。兩藥相合,既滋陰潤肺,又清熱化痰,善治陰虛勞嗽、肺燥咳嗽。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6-12g;或入丸散。清瀉實火宜生用,滋陰降火宜鹽水炒用。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質(zhì)滑,故脾胃虛寒、大便溏瀉者忌服。
藥理:本品有解熱、抗菌、抗炎、鎮(zhèn)靜、抗腫瘤、降血糖、抑制Na+ ,K+ -ATP酶、降低交感-腎上腺系統(tǒng)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
產(chǎn)地:主產(chǎn)千河北??;山 西、內(nèi)蒙古、陜西及東北的西部亦產(chǎn)。
采收加工: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須根和泥沙,曬干,習(xí)稱“毛知母”;或鮮時除去外皮,曬干,習(xí)稱“知母肉”(光知母)。
性狀鑒別:
呈長條狀,微彎曲,略扁,偶有分枝,長3~15cm,直徑0.8~1.5cm,一端有淺黃色的莖葉殘痕。表面黃棕色至棕色,上面有一凹溝,具緊密排列的環(huán)狀節(jié),節(jié)上密生黃棕色的殘存葉基,由兩側(cè)向根莖上方生長;下面隆起而略皺縮,并有凹陷或突起的點狀根痕。質(zhì)硬,易折斷,斷面黃白色。氣微,味微甜、略苦,嚼之帶黏性。
知母肉:已去凈外皮,表面黃白色,有扭曲的溝紋,有的可見葉痕及根痕。
飲片 知母
呈不規(guī)則類圓形的厚片。外表皮黃棕色或棕色,可見少量殘存的黃棕色葉基纖維或凹陷或突起的點狀根痕。切面黃白色至黃色。氣微,味微甜、略苦,嚼之帶黏性。
鹽知母:形如知母片,色黃或微帶焦斑。味微咸。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