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耷(公元1625—1705年),明末清初著名書畫家。本是明太祖朱元璋十六子的第十世孫,生來就是皇室直系后代,其祖父是書畫家、詩人;父親是山水花鳥畫家;而其叔父,即是學者也是書法家。故朱耷自小就受家庭熏陶,從小就聰慧過人,八歲能吟詩,十一歲能提筆畫山水,家庭教育讓朱耷具有了十分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功底,在明朝的律令中,皇室宗親可以不參加科舉就能入朝為官。但是朱耷還是參加了,并且首次考試就中了秀才。
而在他躊躇滿志正要實現(xiàn)理想抱負的時候,他的人生發(fā)生了巨大的轉折,1644年,清兵入關,明朝覆滅,清朝統(tǒng)治者對于明朝的皇室宗親展開虐殺,朱耷一家九十多口人全部被屠殺,母親與弟弟逃難至山中躲過一劫,但朱耷的妻子和孩子在逃難過程中相繼去世,朱耷為了保全性命,出家剃發(fā)進入了鶴林寺。
個山小像
沒毛驢,初生兔。
剺破面門,手足無措。
莫是悲他世上人,
到頭不識來時路。
這是朱耷自畫像《個山小像》中的題詩,足以見他當時的手足無措。但是幸運的是朱耷受到弘敏法師的冒險收留,并在五年后成為弘敏法師的正式弟子,法名傳綮,號刃庵。在寺院之中,他開始修禪,研習書畫。為僧后,常用字號有:驢,驢屋,人屋,刃庵,傳綮,雪個,個山等;道號有:朱道朗,良月,破云樵等;常用的是八大山人。在朱耷的畫中常有題“八大山人”四字,以草書連綴,似“哭之”、“笑之”,寓有“哭笑不得”之義。
八大山人在畫中書畫中抒發(fā)自己的憤慨,表現(xiàn)自己的氣節(jié)。他作為一個生活在改朝換代時期的貴族藝術家,只能夠運用婉轉隱晦的方式,用世俗不容易看懂的語言來宣泄,他的題畫詩就是它思想的表達,性情的流露,他的內心是痛苦的,但是這種痛苦只能通過書畫中的“佯裝瘋癲”來發(fā)泄。
朱耷他是有著很高的藝術造詣的,但是這種造詣并不是在于技法,而是一種更深層次的東西,是他熱烈情感的表達和精神內涵的流露。悟道自然間,由情感賦予繪畫作品感性的神韻,筆墨有盡而意韻無窮,寥寥數(shù)筆,幾片殘山剩水,不再關注形似,而是將筆墨與形象完全融為一體,“擊碎須彌腰,折卻楞伽尾。渾無斧鑿痕,不是驚鬼神”他的畫是謎語,題畫詩是解密的引子。同時在位置經(jīng)營能力上八大山人是中國繪畫史上最為優(yōu)秀的畫家之一,他的這種能力主要表現(xiàn)在花鳥畫中。即構圖奇、險中見精神,著重突出主要形象。
八大山人一生歷經(jīng)坎坷,特殊的人生經(jīng)歷,讓其嘗盡人間冷暖,其藝術飽含著無盡的情感和藝術感染力。歷經(jīng)艱辛和洗禮之后,八大山人的畫不再是思念家園,或是簡單的情感,而是上升到了對人類命運,人生價值的深入思考。這是對于中國寫意畫是有著跨時代意義的,八大山人的藝術追求也影響了包括吳昌碩、齊白石、潘天壽在內的一眾大家。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