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真正束縛和壓制我們的是我們的習性和信念,是我們內在的恐懼。每個當下,我們都有無數(shù)種選擇,但是我們常常在習性和業(yè)力模式的牽引下自然地做了選擇,完全沒有意識和覺知。此時,我們不知道是自己的選擇,更感受不到自由。
到底是什么限制了我們的自由?是國家的專制?老板的壓迫?家長的壓制?還是現(xiàn)實的無奈呢?……
自由是什么?有人說,自由不是絕對的,是相對的;也有人說,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不想做什么就可以不做什么;還有人說,自由是有限的,它止于別人的邊界……古今中外,多少人論證過自由,多少人為自由而奮斗和努力過……
我認為,自由外在表現(xiàn)為國家法律賦予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它是相對的,有邊界的,是從國家和秩序的層面要求個人的行為準則。但是,從個體的內在感受來說,自由是絕對的。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選擇什么就選擇什么。是不管外界如何紛擾復雜,內在淡定、清晰地覺知,從而選擇并為之承擔責任。
我們時常感覺受到限制、壓抑而不自由,其實并不是外界真正限制了我們,而是我們自己限制了自己。盧梭在《愛彌兒》中說:“我們所有的習慣都在奴役我們,束縛我們,壓制我們。文明人從生到死都脫不了奴隸的羈絆。”
對此,我深有體驗。真正束縛和壓制我們的是我們的習性和信念,是我們內在的恐懼。每個當下,我們都有無數(shù)種選擇,但是我們常常在習性和業(yè)力模式的牽引下自然地做了選擇,完全沒有意識和覺知。此時,我們不知道是自己的選擇,更感受不到自由。
舉個例子:如果你的孩子挨打了,你的反應是什么?
首先,為什么被打?你可以選擇如下答案:對方故意,欺負人;對方不小心碰了一下;外界力的作用,意外……;
其次,被打后你的感受是什么?你可以選擇如下答案:委屈;憤怒;害怕……;
再次,被打后你的行為反應是什么?還擊(包括語言和肢體);帶著孩子離開;告訴孩子以后別理打人的孩子……
一個小例子,我們可以看出,那個當下你至少有27種選擇,但實際上,你幾乎在一瞬間就選擇了其中一種。你為什么選擇這一種呢?你知道這是你選擇的嗎?
假如你選擇了:對方故意、欺負人——憤怒——還擊,那么請你深入去看看自己的生活,是不是充滿了這種模式:強勢的老板、長輩,你對持強凌弱的憤怒,以及對工作、生活常常充滿了抗爭?在這樣的生活中,我們怎么可能感受到自由?
自由是需要覺知的。我們都在習性里浸潤得太了,久到我們都忘了最初的最初只是我們的一個選擇而已。去看到自己的念頭、感受以及行為模式,并把他影響給孩子。我們不可能自己在枷鎖中,卻培養(yǎng)出真正自由的孩子。
有一次,我拿了把新傘去幼兒園接孩子放學。在門外等的時候,我打著喜歡的新傘,一個念頭閃了一下:“過會進去要把傘放在門口,丟了怎么辦?”我立即看到它,我為什么有這樣的念頭?我的感受是什么?我在擔心、害怕。害怕失去心愛的東西。推而廣之,我有沒有害怕失去的模式呢?我害怕失去父母、害怕失去老公、害怕失去孩子……那是一種恐懼的能量,它讓我沒有安全感。害怕是我的問題,沒有安全感仍然只是我的問題,我要做的不是去保護父母、保護甚至抓緊老公和孩子,我只是面對自己的感受。
我看著它,心里默默地重復說:“我害怕”。
很多人覺得累,其實不是生活和工作讓我們累,而是我們混亂了“你”“我”之別。一方面,我們承擔了過多不屬于自己的能量,另一方面把本該屬于自己承擔的部分推給了別人。當我們想要保護的時候,我們把對方的能量背在了身上;當我們想控制、抓緊的時候,更是把對方的能量掠奪了過來;當我們憤怒、指責、抱怨的時候,是讓別人為自己負責,又將能量強加在了對方身上……其實,對任何人來說,做自己才會自由和快樂。包括孩子。
父母有了覺知,自然就可以引導孩子。有一次送兒子上學,出來的有點晚,他邊走邊說:“今天肯定遲到了?!蔽铱吹搅怂暮ε?,他希望我用否定來安慰他,從而從我這里得到力量。我對他說:“請你說:我害怕遲到。”兒子立即重新說了一遍。他第一次說的話,是從我這里抓取力量,說多少遍都是害怕和無力的。而第二次說的話是誠實面對自己的恐懼。這個世界上固然有很多真實的危險,但大多數(shù)是我們內在虛假的恐懼。勇敢,不是戰(zhàn)勝和超越它,而是面對和表達它。不管你信不信,你一試便知:只要你面對和表達恐懼,你就會越來越有力量。
那天,兒子和好朋友過馬路,一個小弟弟奔跑著撞倒了兒子的朋友。他摔得好像有點痛,很委屈和憤怒。他叫上兒子說:“岐岐,一起打他!”兒子站在那里,平靜地說:“我是不打小弟弟的。”
我認為,這就是自由。當一個人的內在和諧、感受順暢,他會形成自己獨立的認知,并在此基礎上判斷、選擇和行為。他甚至不需要被教化,行為自然就會在道德的標準之上。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