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屈原《漁父》及《莊子》中的漁父形象在文學(xué)作品中出現(xiàn)后,漁父成了清高孤潔、避世脫俗、嘯傲江湖的智者、隱士的化身,漁父清高、避世、逍遙的人生為許多隱退文人所仿效,漁父形象成了文人、畫家寄托情感的載體。在歷代畫漁父題材畫作的名家中,“元四家”之一的吳鎮(zhèn)對漁父最為情有獨鐘,他的傳世山水畫中,漁父題材的作品占有相當數(shù)量,現(xiàn)收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洞庭漁隱圖》是他62歲時的作品。
《洞庭漁隱圖》,水墨紙本,縱146.4厘米,橫:58.6厘米,描繪嘉興東洞庭的湖山景色,秋巒蔥郁,長松勁拔,漁舟細小如葉在水面飄浮,雖然布局簡略,但添加邊角的簽名,以及上方的題詞之后,別具一番寧靜典雅的情調(diào)。
技法與細節(jié)解析
此圖構(gòu)圖類似倪瓚的“三段式”:下面坡岸以干筆畫三株樹;中間是湖水,一小舟載漁夫蕩其中;上面是遠山的坡岸、汀渚。山上木葉茂盛,水邊水草葦葉叢生,向兩邊披拂,這在前人畫中似不多見。濃墨濕筆點葉,點苔,彰顯草木的旺盛,生機勃勃。坡上的礬頭,以及坡石的濕筆長披麻皴,顯示了過了師法巨然的淵源,加上水草的弧曲,與樹干的挺直剛?cè)嵯酀蓾駥?yīng)?!?/span>
叢樹組合正斜結(jié)合、相互穿插,兩株松樹高大挺直,一株柏樹側(cè)其后,藤蔓纏身樹枝遒勁有力,樹干用墨較虛談,松針、點葉墨色較濃。遠處雜樹兼作苔點,用胡椒點,工寫結(jié)合,有古拙之趣?!?/span>
近景二松一柏
遠景雜樹
松針
柏樹點葉
坡石用長披麻皴,余勢不盡,韻味天然,系多次積染而成。山石純用中鋒禿筆。因而筆力雄健,墨氣渾厚。以圓筆為主,表現(xiàn)南方山巒之平緩連綿,不作奇峭之筆,筆意舒展。山頭坡腳都比較疏落、山頂以礬頭皴收住,不使過于縱逸。染多于皴,筆墨淋漓,陰坳處重加墨苔,更顯雄渾蒼潤?!?/span>
小舟置于畫面的右邊,略側(cè),與水岸的橫平,形成小側(cè)角,而這對破除水線及樹干造成的橫平豎直的視覺極為有益?!?/span>
小舟與漁父
畫面上部居中有吳鎮(zhèn)的題詩:“洞庭湖上晚風(fēng)生,風(fēng)攬湖心一葉橫。蘭棹穩(wěn),草花新。只釣鱸魚不釣名?!痹娨馇逍?,坦言其志。元四家中唯有他家境清貧而又甘隱林下,性情孤傲,不為勢曲。題款以草書書就,這在歷來的山水畫中可謂獨樹一幟。山水畫自宋入元,由寫實漸趨寫意,但題字的書體大多為正楷、行楷,連楊維楨那樣的行草也絕少,而純以草書題畫,似乎僅有吳鎮(zhèn)。↓↓↓
畫面右上角是素喜在經(jīng)典名作上涂鴉的乾隆皇帝的題詩:“木葉微飄秋興生,牢騷意興大江橫。閑鷗最是忘機者,也識煙波釣叟名。”昭示這是一件被皇帝親手把玩過的珍品?!?/span>
臨摹解析
原圖比例為三比一,現(xiàn)改為二比一。
注:每幅作品完成后,都要按“大膽落墨、細心收拾”的原則反復(fù)加以收拾,即勾皴擦不夠時加勾皴擦,染不夠時加染,點需加重時加重墨,謂之“提重”或稱“醒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