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寧夏
■方文竹
“寧靜的夏天∕天空中繁星點點∕心里頭有些思念……”(《寧夏》)
每當聽到這首輕柔優(yōu)美的歌曲時,我想到的不僅僅是“寧靜的夏天”,而是西北那片神奇的土地——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寧夏,寧靜的寧夏(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所以夏季未見酷暑)。念叨著這個名字時,忽地一幅生動神奇的畫卷在我的眼前抖開、翻卷。恰巧去年夏天我出差新疆,飛機經(jīng)停漸漸降落銀川河東國際機場時一窺寧夏之地貌。一望無際的沼澤地,在斑斕的夕光下,像一叢叢精彩的波浪微漾開來,無邊無際……這是我平生第一次目睹到的景象,仿佛第六感官被深深地觸動了一下,情景交融,靈府透亮……盛夏季節(jié)柔和的色彩大潑墨,呈現(xiàn)大寧夏之一角:寧,安寧,寧靜。
資料顯示,“寧夏”一名源于西夏故地元朝設置的寧夏行省,取“夏地安寧”之意。其實,在飛機降落寧夏大地之時腦海里蹦出的“寧”,何止此刻的所觀所感,而是寧夏人的真實寫照:叩山川自然之秘響、探訪靈魂的棲息地。在本真的層面,“寧”是主題,深入骨髓之處。
文學創(chuàng)造世界。她超越現(xiàn)代社會的資訊屏障甚至流行藝術,直接穿透“靈與肉”,抵達人的認知。因此,我喜歡通過更多的作品開啟寧夏的這扇門窗,以品讀“寧”之況味。在寧夏杰出作家詩人的筆下我領略到了這種品質,如大作家郭文斌營造安詳、寧靜的大境界,新銳詩人王西平以修辭化解現(xiàn)實的語言圣地,等等。我發(fā)現(xiàn)一個奇怪而富于理趣的現(xiàn)象,即寧夏作家的作品很少寫本土景致,而是將地理的因素化為血肉,從而創(chuàng)造出一種高遠的境界。
寧夏,寧靜中的寧夏,寧靜中的夏天。此刻,寧夏大地上的短暫逗留,我分明感受到了寧中的不安,靜中的動。寧靜,不是沉寂。美在寧靜,在寧靜中的動美。
在西北高空的機艙里,我捧讀著《莊子》,正好品味到眾家各解“攖寧”,“攖”也,“寧”也,在紛擾中求寧靜,多么矛盾的奇妙組合!身下的大地一片蒼茫,“寧夏”難道不正是得此之神韻嗎?這也讓我明白了郭文斌多年宣示的主題——“安詳”的由來。想必“安詳”與郭文斌除了人生經(jīng)驗、理性認知和語言修煉相關外,與地域審美多少有些內在的關連。有了這樣的胸懷和眼光,天地神人就會共駐一體。郭文斌觀察、體悟生活了十五年的銀川,“獨有一種安詳氣、文學氣、芬芳氣”。郭文斌還表示,他主編的《黃河文學》“要以精神堅守取勝”(《安詳銀川》)。安詳、美與精神就這樣緊緊相融,其中跳蕩著一個人,一個人的心,安詳是人的安詳,美是人的美,精神是人的精神。郭文斌用“虛幻”來指稱銀川之美,其實再“虛幻”也有根基和臺座:這就是歷史的綿長連接,即實實在在的人文創(chuàng)造和物態(tài)化文化。
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西夏王朝的首都和塞上古城,文化的“積淀”深厚,特別引人興味的是關于“鳳凰”的美麗傳說,“鳳凰”成為銀川乃至寧夏的中心意象。物象乃心象。我想,傳說的核心點是這只鳳凰真的“涅槃”了:來自賀蘭山,看到這里河道和麥浪、帶有江南特色的異樣風光后,化身為銀川永駐下來。傳說的線頭總是握在人的手中,至今人們還在將鳳凰對號入座:鳳凰的頭部是黃河邊的高臺寺,高臺寺旁邊的兩眼井是鳳凰的眼睛,鼓樓是鳳凰的心臟,西塔和北塔是鳳凰的兩只爪子,而西馬營相連的湖泊是鳳凰的尾巴、一直拖到賀蘭山麓。
我卻看到這只神奇的鳳凰雖靜臥大西北寧夏平原中部,西倚賀蘭山,卻緊系于黃河這條浩蕩、悠遠的黃絲帶,隨時飄逸展翅,向世界展示自己的俊美。偏于一隅的寧夏人決不固步自封,而是胸懷天下,網(wǎng)羅萬象。典型如近年經(jīng)國務院批準,銀川成為中國——阿拉伯國家博覽會的永久舉辦地。作為國家級、國際性綜合的博覽會,她所簽訂的636個合作項目協(xié)議,昭示著寧夏正大踏步走向世界。
事實上,作為中華文明發(fā)祥地之一的寧夏,歷史上曾是東西部交通貿易的重要通道,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著名于世的“絲綢之路”之精神仍在今天繼續(xù)延伸。作為黃河流經(jīng)的地區(qū),古老的黃河文明翻卷著新時代的浪花。
作為西部地區(qū)的物質交換不僅會帶來發(fā)展的契機,更會帶來繁盛的人文新景象,一個時代之美?!叭厦髦椤痹诟母镩_放的“新天府”,放射出她的斑斕光澤。
寧夏,寧靜中的寧夏。寧中的不安,靜中的動。美在寧靜,在寧靜中的動美,美的長卷。
銀川之美,美在現(xiàn)代,而現(xiàn)代之美往往脫胎于古典的盛藏。銀川之古老讓人驚訝,她的民居可追溯到3萬年以前橫城水洞溝遺址展現(xiàn)的舊石器時代和鎮(zhèn)北堡、暖泉等地展現(xiàn)的新石器文化遺址。
遺址只是歷史的印跡,而矗立的“東方金字塔”——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城西的西夏王陵卻是人間的詩篇,由一代又一代的不懈解讀,不斷翻新,意境華美。作為西夏王朝的皇家陵寢,九座帝陵、253座陪葬墓,縱橫50多平方公里的陵區(qū)供后人瞻仰、品味,想象一個時代繁盛之壯美。
對于這座著名的王陵,我感興趣的是它的“展示”和“呈現(xiàn)”而不惜以身試險。一般帝王貴族陵寢為了防止不被盜掘,用深厚的封土作為防止盜掘的重要屏障,如把藏放帝王棺槨以及殉葬品的墓室建在堆得很高的封土下方,而西夏王陵的陵臺卻建在位于墓室以北10米處,乃至封土很薄。還有,西夏王陵墓道的入口設置在獻殿內部,據(jù)說這也是帝王陵寢中所缺乏的。究其原因,是不是緣于一個王朝的強盛和自信?
可是,“強盛”和“自信”的篇章卻應由當代寧夏人來抒寫。“塞上江南”“魚米之鄉(xiāng)”之美譽透露出人間真實之美,歷史是人的創(chuàng)造物。如今的銀川被評為“中國十大新天府”,還有城市綜合競爭力躋身全國百強,榮獲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wèi)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huán)保模范城市、中國人居環(huán)境范例獎等稱號。
可是,我更注重銀川的內里,可以將她稱為“味道”“氣息”“草根性”等,她從深層次吸附于人。如寧夏籍作家張賢亮、書法家吳善璋、畫家任重等輾轉了一番天下之后,最終還是定居于此。文化大腕韓美林、周國平成為銀川的榮譽市民。近年頻繁舉辦全國性詩會、音樂詩歌節(jié),……寧靜的音符、熾熱的情感、幻美的至境……融和成當代銀川的新圖景。
銀川美得如此真實和時代,那么,郭文斌的“虛幻之美”之說何在?我認為,根據(jù)在于美的辯證法。太真實了,就會不真實;太人間了,就會非人間;太愛了,就是過火,過火非愛。同理,原來“虛幻之美”是童話,是詩篇,是畫面,是神秘,是極致,是不敢相信的美,是人間奇跡的美,是感知無法觸摸的美,是靜水深流的美……如此,寧夏的“虛幻之美”乃“真美”也!
寧靜之美,作為“虛幻之美”的表現(xiàn)特色之一,在寧夏何止銀川!郭文斌不過是以銀川之美來微縮、指代寧夏整體之美罷。
于是,我領略、品味著明皇朱元璋第十六子朱栴刪修的著名律詩“西夏八景”。雖有“十景”“十二景”之爭,但我還是以經(jīng)典為準。還有陳宗大、陳宗武、黃中丞筆下也有“八景”,不過大同小異罷。以才華和品位論,朱栴總會略勝一籌。加上時間距離的拉開,“虛幻之美”更添色彩和韻味,神往的我禁不住一一點評——
賀蘭晴雪。蘇峪口國家森林公園的奇特景觀。不過,隨著全球氣溫的升高,已經(jīng)有幾十年未見“賀蘭晴雪”。近年有一次“晴雪”,吸引了上千游客。難得一遇,才會倍覺美之珍貴。早春明媚陽光中的積雪仍未融化,粉紅桃花與白雪相映,構成奇幻之美景。日不落《賀蘭晴雪賦》描繪精當:“積雪在山,遠人興焉;日照不融,詩畫逢緣。各處山頭,銀裝素裹,耀眼爭光,莽龍蒼蒼?!缭娙绠嫞枥L天涯。密林深處,萬籟俱寂,雪壓枝頭,樹掛圖景,幅幅難足。山腰相看,綠蔭蔥蔥;山巔不厭,白雪皚皚……”“賀蘭晴雪”外圍,塔、寺、窟、廟、古遺址林立。如海寶塔、承天寺塔、須彌山石窟、石空山石窟、靈武市水洞溝遺址、西夏王陵、一百零八塔、同心清真大寺、賀蘭山小滾鐘口、中衛(wèi)高廟等等,大多經(jīng)歷風雨的腐蝕,挺立于歲月的盡頭,盡顯一片寧靜的風神。它們與“賀蘭晴雪”構成瞬間與永恒的變奏與和諧之美。不過,說“賀蘭晴雪”為“瞬間”也非確準,凡屬于自然的皆為“永恒”?!扒缪彪m偶爾一現(xiàn),畢竟是自然的產(chǎn)兒。公園內的茫茫林海,是另一片雪,墨綠色的雪,亦真亦幻,置身于此,猶如寄托塵世之外。
漢渠春漲。漢渠相傳開鑿于秦,后經(jīng)歷代擴修,全長達78公里。“春漲”即古歷春三月桃花汛,一個桃花與春水的世界。朱栴句“神河浩浩來天際”,沾了幾分李太白之氣。在審美氣象中,寬闊非用“虛幻”來表現(xiàn)不可。“虛幻”,非真實而真實也。
月湖夕照?!都尉笇幭男轮尽份d:“月湖,張亮堡北。周回二十里,其地廣斥無水草,遠觀瑩如,照物無遺?!蔽挥谫R蘭縣張亮堡北,湖因形似月亮而得名。朱栴在同題詩中云:“萬頃清波映夕陽,晚風時驟漾晴光。∕暝煙低接漁村近。遠水高連碧漢長。∕兩兩忘機鷗戲浴,雙雙照水鷺游翔。∕北來南客添鄉(xiāng)思,仿佛江南水國鄉(xiāng)?!蔽易⒁獾狡渲械摹巴鼨C”“仿佛”,如夢如影、物我交融的氣息彌漫開來,不是“虛幻”“亦真亦幻”是什么。我沒有去過這里,波紋和暮色已經(jīng)浸潤了我的心靈。
黃沙古渡。明清時寧夏就有16處官渡,其中位于銀川市東黃河東岸的橫城渡口為最。奇特的是,登高一望,東面是遍地無際的黃沙,西面是綠色田野,東南是明長城的蜿蜒延伸,北面是咆哮的黃河。站在古渡口,自然生出天地人文之幽思,黃沙與綠野,黃河與芳草,渡客與時間,……古渡區(qū)民俗博物館與國家濕地公園,展現(xiàn)出一幅亦真亦幻的神奇構圖。
靈武秋風。靈武為吳忠市北的古靈州,歷史上幾經(jīng)變遷,今靈武市再筑新城。朱栴在詩中最后道:“興亡千古只如此,不必登臨感慨多。”只有秋風帶來悲涼和“感慨”,不過在新時代“感慨”應是“感嘆”,此即古今變“幻”。
黑水故城。因繞過城郭的黑水在區(qū)外,即陜西橫山縣,故名。但是,她的風骨長存萬古。傳說,當年筑城時用鐵錐試戮城墻是否堅硬,只要稍有疵質,此墻就要重筑,并誅殺該筑城工匠,把尸體打入墻內,這樣一來城墻堅硬無比。朱栴的詩句“繞城黑水西流去,不管興亡事短長”,將一座古城表現(xiàn)得如此蒼涼,警策,悠遠。
官橋柳色。這樣一個地方,今寧夏永寧縣楊和堡以北,官橋,古為迎送官員、朝使,可謂最為現(xiàn)實性之所在,卻被朱栴渲染成一片詩意迷蒙,“橋北橋南千百樹,綠煙金穗映清流。∕青閨娟眼窺人過,翠染柔絲帶雨稠”,春風里柳絲輕拂,百鳥鳴枝;冬雪中“梨花”滿樹,銀裝素裹?!叭嗌偎細w客,留著長條贈遠游”,過程即未知之美。
梵剎鐘聲。梵剎,今銀川老城區(qū)西南部的承天寺塔,其“鐘聲”特異何在?朱栴詩“月明丈室僧禪定,霜冷譙樓夜漏終。∕忽聽鐘聲來枕上,驚回塵夢思無窮”,時間、鐘聲、心靈、紅塵、物候,……即世又離世,況味悠遠。據(jù)說,明時剎內僧人寥寥,僅剩下鐘聲從剎內飄出,東方既白時的游子戌客,陡生傷感,神馳萬方。
由于歷史人文地理的豐富與變遷,“X”景之爭一直在繼續(xù)。如今寧夏開展了“新十景”征集評選活動,向國內外充分展現(xiàn)寧夏地域文化氣質。“此景只有寧夏有?!笔分緦<覅侵叶Y表示,“新十景”要“高端大氣”,應具有絕對的高度,具有“一覽眾山小”的文化地位。其實景在心頭,在創(chuàng)造中,在時代里。寧夏人正是用心創(chuàng)造著時代的美,時代的美景何止千千萬!
寧夏,一片大美的土地,大美不言,沉默為金,時間喚醒了她。
夜幕中的高天上,我想象著身下的大地。剛飛出銀川不久,我估計這是群馬奔騰似的賀蘭山一帶,那里巍峨雄偉,樹木蔥郁?,F(xiàn)在的季節(jié)錯過了她的雪景,那雪像一片片潔白的大神的信箋紛紛揚揚,即著名的“賀蘭雪”。我更向往山間的巖畫、拜寺口、滾鐘口、三關口、蘇峪口森林公園……
“鳥啼枝葉……”飛機機艙里,一位文乎文乎、自稱姓聞、此刻啃著銀川特產(chǎn)香酥雞、滿口噴香的中年男子與我交談時,忽地冒出了這么一句。我不解。他的興致更濃了,看來他是一個“老寧夏”,似在打消我這個江南客的刻板印象——寧夏乃荒涼之地,他問:“你知道寧夏的鳥類和動植物之繁多么?”接著,像一只喜鵲神采飛揚的他如數(shù)家珍:全世界8條候鳥遷徙通道寧夏就占2條,每年約300萬只候鳥飛越此地,濕地迎來360多種野生動植物安家,其中有幾種國家一級保護類。僅沙湖濕地自然保護區(qū)鳥類17目44科101屬178種。如今每個市縣區(qū)都啟動了開發(fā)治理濕地工程,8大項目已獲批準,想見到處水清鳥翔的喜人景象。
果然,今年的夏天里我看到新聞:寧夏正熱火著舉行第33屆“愛鳥周”活動?!皭埒B周”一屆一個主題。我仿佛看到寧夏湛藍的天空,無數(shù)只鳥變成了一只鳥,一只鳥飛成了無數(shù)只鳥。我乘坐的東航在寧夏的上空仿佛也成了一只高天翱翔的大鳥,加入了寧夏的鳥群。
“好一塊荒涼地,真正的大西北……”我將眼中的寧夏和盤托出,仿佛這一下“惹怒”了聞先生,只見他好大半天才平靜下來:“你還不太了解寧夏,寧夏正是一塊寶地呢!往來古今,寧夏文明三萬多年;茫茫的風砂之下,隱金藏銀……”然后,像背誦一部紀錄片——
這片土地具有極強的生長力。如“四寶”——紅的枸杞、黃的甘草、藍的賀蘭石、白的灘羊二毛皮早已名聞天下。須彌山石窟可與龍門、云崗石窟媲美,賀蘭山巖畫有“游牧民族藝術畫廊”之稱,西夏王陵有“東方金字塔”之稱,大量長城遺跡有“中國長城博物館”之稱,還有中國最大的喇叭式建筑群青銅峽108塔,等等。一個小小的固原博物館,收藏遠至春秋戰(zhàn)國等文物2萬多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123件,最得意的三件國寶級文物:北周鎏金銀壺、凸釘玻璃碗、北魏漆棺畫。
“荒涼”正像一張白紙,可以在上面作詩作畫??展始{萬境。自然之美與人文創(chuàng)造之美的統(tǒng)一是至境。此刻,從攜帶的書刊中我讀到了銀川詩人安奇的《逍遙境》:“……在沒有模子的地方∕創(chuàng)造出逍遙境:大手筆的山無盡向上隆起∕輕揚而飄散的白雪彌漫奔騰不息的河∕向著低垂的四方竭力地馳騁一條漫漫悠悠的路∕從世界最低的地方向著最高的方向∕疲憊地攀爬期望直達天堂 那個揭示未來的地方。”
虛幻,是一片無邊的開闊。
落日溶金,暮云合璧。高空中我看到,大地上星星點點的燈火閃閃爍爍,我望著這片雄渾而又靈秀的西北大地,大美無美,所以寧靜,寧靜中的美,美中的寧靜。寧夏呵,寧夏。
方文竹,男,六十年代生,安徽懷寧人,供職媒體。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出版散文集《我需要痛》《深淵久了是坦途》、詩集《九十年代實驗室》、長篇小說《黑影》、學術論集《自由游戲的時代》等各類著作21部。獲安徽省政府文學獎(2005——2006)。作品入選《中國新詩300首》等。曾獲首屆“安徽散文獎”一等獎。
工作單位和職務:宣城日報社副主任
郵件:242000安徽省宣城市宣城日報社 方文竹 收
電話:0563-2831874(O) 18956301690(手)
電子信箱:xcrbfwz@163.com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