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屈原列傳》
【學(xué)習(xí)目標(biāo)】
①了解屈原生平事跡及政治主張,理解熱愛祖國和敢于同邪惡勢力作斗爭的精神。
②積累重要的文言詞(“明”“嫻”等)句(“信而見疑,忠而被謗”等)及重要常識并學(xué)會運(yùn)用。
③掌握本文記敘、議論和抒情相結(jié)合的敘事方法。
【重點(diǎn)難點(diǎn)】
本文重點(diǎn)詞語及語句,屈原熱愛祖國和敢于同邪惡勢力作斗爭的精神。
【學(xué)習(xí)流程】
一、導(dǎo)入:
楚國的天空太小,盛不下你馳騁的思想;汨羅的江水多情,擁抱了你浪漫的失魂。你的憂愁太多:憂憐憐楚國的江山社稷;愁黎民百姓的坎坷命運(yùn)。于是憤怒的憂愁,如火山般爆發(fā),化作《離騷》,化作《天問》,化作《九歌》,化作一首首滴血的詩篇……
你就是“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忠臣,你就是“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尤未悔”的志士;你就是“制芰(ji)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的賢者;你就是“信而見疑,忠而被謗”的不遇之人。
今天,就讓我們隨著司馬遷的如椽之筆走進(jìn)屈原的世界,來了解屈原的前世今生。
二、知識鏈接
(一)作者簡介
“英雄生死路,卻似壯游時”,語出明代夏完淳《東半邨先生》詩。意謂英雄人物就是面臨生死危急關(guān)頭,也還是像滿懷壯志豪情出門遠(yuǎn)游一樣。表明一個人視死如歸的豪邁性格。生死路:生死關(guān)頭。卻:還,仍??墒牵般枇_江水太混,蕩滌不掉他的憂愁;汨羅江水太淺,掩埋不掉他的遺憾”。
“澤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離騷壽世,三閭遺恨泣秋風(fēng)。” ——興化三閭遺廟對聯(lián)
屈原 他于五月初五投湖,《離騷》是他最偉大的作品,三閭大夫是其官職
司馬遷(約前145-前80), 字子長,西漢夏陽(今陜西韓城南)人,思想家、史學(xué)家、文學(xué)家,元封三年任太史令,后因替李陵辯解,得罪下獄,受腐刑。
出獄后任中書令,發(fā)憤繼續(xù)完成所著史籍。人稱其書為《太史公書》,后稱《史記》,對后代史學(xué)有深遠(yuǎn)的影響。
(二)《史記》
《史記》全書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紀(jì)、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共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敘述了上起黃帝,下到漢武帝太初四年約3000年的歷史;是我國第一部紀(jì)傳體通史?!妒酚洝肥亲鳛檎返亩氖分械牡谝徊俊?/span>
本紀(jì):敘述歷代帝王的歷史。
世家:敘述貴族王侯的歷史;
列傳:歷代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跡;
表:各個歷史時期的簡單大事記;
書:記載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全書人物塑造形象鮮明,文筆簡練樸素,其中也有許多思想性和藝術(shù)性高度結(jié)合的作品。魯迅贊譽(yù)它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意即它既是史學(xué)巨著,又是文學(xué)巨著。
(一)屈原
屈原(約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
戰(zhàn)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羋姓,屈氏,名平,字原 。約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xué)的奠基人,被譽(yù)為“中華詩祖”、“辭賦之祖”。屈原的出現(xiàn),標(biāo)志著中國詩歌進(jìn)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dú)創(chuàng)的新時代。他被后人稱為“詩魂"。
屈原也楚國重要的政治家,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nèi)政外交大事。
吳起之后,在楚國另一個主張變法的就是屈原 。他提倡“美政”,主張對內(nèi)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lián)齊抗秦。因遭貴族排擠毀謗,被先后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 。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憤交加,懷石自沉于汨羅江,以身殉國。
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會通過決議,確定屈原為當(dāng)年紀(jì)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楚辭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離騷》,所以也稱之為騷體詩。騷體詩在形式上打破了《詩經(jīng)》那種以四言為主的體制,句式長短參差,形式比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語勢,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 《楚辭》與《詩經(jīng)》并稱為“風(fēng)、騷” ?!帮L(fēng)、騷”是中國詩歌史上現(xiàn)實(shí)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優(yōu)良傳統(tǒng)的源頭。
(四)寫作背景
本文節(jié)選自《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是第一篇為屈原立傳的史傳名篇。屈原、賈誼都懷才不遇,而且賈誼又寫過《吊屈原賦》,所以司馬遷將二人合起來立傳。
司馬遷在《報(bào)任安書》中說:“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圣賢發(fā)憤之所為作也?!彼抉R遷同屈原一樣,品格高潔,才華橫溢,竟因李陵一案被漢武帝處以腐刑。千古忠賢,途竟一轍,所以作者在《屈原列傳》中著重指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以自況《史記》之成,是基于垢辱。
(五)題目解說
《屈原列傳》實(shí)際上是一篇夾敘夾議的歷史人物評傳,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人物述評”。
“傳”與“評”相結(jié)合,“傳”中寓“評”是本文的特色。
三、重點(diǎn)字音
1.屬草稿(zhǔ) 2.讒諂(chǎn)
3.慘怛(dá) 4.靡不畢見(mǐ)
5.濯淖(zhuó)(nào) 6.濁穢(huì)
7.滋垢(gòu) 8.皭然(jiào)
9.不滓(zǐ) 10.既絀(chù)
11.靳尚(jìn) 12.唐眜(mò)
13.憔悴(qiáo)(cuì) 14.啜(chuò)其醨(lí)
15.懷瑾握瑜(yú) 16.受物之汶汶(mén)
17.溫蠖(huò) 18.汨羅(mì)
19.景差(cuō)
四、疏通課文
1.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博聞強(qiáng)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yīng)對諸侯。王甚任之。
【注釋】
楚之同姓:楚王族本姓羋(mǐ米),楚武王熊通的兒子瑕封于屈,他的后代遂以屈為姓,瑕是屈原的祖先。楚國王族的同姓。屈、 景、昭氏都是楚國的王族同姓。楚懷王:楚威王的兒子,名熊槐,公元前328年至前299年在位。左徒:楚國官名,職位僅次于令尹。博聞強(qiáng)志:見識廣博,記憶力強(qiáng)。聞:動詞作名詞,見識,知識。志,同“記”。明于治亂:即“于治亂明”,狀語后置。通曉治理國家的道理。于,對于。嫻于辭令:擅長講話。嫻(xián),熟悉。辭令,指外交方面應(yīng)酬交際的語言。入:動詞作狀語,指對內(nèi)。出:動詞作狀語,指對外。接遇賓客:接待外國使節(jié)。任:信任。
【譯文】
屈原名平,是楚王的同族。他擔(dān)任楚懷王的左徒。知識廣博,長于記憶,明曉國家治亂(的道理),擅長外交辭令。對內(nèi)與懷王謀劃商議國家大事,以發(fā)號施令;出外接待賓客,應(yīng)酬諸侯。懷王很信任他。
2.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平屬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蓖跖?/span>疏屈平。
【注釋】
上官大夫:楚大夫。上官,復(fù)姓。同列:官階職位相同。害:嫉妒。造為:制訂。憲令:國家的重要法令。屬(zhǔ主):撰寫。奪:強(qiáng)取為己有。與:給。讒(chán):說別人的壞話。莫:沒有誰。伐:夸。這段文字如果是上官轉(zhuǎn)述屈原的話,“曰”字則為衍文,應(yīng)刪;如果是直接引屈原的話,“以為”則是衍文,應(yīng)刪。疏:疏遠(yuǎn)。
【譯文】
上官大夫和屈原地位相同,想爭得懷王的寵愛,嫉妒屈原的才能。懷王讓屈原制訂國家法令,屈原撰寫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見了就想強(qiáng)取為己有,屈原不同意,于是上官大夫就向懷王讒毀屈原說:“大王叫屈原制訂法令,大家沒有不知道的,每一項(xiàng)法令發(fā)出,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勞說:除了我,沒有誰能做。”懷王很生氣,就疏遠(yuǎn)了屈原。
3.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騷”者,猶離憂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dá達(dá)),未嘗不呼父母也。
【注釋】
疾:痛心。聽:聽覺。之:取消“王聽不聰”的獨(dú)立性,使它充當(dāng)賓語。聰:本義是耳力好。這里是“明”的意思。讒諂(chǎn):指說好人的壞話,諂媚國君的人。動詞作名詞。諂,奉承,巴結(jié)。邪曲:邪惡、不公正。形容詞作名詞。方正:端方正直的人。動詞作名詞。容:被容納,表被動。《離騷》:屈原的代表作,自敘生平的長篇抒情詩。關(guān)于詩題,后人有二說。一釋“離”為“罹”的通假字,離騷就是遭受憂患。二是釋“離”為離別,離騷就是離別的憂愁。“離騷”:這里用雙引號,是為了解釋“離騷”的含義,不是之《離騷》這篇文章。猶:如同。離:同“罹”,遭遇,遭受。人之始:人類的起始。人之本:每個人的本源。者……也 判斷句式。窮:處境窘迫。反本:追思根本。反,通“返”,追念,回想。極:困憊,疲乏。慘怛(dá):內(nèi)心悲痛。
【譯文】
屈原痛心楚懷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說人壞話、奉承諂媚的小人混淆黑白,蒙蔽懷王,品行不正的小人損害國家,端方正直的人不為(昏君讒言臣)所容,所以憂愁苦悶郁結(jié)于心,寫下了《離騷》。“離騷”,相當(dāng)于“遭遇憂患”的意思。天,是人類的本源;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困窘?jīng)]有出路,就會追念根本,所以疲倦困苦的時候,沒有不向天吶喊求助的;遇到病痛或內(nèi)心憂傷悲痛的時候,沒有不呼喚父母的。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秶L(fēng)》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上稱帝嚳,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
【注釋】
正道直行:互文,即“正直道行”。正道,堅(jiān)持正道。竭忠盡智:互文,即“竭盡忠智”。間(jiàn):挑撥離間。信而見疑:誠信卻被猜疑。而,卻。見,被。之:取消“屈平作《離騷》”這個句子的獨(dú)立性,使它充當(dāng)大句子的主語。蓋:表推測性判斷,大概。上:往遠(yuǎn)處。稱:與下文的“道”、“述”,互文見義,都有“稱道”的意思。帝嚳(kù庫):古代傳說中的帝王名。相傳是黃帝的曾孫,號高辛氏,齊桓:即齊桓公,名小白,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685年至前643年在位。湯:商朝的開國君主。武:指周武王,滅商建立西周王朝。以刺:“以之刺”的省略。之,這些。刺,諷喻。明:闡明。條貫:條理,道理。靡(mǐ)不畢見(xiàn):無不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靡,沒有。畢,全部,充分。見,同“現(xiàn)”。靡不畢見。
【譯文】
屈原堅(jiān)持正道,遵照道義行事,竭盡自己的忠誠和智慧來侍奉君主,讒邪的小人離間他,可以說處于困境中了。誠實(shí)不欺卻被懷疑,忠貞不貳卻被毀謗,能沒有怨恨嗎?屈原寫《離騷》,大概是由怨憤引起的?!秶L(fēng)》好描寫男女愛戀情但失分寸?!缎⊙拧?/span>怨憤發(fā)牢騷但不壞亂禮法。像《離騷》,可以說是兼有二者的特點(diǎn)了。往遠(yuǎn)處說提到帝嚳,往近處說提到齊桓公、中間稱述商湯和周武王,以此譏刺當(dāng)世的事。闡明道德的廣大崇高,國家治亂興亡的條理,無不透徹明白。
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yuǎn)。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蟬蛻于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注釋】
約:簡約,簡練。微:含蓄,隱微。廉:方正,正直。稱:引用,選用。文:文字,詞匯。指:同“旨”,主旨,旨趣。類:事例,事物。邇(ěr耳):近。見義遠(yuǎn):體現(xiàn)的意義極深遠(yuǎn)。見,同“現(xiàn)”,體現(xiàn)。義:意義,道理。稱物芳:指《離騷》中多用蘭、桂、蕙、芷等香花芳草作比喻。疏:離開。濯淖(nào):污泥。濯,同“濁”。淖,泥漿。蟬蛻(tuì退):這里是擺脫的意思。濁穢:指黑暗社會。以:而,從而。塵埃:比喻塵世、世俗。不獲世之滋垢;“不獲于世之滋垢”的省略。獲,辱。于,被。世,世俗。滋:通“茲”,黑。皭(jiào)然:潔白干凈的樣子。皭,白。泥(niè)而不滓(zǐ):染而不黑。泥,通“涅”,黑色染料,這里指用涅去染;滓,黑。推:推論,推斷。雖:即使。
【譯文】
他的文筆簡約,文辭含蓄隱晦,志趣高潔,行為端正。就文辭描寫的是尋常事物,但它的意旨卻極為博大(因?yàn)殛P(guān)系到國家的治亂),列舉的事例淺近,而表達(dá)的意思很深遠(yuǎn)。由于志趣高潔,所以文章中稱述的事物也是芬芳的,(《離騷》里面多用美人香草來比喻);由于行為端正,所以至死不容于世。他自動地遠(yuǎn)離污濁,像蟬脫殼那樣擺脫污穢的境地,以浮游于塵世之外,不為塵世的污垢所辱,出淤泥而不染,保持高潔的品德,推贊他的這種志向,即使和日月爭輝也是可以的。
4.屈原既絀。其后秦欲伐齊,齊與楚從親,惠王患之。乃令張儀佯去秦,厚幣委質(zhì)事楚,曰:“秦甚憎齊,齊與楚從親,楚誠能絕齊,秦愿獻(xiàn)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使使如秦受地。張儀詐之曰:“儀與王約六里,不聞六百里。”楚使怒去,歸告懷王。懷王怒,大興師伐秦。
【注釋】
絀(chù處):通“黜”,廢,罷免。指屈原被免去左徒的職位。從(zòng縱):同“縱”。從親,合縱相親。當(dāng)時楚、齊等六國聯(lián)合抗秦,稱為合縱,楚懷王曾為縱長。惠王:秦惠王,公元前337年至311年在位。患:擔(dān)心,害怕。張儀:魏人,縱橫家代表人物,他后來為秦惠王游說六國,主張“連橫”,游說六國事奉秦國,為秦惠王所重。詳:通“佯”,假裝。幣,禮物。委:呈獻(xiàn)。質(zhì):通“贄”,初次拜見尊長時所獻(xiàn)的禮物。絕齊:“絕于齊”的省略,與齊絕交。商、於(wū污):秦地名。商,在今陜西商州市東南。於,在今河南內(nèi)鄉(xiāng)東。使使:前一個“使”,動詞,派遣;后一個“使”,名詞,使者。如:到,往。約:約定。興:發(fā)動,調(diào)動。
【譯文】
屈原已被罷免,此后秦國準(zhǔn)備攻打齊國,齊國和楚國合縱相親。秦惠王很擔(dān)憂,就令張儀假裝離開秦國,拿著豐厚的禮物進(jìn)獻(xiàn)給楚國,表示愿意侍奉楚王,說:“秦國非常憎恨齊國,齊國與楚國合縱相親,如果楚國確實(shí)能和齊國斷絕外交關(guān)系,秦國愿意獻(xiàn)上商於六百里的土地。”楚懷王貪心而聽信任了張儀,于是與齊國絕交,派使者到秦國接受秦國答應(yīng)的土地。張儀欺騙他說:“我和大王您約定的只是六里的地方,沒有聽說過六百里。”楚國使者憤怒地離開秦國,回去報(bào)告懷王。懷王大怒,大規(guī)模出動軍隊(duì)討伐秦國。
秦發(fā)兵擊之,大破楚師于丹、淅,斬首八萬,虜楚將屈匄,遂取楚之漢中地。懷王乃悉發(fā)國中兵,以深入擊秦,戰(zhàn)于藍(lán)田。魏聞之,襲楚至鄧。楚兵懼,自秦歸。而齊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注釋】
之:指使者。丹、淅(xī希):二水名。丹水發(fā)源于陜西商州市西北,東南流入河南。淅水,發(fā)源于南盧氏縣,南流而入丹水。屈匄:(gài丐):楚大將軍。楚懷王十七年(公元前312年),他率領(lǐng)楚軍與秦軍戰(zhàn)于丹陽(今河南省淅川縣北),大敗被俘。漢中:今湖北西北部、陜西東南部一帶。乃:于是。藍(lán)田:秦縣名,在今陜西藍(lán)田西。襲:乘人不備,暗中進(jìn)軍。鄧:春秋時蔡地,后屬楚,在今河南鄧州市一帶。
【譯文】
秦國發(fā)兵反擊,在丹水和淅水一帶大破楚軍,殺了八萬人,俘虜了楚國的大將屈匄,于是奪取了楚國的漢中一帶。懷王于是發(fā)動全國的兵力,深入秦國境內(nèi)攻打秦國,在藍(lán)田交戰(zhàn)。魏國知道到這一情況,趁機(jī)襲擊楚國,一直打到鄧地。楚軍恐懼,從秦國撤退。而齊國因?yàn)?/span>氣憤而不來援救楚國,楚國處境極端艱難。
5.明年,秦割漢中地與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張儀而甘心焉?!睆垉x聞,乃曰:“以一儀而當(dāng)漢中地,臣請往如楚?!比绯?,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而設(shè)詭辯于懷王之寵姬鄭袖。懷王竟聽鄭袖,復(fù)釋去張儀。是時屈原既疏,不復(fù)在位,使于齊,顧反,諫懷王曰:“何不殺張儀?”懷王悔,追張儀,不及。
【注釋】
明年:指楚懷王十八年(公元前311年,第二年)。靳尚:楚大夫。一說即上文的上官大夫。竟:副詞,終于,到底szzz。顧反:回來。反,通“返”。
【譯文】
第二年,秦國割漢中之地給楚國以求講和。楚王說:“我不愿得到土地,只希望得到張儀就甘心了。”張儀知道后,就說:“用一個張儀來抵當(dāng)漢中地方,我請求前往楚國。”到了楚國,他又趁機(jī)送厚禮給楚國當(dāng)權(quán)的臣子靳尚,讓他在懷王寵姬鄭袖面前說假話。懷王最終聽信鄭袖的話,又放走了張儀。這時屈原已被疏遠(yuǎn),不再在原來的職位上,出使到齊國,回來后,勸諫懷王說:“為什么不殺張儀?”懷王很后悔,派人追張儀,沒追上。
6.其后,諸侯共擊楚,大破之,殺其將唐眜。
7.時秦昭王與楚婚,欲與懷王會。懷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毋行。”懷王稚子子蘭勸王行:“奈何絕秦歡!”懷王卒行。入武關(guān),秦伏兵絕其后,因留懷王,以求割地。懷王怒,不聽。亡走趙,趙不內(nèi)。復(fù)之秦,竟死于秦而歸葬。
【注釋】
唐昧(mò):楚將。楚懷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01年),秦、齊、韓、魏攻楚,殺唐昧。秦昭王:秦惠王之子,公元前306年至前251年在位。毋:勿,不。稚子:幼子,小兒子。奈何:為什么。絕:拒絕。歡:友好往來。卒:最終,終于。武關(guān):秦國的南關(guān),在今陜西省商州市東。因:副詞,竟然。留:扣留、拘留。亡走:逃跑。亡,逃跑。內(nèi):同“納”,收留。之:到,往。竟死于秦:終于死在秦國。楚懷王在公元前299年(楚懷王三十年)入秦,公元前297年(楚頃襄王二年)逃亡到趙國而被拒絕,公元前296年(楚頃襄王三年)死在秦國。
【譯文】
此后各國諸侯聯(lián)合攻打楚國,大敗楚軍,殺了楚國將領(lǐng)唐眜。
這時秦昭王與楚國通婚,要求和懷王會晤。懷王想要去,屈原說:“秦國是虎狼一樣的國家,不可信任,不如不去?!睉淹醯男鹤幼犹m勸懷王前去,說:“為什么要斷絕與秦國的友好關(guān)系呢?”懷王終于前往。進(jìn)入武關(guān),秦國埋伏軍隊(duì)斷了他的后路,于是扣留懷王來強(qiáng)求楚國割讓土地。懷王很憤怒,不答應(yīng)。他逃往趙國,趙國不肯接納。又到秦國,最后死在秦國才回國安葬。
8.長子頃襄王立,以其弟子蘭為令尹。楚人既咎子蘭以勸懷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雖放流,眷顧楚國,系心懷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興國,而欲反復(fù)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終無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見懷王之終不悟也。
【注釋】
頃襄王:名熊橫,公元前298年至前262年在位,在位三十六年。。令尹:楚國的最高行政長官,相當(dāng)于宰相。咎(jiù)子蘭以勸懷王入秦而不反:即“以勸懷王入秦而不反咎子蘭”,狀語后置。以,因?yàn)椤>?,不滿,抱怨,責(zé)怪。既:副詞,很,極。嫉:憎恨。放流:放逐到遠(yuǎn)處。一說,放浪,指不擔(dān)任要職。眷顧:眷念,關(guān)心。顧,念。系心:惦記,掛念。系,懸掛。冀幸:希望,同義詞連用。一:全盤,徹底。存:關(guān)懷、愛護(hù)。致志:表達(dá)愿望。志,意愿。以此:據(jù)此。以,由,憑,根據(jù)。
【譯文】
懷王的長子頃襄王即位,任用他的弟弟子蘭為令尹。楚國人都怪罪子蘭勸懷王入秦而致其未能回來。屈原痛恨子蘭,雖然被流放,仍然眷戀楚國,掛念懷王,念念不忘想要返回朝廷。盼望國君能徹底悔悟,風(fēng)俗能完全改變。屈原思念君王,振興國家而想要使楚國回歸富強(qiáng)局面的意愿,在一篇作品中再三表達(dá)出來。然而終于無可奈何,所以不能夠返回朝廷。終于由此可以看出懷王終究沒有醒悟。
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然亡國破家相隨屬,而圣君治國累世而不見者,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蘭,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禍也。
【注釋】
人君:國君。無:無論,不論。莫:沒有誰。求忠以自為(wèi),舉賢以自佐:互文,要合譯。“求”與“舉”對應(yīng),同義。“為”與“佐”對應(yīng),同義。隨屬(zhǔ):連接,同義詞連用。治:動詞用如形容詞,治理得好的,太平的。累(lěi)世:歷代,多少世代以來。累,堆迭,積累。世,古代稱三十年為一世。所謂:所說的,所認(rèn)為的。以:由于。分(fèn):本分,職分。于:被。削:減少。亡:失去。身:自己。客死:死在異國他鄉(xiāng)。為:被。《易》:即《周易》,又稱《易經(jīng)》。這里引用的是《易經(jīng)·井卦》的爻(yáo)辭。渫(xiè謝):淘去泥污。這里以淘干凈的水比喻賢人。
【譯文】
國君無論愚笨或明智、賢明或昏庸,沒有不想求得忠臣來幫助自己,選拔賢才來輔助自己的。然而國破家亡的事接連出現(xiàn),而圣明君主、安定太平的國家卻多少世代也難以見到,這是因?yàn)?/span>他認(rèn)為是忠臣的人并不忠誠,認(rèn)為是賢臣的人并不賢明。懷王因?yàn)椴幻靼字页嫉穆毞?,所以在?nèi)被鄭袖所迷惑,在外被張儀所欺騙,疏遠(yuǎn)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蘭,軍隊(duì)遭到挫敗,土地被削割,失去了漢中一帶的六個郡,自己客死于秦國,被天下人所恥笑。這是不能知人善任的禍患啊。
9.令尹子蘭聞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頃襄王。頃襄王怒而遷之。
【注釋】
之;指“屈原既嫉之”一事。卒:竟然。短:詆毀、說壞話。遷:放逐。
【譯文】
令尹子蘭得知屈原怨恨他,非常憤怒,終于指使上官大夫在頃襄王面前詆毀屈原。頃襄王發(fā)怒,就放逐了屈原。
10.屈原至于江濱,被發(fā)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而至此?”屈原曰:“舉世皆濁而我獨(dú)清,眾人皆醉而我獨(dú)醒,是以見放。”漁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皆濁,何不隨其流而揚(yáng)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溫蠖乎?”乃作《懷沙》之賦。于是懷石,遂自投汨羅以死。
【注釋】
被(pī):通“披”。披發(fā),指頭發(fā)散亂,不梳不束。行吟澤畔:“行吟于澤畔”的省略。行吟,邊行走邊吟唱。澤畔,水邊。形容:形體容貌。枯槁:干枯,這里形容瘦削。父(fǔ):對老年男子的尊稱。三閭大夫:官名,戰(zhàn)國時楚國設(shè)置,其職責(zé)是管理王族三大姓(屈、景、昭)的事務(wù)。舉:全。見:表被動,被。圣人;這里泛指聰明賢哲的人。不凝滯于物:不被外界環(huán)境的牽制。凝滯。固執(zhí)不變的意思。于,被。物,外界環(huán)境。推移:變化。揚(yáng)其波:激起浪(使水流變混濁)。哺(bū埠):吃,食。糟:酒糟,酒渣。啜(chuò輟):喝。醨(lí離):薄酒,淡酒。懷瑾握瑜:保藏珍異,這里指保持高尚的節(jié)操志向。懷,抱著。瑾、瑜,都是美玉。自令:使自己。令,使。為:句末語氣詞,表反問。新:剛剛。沐:洗頭發(fā)。振:抖掉。誰:怎么。據(jù)《楚辭·漁父》,“誰”應(yīng)作“安”。從語意上來看,這里強(qiáng)調(diào)的是自己絕不能如此。身之察察:即“察察之身”,定語后置。察察,形容潔凈的樣子。汶(mén門)汶:渾濁的樣子。常:同“長”。乎:于。安:哪里,怎么。皓皓之白:比喻品德的高尚純潔。皓皓,皎潔的樣子。溫蠖(huò):塵垢。這里用如動詞,指玷污。《懷沙》:在今本《楚辭》中,是《九章》的一篇。令人多以為系屈原懷念長沙的詩。之:此。懷:抱。汨(mì密)羅:江名,在湖南東北部,流經(jīng)汨羅縣入洞庭湖。以:連詞,而,表結(jié)果。
【譯文】
屈原到了江邊,披散頭發(fā),在水邊一面走一面吟詠著。臉色憔悴,外貌像干枯的樹木一樣。有個漁翁看見他,問他說:“您不是三閭大夫嗎?為什么來到這兒?”屈原說:“整個世界都是污濁的,只有我一人清白;眾人都昏醉了,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漁翁說:“聰明通達(dá)的人,不被外物所拘束,而能夠隨著世道變化而變化。整個世界都污濁的,為什么不隨從世俗,與之同流?眾人都昏醉,為什么不吃眾人的酒糟,喝眾人的薄酒(與眾人同醉)?為什么要懷抱美玉一般高潔美好的志向節(jié)操,而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說:“我聽說,剛洗過頭的一定要彈去帽上的灰塵,剛洗過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塵土。作為一個人,又有誰愿意讓自己的清白,蒙受外物的玷污呢?我寧可投入江水,葬身于江魚腹中。又哪能拿自己高潔的品質(zhì),去蒙受世俗的塵垢呢?”于是他寫了《懷沙》賦。……于是抱著石頭,自投汨羅江而死。
11.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終莫敢直諫。其后楚日以削,數(shù)十年竟為秦所滅。自屈原沉汨羅后百有馀年,漢有賈生,為長沙王太傅。過湘水,投書以吊屈原。
【注釋】
宋玉:相傳為楚頃襄王時人,屈原的弟子,有《九辯》等作品傳世。唐勒、景差:約與宋玉同時,都是當(dāng)時的詞賦家。之徒:這一班人。辭:文辭,這里指文學(xué)。祖:效法,模仿。從容:委婉含蓄。“數(shù)十年”句:公元前223年秦滅楚。賈生:即賈誼(公元前200年前168年),洛陽(今河南洛陽東)人。西漢政論家、文學(xué)家。長沙王:指吳差,漢朝開國功臣吳芮的玄孫。太傅:君王的輔助官員。湘水:在今湖南省境內(nèi),流入洞庭湖。書:指賈誼所寫的《吊屈原賦》。
【譯文】
屈原死了以后,楚國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都愛好文學(xué),而以善作賦被人稱贊。但他們都效法屈原辭令委婉含蓄的一面,始終不敢直言進(jìn)諫。在這以后,楚國一天天削弱,幾十年后,終于被秦國滅掉。自從屈原自沉汨羅江后一百多年,漢代有個賈誼,擔(dān)任長沙王的太傅。路過湘水時,寫了文章來憑吊屈原。
12.太史公曰:“余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適長沙,過屈原所自沉淵,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為人。及見賈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諸侯,何國不容,而自令若是!讀《鵩鳥賦》,同死生,輕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注釋】
太史公:司馬遷自稱。后面的文字是司馬遷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評論、總結(jié)。《天問》、《招魂》、《哀郢》:都是屈原的作品?!墩谢辍芬徽f為宋玉所作?!栋й肥恰毒耪隆分械囊黄?。適:到某地去。;賈生吊之:指西漢政論家、文學(xué)家賈誼路過湘水,寫《吊屈原賦》憑吊屈原。彼其材:他那樣的才能。《鵩鳥賦》:賈誼的賦作,借與服鳥問答抒發(fā)自己憂憤不平的情感。同死生:將生死同等看待。去:指貶官放逐。就:指在朝任職。爽然自失:茫然若有所失。
【譯文】
太史公說:“我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為他的志向不能實(shí)現(xiàn)而哀憐。到長沙,經(jīng)過屈原自沉的地方,未嘗不流下眼淚,推想他的為人。等看到賈誼寫文章憑吊他,又奇怪屈原如果憑他的才能去游說諸侯,哪個國家不會容納,卻自己選擇了這樣的道路!讀了《服鳥賦》,看到他將生死等同看到,把離官去職或在朝任職看得輕,又茫然若有所失。”
五、理清思路
1.請問本文寫作順序是?
以屈原的活動時間為序,概括了屈原的人生經(jīng)歷。
屈原境遇:王甚任之(1);王怒而疏(2-7);遭讒放流(8);王怒而遷(9-10)
2.屈原被疏遠(yuǎn)的原因是什么?
小人的嫉妒、楚王的昏庸、屈原堅(jiān)守正道不同流合污。
3.第3段包括幾層?作者是怎樣對《離騷》進(jìn)行記敘和議論的?
第一層,從本段開頭至“可謂兼之矣”。第一句記敘屈原“憂愁幽思而作《離騷》”,以下幾句就“憂”“怨”展開議論,分析產(chǎn)生憂怨的原因,寄寓作者對屈原的深切同情。
第二層,從“上稱帝嚳”至“故死而不容”。前兩句概述《離騷》的主要內(nèi)容,以下幾句就其文、辭、志、行進(jìn)行評論,評價(jià)其藝術(shù)成就。
第三層,其余。贊揚(yáng)屈原的“泥而不滓”“與日月爭光”的高貴品質(zhì)。
4.屈原為什么作《離騷》?
不滿國君的昏庸和朝廷的黑暗,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
5.閱讀4—7段,概括內(nèi)容要點(diǎn)。
楚懷王三次被騙,終客死于秦。
(1)因張儀許商於之地六百里,與齊絕交。
(2)因張儀賄賂靳尚、鄭袖,放跑張儀。
(3)受秦昭王之邀,被扣留,客死于秦。
屈原被黜以后寫了楚懷王三次受騙其用意何在?
(1)揭露楚王的昏聵和用人不當(dāng)造成國家的衰敗。
(2)用楚國外交上的一系列失敗印證屈原外交上的遠(yuǎn)見卓識說明屈原被排斥給楚國造成的巨大影響。
(3)既呼應(yīng)前面《離騷》創(chuàng)作蓋自怨生,也為后面的議論抒情及對話作鋪墊。
6.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時,還塑造漁父這一形象。他具有怎樣的處世態(tài)度?為何要塑造這一形象?
漁父的處世態(tài)度:
明哲保身、隨遇而安、知天達(dá)命、與世推移的處世態(tài)度。
漁父在文中的作用:
對于塑造屈原,起到了對比、襯托的作用。
通過屈原和漁父的問與答,表現(xiàn)了兩種對立的人生態(tài)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六、探究情感
司馬遷為什么悲其“志”?
司馬遷對屈原傾注了無限的感情,他們的遭遇相似:一樣的懷才,正直,忠君愛國,有志向;一樣的受讒被疏,面臨生死抉擇。唯一不同的是屈原是以死明“志”,司馬遷是以生踐“志”。所以司馬遷是借寫屈原的身世在抒發(fā)自己的感憤。
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
【課后作業(yè)】
背誦全文。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