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斯德哥爾摩旅行時,我們有幸參觀了六月坡兒童主題博物館(Junibacken)。這家由斯塔凡·哥特塔姆創(chuàng)立的博物館位于瑞典斯德哥爾摩中部的動物園島上,它致力于瑞典兒童文學(xué)的推廣,著力展現(xiàn)瑞典著名童書作家——阿斯特麗德·林格倫以及瑞典其他兒童文學(xué)作家創(chuàng)作的人物和故事。緬甸翡翠
六月坡兒童主題博物館緊靠著海港,大老遠(yuǎn)就能看到一棵“長”滿了大香蕉的樹和供小朋友們拍照的卡通形象模板。老年林格倫的雕像坐落在花園中心,周圍有一圈長椅。她若有所思,手捧著書本,仿佛在等著小朋友們來,給他們講像《長襪子皮皮》一樣有趣的故事。
走進大門口,迎接我們的是一個車棚,整齊地擺放著孩子們的嬰兒車。嬰兒車的主人們正興沖沖地在家長的陪同下在博物館里享受童話世界呢!跟著一群活蹦亂跳的孩子來到室內(nèi)入口,各種充滿巧思的裝飾物映入眼簾。
我們從最左邊開始參觀。入口是供小孩子們玩耍的,精心布置著不同的場景,孩子們走幾步就能登上瓦房的屋頂,接近懸在屋頂?shù)囊话寻押趥?;面對著大屏幕的冰雪場景,坐在紅色木雪橇上左右搖擺;還可以鉆進黑幕的樹洞里,手腳并行地探索秘密花園……這個空間的墻紙都是由林格倫的一頁頁書稿和信件拼貼起來的,各個場景之間沒有任何阻隔,看起來十分和諧。
左邊的空間可以說是參觀者從真實世界走到林格倫創(chuàng)造的童話世界的過渡,安排得不密集,讓人有呼吸的空間。但一踏入中間的入口,好像一下子被吸入林格倫腦海中的奇幻世界,讓人眼花繚亂。你剛坐在街角享受一杯咖啡和牛角面包,轉(zhuǎn)眼就能看到旁邊的蛋糕店;你剛鉆進櫥窗欣賞五顏六色的甜品,旁邊的一座高塔立即呼喚著你;你會在接近公主的時候不小心踩到惡龍的尾巴,也會被旁邊珠寶店里拳頭大的鉆戒吸引住目光。
再走幾步就是一個精致的小木屋,廚房里有剛出爐的烤土豆和燒肉,廚具一應(yīng)俱全,好像這家人馬上就要回來。你路過三個人高的大猩猩,發(fā)現(xiàn)一個小男孩正在奮力爬上它的肩膀;你可以騎著自行車去小鎮(zhèn)上賣冰淇淋,也可以在角落種一棵葡萄樹,可以逃進鄰居的房間和自己獨處,也可以去叢林里拿起古董電話撥打熟悉的號碼……這個空間比之前那個房間面積更小,卻容納了更多的想象,從每個角度、每個方向都隨時能發(fā)現(xiàn)驚喜和細(xì)節(jié)。
在浸入式體驗林格倫筆下的一個個場景后,我們帶著這些絢爛的影子,順著走廊走到了“作者生平和作品簡介”區(qū)域,這里可能更像我們通常認(rèn)為的博物館的樣子。按說,作為林格倫主題的博物館,介紹其生平和作品本應(yīng)是重頭戲,但這部分只占了小小一間屋子中的幾面墻而已,甚至文字都很少,基本上是以圖畫的方式呈現(xiàn)。我猜想可能因為這座博物館的主要受眾是小孩子,所以采用代入感極強的方式讓參觀者走近這位作家。
沒走幾步,我們來到了“故事小火車”的入口,一節(jié)節(jié)車廂順著軌道緩緩出現(xiàn)在我們眼前。隨著嘎吱嘎吱的聲音,我們在黑暗中期待著進入《獅心兄弟》的立體書頁。車廂轉(zhuǎn)來轉(zhuǎn)去,我們一會兒在小鎮(zhèn)上空飛翔,一會兒又鉆進一個閣樓,進入小人國對著高大的老鼠和奶酪打招呼……
從小火車出來便來到了長襪子皮皮的小屋,一場演出即將在這里開始。幾分鐘后,舞臺暗了下來,飾演哥哥、妹妹的兩個小演員充滿活力地從旁邊的小草屋鉆出來。雖然我們對丹麥語一知半解,但讀過原作,也能從他們的表情和肢體語言中猜出劇情的發(fā)展。當(dāng)梳著朝天雙馬尾、臉蛋兒上布滿雀斑、穿一雙過膝長襪的女孩在聚光燈下出現(xiàn)時,觀眾席立即發(fā)出一陣稚嫩的“Pippi!Pippi!”的歡呼聲。就像林格倫書里寫的那樣:皮皮一會兒拿出望遠(yuǎn)鏡,一會兒拿起大掃帚,一會兒拿起航海的船舵,帶領(lǐng)這一對活在平凡世界的兄妹和坐在臺下的觀眾一起冒險。“and we played and played and played. It’s a wonder we did not play ourselves to death! ”(然后我們玩兒呀、玩兒呀、玩兒呀。我們就這么玩到死去也不奇怪?。?/p>
林格倫出生于瑞典的一個小鎮(zhèn),19歲移居首都斯德哥爾摩,1944年登上文壇。通過這座博物館,我對她有了更多的了解。
林格倫從小就在當(dāng)時閉塞的小鎮(zhèn)上特立獨行,她剪短發(fā),像長襪子皮皮一樣敢于不懼別人的眼光做自己。她青年時經(jīng)歷了未婚生子、骨肉分離,在貧窮和孤獨中為生活抗?fàn)?,有過自殺傾向,這些苦難恰恰成為她筆下充滿希望又帶有悲情色彩的童話的種子。這位為世界上無數(shù)讀者帶來最單純快樂的女性,挑戰(zhàn)女性刻板印象的先驅(qū)者,甚至在老年時還無意間影響著瑞典政壇的社會活動家,一直在嘗試與自己的苦難和傷疤和解,把最苦的毒藥釀成清甜的露水,滋潤他人的心田。
(作者 梁雨菲 系丹麥安徒生國際幼兒師范學(xué)院學(xué)員)
《中國教育報》2019年05月17日第4版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