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太陽病,桂枝證,醫(y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方四。(促,一作縱)
葛根(半斤)甘草(炙,二兩)黃芩(三兩)黃連(三兩)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減二升,內(nèi)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汪注:歷代所有的醫(yī)家注解都是錯的。他們的錯誤在于盲目崇拜仲景而不準確理解仲景。仲景并沒錯,只是附會式的解說不動腦筋。他們的錯誤在于不能解釋太陽病是用麻黃、桂枝等熱藥以散寒發(fā)汗,從而達到祛邪的原理,在這個條文中與葛根芩連都是清熱形成了矛盾。到底是要清熱還是要散寒?既然是太陽病,當然要散寒,可此條文中的治法卻是清熱。他們根本沒敢碰這個問題。
我認為,利不止,是寒氣下行且力量特別強大,這是誤用下藥的力量。脈促,是陽氣充足,雖然被誤下,但還有力量抗擊邪氣。喘、汗,也是陽氣充足的表現(xiàn)。這一條的陽氣充足,主要是胃陽之氣。說明胃氣已經(jīng)違背了胃主降的基本功能,頑強地向上逆行。
從葛根芩連湯的用藥來看,用此方的病人,必須具備三大特征,一是陽氣特別旺盛,二是胃津不足,三是胃氣不降,一般人是受不了這個方子的,因為大傷陽氣。
太陽病本來應該表汗以解邪氣,可是,病邪是在陽明,就不能再用表汗法了。
治療上,必須想辦法恢復胃氣的主降功能。恢復胃的主降功能,還是要下胃氣,所以芩、連為用。葛根重用四倍量,實屬罕見,目的在清熱、補胃津、且提住胃陽,同時協(xié)同炙甘草,與芩、連形成雙向調(diào)節(jié),使芩、連只發(fā)揮清熱的作用,不至于傷胃陽,達到清熱而不傷胃陽的目的。
這本來就是個陽明病的藥方,這個條目也應該是太陽病的變證,并不能當太陽病來看。
附:歷代醫(yī)家注解
金·成無己《注解傷寒論》
經(jīng)曰∶不宜下,而便攻之,內(nèi)虛熱入,協(xié)熱遂利。桂枝證者,邪在表也,而反下之,虛其腸胃,為熱所乘,遂利不止。邪在表則見陽脈,邪在里則見陰脈。下利脈微遲,邪在里也。促為陽盛,雖下利而脈促者,知表未解也。病有汗出而喘者,為自汗出而喘也,即邪氣外甚所致。喘而汗出者,為因喘而汗出也,即里熱氣逆所致,與葛根黃芩黃連湯,散表邪、除里熱。
清·吳謙《醫(yī)宗金鑒》
此承上條、又言協(xié)熱利之脈促者,以別其治也。太陽病桂枝證,宜以桂枝解肌,而醫(yī)反下之,利遂不止者,是誤下,遂協(xié)表熱陷入而利不止也。若表未解,而脈緩無力,即有下利而喘之里證,法當從桂枝人參湯以治利,或從桂枝加杏子厚樸湯,以治喘矣。今下利不止,脈促有力,汗出而喘,表雖未解,而不惡寒,是熱已陷陽明,即有桂枝之表,亦當從葛根黃芩黃連湯主治也。方中四倍葛根以為君,芩連甘草為之佐,其意專解陽明之肌表,兼清胃中之里熱,此清解中兼解表里法也。若脈沉遲,或脈微弱,則為里寒且虛,又當用理中湯加桂枝矣。于此可見上條之協(xié)熱利,利不止,心下痞,表里不解者,脈不微弱,必沉遲也。
協(xié)熱利二證,以脈之陰、陽分虛、實,主治固當矣。然不可不辨其下利之粘穢、鴨溏,小便或白或赤,脈之有力無力也。
方有執(zhí)曰:利與上條同。而上條用理中者,以痞,脈弱屬寒也。此用芩、連者,以喘汗、脈促屬熱也。
喻昌曰:太陽病,原無下法,當用桂枝解外,醫(yī)反下之,則邪熱之在太陽者,未傳陽明之表,已入陽明之里。所以其脈促急,其汗外越,其熱上奔則喘,下奔則泄。故舍桂枝而用葛根,以專主陽明之表,加芩、連以清里熱,則不治喘而喘止,不治利而利止。此又太陽、陽明兩解表里之變法也。
汪琥曰:誤下虛其腸胃,為熱所乘,遂利不止,此非腸胃真虛證,乃胃有邪熱,下通于腸而作泄也。脈促者,脈來數(shù)時一止復來也,此為陽獨盛之脈也。脈促見陽,知表未解,此表乃陽明經(jīng)病,非猶太陽桂枝之表證也。喘而汗出者,亦陽明胃府里熱氣逆所致,非太陽風邪氣壅之喘,亦非桂枝湯汗出之證也。故當解陽明表邪,清胃府里熱也。
清·柯琴《傷寒來蘇集》
桂枝癥上復冠太陽,見諸經(jīng)皆有桂枝癥,是桂枝不獨為太陽設矣,葛根豈獨為陽明藥乎?桂枝癥,脈本弱,誤下后而反促者,陽氣重故也。邪束于表,陽擾于內(nèi),故喘而汗出。利遂不止者,所謂暴注下迫,皆屬于熱,與脈弱而協(xié)熱下利不同。此微熱在表,而大熱入里,固非桂枝、芍藥所能和,厚樸、杏仁所宜加矣。故君葛根之輕清以解肌,佐連、芩之苦寒以清里,甘草之甘平以和中,喘自除而利自止,脈自舒而表自解,與補中逐邪之法迥別。上條脈癥是陽虛,此條脈癥是陽盛;上條表熱里寒,此條表里俱熱;上條表里俱虛,此條表里俱實。同一協(xié)熱利,同是表里不解,而寒熱虛實攻補不同。補中亦能解表,亦能除痞,寒中亦能解表,亦能止利,神化極矣。
劉渡舟《劉渡舟傷寒論講稿》
這一條論述里熱夾表邪下利的證治。太陽中風的桂枝湯證,由于醫(yī)生誤用下法,表邪內(nèi)陷入里,出現(xiàn)腹瀉不止的癥狀。醫(yī)反下之,是病在表不當下而下,故加了一個反字,這應當看作是病機轉(zhuǎn)折的一個條件,臨證不要拘泥。表邪入里出現(xiàn)利遂不止,是屬虛,屬實,屬寒,還是屬熱,應當憑脈辨證以作出診斷。脈促者,脈數(shù)而促迫,不是數(shù)而中止之促脈。脈數(shù)為里有熱,同時反映人體陽氣為盛。陽氣盛,有抗邪外達之勢,則表邪未能全部內(nèi)陷,所以說表未解也。既有表邪未解,又有里熱下利,可稱為里熱夾表邪而下利,或者叫協(xié)熱利。表邪束肺,里熱迫肺,肺氣不利,故喘。里熱逼迫津液外越,故汗出。表里皆熱,故發(fā)熱一證,自是意在言外,不用多說了。既然是熱利,那么大便粘穢、暴注下迫、下利肛熱等證則在所難免。治療應采用表里兩解的方法以解表清里,用葛根黃芩黃連湯。葛根黃芩黃連湯是《傷寒論》中以葛根為主藥的方劑之一,但是葛根用到半斤則是罕見的。葛根味辛性涼,既可解肌熱,又可清腸熱,還可升胃腸津氣。先煎葛根,是取其解肌清腸為主;黃芩、黃連苦寒專清里熱,堅陰以止利;甘草扶中護正,調(diào)補下利之虛,助正以祛邪。諸藥相伍,表解里清則下利止,咳喘平。從本方用藥可以看出,這個證是表邪少而里熱多,可以說僅有三分表證,七分都是里證。總結(jié)以上四條,葛根湯既可用于風寒在表,太陽經(jīng)輸不利,項背強幾幾之證,也可用于太陽、陽明合病,正氣抗邪于表而不能顧護于里,里氣不和,升降失常,下利嘔吐等證。葛根芩連湯則用于表里皆熱的協(xié)熱下利之證。以葛根為主藥的這兩個方子,在臨床上都很常用,療效也很好,應掌握其脈證。
胡希恕《胡希恕講傷寒論》
這個太陽病呀,本來是桂枝證,你看這個書,它提出個桂枝證,桂枝證是什么呢?桂枝湯證。所以這個書里頭呀,這一個方劑的應用,他有他一定的適用范圍。這就是某個方劑的適應證,就叫做某方劑之證,他簡言之,比如桂枝湯證就是桂枝湯的適應證。什么適應證?我們頭前講了,發(fā)熱、汗出、惡風、脈緩這類病就是應該用桂枝湯。這個太陽病呀,他本來是桂枝湯證,就是發(fā)熱、汗出,惡風這類的太陽病,那么治病的這個大夫呀,他不知用桂枝湯,而反用下法,給吃瀉藥,這錯了。一吃瀉藥呀,他里邊本來沒病,一吃瀉藥呀里邊就虛了,那么這個外邊這個外邪乘虛就進里頭去了,所以就發(fā)生“利遂不止”。這個外邪呀就是熱邪呀,古人管這個叫協(xié)熱利。協(xié)同下藥,這個熱協(xié)同下藥而做下利不止,這叫協(xié)熱利。那么他這個是誤治造成的了,由于誤治不但造成協(xié)熱利,利遂不止,同時呢這個表也沒解,所以這個脈促。脈促咱們講過了,這個寸脈浮,這個《金匱要略》上有,脈浮在前,其病在表呀。這個表證的時候,關以前的脈是要浮的。所以這個促脈呀,咱們上次講了,他又迫近于上又迫近于外,就是寸脈獨浮這么一種脈。那么現(xiàn)在這個脈促,這證明表還沒解。他誤治了,本來應該用桂枝湯汗以解之,這個大夫給吃瀉藥,一方面引邪入里而下利不止,另一方面表也未解,所以脈現(xiàn)促。“喘而汗出者”,這個表里俱熱呀,這個熱呀,凡是熱都往上,熱涌于上,所以他人要喘。這個汗出有兩個問題,一個是里頭熱也使他出汗,根本桂枝湯證就沒解,也是出汗。那么這要怎么治呢?用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我們方才說了,這個葛根這個藥呀有治下利的作用,同時你大量用也解表,解表解肌嘛,那么,這個由于里邊的熱,所以它用滋潤清涼的葛根這個藥來解表,葛根得大量用,你看他用了半斤,葛根和芩連為伍,黃芩黃連是苦味的收斂藥,它有治下利的作用,那么葛根配合這個黃芩黃連呢,一方面去熱,一方面治利。這個黃芩黃連咱們常用啊,治下利用苦寒藥只要是熱利就行,像白頭翁湯啊,這都是用苦寒。可是苦寒藥不全治下利,梔子就不行,所以黃連、黃芩、黃柏、秦皮、白頭翁這類的它都有收斂的作用,所以它能夠治下利。那么梔子,大黃更不行了,那也是苦寒的藥了,所以苦寒藥咱們也得分析。那么這個方子,它一方面用葛根,大量用解肌解表,一方面伍以黃芩黃連來治邪熱下利,那么這甘草呢,咱們常說它是調(diào)百味,其實它也起作用,它治急迫,你們看看這個癥急迫不,“下利不止,喘而汗出”,都有急迫的癥狀,這個病現(xiàn)急迫之情,這個時候都用甘草,急迫啊。所以這個方劑,表不解,里有熱,下利不止,它這個有里熱,是熱它往上,所以它反而汗出。那么這個方劑,也很好理解,它以葛根為主藥,葛根伍以甘草,它是解肌、解表;伍以黃芩、黃連而治邪熱下利。那么葛根也要先煮,但是不用去沫子。麻黃去沫子是因為麻黃這味藥這個沫子啊,有點副作用,上面這個沫子,使人頭暈,所以用麻黃的時候要去沫子。葛根這個藥呢,溶解于水的時間比較久一點,所以它先煮。這個方劑在一般治痢疾的時候,要有表證不可以用葛根湯,這種下利有用葛根芩連加甘草的機會,尤其是小兒痢疾的時候用這個方子的機會挺多。這葛根用少了,它不起解表作用的。
倪海廈注
原本有桂枝表證,被醫(yī)生攻下,或不小心吃壞肚子造成下利,結(jié)果利下不止,脈促,喘而汗出者,表末解也,也就是病人被攻下,血都往下跑,血往下力量很強,脈會跳得很快稍微停一下,這時葛根湯沒用,要用「葛根黃芩黃連湯」,有表證,誤下,造成表邪,就是表面的病毒滲透到汗腺里,進入腸子,血往下走,病毒跟著下來,像阿米巴痢疾,可以用「葛根黃芩黃連湯」。黃芩、黃連是非常寒涼的藥,所以它能去熱,熱就是炎,所以也是消炎的藥,黃芩黃連不僅可以內(nèi)服,還可以外敷,如果皮膚破,可用黃芩黃連。如果化膿,可以加去濕的藥,黃芩殺菌的力量很強,阿米巴痢疾的時候,大腸的壁都破洞了,下利都是血,下利久了人會脫水,所以用葛根升水,用炙甘草,把腸子的津液補足,用黃芩、黃連解毒,黃芩、黃連等量,小兒之痢疾熾熱難用下劑之證多效。表邪未陷者,重于解表,已陷而成為里熱者,重于清里,本來是桂枝湯證,結(jié)果下利,這時候要重于清里,改成「葛芩連湯」,虛寒者為脈微無力,實熱者為脈數(shù)有力,為什么摸到脈數(shù)?就是里面有東西堵到了,發(fā)炎了,病人會發(fā)燒。虛寒者舌苔淡白,實熱者為舌紅苔黃,實熱者為舌苔黃的,黃的再進就紅,再進就黑了,就是壯熱了。虛寒者為下利不熱,色黃淡,實熱者下利熱灼,色黃赤而臭熱,肛門沒有灼熱的感覺,就是不熱,實熱的大便很臭,而且肛門有灼熱的感覺。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