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如其人也好,人如其文也好,文和人是有關(guān)系的,布封說過一句名言:風(fēng)格即人。我們可以進一步說:作品的形式是作者人格的外化?!表炂湓姡x其書,不知其人,可乎?
1. 李白 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兩歲的兒子口齒不清的叨咕著“窗前明月光”;八歲的外甥緊鎖眉頭反復(fù)“朝如青絲暮如雪”,愁的也快“青絲暮如雪”了;二十二歲的表弟,嘻皮笑臉的對心儀的女孩“云想衣裳花想容”;四十歲的老公,一邊寫半年報、一邊哀嘆“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這會兒,六十來歲的老爹獨自一人在老家的老屋里 “舉杯邀明月”。從幼年的啟蒙開始,李白這個名字就是大多數(shù)中國人繞不開的存在。一直到老,每個階段讀李白,總會有不一樣的感悟。想象中的李白,是真的“謫仙”。一身灰白長衫、面帶風(fēng)塵仗劍天涯,又或者在輝煌的歌肆酒坊中放歌豪飲,再或者御前殿上嘻笑脫靴。
李白這一生,從個人生活上看,算是相當(dāng)瀟灑,但風(fēng)光背后,無處施展抱負(fù)苦悶伴隨一生。李白生于盛唐商賈之家,妥妥的富二代,當(dāng)然,有多富不好說,但一定跟窮掛不上鉤。二十歲上下,就開始在朝廷的士大夫中顯名。二十七歲時,來到安陸,李白結(jié)識了退休宰相許圉師,并娶了他的孫女。其后,李白一直不停游歷、廣交朋友。四十二歲,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長安,任翰林供奉。翰林原本是古代最精英的知識分子,是皇帝的智囊團,兼具官方和文化地位,但李白那會兒不是。唐玄宗大概是把“翰林供奉”當(dāng)成了好聽又省錢的名頭,甚至是稍微有點名氣的民間藝人都會被封,李白的“翰林供奉”恰恰是這大撒把中的一個。李白是真的希望有機會施展政治抱負(fù),但這樣一個連科舉入場券都拿不到的商賈出身之人又哪來的舞臺呢?盛世中享受奢華安逸的唐玄宗壓根沒想過把李白當(dāng)成“臣”,李白就只是私屬于唐玄宗的文藝工作者。和楊貴妃賞花的時候,叫李白填首詞助助興;無聊了,找李白來寫個詩解解悶。而唐玄宗容忍楊國忠(一說是楊貴妃)磨墨、高力士脫靴這樣放肆的場景,也大抵出于養(yǎng)寵物的心理,一笑而過。這樣的日子仙人哪能忍受?一年多后,忘年知己賀知章告老還鄉(xiāng),李白失去最后的精神依靠,辭職不干,又回復(fù)了四處游歷的日子。也大概就是這個時間,李白遇到了高適。
2.高適 蹇躓蹉跎竟不成,年過四十尚躬耕
在大部分普通人心目中,高適名聲不顯,遠(yuǎn)不能和李白相比。但作為杰出的邊塞詩人,高適也在唐代詩壇占有重要的一席。除了詩人,比之李白,高適還多了從政、從軍的身份。比較起來,這兩位相識于40+中年時代的詩人有著天壤之別。出身上看,李白自小家境優(yōu)渥、青年以后又先后娶了兩任退休宰相的孫女,豐厚的家底足以支撐他放飛自我,真正的硬傷在于商賈的出身。高適則是根正苗紅,祖父高侃是唐初名將,家族自北朝起就是山東望族,但到高適時已全然沒落至貧寒,家族復(fù)興的擔(dān)子重重的壓在了高適肩上。“有唐已來,詩人之達者,唯適而已。”《舊唐書》評價。確實,放眼整個大唐,在那一群星光熠熠的詩人中封侯的只有高適。但這功名,是高適磋砣大半生才得來的。高適“二十解書劍,西游長安城”,本以為能得到朝廷任用,哪料“布衣不得干明主”,只能從哪兒來再回哪兒去,又趕上父親故去,連間房都沒留下,家鄉(xiāng)再容身之所。高適在《別董大》中道盡潦倒。六翮飄飖私自憐,一離京洛十余年。
丈夫貧賤應(yīng)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
3.相識 莫道前路無知己
公元744年,40+的李白、高適和30+的杜甫在洛陽相會;兩年后,奇妙的緣分又讓三人在齊魯相會。后人眼里,彼時李白和杜甫的相遇更具有歷史意義,聞一多評價“他們的相遇,是中國文學(xué)史上最激動人心的時刻,也許只有老子與孔子的相遇能與之媲美,仿佛太陽與月亮的相碰?!倍哌m是被忽略的那一個。我們無從想像當(dāng)時三位詩名赫赫、性格迥異的詩人湊到一起會擦出怎樣的火花,但可以想見的是,那一定是富有才情的靈魂碰撞。正熱映的電影《長安三萬里》,正是以高適的視角從他和李白的相識為我們展開大唐群星閃耀的時代畫卷。長安,是他們共同的夢想;三萬里,是夢想和現(xiàn)實的距離。
4.夢想VS現(xiàn)實,“謫仙人”VS“世間人”
終其一生,李白都是活在云端、在夢里,只有詩名傳世。有人評說,李白的才華都在詩上,空有抱負(fù),并沒有政治能力。翰林供奉,是李白政治地位的高光時刻,卻也只是空有其名、沒有實現(xiàn)一絲一毫的政治抱負(fù)。高適卻是真正的世俗人,奮斗大半生,終于大器晚成。齊魯一別后,兩人再未相見。安史之亂,造成了唐代的歷史轉(zhuǎn)折,也將兩人推向不同的陣營,命運之舟載著兩人分赴各自的終點。近五十歲,高適終于得到機會成為一名小小的官吏——封丘縣尉(大致相當(dāng)于縣里的公安局長);五十三歲迎來翻盤時刻,進入河西節(jié)度使哥舒翰的幕府,從此開始快速升遷。再后來就是安史之亂,李白所在的永王李璘陣營和高適所在的李亨(后來成為唐肅宗)陣營的對決。高適當(dāng)上了揚州大都督府長史兼淮南節(jié)度使,主要任務(wù)就是對付永王;而此時的李白,正是永王幕府一個小小的幕僚。這場對決,以永王兵敗被殺告終。至此,兩位昔日好友,一個成了高高在上的封壃大吏,一個成了惶惶不可終日的階下囚。在獄中,李白托一位張姓秀才給高適寫了首詩,“但灑一行淚,臨歧竟何云”,這樣隱晦而卑微的請求高適。?高公鎮(zhèn)淮海,談笑卻妖氛。
采爾幕中畫,戡難光殊勛。
我無燕霜感,玉石俱燒焚。
但灑一行淚,臨歧竟何云。?
《長安三萬里》中描述,高適托郭子儀救出了李白。但據(jù)考證,相救的只有感念李白曾經(jīng)救命之恩的郭子儀,沒有史料顯示高適曾經(jīng)出手。相反,從后來看,高適的詩集中壓根就沒有出現(xiàn)李白的名字,凡出現(xiàn)李白、杜甫的地方都以“群公”替代。逃出牢獄的李白又經(jīng)歷了流放和遇赦放還兩次波折。最后逃出生天的李白寫下了千古名句: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那次大亂之后,李白和高適就像兩條平行線,再無交集。762年,李白卒于當(dāng)涂,終年62歲,頂著謀反的污名。同年,唐肅宗死、唐代宗即位,為永王平反,但李白再也聽不到,他已乘風(fēng)而去、翱游云間。三年后,765年,高適去世。兩人曾經(jīng)的緣分、恩怨都隨風(fēng)而去。
5.“詩”人已乘黃鶴去
李白:“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fù)來。”高適:“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span>杜甫:“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王之渙:“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fēng)不度玉門關(guān)?!?/span>每一句吟唱,我們都能感受到那個時代特有的韻律、感受到詩人獨有的情懷、感受到文字的美和力量。《長安三萬里》中,老年高適說:“只要詩在、書在、長安就會在?!?/span>電影導(dǎo)演謝君偉這樣看,“書是一種媒介,書承載著詩,詩以漢字的形式被記載,精神也就永遠(yuǎn)流傳了下來。我覺得這種精神可以跨越時間、跨越空間,讓一代代人都能夠看見并保持這種精神”。現(xiàn)在,我們每天被嘈雜的聲音包圍——來自內(nèi)心的、來自外界的,所思、所見、所感都沉到了土里,只見六便士、再不見月亮。就算有靈感沖動,大概也只發(fā)得出“大海啊,真踏馬大”這樣的嚎叫。是時候了,讓我們自己、我們的孩子,再來聆聽來自千年前的華麗樂章?!澳阈闹械囊粓F錦簇,終有脫口而出的一天?!?/span>
6.馬未都:帶我們領(lǐng)略大唐風(fēng)采
著名文化學(xué)者,作家,觀復(fù)博物館創(chuàng)辦人。文學(xué)編輯出身,相繼發(fā)表蘇童、王朔、劉震云、余華、莫言等作家經(jīng)典力作。近二十年筆耕不輟,助力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播,《醉文明》《國寶100》《觀復(fù)嘟嘟》《馬未都說收藏》等圖書發(fā)行量超300萬冊。在馬未都眼里,唐詩宋詞是中國古代文學(xué)的巔峰,也是當(dāng)代文學(xué)的巔峰。2020年,65歲的馬未都在他創(chuàng)辦的觀復(fù)博物館閉關(guān)寫作。
不同于一般的唐詩匯編,只是解釋詩的字面含義,《馬未都講透唐詩》用講故事的方式,融合豐富的歷史人文知識、真實透徹的感悟,直播式呈現(xiàn)大唐時代特色和詩人命運。
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孟浩然、李商隱等68位詩人躍然紙上,一個個變得真實鮮活、有血有肉。翻開書本,一讀就上癮,不知不覺吃透唐詩精髓,汲取古人智慧,一生受用無窮。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