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麻性味甘,平,有平肝息風的功能,常用于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等癥。天麻是地道藥材。在古代,天麻在醫(yī)療保健中已被廣泛應用。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記載,天麻有“主殺鬼精物、蠱毒惡氣,久服益氣力、長陰肥健、輕身增年”的奇效;
《名醫(yī)別錄》記載,天麻能“消痛腫,下支滿,寒疝下血”;
《日華子本草》記載,天麻能“助陽氣補五勞七傷,通血脈,開竅”;
《開寶本草》記載,天麻能“主諸風濕痹,四肢拘攣,小兒風癇、驚氣,利腰膝,強筋骨”;
《本草綱目》記載,“天麻,乃肝經(jīng)氣分之藥”。
《素問》云:諸風掉眩,皆屬于木。故天麻入厥陰之經(jīng)而治諸病。按羅天益云:眼黑頭眩,虛風內(nèi)作,非天麻不能治。天麻乃定風草,故為治風之神藥“;
《小兒藥證直訣》、《圣濟總錄》、《普濟方》、《外科正宗》、《蘭臺軌范》等記載,天麻分別配伍相關藥物,可治療急驚風發(fā)熱、痙攣抽搐、偏正頭痛、筋骨疼痛、風濕腳氣、早衰白發(fā)、眩暈、肢體麻木、手足不遂、肝虛頭痛、中風偏癱、破傷風等癥。此外,還用于保健。
《本草衍義》記載,“天麻,用根須別藥相佐使,然后見其功。仍須加用之。人或蜜漬為果,或蒸煮食,用天麻者,深思之則得矣”。清光緒年間,慈禧太后患面風,用天麻配伍其它祛風活絡藥,研末酒調,熱熨患部;光緒頭痛眩暈,也常用天麻配伍相關藥物煎水洗頭。
唐代《新修本草》和宋代蘇頌《圖經(jīng)本草》中也有記栽,明代杰出的醫(y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對歷代書籍中關于天麻功效的論述作了總結歸納:久服益氣、肥健、增年、消臃腫、下肢滿、寒疝下血;主治:偏頭痛、中風手足不遂、筋骨疼痛、行步艱難、腰膝沉重、婦人風痹、皮膚不仁、小兒風痰搐搦、急慢驚風等……。
現(xiàn)代有關文現(xiàn)記述的天麻藥用功效更為廣泛:能益氣、定驚、養(yǎng)肝、止暈、祛風濕、強筋骨。主治:高血壓、風濕腰痛、眼歪斜、四肢痙亂、肢體麻木、眩暈頭痛、小兒驚厥等。
在現(xiàn)代,天麻在醫(yī)療保健中的應用更為廣泛。
《中國藥典》記載,天麻有“具平肝熄風、祛風定驚的功效,用于頭暈目眩,肢體麻木,小兒驚風,癲癇,高血壓,耳源性眩暈”。
《全國中草藥匯編》記載,天麻“主治高血壓、眩暈、頭痛、口眼歪斜、肢體麻木、小兒驚厥等癥”。
一些名醫(yī)把天麻的作用歸結為“三抗、三鎮(zhèn)、一補”,即抗癲癇、抗驚厥、抗風濕,鎮(zhèn)靜、鎮(zhèn)痙、鎮(zhèn)痛,補虛。近年來,對天麻的醫(yī)療保健作用不斷有新發(fā)現(xiàn)。將天麻用于高空飛行人員,作為腦保健藥物,可增強視神經(jīng)的分辨能力;日本用天麻治療老年性癡呆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