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考核內(nèi)容,積極培養(yǎng)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發(fā)揮高考命題的育人功能和積極導(dǎo)向作用。比如,在語文中增加古代文化知識的內(nèi)容。
——教育部《關(guān)于2017年普通高考考試大綱修訂內(nèi)容的通知》
一、注重積累,準確識記
1.下列關(guān)于古代文化知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朔漠”,指北方的沙漠地區(qū)。如杜甫《詠懷古跡·其三》:“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span>
B.“公車”,漢代官署名。因漢代曾用公家車馬接送應(yīng)舉的人,后便以“公車”泛指入京應(yīng)試的舉人。
C.“科舉”,指歷代封建王朝通過分科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起源于明代。
D.“書院”,唐宋至明清出現(xiàn)的一種獨立的教育機構(gòu),是私人或官吏所設(shè)的聚徒講授、研究學問的場所。如岳麓書院、東林書院等。
答案 C
解析 “科舉”起源于隋朝。
2.下列關(guān)于古代文化知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重陽”,我國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兑捉?jīng)》將“九”定為陽數(shù),兩九相重,故農(nóng)歷九月初九為“重陽”。舊時這一天有登高望遠、賞菊賦詩、喝菊花酒、插茱萸等習俗。
B.“拱”,兩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恭敬。如《論語·微子》:“子路拱而立?!?/span>
C.“晦”,指陰歷每月的三十日,這是古代特定稱謂紀日法中的一類,此類紀日法還有朔、望、既望等。
D.“黥”,古代的一種刑罰,即墨刑,是古代五刑之一。即用刀刻犯人額頰等處,再涂上墨,作為懲罰的標記。
答案 C
解析 “晦”應(yīng)指陰歷每月的最后一天。
3.下列關(guān)于古代文化知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社日”,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分春秋兩次,一般在立春、立秋后的第五個戊日。
B.“笞刑”,古代的一種刑罰,是一種用小荊條或小竹板抽打臀、腿、背的刑罰,隋代定為五刑之一。
C.古代的紀時法比較特殊,如平旦、晡時、黃昏、人定等。按時間先后來說,“人定”在“黃昏”之前。
D.“中國”,古代指我國中原地區(qū)或在中原地區(qū)華夏族建立的政權(quán)。
答案 C
解析 “人定”在“黃昏”后。
4.下列關(guān)于古代文化知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海內(nèi)”,古代傳說我國疆土四面環(huán)海,故稱國境之內(nèi)為海內(nèi)。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B.“六合”,指天地四方。如《過秦論》“履至尊而制六合”中的“六合”就是這個意思。
C.“童試”,即童生試,是明、清兩代參加科考的資格考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
D.“山東”,指泰山以東的地區(qū)。如《鴻門宴》“沛公居山東時,貪于財貨,好美姬”中的“山東”指的就是這個地區(qū)。
答案 D
解析 “山東”指的是崤山以東。
5.下列關(guān)于古代文化知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古代有很多地方都有別稱,如南京又稱建康、金陵、白下、石頭城、京口等。
B.“錙銖”,古代重量單位,一錙等于六銖,后用來比喻極細微的數(shù)量。
C.“關(guān)中”,指函谷關(guān)以西,秦故地。如《過秦論》“自以為關(guān)中之固”中的“關(guān)中”指的就是這里。
D.“六部”,隋唐至清,中央行政機構(gòu)分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這些部門各司其職,如禮部管理全國學校事務(wù)、科舉考試及藩屬和外國之往來事。
答案 A
解析 “京口”是鎮(zhèn)江的別稱。
6.下列關(guān)于古代文化知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戶部”,中國古代官署名。明清時,戶部掌管田地、戶籍、賦稅、俸餉及一切財政事宜,長官為戶部尚書,副職為左、右侍郎。
B.“教授”,職官名,宋、元以后府、州、縣學的學官,掌管學校的考核、測驗等職務(wù)。
C.“嫡母”,是封建家庭中子女對親生母親的稱呼。在古代,嫡妻所生子女稱作嫡出,而姬妾所生子女稱作庶出。
D.“登極”,本指登上屋頂,后指皇帝即位。古代還有很多類似的詞語,生動形象地形容皇帝即位,如:踐極、南面、榮登大寶等。
答案 C
解析 “嫡母”是妾生的子女對父親的正妻的稱呼。
精要點撥
1.明確范圍,知曉途徑
據(jù)目前較權(quán)威的說法,它應(yīng)包括人的稱謂、古代職官、天文歷法、古代地理、科舉制度、風俗禮儀、飲食器用、音樂文娛、文史典籍、目錄辭書、古代數(shù)量詞、古代計時單位、古代少數(shù)民族稱謂、文化現(xiàn)象等。合起來總共主要有四大類(按照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5的說法):天文地理、紀年紀時、姓名字號、禮儀制度。
(1)教材內(nèi)容及注釋。這是最主要的途徑,也是考試取材的主要途徑。如《過秦論》中的地理方面的知識、《滕王閣序》關(guān)于官職方面的知識。
(2)人教版必修5“梳理探究”中的《古代文化常識》。
(3)平時做課外文言文中涉及的文化知識。
2.分類積累,準確識記
古代文化知識面廣量大,積累起來十分困難,這時特別需要分類歸納整理,如按照姓名稱謂、官職科舉、天文地理、宗法禮俗、歷法刑法等類別歸類,使內(nèi)容繁多的文化知識形成條理清晰、層次清楚的知識“網(wǎng)絡(luò)”,甚至可以采用表格分類記憶法。
二、了解試題特點,講究解答方法
1.下列關(guān)于古代文化知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進士是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及第指科舉考試應(yīng)試中選。科舉殿試時錄取分為三甲,分別賜“進士及第”“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的稱號。一部分文人是進士出身,如王維;但仍有很多不是,比如李白、杜甫。
B.大理寺,官署名,掌刑獄案件審理。北齊為大理寺,歷代因之,明清時期與刑部、都察院并稱為“三法司”。狄仁杰就曾在此任職。
C.服除,指守喪期滿。古制規(guī)定父母、祖父母甚至兄弟姊妹去世,均要守喪,是為丁憂,時間視親疏而定;丁憂期間不能為官,已為官者則需停職守制。
D.擢,提升官職,其他如“除”“拔”“拜”也指官職的提升,“改”“徙”“知”等都可以表示官職的變動,而“出”特指離京外調(diào),“入”則指入京為官。
答案 D
解析 “除”“拜”不用來表示官職升遷,只是指任命官職。
2.下列關(guān)于古代文化知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嗣位”“即位”,特指皇帝登上皇位,表示此意思的詞還有登基、禪位、踐祚等等。
B.古代常用紀年法有干支紀年法(十天干與十二地支兩字相配,60年周而復(fù)始)、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法、年號紀年法、年號干支兼用法、生肖紀年法等。如“正統(tǒng)二年”中的“正統(tǒng)”是年號,這里采用的是年號紀年法。
C.“進士”,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朝廷最后一級考試者。古代科舉考試按照等級次序先后分為院試、鄉(xiāng)試、會試、殿試。
D.“謚號”“廟號”,唐朝以前對歿世的皇帝一般簡稱謚號,如漢武帝、隋煬帝;唐朝以后,由于謚號的文字加長,則改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答案 A
解析 禪位:君王將帝位禪讓給賢人或讓位。不是皇帝登臨皇位。
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題目。
唐順之,字應(yīng)德,武進人。祖貴,戶科給事中。父寶,永州知府。順之生有異稟。稍長,博貫群籍。年三十二,舉嘉靖八年會試第一,改庶吉士。座主張璁疾翰林,出諸吉士為他曹,獨欲留順之。固辭,乃調(diào)兵部主事。引疾歸。久之,除吏部。
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嘉靖”是明世宗朱厚熜的年號,明朝使用這個年號共45年,是明朝使用第二長的年號(最長的是萬歷)。
B.“會試”是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的中央考試。應(yīng)考者為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jiān)監(jiān)生,錄取者稱為“進士”,第一名稱為“會元”。
C.“翰林”是我國古代官名。它的由來可以一直追溯到唐朝。唐玄宗時,從文學侍從中選拔優(yōu)秀人才,充任翰林學士,專掌內(nèi)命由皇帝直接發(fā)出的極端機密的文件,如任免宰相、宣布討伐令等。
D.“兵部主事”指兵部職方司,全稱“職方清吏司”,是明清兵部四司之一。掌理各省之輿圖(地圖)、武職官之敘功、核過、賞罰、撫恤及軍旅之檢閱、考驗等事。至清朝時,兼掌關(guān)禁、海禁。
答案 B
解析 錄取者稱為“貢士”。
參考譯文
唐順之,字應(yīng)德,武進人。(唐順之的)祖父唐貴,曾任戶科給事中。(唐順之的)父親唐寶,做過永州知府。唐順之頗有天賦。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博覽了眾多的文獻典籍。在三十二歲時,他參加了嘉靖八年的會試,榮登榜首,(以進士資格入翰林院)任庶吉士。曾為會試主考官的張璁與翰林學士們過不去,將諸位翰林學士調(diào)任其他部門,只想留唐順之繼續(xù)供職于翰林院。唐順之堅決地辭卻這一特別恩惠,于是調(diào)任兵部主事。(為此唐順之)稱病歸家休養(yǎng)。過了一段時間,唐順之被任命為吏部官員。
4.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題目。
何攀,字惠興,蜀郡郫人也。仕州為主簿。刺史皇甫晏為牙門張弘所害,誣以大逆。時攀適丁母喪,遂詣梁州拜表,證晏不反。故晏冤理得申。王濬為益州,辟為別駕。濬謀伐吳,遣攀奉表詣臺,口陳事機,詔再引見,乃令張華與攀籌量進時討之宜。濬兼遣攀過羊祜,面陳伐吳之策。攀善于將命,帝善之,詔攀參濬軍事。及孫皓降于濬,而王渾恚于后機,欲攻濬。攀勸濬送皓與渾,由是事解。
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牙門”與“牙旗”一樣,源起都有古人借猛獸利牙的圖案彰顯榮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喪”是指遭逢母親喪事。舊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喪,謂之“丁憂”。
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與“察茂才”“舉孝廉”一樣,是自上而下選拔官吏的制度。
D.“詔”,告知之意,多用于上對下。先秦時代上級給下級的命令文告稱詔。秦漢以后,專指帝王的文書命令。
答案 C
解析 “察茂才”“舉孝廉”與“征”“辟”不一樣,是自下而上選拔官吏的制度。
參考譯文
何攀,字惠興,是蜀郡郫縣人。在州任主簿。刺史皇甫晏被牙門張弘殺害,誣陷他謀反。當時適逢何攀正在為母親守喪,于是(毅然)到梁州上奏章,證明皇甫晏沒有謀反。所以皇甫晏的冤情得以申雪。王濬為益州刺史,征召他擔任別駕之職。王濬謀劃討伐吳國,派遣何攀帶著奏章到中央,口述計謀,詔令第二次接見,于是命令張華與何攀籌劃討伐事宜。王濬還派何攀拜訪羊祜,當面陳述討伐吳國的策略。何攀善于傳命,皇帝愛惜他,讓他參與王濬軍事。等到孫皓向王濬投降,王渾卻因為晚到一步而生氣,想要攻打王濬。何攀勸王濬把孫皓送給王渾,由此矛盾化解。
精要點撥
1.了解試題特點
(1)隨文命題,所考文化知識是附著在文中專用實詞上的,實際上就是考查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只不過這個實詞是專用的,含義是指向文化內(nèi)涵的。
(2)難度不大,以識記為主。
(3)選擇題型,“三正一負”,即使是負項(不正確的一項),也是大部分正確,只是個別詞語有誤。因此,設(shè)誤點極其細小。
2.掌握解答方法
(1)細心閱讀,不放過任何一個詞語。尤其關(guān)注詞語中有關(guān)人、時、職(職務(wù)、職責范圍)、名(名稱)等相關(guān)因素,這是命題者設(shè)誤的常見點。如2016年全國乙、丙兩卷都是在“職”上設(shè)誤,乙卷關(guān)于“有司”的解釋,實際上是擴大了“有司”的職務(wù)范圍;丙卷對“禮部”的解釋,也擴大了職責范圍,把本屬戶部的“土地、戶籍”職責放在了禮部中。
(2)結(jié)合文本,合理推斷
部分選項的設(shè)定與原文及相關(guān)背景有一定的邏輯關(guān)系,答題時可結(jié)合相關(guān)信息進行推斷。如某選項中有“刺史,古代官名,自唐設(shè)立”的說法,而選自《南史》的閱讀文本中有“(崔祖思)年十八,為都昌令,隨州刺史垣護之入堯廟”的句子,可見“刺史”這一官職最晚也應(yīng)出現(xiàn)在南朝,在唐朝之前,所以選項中“自唐設(shè)立”的說法顯然是錯誤的。
(3)同做其他選擇題一樣,用好排除法和認定法。
對點精煉
1.下列對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貞元,年號。年號是我國從漢朝初年開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號。
B.明經(jīng),漢朝出現(xiàn)的選舉官員的科目,始于漢武帝時期,至宋神宗時期廢除。被推舉者須明習經(jīng)學,故以“明經(jīng)”為名。
C.謚號是朝廷對死去的帝王、大臣、貴族(包括其他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跡進行評定后,給予或褒或貶或同情的稱號。
D.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鄉(xiāng)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請求退職,回老家安度晚年。這是古代官員請求退休的委婉說法。
答案 C
解析 朝廷不會給平民封謚號。
2.下列對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諸生:明、清兩代稱考取秀才入學的生員為諸生。
B.鄉(xiāng)試:明、清兩代在省城舉行每年一次的考試,考中的稱舉人。
C.進士:明清時稱殿試考取的人,前三名賜“進士及第”稱號。
D.世祖章皇帝:“世祖”是皇帝的廟號,“章”是謚號。
答案 B
解析 鄉(xiāng)試:明、清兩代在省城舉行每三年一次的考試,考中的稱舉人。
3.下列對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謁廟,指古時帝后等外出或遇有大事,例須謁告于祖廟。廟指供奉祖先的房屋,如太廟。
B.稽首,是古代漢族的一種跪拜禮?;着c頓首、空首不同,一般說來,稽首是臣拜君之拜,頓首是國君回禮臣下之拜,空首是地位相等者互相之拜。
C.太守,又稱郡守,中國古代的一種地方官職,一般是掌管地方郡一級行政區(qū)的地方行政官。
D.檄,是古代寫在木簡上的官方文書,是官府用于曉諭、征召、聲討等的文書,特指聲討敵人或叛逆的文書。
答案 B
解析 應(yīng)為“頓首是地位相等者互相之拜,空首是國君回禮臣下之拜”。
4.下列對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古代男子18歲時舉行加冠禮,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體猶未壯,還比較年少,故稱“弱冠”,20歲才為成年。
B.“進士及第”指科舉時代經(jīng)考試合格后錄取成為進士,科舉殿試時的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即狀元、榜眼、探花。
C.郊祭,猶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禮儀中的主要部分,祭祀對象分為三類:天神、地祇、人鬼。
D.古人對死的稱謂等級森嚴,“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端问贰ず蠲蓚鳌分泻蠲蓪俅蠓颍仕罏椤白洹?。
答案 A
解析 古代男子20歲成年,行加冠禮,又稱“弱冠”,而非18歲。
5.下列對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山東,地理區(qū)域名,最早始于戰(zhàn)國時期,當時稱崤山以東的地區(qū)為“山東”。
B.萬世,萬代,諱指國君死;諱稱死,還有崩、薨、卒、不祿等。
C.睚眥,發(fā)怒時瞪眼睛;像被人瞪了一眼那樣極小的仇恨也一定要報復(fù),形容心胸極其狹窄。
D.《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原名《太史公書》,共130篇。
答案 D
解析 “編年體通史”錯,應(yīng)為“紀傳體”。
6.下列對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古時朝廷對官吏有嚴格的考課制度,考核政績最差的稱“課殿”,最好的稱“課最”,考核結(jié)果是任免官吏的重要依據(jù)。
B.唐朝所采用的官制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一套組織嚴密的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它確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襲未改。
C.“解職”一詞,與“致仕”詞義恰好相反。
D.“遷”與官職調(diào)動相關(guān),在古代還有“左遷”“右遷”的說法,右遷為升官,左遷為降職。
答案 C
解析 “解職”與“致仕”詞義相近。
7.下列對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大學士”又稱內(nèi)閣大學士、殿閣大學士等,為輔助皇帝的高級秘書官。
B.“振恤”,即賑濟與撫恤,即面對災(zāi)荒來襲時,各級政府和民間做的相應(yīng)的反應(yīng)和對策。
C.“詔”,先秦時代上級給下級的命令文告稱詔。秦漢以后,專指帝王的文書命令。
D.“致仕”,“致”意為“獲得”,“仕”意為“官職”,“致仕”指獲得官職。
答案 D
解析 “致仕”指官員辭職回家。
8.下列對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二千石”為漢郡守俸祿,即月俸百二十斛,故用為代稱?!皟汕狈譃橹卸⒄娑捅榷?。州刺史和郡太守為真兩千石,牧是中兩千石。比兩千石低一級的叫“比兩千石”。
B.“墳典”是三墳、五典的并稱,后轉(zhuǎn)為古代典籍的通稱?!叭龎灐奔捶?、神農(nóng)、黃帝之書;“五典”即少昊、顓頊、高辛、堯、舜之書,《八索》(乃八卦之說)、《九丘》(九州之志)等古書。
C.“疏”指奏章,亦指上奏章。又如疏封:奏疏,奏章。疏草:疏稿,奏章的草稿。疏直:上疏直陳。疏奏:臣下向帝王上本進言。疏陳:上疏陳述。
D.“轉(zhuǎn)”有時指的是“遷官轉(zhuǎn)任”,例“密有才能,常望內(nèi)轉(zhuǎn),而朝廷無援,乃遷漢中太守”;有時解釋為貶官,如“轉(zhuǎn)除”“轉(zhuǎn)任”“轉(zhuǎn)補”。
答案 D
解析 轉(zhuǎn)除:升官。轉(zhuǎn)任:轉(zhuǎn)換所任職務(wù)。轉(zhuǎn)補:遷調(diào)官職,以補缺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