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云:寧治十婦人,不治一小兒。極言小兒病不好治。其實,問題的關鍵是正確把握小兒的體質。
受先天和后天因素的影響,人有不同的體質。小兒亦不例外。分析小兒的體質特點,既有助于幫助小兒健康成長,亦有益于治療小兒的各種疾病。
一、小兒稚陰稚陽
小兒的體質與成年人不同,在《內經》里已經明確指出:“嬰兒者,其肉脆,血少,氣弱?!边@是中醫(yī)對小兒體質的最早認識。
清代大醫(yī)吳鞠通提出,小兒屬于“稚陰稚陽”體質。有學者研究了兒童的體質,發(fā)現(xiàn)小兒常見的體質多為陽虛質和陰虛質,這和吳鞠通創(chuàng)立的“稚陰稚陽”學說是一致的。
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中說:“古稱小兒純陽,此丹灶家言,謂其未曾破身耳。非盛陽之謂,小兒稚陽未充,稚陰未長者也?!?/span>
我的理解是,小兒“稚陰稚陽”是指小兒無論在形體結構還是生理功能方面都處于相對不足的狀態(tài),都需要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生長發(fā)育,才能逐步趨向完善和成熟。顯然,這與陰虛和陽虛是有關聯(lián)的。
從臨床來看,小兒病易寒易熱,這是怎么回事呢?
宋代大醫(yī)錢乙在《小兒藥證直訣》中指出:“小兒五臟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壯”;“骨氣未成,形聲未正,悲啼喜笑,變態(tài)無常”。顯然,小兒的形態(tài)結構、生理功能和心理狀態(tài)的發(fā)育均未臻完善,其代償儲備能力不足,所以一旦發(fā)病,并不限于熱病,而因為“臟腑柔弱”,多具有“易虛易實,易寒易熱”的發(fā)病特點。
二、小兒陽常有余,肝常有余
我從中醫(yī)理念去分析,小兒偏得木性。為什么這樣說呢?一則,小兒陽氣旺盛,內熱重,稍吃多就容易積食化熱、稍穿多就容易肺熱,導致發(fā)燒或咳嗽;二則,氣有余便是火,小兒肝木偏旺,容易出現(xiàn)肝火;三則,小兒木旺,木屬肝,土屬脾,木旺則橫克脾土,容易出現(xiàn)脾虛而納差,或面色青白無華;四則,木旺則陽氣易生發(fā)而外浮,平時容易出汗,且會翻來覆去睡不踏實;五則,小兒好動,甚至會多動,源于木氣化風,風氣擾神而多動不安;六則,木氣易升,至春末夏初時節(jié),天地之間木火升發(fā)迅猛,會加劇小兒的內熱,會出現(xiàn)上火、炎癥、發(fā)燒等等火旺之癥。
《育嬰家秘》記載:“肝屬木,旺于春,春得少陽之氣,萬物之所以發(fā)生者也,兒之初生曰芽兒者,謂如草木之芽,受氣初生,其氣方盛,亦少陽之氣方長而未已,故曰肝常有余,有余者,乃自然有余也?!碧岢鲂翰±硖攸c是“陽常有余,肝常有余”。
肝屬木,其性善調達而惡抑郁——這是肝的生理特點。從生活來觀察,肝木要疏泄才好。若過度寵愛孩子,甚至凡事都順從孩子的脾氣,或給孩子過多的壓力,甚至責罵、懲罰子,都容易導致孩子肝失疏泄,氣機不暢,形成肝氣郁結之證。
三、小兒純陽之體
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兒科專著《顱囪經》首次提出小兒為“純陽”之體的觀點:“凡孩子三歲以下,呼為純陽,元氣未散?!?/span>
何為“純陽”呢?可從三個方面去理解。其一,三歲以內的小兒稟受父母的元氣充足而未耗散;其二,陽是生命活動的動力,純陽是指小兒生機蓬勃、發(fā)育迅速的體質特點;其三,小兒陽氣旺盛,發(fā)病后易化熱化火。
那么,小兒“純陽”,易發(fā)熱病,可以用寒涼嗎?錢乙認為:“小兒純陽,無煩益火?!薄妒備洝氛f:“小兒體性純陽,熱氣自盛,或因觸犯風邪,與熱氣相搏,外客皮毛,內壅心肺。其狀惡風壯熱,胸膈煩悶,目澀多渴是也。”金代大醫(yī)劉完素在《黃帝素問宣明論方》中云:“大概小兒病者,純陽,熱多冷少?!鼻宕筢t(yī)葉天士在《幼科要略》中更是強調:“襁褓小兒,體屬純陽,所患熱病最多?!逼渲委熡盟幎嘤煤疀?。
我的觀點是,小兒不可妄用寒涼。因為小兒還存在著“稚陰稚陽”的體質,妄用寒涼有傷陽之弊端。
我更傾向于認為,小兒“純陽”是指“生機蓬勃、發(fā)育迅速”,這更符合小兒的體質特點。清代陳復正在《幼幼集成》中指出:“幼科論證,悉以陽有余陰不足立論,乖誤相承,流禍千古,后人誤以嬰兒為一團陽火,肆用寒涼,傷脾敗胃?!睘E用苦寒,害于中焦,釀而生濕的情況也是當今臨床的一大誤區(qū),加之抗生素類藥物的大量應用,使陽氣不足的小兒越來越多,需要引起臨床關注。
四、小兒“五臟有余不足”
萬全認為:小兒肝常有余,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脾常不足,腎常不足。明確提示:所謂“有余”、“不足”者,并非經云虛實之謂,而是指小兒的“本臟之氣”,即體質特點。
其一,肝旺。
《育嬰家秘》認為:因為小兒“受氣初生,其氣方盛,亦少陽之氣,方長而未已,故曰肝有余。乃陽自然有余也”。
其二,心旺。
心常有余是因“心屬火,旺于夏,謂壯火之氣也”。
我的體會是,五臟之中,心屬火,為陽中之陽而通于夏季;肝屬木,體陰而用陽。一方面,小兒臟氣輕靈活潑,本臟之氣顯露無疑;另一方面,小兒生機旺盛,應于風木,木動則化火,故心肝二臟最容易郁熱。
從臨床來觀察,小兒感邪后易從熱化,或風火同化,或實熱動風,多見壯熱、神昏、驚悸、抽搐等邪氣有余之證。
其三,脾弱。
“水谷未入,脾未用事,其氣尚弱,故不足。不足者,乃谷氣之自然不足也”,故脾常不足。
我的體會是,木旺則克土。小兒肝旺,肝常乘脾,則脾易弱。萬全提出:“幼兒無知,口腹是貪,父母嬌愛,縱其所欲,是以脾胃之病視大人猶多也”,“飽則傷胃,饑則傷脾,熱則傷胃,寒則傷脾?!?/span>
今時臨床所見,小兒多見脾胃虛弱。分析其原因,既與天生體質相關,亦與飲食不節(jié)有關。當今小兒多驕縱,膏脂厚味甜膩食物恣用不節(jié),導致內傷脾胃、濕濁內生。
其四,肺弱。
“肺為嬌臟,難調而易傷也”,所以肺常不足。
我的分析是,肺主皮毛。小兒肌膚嬌嫩,藩蘺疏薄,則邪氣易從肌表而入,使嬌臟受傷;肺為貯痰之器,小兒脾常不足,痰濕內生亦可傷肺。所以小兒易外感六淫邪氣,也多痰濁阻肺之證。再者,從外邪而論,今時環(huán)境污染以及反常天氣頻現(xiàn),導致六淫時至;從內傷而論,小兒大多嬌生慣養(yǎng),體力活動不足,衛(wèi)氣失于充實,小兒肺氣尤為不足,故多見過敏性鼻炎、哮喘等疾病。
其五,腎弱。
“腎主虛者,此父母有生之后,稟氣不足之謂也”,即腎氣不足。
我的分析是,小兒腎氣尚未盛實,且生長發(fā)育迅速,精氣相對不足,所以他臟之病稍有纏綿每可及腎,動搖先天之本,導致生長發(fā)育障礙。
另外,今時由于養(yǎng)殖業(yè)、種植業(yè)濫用激素,最傷小兒的腎臟,特別是對腎氣相對不足的小兒,若大量攝入含激素的食品,使腎氣失于封藏,導致性早熟兒童越來越多,性早熟會使青春期和生長期提前,骨骺提前閉合,影響正常的發(fā)育和健康水平,這是小兒腎常不足體質特點的新型表現(xiàn)形式。
五、小兒治病當如何用藥?
綜上所述,小兒的體質自有其特點。我的體會是,小兒用藥要非常慎重。當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凡是有毒的,以及性味猛烈的藥味盡量不用或少用;其二,苦寒之品慎用,以免傷陽。事實上《溫病條辨》謂:“苦寒為兒科之禁”;其三,寧肯用針灸,亦不用藥物,尤其是少用或不用西藥,畢竟其多屬于化學合成藥物,副作用巨大;其四,小兒用藥時間要短,中病即止,千萬不要過度服藥。
關于小兒如何用藥,明代大醫(yī)萬密齋專門寫有一首詩:“小兒用藥擇其良,毒藥毫厘不可嘗,邪氣未除其氣損,可憐嫩草不耐霜?!眱嚎漆t(yī)生不妨細讀細品。
不少家長愛子心切,不正確的醫(yī)療行為容易傷損孩子的健康。一方面,唯恐孩子會營養(yǎng)不良,于是常給孩子吃各種補品、營養(yǎng)品;另一方面,小兒稍有不適,即濫用各種藥物,尤其是抗生素。結果是,弊大于利,造成小兒體質越來越弱,正氣越來越虛,抵抗力越來越差。
有的小兒反復感冒、發(fā)燒、咳嗽,甚至稍有風吹草動,就會患上一場疾病。怎么辦?我的建議是,一定要細細體會小兒的體質特點,根據(jù)體質和病情來正確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