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里鎮(zhèn)衛(wèi)生院協(xié)定方
上感1號方(病毒):柴胡 葛根 黃芩 各9g 生石膏 羌活 白芷 白芍 各8g 桔梗6g 甘草3g 板藍(lán)根15g 水煎服日一劑 分二次飲
上感2號方(風(fēng)熱):桑葉12 菊花 蘆根各15 桔梗 杏仁 各10 二花15 連翹12 前胡10 麥冬15 桑白皮10 柴胡12 薄荷10(后下) 蟬衣10 石膏12 甘草6 水煎服日一劑
上感3號方(風(fēng)熱型 發(fā)熱咽痛):雙花 連翹 各15g 薄荷 荊芥 蟬衣 各10 桔梗12 麥冬 柴胡 各15 牛子12 射干10 菊花15 甘草6 水煎服
上感4號方(清熱解毒)銀花15g、連翹10g、荊芥10g、防風(fēng)10g、牛蒡子10g、黃芩10g、淡豆豉10g、桔梗10g、甘草6g、生石膏30g、蘆根30g、炒梔子10g
上感5號方(利咽湯扁體炎):雙花24 連翹15黃芩15板藍(lán)根21牛子 15蟬衣9薄荷9 射干 12玄參 20 山豆根9 苡仁 30 甘草6 水煎服
上感6號(小兒)銀花9g 白菊花6g 板藍(lán)根10g 桑葉9g 紫菀6g 前胡6g 桔梗6g 荊芥6g 辛夷6g 甘草4.5g 主治:外感風(fēng)寒或風(fēng)熱,鼻塞流涕,咽痛咳嗽,倦怠乏力,發(fā)熱畏寒。對鼻炎、咽炎,輕度扁桃體炎,早期氣管炎等適用
流感1號:金銀花 15 克,板藍(lán)根 9 克,菊花 9 克,蘆根 9 克,甘草 6 克。
退熱合劑:黃芩 15 白芍 18 柴胡 24 葛根 24 生石膏 24 肉桂 3 羌活 12 白芷 15 雙花 21 連翹 15 苡仁 30 丹皮 15 甘草 6 板藍(lán)根 24 玄參 20
咽炎1號方:生地 12 丹皮 9 玄參 30牛子 9 薄荷 9射干 12 黃芩 12 桔梗 6 知母 9 甘草 3
止咳化痰湯:炙麻黃 9杏仁 9 桃仁 9半夏 12 川貝 9 浙貝 9當(dāng)歸 12丹參 12雙花 24 連翹 9黃芩 12蘆根 18 厚樸 6栝樓 30 萊菔子 12 甘草 3 桔梗 12蘇子 9
支氣管炎方:桔梗6 荊芥9 防風(fēng)9 紫苑9 冬花10 百部10 蘇子9 甘草3 陳皮 云苓 黃芩 雙花 連翹各10 瓜蔞12 半夏6 水煎服日一劑
肺炎1號(風(fēng)熱閉肺):蘇子10g 地龍10g 甘草10g 五味子10g 冬花15g 桔梗15g陳皮15g 前胡10g 木蝴蝶15g 訶子10g 板藍(lán)根15g 川貝5g
哮喘1號:炙麻黃 9桂枝6干姜 6 細(xì)辛 9半夏9五味子6 白芍24 冬花9紫苑 9 徐長卿24 射干 12 蚤休9 炒地龍 15黃芩15 炒杏仁 10 黨參24甘草 6 水煎服
哮喘2號:炙麻黃 9炒杏仁 12生石膏21雙花21黃芩21連翹12炙桑皮15射干 12炒地龍12炒蘇子15炙杷葉15 前胡 12 浙貝15 苡仁 30 徐長卿24 甘草6 水煎服
鼻炎1號方(表虛易感冒):炙麻黃8 黃芪 30 白芍10 桂枝6 防風(fēng)10 辛夷8 桔梗10 魚腥草30 羌活 川芎 白芷 甘草各10 水煎服日一劑
鼻炎2號方(過敏性):生黃芪25g、黨參10g、防風(fēng)6g、炒白術(shù)10g、柴胡10g、五味子10g、炙甘草10g、辛夷10g
頭痛1號(風(fēng)寒):川芎 羌活 白芷 防風(fēng) 各12 菊花10 細(xì)辛3 荊芥10 薄荷6 甘草6 水煎服
胃炎方:黨參 15 半夏 9 黃連 9黃芪 10干姜 6 陳皮 12 云苓 15 枳殼 12甘草 6
小兒開胃方:生山楂9g 生姜3g 砂仁3g 六神曲6g 藿香6g 陳皮4.5g 丁香3g 川厚樸4.5g 生甘草4.5g。
小兒夜驚:黨參15g 黃芪15g 茯苓10g 酸棗仁6g 石菖蒲10g 鉤藤6g 丹參10g 紅花6g 桃仁10g 生龍骨、生牡蠣各20g 甘草6g。
泄瀉1號(小兒風(fēng)寒泄):藿香12g 蘇葉10g 白芷10g 半夏5g 陳皮10g 白術(shù)10g茯苓10g 厚樸10g 大腹皮10g 桔梗10g 甘草10g生姜3片大棗3枚
泄瀉2號(小兒脾虛)陳皮10g 訶子15g 生薏仁5g 生白術(shù)10藿香5g 淮山藥5g 白扁豆5g 砂仁5g 茯苓10g
近視1號:
菊花30g、當(dāng)歸10g、枸杞子15g、丹參15g、女貞子10g、太子參10g
頸椎1號:葛根30 桑枝12 姜黃 桂枝各10 骨碎補30 千年健10 當(dāng)歸9 川芎12 白芍 透骨草各15 桃仁 紅花 各9 甘草6 水煎服日一劑
腰痛1號:獨活10 寄生15 當(dāng)歸9 川芎12 細(xì)辛3 秦艽10 云苓12 川牛膝15 骨碎補30 年健10 狗脊12 白芍 12 杜仲10 川斷12 元胡9 水煎服日一劑
利膽湯;柴胡12 茵陳30 郁金 赤芍 白芍 各15 黃連12 川楝子10 虎杖15 大黃6 金錢草 公英 生麥芽各30 元胡20 薄荷10 甘草6 水煎服日一劑
風(fēng)濕1號(寒濕偏重);羌活 獨活各12 制川草烏各6(先煎15分) 秦艽 當(dāng)歸各12 川芎15 木香6 乳香10 附子10(先煎15分)肉桂6 地龍12 蜈蚣2條 甘草 全蟲 烏蛇各6 陳皮10 水煎服日一劑 分二次服
風(fēng)濕2號(濕熱偏重):桑枝30 絡(luò)石藤 忍冬藤 各20 地骨皮 桃仁 紅花 各12 雙花 生地各20 土茯苓20 黃柏12 薏米20 川牛膝20 丹皮10 赤白芍各15 羌活12 細(xì)辛3 獨活12 蠶沙10 寒水石12 甘草 全蟲各6 蜈蚣3條 水煎服日一劑
風(fēng)濕3號(風(fēng)寒濕痹)
組成:當(dāng)歸 15 克、白芍 15 克、川芎 10 克、威靈仙 10 克、白芷 10 克、獨活 10 克、秦艽 10 克、玄胡 10 克、細(xì)辛 4 克、雞血藤 15 克、五加皮 10 克、豨薟草 10 克、甘草 10 克。
服法:將藥加水 600 毫升,侵透,煎取約 300 毫升,分兩次溫服。
功能:養(yǎng)血行血,溫經(jīng)散寒,祛風(fēng)濕,止痹痛。
主治:風(fēng)寒濕痹,腰膝疼痛,腿足屈伸不利,或痹著不仁,四肢關(guān)節(jié)疼痛,以及頸椎病、肩周炎所致的頸肩疼痛。
加減運用;行寒肢冷者加附子 15 克,桂枝 10 克。疼痛以上肢為主者,加羌活 10 克,片姜黃 10 克。疼痛以下肢為主者加牛膝 15 克,防已 10克。溫盛者加薏苡仁 20 克,蒼術(shù) 10 克。若痹證日久,體倦乏力,舌淡脈弱者加黃芩 20 克,黨參 15 克。
痤瘡1號(濕熱於):生地15 赤芍 梔子黃芩各10 茵陳30 黃柏10 公英20 生薏米30 車前草15 生大黃10 甘草6 水煎服日一劑
皮膚瘙癢1號:全蟲、僵蠶、苦參各6,薄荷、甘草各3,生地15,荊芥、防風(fēng)、牛蒡子、蟬衣各5(克),每日一劑,水煎服二次
皮膚瘙癢2號外洗方:苦參30,大風(fēng)子、地膚子、蛇床子、白鮮皮、川椒、甘草各20(克),煎三次取汁1000毫升,加芒硝、硫磺、滑石、明礬各30克,攪勻,洗患處10分鐘,每日洗三次
皮膚瘙癢3號(頑固性):苦參30,地膚子、白鮮皮、雙花各20,黃柏15,川椒8(克),加水3公斤煎30分鐘,去渣,擦洗患處15分鐘,每日1-2次,2--3天
皮膚瘙癢4號(老年人):麻黃、防風(fēng)、僵蠶、荊芥、薄荷(后下)、甘草各6,蒼術(shù)、桃仁、當(dāng)歸尾、赤芍、紅花各10,全蟲9(克),每日一劑,水煎服二次
肛門瘙癢、濕疹:大黃、黃柏、馬齒莧、五倍子各20,魚腥草30,百部、地膚子各20,(克),加水3公斤煎至2公斤,坐浴20分鐘,每日二次,每日一劑,3-5天治愈
濕疹1號:黃芩15g、生梔子15g、茵陳10g、建澤瀉10g、生地15g、牡丹皮10g、赤芍15g、甘草10g、生石膏15g、車前子10g、板藍(lán)根30g、黃柏15g
排卵1號湯:紫石英30 仙靈脾15 川椒3 菟絲子10 枸杞10 川牛膝15 肉桂8 當(dāng)歸15 赤白芍各10 丹皮10 巴戟天10 川芎10 香附15 川斷12 水煎服日一劑
排卵2號:熟地 15g 當(dāng)歸 10g 炒白芍 10g 枸杞子 15g 兔絲子 30g 制首烏 15g 山芋肉 10g 太子參 15g 山藥 15g 鹿角膠 10g 砂仁 6g-
盆腔炎1號(急性):膽草 20g 山梔 10g 香附 15g 鱉甲 10g 柴胡 10g 黃岑10g 生地 10g - 川棟子 10g 荔核 12g 天丁 15g 黃蓮 6g 丹參 15g 茯苓 15g 黃柏 15g - 甘草 6g 敗醬草 15g 蒲公英 30g 制首烏 6g澤瀉 10g 當(dāng)歸 20g
盆腔炎2號(慢性,炎癥重):丹參 18g 赤芍 15g 木香 12g 桃紅 9g 金銀花 30g 蒲公英 30g 茯苓 12g 丹皮 9g 生地 9g 延胡索 6g-
盆腔炎3號(體虛者):桂枝 6g 茯苓 15g 丹皮 12g 赤芍 10g 桃紅 10g 三棱 6g 莪術(shù) 6g- 黨參 15g 白術(shù) 6g 黃芪15g
28 盆腔炎4號(活血為主,月經(jīng)多者禁用): 丹參 20g 益母草 20g 黃柏 20g 苦參 20g 金銀花 20g 當(dāng)歸10g - 土鱉蟲 10g 柴胡 10g 醋香附 10g 牛夕 12g 澤夕 12g 川芎 12g - 三棱 6g 莪術(shù) 6g 甘草 6g-
痛經(jīng)1號(寒凝):小茴香 土元 炒蒲黃 五靈脂 吳芋 烏藥 元胡各10 水煎服日一劑
服后用布包藥渣暖小腹
通乳1號(乳漲不通):當(dāng)歸12 白芍20 生地12 柴胡6 陳皮10 漏蘆12 白芷10 桔梗9 瓜蔞9 通草10 天花粉12 王不留12 山甲5~10 水煎服日一劑
通乳2號(乳?。狐h參20 黃芪30 當(dāng)歸12 麥冬15 桔梗9 漏蘆10 通草10 生地12 王不留10 甘草6 水煎服日一劑
疏肝散結(jié)湯
組成:柴胡10克、當(dāng)歸10克、赤、白芍各10克、郁金10克、青皮10克、橘葉10克、莪術(shù)10克、仙茅10克、仙靈脾10克、淡蓯蓉10克、巴戟天
10克。
功能:疏肝理氣,益腎散結(jié)。
主治:乳腺增生病,有塊(質(zhì)韌,邊界不清),常感疼痛,經(jīng)前為甚。
用法:從排卵期起,至經(jīng)凈為止,每日煎服一劑。
加減運用:胃氣不舒加玫瑰花10克,香櫞皮6克,有血虛癥狀加地黃15克。
輸卵管疏通1號- 當(dāng)歸 9g 川芎 9g 白術(shù) 9g 生地 9g 熟地 9g 桃紅 9g 紅花 9g 石菖蒲 9g 路路通 10g 敗醬草 30g 皂角刺 10g 生茜草 9g 海螵蛸 10g 紅藤 15g-
輸卵管疏通2號- 當(dāng)歸 9g 川芎 9g 生地 9g 熟地 9g 桃紅 9g 紅花 9g 石菖蒲 9g 路路通 10g 敗醬草 30g 生茜草 9g 海螵蛸 10g 肉叢蓉 9g 菟絲子 12g-
輸卵管疏通3號- 柴胡 9g 當(dāng)歸 9g 白術(shù) 9g 白芍 9g 黃岑 9g 制香 12g 生茜草 9g - 敗醬草 15g 石菖蒲 9g 路路通 9g-
降血脂1號:杜仲15 赤芍15 生山楂30 澤瀉30 寄生20 丹參30 生首烏18 牛膝20 桃仁12 決明子18 虎杖12 生蒲黃18 黃精20 水煎服日一劑 30劑為一療程 后可服自配降脂散鞏固二周
心悸1號:黃連 9 虎杖20 人參9(包)生地 30 當(dāng)歸 20 白芍 15 知母15柏子仁 15 炒棗仁 30 紫石英 30 三七粉 3(沖)
心悸2號:人參9(包)天冬 30 麥冬 30 五味子 9 黃芪30 元胡 30當(dāng)歸 15 黃連 9 甘松 30 郁金 15川芎 15柏子仁 15 炒棗仁 30三七粉 3(沖)
心悸3號:柴胡 15 枳殼 15 香附 15郁金 15元胡 30甘松 30人參9(包)黃連 9 三七粉 3(沖)
益氣通瘀湯
組成:太子參 15 克、棗仁 15 克、蘇木 15 克、降香 15 克、丹參 15 克、桃仁 15 克、川芎 5 克、干草5克、石菖蒲15克。
功用:益氣寧心,活血祛瘀。
組治;冠心病之心慌氣短,胸悶胸疼,心律不齊等癥。
服法;水煎服,每日一劑,連服五天,休息二天,每個療程 20 劑。
加減運用;口苦咽干、舌紅苔黃、心火旺盛者,可加麥冬 15 克、蓮子心 2 克、心悸怔忡、夜臥不安者,可加珍珠母 20 克、胸悶甚、舌苔厚膩者,可加法半夏 12 克、郁金 12 克、積殼 10 克、高血壓、頭暈頭痛者,可加鉤藤 20 克、白芍 15 克、僵蠶、夏枯草 12 克。通冠宣痹湯
組成;瓜萎實 15 克、薤白 15 克、半夏 10 克、丹參 30 克、檀香 15 克、砂仁 10 克、紅花 15 克、川芎 15 克、赤勺 15 克、細(xì)辛 3 克、蓽菝10 克、田七 10 克(為末沖)
功用;本方具有通陽宣痹,活血化瘀,泄?jié)峄?,降逆和胃之功?/p>
主治:胸痹胸悶,心悸心痛,痛徹胸背,氣短喘促,不足以息,咳痰濁唾,嘔逆煩滿,脈緩或沉細(xì),舌質(zhì)淡紫,苔薄白。
加減運用:1 心動悸不得眠加棗仁 10 克、柏子仁 10 克。2驚悸心慌多夢加龍齒、磁石各 30 克。3胃脘痞脹加化桔 15 克、積實 15 克。4心律失常,脈結(jié)代加太子參 10 克、苦參 10 克。
心 健 腦 湯
組成:黃芪30—60克、葛根15—30克、桑寄生15—30克、丹參20—40克、生山楂9—15克、川芎6—9克。
煎服法:將藥用適量水浸泡30分鐘左右,煎兩次,取汁約300—400毫升。每日一劑,分2—3次溫服。
功能:補氣活血,益心健腦。
主治:氣虛血瘀之冠心病、高血壓病、腦栓塞、腦血栓形成、腦動脈硬化以及心律失常、高學(xué)脂等心血管疾病。
加減運用:主要根據(jù)病證的變化和兼證的多少而進(jìn)行相應(yīng)的加減。如出現(xiàn)畏寒肢冷;加桂枝6克、炮附子9克;出現(xiàn)口干、舌紅少苔,大便干結(jié)
等陰虛證,加麥冬12克、生首烏15克;體倦、神疲、氣短等氣虛證明顯者,加黨參30克、五味子6克;血瘀氣滯疼痛明顯者,加香附12克、元
胡9克;失眠多夢者加炒棗仁15克、夜交藤30克。
本方在用量上可根據(jù)病情適當(dāng)調(diào)整。
益 心 湯
組成:黨參20克、紫丹參20克、麥冬15克、五味子10克、龍眼肉10克、郁金 10克、炒遠(yuǎn)志10克、菖蒲10克、柏子仁10克、瓜萎15克、薤白15克、葛根15克、生黃芪20克。
功能:養(yǎng)心安神、化瘀通痹。
主治:心悸氣短、胸悶憋氣,早博,心前區(qū)痛,心房纖顫,失眠,脈結(jié)代或沉細(xì)或澀,舌質(zhì)黯或紫暗苔薄。
煎服方法:湯劑共煎30分鐘,兩次煎液合并,分早晚溫服,每日一劑。
加減運用:便干者加肉蓯蓉30克,心火偏旺者加炒山梔10克,口干者加元參10克、石斛10克,夜寐多夢者加夜交藤30克,下肢浮腫者加在澤
瀉20克。
心 痛 飲
組成:紫丹參30克、三七粉2克、(沖服)真降香5克、薤白10克、遠(yuǎn)志10克、琥珀粉2克、(沖服)醋柴胡5克、杭白芍10克、五味子5克、青
橘葉10克、臥蠶草10克、黨參10克、炒積殼5克、桔梗5克、炙甘草5克。
用法:早晚兩次服。晚間服藥時以藥液沖服琥珀粉、三七粉。
主治:血瘀氣機不調(diào)之冠心病急慢心絞痛發(fā)作,伴心緒不寧之焦慮失眠的患者。
加減運用;如心緒不寧焦慮失眠,可去琥珀、五味子;多汗者加浮小麥30克、生牡蠣30克;舌苔厚膩者加清半夏8克,若兼見食無味、納呆可
去清半夏而用半夏曲10克。
禁忌及注意事項;服藥期間宜進(jìn)清淡易消化之食物,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精神刺激,保持大便通暢。
益氣活血養(yǎng)心湯
組成:炙貢芪60克,淮小麥30克,毛冬青30克,丹參30克,益母草30克,全當(dāng)歸9 克,川芎 9克,桃仁9克,桂枝6 克,炙甘草6克。
功能:益氣活血,助陽通脈。
主治:風(fēng)濕性心臟病,心氣不足,血脈瘀滯,胸悶胸痛,心悸乏力。
加減運用:心不藏神,出現(xiàn)心悸怔忡,善驚易怒者,加龍齒30克,磁石30克,琥珀粉1,5克,(吞服)。血脈瘀阻、出現(xiàn)胸悶胸痛者加五靈脂
12克,山楂12 克,降香9克。心腎陽虛,浮腫明顯,面色幌 白者,加熟附子9克,萬年青根9克,姜皮3克,車前子30克。心脈痹阻、肺失肅降
,出現(xiàn)喘息氣急者,加蘇子9克,白芥子9克,降香9克。肺絡(luò)瘀阻,出現(xiàn)咳嗽咯血者,去桂枝,加旱蓮草30克,鮮葦根30克。血不養(yǎng)心,出現(xiàn)
頭暈心悸,面色少華者,加龍眼肉9克,大棗 15克。
通脈寧心湯
組成:細(xì)木通10克,路路通10克,生地15克,全瓜萎15克,丹參15克,川郁金10克,茯神10克,炙甘草10克
功能:降火通脈,活血寧心。
主治:冠心病、心肌炎、膀胱炎及前列腺炎屬心火亢盛所致者。
加減運用:心氣虛者去郁金加黨參、黃芪;心血虛者加當(dāng)歸、何首烏;不寐者加棗仁,遠(yuǎn)志;胸痛者加元胡、川芎。
注:心腎陽虛者,長期腹瀉、滑精者本方慎用。
甘溫寧心湯
組 成:桂枝10克、炙甘草15克、黨參30克、麥冬12克、五味子6克、丹參15克、炒棗仁18克、炙遠(yuǎn)志10克、生姜6克、大棗6枚。
功 用:溫陽寧心,調(diào)整心律。
主 治:心陽不振所致的心悸不安、胸悶、氣短、胃冷、脈細(xì)緩或結(jié)代等癥(心律失常:如心過緩、過早搏動、房室傳導(dǎo)阻滯以及風(fēng)心病、冠
心病心律不齊者)。
加減運用:身惡寒、四肢冷者,加熟附子6克;失眠多夢者,加柏子仁12克、菖薄10克;胸痛明顯者,加薤白15克。
養(yǎng)心宣痹湯
組成:丹參25克,石菖蒲10克, 遠(yuǎn)志10克,郁金10克、夜交藤15克、雞血藤15克。
服法;水煎服,日二次、早晚服。
功能:養(yǎng)心通竅解郁宣痹。
加減運用;若胸痹氣滯者在本方內(nèi)加旋覆花15克、(布包)清半夏10克,降香6克,(旋覆花湯之意)。胸痹痰阻者加全瓜萎、薤白(瓜萎薤
白白酒湯之意)。胸痹時痛(心絞痛)此方加金鈴子、元胡(金鈴子之意)。心悸失眠者加北沙參、五味子、寸冬(生脈飲之意)。胸痹怔忡
(早搏)加桂枝、炙甘草(桂枝甘草湯之意)。肝熱頭痛者加珍珠母、鉤藤。驚悸不安煩燥者加生牡蠣、生龍骨。呃逆不暢加生代赭石、旋覆
花(旋覆代赭石湯之意)。肺氣壅閉,郁而不宣而喘促者加葶藶子、蘇子(蘇葶瀉肺湯之意)。
養(yǎng)肝熄風(fēng)湯
組成:菊花15克,鉤藤 15克,制首烏5克,潼蒺藜15克,旱蓮草15克,丹參15 克,懷牛膝 10克,白芍 15克,炙甘草6克,。
功用:養(yǎng)肝、育陰、熄風(fēng)
主治:頭昏頭脹。,眩暈,艱寐,下肢乏力,脈弦.
通脈化瘀湯
組成;當(dāng)歸 10 克、川芎 10 克、乳香 10 克、沒藥 10 克、桃仁 10 克、紅花 10 克、蘇木 10 克、紫草 10 克、丹皮 10 克、石斛 10 克、秦艽 3克、公英 30 克、澤蘭 15 克、忍冬藤 30 克、生姜 6 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功效;活血化瘀,通經(jīng)活絡(luò),清熱利濕。
主治;血栓性靜脈炎。
加減運用;患肢腫脹明顯者加苡仁、連翹;紅腫明顯者加天花粉、銀花;病在下肢者加牛膝、防已;病在上肢者,加桑枝、姜黃。
安眠1號:當(dāng)歸12 白芍12 柴胡12 制首烏20 炒棗仁30 柏子仁12 菖蒲12 遠(yuǎn)志10 寸冬30 茯苓30 五味子12 水煎服
安眠2號:白術(shù)12 人參12 黃芪30 當(dāng)歸12 白芍12 炙甘草10 茯苓30 遠(yuǎn)志10 菖蒲12寸冬30 五味子12 炒棗仁30 柏子仁 12 水煎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