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患者是2018年3月21日初診的。她反復(fù)胃部灼痛,胃脹3個多月,曾多次就診于西醫(yī)消化內(nèi)科,上癥未緩解。也遍訪當(dāng)?shù)孛t(yī),喝了一段時間中藥,沒有效果,失去信心了。她家人聽說我調(diào)理脾胃還不錯,遂掛了我的門診,以便尋求進(jìn)一步治療。
老人家談吐自如,思路清晰,主訴是胃脘灼痛,尤其夜間為重,夜不能寐,神疲乏力,四肢倦怠,不欲飲食,脈虛弱,舌紅少苔?;颊呒韧抻醒忍弁础?/p>
考慮到這類歲數(shù)大的老年人,往往脾胃虛弱,諸藥不進(jìn),所以,我多從“輕,小,簡”的方藥入手,而且喜用中藥配方顆粒,因為中藥配方顆粒,渣滓少,藥力清靈,老年人容易吸收 。
具體方藥如下:
中藥配方顆粒,木香6克,山藥10克,蒲公英15克,也就是各一小袋,一日兩次,開水沖,飯前40分鐘溫服,連用三天。
木香,山藥,蒲公英是我常用的組合之一,主要適應(yīng)人群是脘腹脹滿,灼痛,神疲乏力,食欲不振,氣虛與濕熱并見者。
其中,蒲公英是君藥,其性苦、甘、寒,歸肝、胃經(jīng),擅清熱解毒,消腫散結(jié),利濕通淋。在清熱藥物中,與黃芩,黃連,黃柏,白花蛇舌草等比較,蒲公英雖清熱,卻不甚苦寒,且有健胃的作用,乃久服而不傷脾胃之品。
蒲公英
木香,山藥是臣藥。木香辛,苦,溫,歸脾,胃,大腸,三焦,膽經(jīng),功效為行氣止痛,健脾消食,和陳皮一樣,是行氣藥中,少有的既能行氣止痛,又能健脾消食之品。
山藥,又名薯蕷,藥性甘,平,能補(bǔ)脾養(yǎng)胃,生津益胃補(bǔ)腎,適用于脾氣虛弱或氣陰兩虛者,因為和人參、白術(shù)、茯苓等比較,山藥“氣輕性緩”,容易消化,對于“虛不受補(bǔ)”者,尤為適合。
這個組合,清熱而不傷正,行氣而不破氣,扶正且不礙脾,是“脾胃虛弱,諸藥不進(jìn)”者的開路方。
三天后,患者疼痛,胃脹明顯好轉(zhuǎn)了,也不喊去住院治療了。于是給她循序漸進(jìn)地加藥,取半夏瀉心湯意,辛開苦降,恢復(fù)患者的脾胃氣機(jī)升降,姜半夏,黃芩,生姜,炙甘草,烏賊骨,陳皮,蒲公英,木香,山藥,黃連 ,也是各一小袋 ,分別早晚沖服,囑咐患者連用7天。
2018年,3月19日回訪,患者已無胃脹,胃痛,身體輕松,回老家了。
10天后,患者再次復(fù)診,此時老人精神,飲食恢復(fù),睡眠改善,胃痛大減,僅存腰背酸痛,準(zhǔn)備去成都旅游啦,想帶一些藥物去路上鞏固。
患者此時脈稍弱,舌紅少苔,遂處方藥如下:
生姜6克,炙甘草6克,烏賊骨10克,陳皮12克
蒲公英15克,木香6克,山藥10克,杜仲10克
川牛膝10克,白芍10克,桂枝6克,北沙參10克
赤芍10克,白術(shù)10克,郁金10克。
久病必瘀,遂用辛、苦、寒之郁金,赤芍,活血止痛,行氣解郁;舌紅,苔少,乃胃陰虛之象,遂用炙甘草,白芍,北沙參,益胃生津;再稍用生姜,桂枝呵護(hù)和宣通陽氣;白術(shù),山藥,健脾益氣;蒲公英祛除余邪;陳皮,木香,健脾、理氣、止痛;杜仲,川牛膝,補(bǔ)肝腎,筋骨,逐瘀通經(jīng)。
后經(jīng)隨訪,患者暢游成都,一路笑談,無礙。
其方藥重點就是蒲公英。如果我們面對的是身體健碩,舌苔黃膩的患者,光用蒲公英,則力所不逮,此時可加冬凌草,它們的對手是升級版的胃腸濕熱。
這種濕熱是什么樣子呢?意簡言賅地說就是口干苦,口氣穢濁,尿黃便干,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我們中醫(yī)用一個詞來形容它:熱毒雍盛。
蒲公英+冬凌草。
蒲公英,苦,甘,寒,歸肝、胃經(jīng),可清熱解毒,消腫散結(jié),利濕通淋。
冬凌草,苦,甘,微寒,歸肺、胃、肝經(jīng),可清熱解毒,利濕活血止痛。
其中蒲公英常用量為15~30克,冬凌草常用量為30~60克,依據(jù)病情的輕重來加減。
這兩味中藥配伍在一起有哪些好處呢?
蒲公英清熱解毒,利濕通淋,泄降滯氣,還有健脾之功;冬凌草可清熱解毒,利濕,’健脾。需要特別說的是,冬凌草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在民間主要用來防治食管癌,現(xiàn)代研究認(rèn)為可能和其中含有冬凌草甲素有關(guān)。
冬凌草又名冰凌草
兩藥配伍,大大增強(qiáng)了彼此的清熱解毒之力,而且由于冬凌草具有活血的作用,所以,在清熱,解毒,除濕中又蘊(yùn)有活血通滯健脾之效。
兩者經(jīng)常搭檔起來治療急慢性胃炎,胃食管反流性疾病,消化性潰瘍屬于濕熱,熱毒壅盛者,可以相須為用,清熱,解毒,除濕,散滯,恢復(fù)中州的升降出入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