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釘紋紅陶鼎,紅陶質(zhì)炊煮器,裴李崗文化,高22厘米、口徑23厘米,1977年新鄭裴李崗遺址出土(M5:4),現(xiàn)藏河南博物院。
乳釘紋紅陶鼎
1977年4月,開封地區(qū)文管會和新鄭縣文管會對位于當時的新鄭縣西北約7.5公里的裴李崗西地進行考古發(fā)掘,共開挖探溝5條,清理墓葬8座,出土了一批石器、骨器、陶器等文物。其中,在T2M5出土了一件“乳釘紋紅陶鼎”。
乳釘紋紅陶鼎器身高約18厘米,形如深腹圜底盆,口沿微敞,陶胎較薄,器身內(nèi)壁留有泥條盤筑的痕跡,這說明這件陶鼎是先和好的陶泥搓成泥條,再將泥條盤旋疊壓制成鼎身形狀,加上用小泥團捏制而成的口沿部,最后再手工修整器身器壁,制作較為精細。
這件乳釘紋紅陶鼎為夾砂紅陶,燒制溫度較低,燒成溫度為900-960℃。質(zhì)地疏松,容易破碎。陶土經(jīng)過挑選淘洗,其中有許多有意加入的粗砂粒,既可以增加陶鼎的透氣性,又能增強其耐熱性,使其在多次高溫加熱下不致發(fā)生崩裂。
器身下附以三個高6厘米的長方形足,構(gòu)成穩(wěn)定的三角支撐,也便于平地起灶時在鼎下添加薪火。從器身的質(zhì)地和鼎足的形狀都是為生火加熱服務(wù)的,這說明該陶鼎用途類似我們現(xiàn)在做飯的鍋,為實用的炊煮器。
乳釘紋紅陶鼎局部
器壁口沿以下約3至11厘米處附三排手工捏塑的扁圓錐狀乳釘,其中下排現(xiàn)存12枚,中上排各現(xiàn)存乳釘10枚,根據(jù)間距推算,每排應(yīng)原有乳釘14枚左右。由于年代久遠,該鼎乳釘?shù)挠猛灸壳斑€不明確,一般推測可能有以下四種作用:增加美感的裝飾、便于把持、加固器身和增大受熱面積。而此鼎中下排乳釘均呈橫向扁圓形,上排卻有4枚縱向扁圓乳釘,每隔2至3個橫向扁圓乳釘相間排列,有明顯的裝飾傾向。由此推測,乳釘作為紋飾的可能性最大,表達了先民質(zhì)樸而莊重的審美情趣。如果確實如此,在我國歷史上有深遠影響乳釘紋飾就可以在新石器早期的裴李崗文化找到源頭。
乳釘紋紅陶鼎乃鼎之濫觴,是目前發(fā)現(xiàn)時代最為久遠的完整陶鼎,作為最早的炊煮器之一,加深了我們對裴李崗文化的認識,為了解八千年前中原地區(qū)原始先民的日常生產(chǎn)和生活提供了重要線索,對探索新石器早期的陶器制作,乃至對中國飲食文化和鼎文化的起源研究都有重要意義。
鼎最早作為炊具出現(xiàn),是農(nóng)耕文明的代表性器物。與中原農(nóng)耕文明的悠久歷史相一致,鼎最早出現(xiàn)于中原地區(qū)。在華夏文明形成之前,各族屬文化面貌千差萬別,因而陶鼎形制也各具特色。隨著各族屬交流的增多,文化也相互交融,鼎的形制也呈現(xiàn)出差異性與相似性。各區(qū)域不同形制的鼎代表各族屬不同文化面貌,體現(xiàn)了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文明的特征。
故宮博物院藏紅陶盂及支座,新石器時代磁山文化,通高20厘米。盂高9.5厘米,口徑10.5厘米,底徑11.3厘米。支座高10.5厘米。盂呈筒形,平底,底徑略大于口徑,外壁近口沿處口兩側(cè)有對稱乳釘狀凸起。夾砂紅陶,表面粗糙。盂下支座由三個獨立的靴形支架組成,支架下半部中空,支架上有類似四邊形支托,下為圓形圈足。盂可以用來盛放食物與水,當它放到支座上時,就可以被加熱。陶土里夾砂能夠提高陶器的耐急熱、急冷性能。這種由盂和支架組合而成的器具,堪稱磁山文化最具特色的陶器之一。磁山文化的紅陶盂及支座很可能就是從陶罐墊石頭到陶鼎三足支撐演變過程的中間環(huán)節(jié)。
紅陶盂及支座(故宮博物院藏)
河南新鄭唐戶遺址出土的紅陶折腹盆形鼎,仰韶文化,通高18.5厘米,口徑33.5厘米,新鄭市博物館藏。仰韶文化距今約6800-4800年,這一時期黃河中游的炊具存在兩套系統(tǒng),一是三足鼎系統(tǒng),一是釜、灶系統(tǒng)。以洛陽東部為界,其以西的渭河流域、豫西晉南一帶,從廟底溝類型到西王村類型都是以釜、灶作為傳統(tǒng)炊器,而其以東的豫中從大河村類型到秦王寨類型,豫北、冀南一帶從后崗一期類型到大司空一期類型則都以鼎作為炊器。
紅陶折腹盆形鼎
河南淅川下王崗出土的磨光黑陶鼎,高21、最大徑24厘米,新石器時代中原龍山文化,河南博物院藏。距今約4800-4000年的龍山時期,黃河中游地區(qū)從渭河流域的客省莊文化、豫西晉南的廟底溝二期文化到豫中的王灣類型,直至豫北、冀南、冀中的后岡二期類型,都普遍用鼎作為炊器,完成了鼎在黃河中游的擴張。
磨光黑陶鼎
山東泰安大汶口出土的大汶口文化紅陶帶蓋釜形鼎,高28、口徑13.5厘米,山東博物館藏。距今約6800-4800年。大汶口文化陶鼎多用夾砂紅陶,后期出現(xiàn)黑陶、灰陶,器形有釜形鼎、淺腹缽形鼎、罐形鼎、盤形鼎、盂形鼎等,是黃河下游陶鼎的代表。
大汶口文化紅陶帶蓋釜形鼎
湖北隨州金雞嶺出土的屈家?guī)X文化紅陶蓋鼎,高33、腹徑26.4厘米,湖北省博物館藏。屈家?guī)X文化是江漢流域繼大溪文化發(fā)展起來的一支考古學文化,距今約6800-4800年,屈家?guī)X文化典型陶鼎的鼎腹一般呈球形,鼎足為鑿形足,為長江中游陶鼎中的典型器物。
屈家?guī)X文化紅陶蓋鼎
上海青浦福泉山出土的崧澤文化紅陶盆形鼎,高36、口徑45厘米。此鼎碩大厚重,制作規(guī)整,寬口沿外折,器腹下部有一周凸棱,中部箍一周齒狀堆紋,上下又有密集的凹弦紋,裝飾簡潔樸素。鼎足橫剖面為直角曲尺形,從正面看,上寬下窄,從側(cè)面看,略向外撇,具備承重的優(yōu)良性能。鼎足外表上部是二行點線紋,下部以凹線勾勒出臉形,中間是齒形豎脊,兩側(cè)都有一個圓形捺窩,形似獸面,可能具有避邪的作用。在出土現(xiàn)場附近同一文化層中,發(fā)現(xiàn)了鼎下有灶塘的現(xiàn)象,說明長江下游的陶鼎也有使用灶塘的情況。
崧澤文化紅陶盆形鼎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