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首頁
好書
留言交流
下載APP
聯(lián)系客服
七大視角全面理解“俄狄浦斯情結”
大漠胡楊968
>《【精神分析】》
2016.05.06
關注
俄狄浦斯情結概論
文 |
徐鈞
“你的感覺和你的命運同樣可憐,
但愿我從來不知道你這個人。”
——索??死账沟摹抖淼移炙雇酢?/section>
引言
俄狄浦斯情結
,是兒童(或成人)對于養(yǎng)育雙親的愛與恨欲望的心理組織整體,它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呈現(xiàn)為三角人際關系結構,即個體自身,所愛的客體對象,執(zhí)法者(禁忌的制度)三者,伴隨愛與恨,及恐懼等等沖突矛盾的情緒。它存在的外在條件是人類的兩性差異和亂倫禁忌。中文語境有時也有說成“
戀母情結
”和“
戀父情結
”,雖然這不夠精確。
1910年,弗洛伊德在對精神分析所作的五次演講中,首次將俄狄浦斯情結作為“
神經(jīng)癥的核心情結
”提出。
之后,克萊因在英國開展了客體關系理論工作,鑒于兒童精神分析的觀察和個人理解,強調俄狄浦斯情結發(fā)生在一周歲內,并將俄狄浦斯情結的基石解釋為好客體和壞客體的整合所造成的。這導致了客體關系學派和古典精神分析激烈地爭論。
1981年,忠實于弗洛伊德早期環(huán)境創(chuàng)傷論的科胡特,再次對俄狄浦斯情結作了全新的解釋,他在
承認俄狄浦斯情結的確存在,并且是構成沖突性神經(jīng)癥核心情結的基礎上,進一步闡述俄狄浦斯情結其實是父母對于兒童同理失敗的結果。
阿奢世王情結是由日本的精神分析分析家小澤平作(Heisaku Kozawa)提出,他應用了流傳在東方的古代傳說,來對應解釋于西方社會的俄狄浦斯情結。之后,小此木齊吾(Keigo Okongi)、河合隼雄(Hayao Kawai)對此也作了討論。但這在西方人占有主導地位的精神分析界,很少為精神分析界所注意。
人類學家對俄狄浦斯情結也曾有各種討論,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曾在相對西方文化的異文化田野工作背景下,質疑俄狄浦斯情結具有全球普遍化的觀點,但有學者回應道,田野工作的經(jīng)驗只說明俄狄浦斯情結表現(xiàn)的差異,而對于俄狄浦斯情結三角結構的敘述上并沒有動搖,這引申更廣泛的討論,來促進俄狄浦斯情結的認識廣度。例如中國云南瀘沽湖地區(qū)摩梭人的母系社會制度下,俄狄浦斯情結是如何存在的。
本文試圖簡介索??死账沟墓糯谋尽⒁愿ヂ逡恋聻榇淼墓诺渚穹治鲆暯?、以克萊因為代表的客體關系學派、以科胡特為代表的自體心理學對這個問題的不同解釋。最后再比較阿奢世王情結和人類學田野工作的部分資料,作為來自異文化的補充觀點以擴展視野。主要目的是協(xié)助讀者對于同一概念的不同解釋獲得理解。
一、索??死账梗?/strong>
古代的《俄狄浦斯王》文本
索??死账沟摹抖淼移炙雇酢肥窍ED偉大悲劇之一,作為西方文明的組成部分,流傳于西方社會。
俄狄浦斯王賢明地統(tǒng)治了底比斯城十五年,底比斯的人民安居樂業(yè)。
不幸的是,有一天,瘟疫開始在底比斯城流行,許多人死去。
愛民的俄狄浦斯王為了消滅這場瘟疫,就前往神廟預言所詢問預言家,關于這場瘟疫的原因和消除的方法,以挽救底比斯的居民。
神廟的預言家告訴俄狄浦斯王,這場瘟疫的原因是因為城邦隱藏一個罪人,所以奧林匹斯諸神降災難給底比斯城。
俄狄浦斯王急于追問這個罪人是誰?
先知卻說道,“
你不是最善于猜謎嗎?
”
這一語雙關,因為俄狄浦斯王的確是一位善于猜謎的人。在他到達底比斯城之前,妖魔司芬克斯——人面獅身怪正用一個謎語肆意傷人,“
什么動物早晨四肢走路,中午兩肢走路,下午三肢走路?
”
俄狄浦斯輕松解答了謎語,“
那就是人。
”
司芬克斯羞愧難擋,跳崖自盡。
但先知的那些話使俄狄浦斯王難以平靜,他急于解除底比斯城的瘟疫,于是堅持追查存在于底比斯城的那個罪人是誰?
……
真相在不久后慢慢呈現(xiàn)了。
俄狄浦斯原來出生在底比斯城,他的父親就是底比斯國王拉依俄斯,因為自己年輕流亡時曾經(jīng)雞奸自己恩人兒子的罪惡,而被人詛咒,他將很久沒有孩子,而如果他有孩子,這個孩子終有一天會殺死自己的父親,并娶自己的母親為妻。
這些行為在當時倫理觀念已經(jīng)形成的古希臘,將是一種罪惡。國王拉依俄斯恐懼這些后果。所以在王子出生時,國王拉依俄斯用鐵絲穿通了嬰兒的腳,將他交給一位牧羊人。讓牧羊人把王子扔在荒山野地任其死去。
但好心的牧羊人不忍心這樣作,于是把嬰兒交給了科林斯的國王撫養(yǎng),因為嬰兒的腳被鐵絲穿通腳腫著,因此國王夫婦就根據(jù)“腫腳”意思的古希臘語,為嬰兒起名為“俄狄浦斯”。俄狄浦斯就這樣存活下來。
歲月更替,俄狄浦斯終于長大成人。
一次他在特耳菲神廟知道對他命運的預言,說他將要殺父娶母,因為他深愛自己的父母,為了逃避這些命運,所以痛苦地選擇了遠離科林斯而到處流浪。
但命運卻在這時和他開了很大的玩笑。在流亡的路途中,與一位有眾隨從的坐車老人相遇,雙方由于摩擦而發(fā)生爭執(zhí),接著是生死搏斗。俄狄浦斯以他的神力殺死了對手,而實際上這位被俄狄浦斯殺死的坐車老人,就是他的親生父親——底比斯國王拉依俄斯。
但命運到此還沒有放棄可憐的俄狄浦斯,而是將他引誘到底比斯城下,然后他又通過智慧解除了之前說起的司芬克斯之災。
威脅城市的司芬克斯之災被解除后,由于當時底比斯的國王拉依俄斯失蹤了,所以俄狄浦斯被民眾選為底比斯的國王。
然后根據(jù)古代習俗,俄狄浦斯聚了前國王之妻,也就是自己的親生母親為妻。
當所有這些終于大白于天下時,俄狄浦斯發(fā)現(xiàn)原來引起底比斯災難的罪惡,就是自己殺死了親生父親,又聚了親生母親為妻。
痛不欲生的他哭訴道:“婚禮啊,婚禮啊,你生了我,生了之后,又給你的孩子生孩子,你造成了父親,哥哥,兒子,以及新娘,妻子,母親的亂倫關系,人間最可恥的事”。
悲痛之下,他刺瞎了自己的雙眼,離開了底比斯城,流放自己終生行乞,以洗贖自己的罪孽。
索??死账沟膫ゴ蟊瘎 抖淼移炙雇酢肪兔枋隽诉@一故事,劇中的背景歌隊對俄狄浦斯唱道:“
你的感覺和你的命運同樣可憐,但愿我從來不知道你這個人。
”
二.弗洛伊德:
古典精神分析對俄狄浦斯情結的解釋
俄狄浦斯情結,即弗洛伊德取自悲劇《俄狄浦斯王》,作為書面正式文本出現(xiàn)在1910年的著作中,但這一概念的實際運用還要在更早的精神分析實踐中。弗洛伊德在十九世紀末的自我分析探索中,認識到自己父母與自己關系的情結——即對母親的愛戀與對于父親嫉妒之間的沖突,在1897年寫給早期摯友費利士的信中,就說道,“
人們可以理解俄底浦斯王的吸引力
”。
弗洛伊德及古典精神分析家,在精神分析臨床心理治療經(jīng)驗總結中,認為兒童在三到五歲的早期成長——相對晚于口欲和肛欲二期的性蕾期——過程中,與父母的愛恨沖突會形成的最基礎的人際關系,這一基礎的人際關系,不同程度地影響到長大以后的各種人際關系。
這一基本關系是三角結構的,就是父親+母親+孩子
。這個三角關系的互動會產(chǎn)生各種平衡和沖突。這些平衡和沖突,包括感恩、嫉妒和內疚等具體情感。相對平衡的發(fā)展有利于孩子的發(fā)展和將來的人際關系,而這一三角結構的失衡會為孩子的個性發(fā)展缺陷和未來人際交往關系埋下禍根。弗洛伊德將俄狄浦斯情結視為神經(jīng)癥的核心情結。
弗洛伊德對俄狄浦斯情結的主要闡述是,男孩投注對自己母親的愛戀以及親密接觸,完全占有其母親的欲望,同時又此對于占有母親的父親存在嫉妒,并且因為這一嫉妒又可能產(chǎn)生害怕,害怕受其拒絕或身體受到其傷害,特別是害怕因父親的報復將其生殖器閹割,這種愛與恐懼的沖突就是“
閹割焦慮
”。女孩也存在著類似的模式,只是將父母的角色進行了調換。
另外需要補充的是,上述兩種相反的情結都可能在男孩或女孩身上同時存在,例如如果父親對于女兒管束過嚴的話,這個小女孩可能也會掙扎著去和母親在一起,而和父親去對抗。
所以我們也可發(fā)現(xiàn)女孩試圖占有母親而害怕父親的沖突,或男孩想占有父親,擺脫母親的沖動。同時,占有父母一方的情感,也會因為和父母另一方的親情作用的沖突,引發(fā)內疚感。初次接觸這樣的概念,可能會有點匪夷所思,不過在實際生活和臨床中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類似的現(xiàn)象。
例如有個別女性拉著自己的兒子去對抗自己的丈夫,讓孩子認同丈夫是沒有用的人。這就導致兒子覺得自己能占有母親,而同時又對父親懷有隱隱畏懼和內疚,但這些又被潛抑到潛意識中……結果卻是這個男孩的男性氣概被摧毀,又同時經(jīng)??赡鼙荒涿畹慕箲]所困擾。
為什么呢?
因為作為男性角色的父親被母親抵制,男孩生命中最早出現(xiàn)的父親角色是柔弱的,男孩在性別認同上可能產(chǎn)生問題,同時被潛抑的對父親害怕或內疚的能量會轉化為其它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也可能男孩對于自己全能的占有生命中第一個女性——母親,感到非常輕松,這可能使其今后和異性交往沒有真正的現(xiàn)實感,而導致失敗……
俄狄浦斯情結三到五歲的發(fā)展時期,對于兒童成長來說特別不好的行為,就是父母間對于兒童的誘惑和夫妻之間在孩子面前表現(xiàn)彼此的競爭,這可能導致兒童今后的人際關系三角的失衡和今后社會適應性的下降。
說到這里,我們可能有一個簡單化判斷的傾向,以為這就是全部真實,但實際生活中的親子關系遠沒有這么單純。千萬別把俄狄浦斯情結完全簡單化的等同于上節(jié)所提的《俄狄浦斯王》的戲劇情節(jié)——弒父娶母。之所以以這樣的故事來敘述是出于一種對于關系的象征比喻。
真正幼兒的弒父娶母的沖動在實際生活中雖然不是沒有,但并不是常見的。
如戲劇所表現(xiàn)的俄狄浦斯故事只是臨床治療實踐中所發(fā)現(xiàn)的一種極端化、簡單化的形式而已。而且俄狄浦斯情結不單單是負面的,還有正面健康的部分。建立俄狄浦斯情結的概念,其實質是在于更方便探索兒童在父+母+子女這一三角關系中的無意識變化。俄狄浦斯情結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tǒng),不是弒父娶母四個字能夠概括的。因為俄狄浦斯情結還隱含著男性生殖器至上的傾向,即權力和占有。
在弗洛伊德開始詳細闡述俄狄浦斯情結時,不但例舉了索??死账沟摹抖淼移炙雇酢?,還同時例舉了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作為文學方面的例證。俄狄浦斯情結同樣可以命名為哈姆雷特情結,哈姆雷特的內心沖突或許更接近于一般的神經(jīng)癥患者的俄狄浦斯沖突。
俄狄浦斯情結結構就是個體自身,所愛的客體對象,執(zhí)法懲罰者的三角關系結構。
執(zhí)法懲罰者執(zhí)行閹割的恐怖行為,而與所愛客體對象之間又暗示某種亂倫禁忌的內容。愛和恨,亂倫的誘惑、內疚和被懲罰的恐懼等等情緒沖突構成俄狄浦斯情結內容。隨著性蕾期而出現(xiàn),隨著性潛伏期而減弱,一直到青春期性成熟時再次表現(xiàn)。同時早期俄狄浦斯情結也提供了以后個體超我和自我理想的基礎。
弗洛伊德在研究中一直承認存在一個早于三到五歲的前俄狄浦斯期,但并沒有明確認為前俄狄浦斯期和俄狄浦斯期具有同等地位,而是一直堅持前俄狄浦斯期具有優(yōu)越的位置。于是對這一時期的觀察被克萊因等女性精神分析家所占據(jù),并且發(fā)展出一套對俄狄浦斯情結形成的新解釋,而后與經(jīng)典精神分析形成相對抗的理論。
三.克萊因:
客體關系克萊因學派對俄狄浦斯情結的解釋
克萊因1926年由于一些私人和工作原因,受瓊斯邀請遠涉英國倫敦的工作,這使她有機會遠離早期精神分析的重鎮(zhèn)奧地利的影響,同時基礎于她個人研究兒童精神分析而涉及到兒童早期心理和女性養(yǎng)育嬰兒的獨特經(jīng)驗,因此得以非常創(chuàng)造性的獨立工作,最后震撼性地提出
俄狄浦斯情結存在于嬰兒一周歲內時期的觀點
(Kelin,1946\1952),這一觀點動搖了古典精神分析學派所謂俄狄浦斯期發(fā)生在三到五歲的發(fā)展心理學,也將引起一系列理論的動蕩和治療技術的變化,所以對當時以古典精神分析學派的分析家來說是非常吃驚的。
克萊因學派賦予嬰兒最早期——弗洛伊德所界定:三歲前的前俄狄浦斯期——發(fā)展階段以無比重要的地位。古典精神分析疑惑嬰兒最早期并沒有兩元性別的意識,因此不存在男女性別差異,而具有三角結構特點俄狄浦斯情結怎么能夠在這一時期的發(fā)展形成呢?
這一回答涉及克萊因學派的客體關系理論,特別是克萊因學派在兒童臨床治療中所建構的兒童發(fā)展心理的兩個位置——偏執(zhí)-分裂位置(paranoid-schizoid position)和抑郁位置(depressive position),這是一先一后的兩個心理發(fā)展階段。但這兩個位置由于名稱的關系經(jīng)常容易被誤解在闡述二種病態(tài)的狀態(tài),但克萊因在著作中曾明確過這和心理病態(tài)無關(Kelin,1946),而是對于心理發(fā)展階段的一種稱呼,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這些心理階段的表現(xiàn)類似這兩類癥狀,但并不是就指這兩類癥狀。
在嬰兒的偏執(zhí)-分裂位置,大約在出生到四個月,嬰兒的焦慮為了要保有自我所特有的一種類似偏執(zhí)的方式。攻擊本能、施虐和受虐的焦慮充滿內心。對適應外界的挫敗承受力很低,相應的情緒反應會極好或極壞。而為了處理這一幾乎無法承受的焦慮,嬰兒會使用分裂機制將那些的無法忍受的恐怖幻想投射到客體對象上,并對之施虐以維護自體的安全。而嬰兒以施虐等幻想的第一客體——就是母親的乳房。這乳房有時候給他或她帶來喂奶的舒適——則成為好乳房,獲得安全和溫暖感;有時又成為分裂焦慮、投射及施虐的客體對象——壞乳房,以各種口欲和肛欲的發(fā)泄。
但當?shù)綃雰喊l(fā)展到五個月時,隨著生物性的漸趨成熟和心理發(fā)展,則進入第二個心理發(fā)展階段——抑郁位置,這一時期嬰兒的心理能力發(fā)展到可以與一個完全客體——例如一個完整的乳房或者一位完整的母親——相聯(lián)系。
嬰兒愈來愈感受到愛之客體在自我之外。
那個好乳房與那個壞乳房可能同屬一個乳房。這代表嬰兒在對于好乳房和壞乳房的整合上出現(xiàn)進展,并且對于外在環(huán)境開始更適應現(xiàn)實的狀態(tài)。
但這一階段的感受就開始十分復雜和矛盾了,并感受抑郁焦慮。因為嬰兒先前對乳房的毀滅性攻擊的記憶,和對于好乳房的愛戀感受間產(chǎn)生了沖突,這使嬰兒終于感受到罪惡、內疚、絕望等,而意欲要對先前所攻擊的乳房客體做出修補。
克萊茵于是在這一心理發(fā)展的抑郁位置,將此時的心理狀態(tài)與俄狄浦斯情結聯(lián)系起來解釋。
她認為在抑郁位置時,害怕失落好客體——好乳房,是大部分痛苦的俄狄浦斯沖突來源。當嬰兒掙扎著要統(tǒng)合愛和恨時,嬰兒的自體+好客體+壞客體——構成一個人生最早期的三角關系的基本俄狄浦斯結構,與抑郁焦慮一起表現(xiàn)出來,同時與愛戀相關的性幻想也出現(xiàn)試圖修補原來的攻擊所造成的結果。
嬰兒充滿著愛戀試圖要去照顧這個所愛的、需要的好乳房——好客體對象。因為對好客體的保存現(xiàn)在等同于嬰兒本身自我的存活。由于愈來愈認同于好客體,自我愈來愈覺察到它本身無能去保護本身對抗那內化的迫害客體,而感覺到要占有好的內化客體所帶來的威脅感。嬰兒由于擔心好客體會毀滅而使用了否定與全能的躁癥機制來對抗愧疚、絕望及被消滅掉的感受。
在此,我們了解了克萊因學派對于俄狄浦斯情結的建構。因為理論如此的不同發(fā)展,克萊因學派不再如古典精神分析學派那樣強調伊底帕斯情結,而是轉而重視母子關系。這一理論建構導致克萊因學派的治療注意治療師容器的作用,以試圖協(xié)助來訪者修復和統(tǒng)合愛與恨,平復內疚和恐懼,獲得人格新的發(fā)展。另外還需要說明的是,克萊因的理論貢獻之所以如此強烈不同特點的原因,除了她在兒童方面的研究,她的女性經(jīng)驗,她的強烈個性外,還在于克萊因本身在治療精神分裂癥位置的努力研究,而弗洛伊德的研究精力更多集中在神經(jīng)癥位置。
四.科胡特:
自體心理學對俄狄浦斯情結的解釋
科胡特提供的自體心理學由于所處位置和不同發(fā)展階段,成為最容易被曲解的學派之一。自體心理學的起源基礎經(jīng)常被誤解為客體關系理論,但按照科胡特本人的談話,自體心理學的基礎之一是哈特曼的自我心理學。同時,
他還追溯還原了弗洛伊德部分早期環(huán)境創(chuàng)傷理論,并延續(xù)弗洛伊德在自戀的研究,發(fā)現(xiàn)了自戀式移情。
科胡特對于俄狄浦斯情結的解釋立場有兩個階段,這也代表了自體心理學本身在不同發(fā)展階段對俄狄浦斯情結不同的臨床理解。至少在1978年的著作《自體的重建》(Kohut,1978),科胡特對于俄狄浦斯情結的解釋還停留在古典精神分析的解釋里,他只把自體心理學作為處理俄狄浦斯情結之外的自戀人格障礙癥侯群的分析方法,而將與俄狄浦斯情結相關的結構—沖突神經(jīng)癥繼續(xù)留給原來的古典精神分析或自我心理學處理;但在1979—1981年之間,自體心理學開始嘗試以新的理解去詮釋俄狄浦斯情結,這在科胡特遺著《精神分析治愈之道》(Kohut,1984)十分明確地進行了。
科胡特發(fā)展的新解釋對俄狄浦斯情結在兒童時期發(fā)生的時間上和古典精神分析幾乎是一致的,也基本是三到五歲的性蕾期,同時也是注重兒童+父親+母親三角關系結構的,甚至也認為神經(jīng)癥起源的基礎是俄狄浦斯情結。這與克萊因的客體關系理論將俄狄浦斯情結推前到嬰兒一周歲內,并且以母嬰關系來解釋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如果僅僅簡單地看,科胡特的理論和古典精神分析呈現(xiàn)完全一致。
但這只是表面現(xiàn)象,科胡特和古典精神分析對俄狄浦斯情結真正的差異是存在在起源學的橫切面上的。在古典精神分析看來,俄狄浦斯情結是結構—沖突神經(jīng)癥起源的原因;但科胡特的新解釋卻是
將俄狄浦斯情結作為結果來看的,科胡特爭辯道,俄狄浦斯情結本來是一種人類種系延續(xù)的健康喜悅之情
,只有父母不能以沒有敵意的堅決和沒有誘惑的深情去同理兒童對于種系延續(xù)的喜悅之情,或者過度放縱或者令兒童創(chuàng)傷性的回應時,那么兒童的俄狄浦斯情結就成為真正病態(tài)的俄狄浦斯情結,并成為未來神經(jīng)癥狀的源起。作為業(yè)余歷史學家的科胡特繼續(xù)討論道,希臘故事中更多有父母為了孩子犧牲而非競爭的例子,這人性之愛才是人類種系延續(xù)之真正核心動力。而這一敘述符合當代社會生物性的研究證據(jù)和我們日常生活經(jīng)驗的。
在古代《俄狄浦斯王》的文本中,我們不是看見一個有弒父娶母競爭性的兒子,而首先是看見一個自戀自私,且無法真正同理關心自己親子的父親,不敢承當自己的犯罪后果的父親,甚至可以犧牲自己的親子來逃避神之懲罰的人格障礙患者——底比斯國王拉依俄斯。拉依俄斯用鐵絲穿通嬰兒的腳,這一創(chuàng)傷事件可以隱喻,在臨床上那些無法同理自己親子的父母,在養(yǎng)育過程中無法真正理解接納兒童的發(fā)展階段,而粗暴和誘惑地回應兒童的創(chuàng)傷性后果。
所以以科胡特的
詮釋視角
來看,養(yǎng)育者無法同理兒童的心性發(fā)展的正常的愛恨表現(xiàn),反以敵意和誘惑地凌駕的反攻擊態(tài)度去回應,才導致病態(tài)俄狄浦斯情結的形成。而在此正確的養(yǎng)育方式,科胡特解釋道:“中和的心理結構是心靈不可二分的部分,……它的形成來自無數(shù)恰到好處的挫折經(jīng)驗的內化。恰到好處挫折……經(jīng)驗的復制(認同)經(jīng)由內射的機制而建立……小孩的驅力被父母的禁止阻擋。如果這些禁止是非創(chuàng)傷性的,那么經(jīng)由無數(shù)良性的回憶,孩子將攝入父母這種克制驅力的態(tài)度……結果,若孩子內射了許多恰到好處的挫折經(jīng)驗,那他嬰兒期驅力就可被一種平靜、安撫及關愛的態(tài)度駕馭,而不是被一種父母的反攻擊態(tài)度凌駕,小孩之后也可以用相同的方法處理自己的驅力要求。
一個功能良好的心理結構,最重要的來源是父母的人格,特別是他們以沒有敵意的堅決和不含誘惑的深情去回應孩子驅力需求的能力。
”(Kohut,1964)
“這種環(huán)境提供我們心理存活和成長的最重要情緒經(jīng)驗:……一個經(jīng)由同理嘗試了解和參與我們精神生活的人性環(huán)境?!?Kohut,1984)
科胡特的工作語境和工作角度,由于在某種程度上更加符合當代社會思潮和一些學科的研究,而且具有更廣的理論包容性,所以在社會認同和發(fā)展上,目前來說可能更處于一個有利位置。
五.日本學者:
對應于俄狄浦斯情結的阿奢世王情結
從1910年弗洛伊德在著作中正式提出俄狄浦斯情結開始,西方的精神分析界對此展開熱烈討論。這一影響也到了東方的日本,日本精神分析學的先驅小澤平作在研究俄狄浦斯情結時,也從南亞和東亞文化中搜尋對應于俄狄浦斯情結的具有東方文化特點的原型,這使他提出了
阿奢世王情結
,并著論文《兩種負罪意識》(Two Kind of Guilty Conscience 小澤平作,1954)。這篇論文的德文譯稿在1932年曾郵寄給身在奧地利維也納的弗洛伊德——小澤平作曾經(jīng)接受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訓練,是日本精神分析的先驅者——不過弗洛伊德并未此作出回應。之后小澤平作的弟子小此木齊吾(Keigo Okongi),以及日本的榮格派學者河合隼雄(Hayao Kawai)對此也作了討論。
《阿奢世王》最早文獻來源是古印度的佛教文本,它的原始形式十分簡單,表面上是關于權力爭奪的故事。在正式展開討論前,我先介紹這一文本。故事描述公元前五百年印度的一段宮廷事件,阿阇世王子受到佛陀敵手提婆達多的挑撥,被誤導使其相信若殺害父親瓶沙王(古代中文譯法的“頻婆舍羅王”),就可成為強有力的統(tǒng)治者,阿阇世王因此迫害父親至死。若干時間后,阿阇世王在佛陀處領悟父親之愛,懺悔前非成為佛弟子,并成為佛陀逝世后佛教第一次經(jīng)典集結時的慷慨贊助人。經(jīng)典敘述他也因此付出代價,他因為殺父重罪而自責,雖然懺悔不過終于無法今生獲證佛教圣果。這是印度版本的故事,但這個故事在地域傳承過程中情節(jié)被豐富了。
小澤平作圍繞被發(fā)展豐富后的某個故事文本進行了相應于俄狄浦斯情結的解說和討論。
阿奢世王的母親韋提希夫人年老色衰,深怕被丈夫頻婆舍羅王拋棄,很想生一個王子。一位婆羅門預言家告訴她:“城市旁的山上有一個仙人三年后會去世,然后會投胎到夫人的肚子里?!狈蛉艘蚺率フ煞虻奶蹛?,迫不及待跑上山去把仙人殺死了,這位仙人被殺死時很怨恨韋提希夫人。不久韋提希懷孕,但她害怕去世仙人的詛咒,考慮是否墮胎,可惜一直不能如愿。
很多年后,阿奢世王子長大成人。不料,提婆達多因為自己邪惡的目的將這段前世今生的秘密透露給年輕氣盛的阿奢世王子。本來,阿闍世一直很崇敬和美化自己的母親,聽了提婆達多的告密之後,對母親的敬愛幻滅,反而起了殺意,想先殺死父親,後殺害母親。
阿闍世篡位軟禁了頻婆舍羅王
,頻婆舍羅王被餓死監(jiān)獄中。當時阿奢世王還企圖殺母,但宰相出來阻止了他。阿奢世王后來由于罪惡感發(fā)作,身上長出大惡瘡來,最后佛陀使其懺悔,并挽救了他。
之后小此木齊吾(Keigo Okongi,1978)在后來評論中,補充解釋說不是佛陀救了阿奢世王,而是阿奢世王的母親救了阿奢世王。當時阿奢世王的惡瘡臭氣沖天,誰也不敢靠近,只有韋提希夫人愛子心切,不顧一切前來服侍他。這樣卻只有加深阿闍世的懺悔心。母親寬恕這個企圖殺害自己的阿闍世,阿闍世也寬恕了母親。最後,母子恢復親情,過著真正的人間生活。
小澤平作認為,在阿奢世王的生命里,隱喻的是母子之間的根本矛盾,俄狄浦斯的罪惡感來自拭父聚母,而阿奢世王情結卻來自“父母的自我犧牲精神”,正是這一父母的犧牲精神最后使阿奢世王感到了罪惡。在阿闍世的誕生裡,隱蔽著母親只為自己不顧他人死活的自私,後來母親又以全部愛心服侍滿身惡瘡、臭氣難聞的阿闍世。一種觀點認為阿闍世之所以想殺害父母,為的是要有真正的父母,而母親願意伺候兒子,為的是要做一個真正的母親。
在這個故事中,呈現(xiàn)的基本也是
親子+母親+父親的三角關系結構
,若從這一結構來看,似乎與俄狄浦斯情結所隱喻的差異不大。其中最大的差異在于這一三角關系結構所表現(xiàn)的不同。母親為了成全自私而對于兒子有吞噬性的控制,不過這一故事的最后,母親通過克服自己,并無私地努力付出,終于使關系得到修復。但這一修復卻又是兒童罪惡感的源頭。如果仔細分析,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一解釋方法倒是很類似克萊因的觀點,兒童認識到被自己攻擊的壞乳房實際就是那個好乳房時,罪惡感就開始產(chǎn)生。
河合隼雄(Hayao Kawai 1996)后來又回顧了以上的論文,并對阿奢王情結發(fā)表了自己的補充評論,他以為
俄狄浦斯情結實際是對于父母—兒童的上下關系遭受破壞,代之以男—女關系模型出現(xiàn)的水平母—子關系,這是罪惡的來源。
但在阿奢王情結模型中,父母—孩子關系被保留下來,而母—子關系成為問題的焦點。
河合隼雄作為榮格派學者又進一步引申,俄狄浦斯情結背后隱藏著一位嚴厲懲罰的父神的原型,而阿奢王情結背后則隱藏者一位饒恕一切罪惡的大母神,而將個人的情結提升到一個集體無意識的原型水平來理解。
小澤平作等日本學者進行的工作是有巨大價值的,可惜由于早期精神分析主要在西方知識界內部進行,所以沒有將這些洞察納入討論是十分遺憾的。因為這是給予俄狄浦斯情結解釋上一種異文化的廣度和深度的豐富。
六.同理心的成熟:
阿奢世王情結
《阿奢世王》原型在各個區(qū)域和時期被豐富的過程,這些豐富包含了不同社會對此投射的人性理解。在眾多《阿奢世王》文本中,有必要再提及一個有價值文本。這是一種相當具有戲劇特點的文本,在瓶沙王被篡位前的故事基本類似其它文本故事,但在最后有所不同。當瓶沙王將要在監(jiān)獄里餓死時,阿阇世王自己的兒子正好出生,當他抱起自己的兒子時突然感受到父親瓶沙王曾經(jīng)對自己的父愛,于是立即命令釋放父親,但父親這時正好在監(jiān)獄里死去。阿奢世王于是產(chǎn)生了悲痛和罪惡感,進而到佛陀處懺悔前非。
筆者認為這一文本雖然戲劇化,但卻真正深刻地反映
家庭情感成熟方式的原型——同理心的成熟
。它將父母—孩子的上下關系轉變?yōu)楦改浮⒆铀疥P系,展現(xiàn)出一種人類同理心的成熟,代際的禁忌由這一同理的領悟而獲得家族傳遞。阿奢世王產(chǎn)生了悲痛和罪惡感,來自于他能夠真正同理于父親瓶沙王的對于自己的父愛,這導致他罪惡感的產(chǎn)生,同時又悲痛于將要喪失。這是在對自身父母的喪失中重新體驗到的新生之情,即一種同理心到達了可以成為父母的成熟的心理階段,一個有罪惡感但不過度的人才是真正健康的人。類似心理過程在中國社會的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會聽到——即“為父母者方感知父母之心”。
同理心的水平不但需要在孩子心理單方面的生起,同時更重要的是互動關系中,在每個人內心成熟起來。
父親——孩子的關系,母親——孩子的關系,丈夫——妻子的關系,三種關系的互動同理模型中都是十分重要,因此我們可以把同理心的意義作為這一《阿奢世王》文本的核心敘事。
丈夫——妻子的關系互動,正如阿奢世王的母親韋提希夫人年老色衰,深怕被丈夫頻婆舍羅王拋棄,很想生一個王子。這其中存在丈夫對于妻子的不同理神入所導致的妻子的恐懼。而這一恐懼的壓抑被投射到阿奢世王的前世——仙人身上,這又構成了母親——孩子的互動的不神入(同理),因為在孩子身上充滿了母親的自戀,而非對于孩子的愛。而這一自戀終于會有后果,那就是怨恨。正如古印度摩偈陀語“阿奢世”所顯示的意義:“未生怨”。
而彼此對于對方的同理心導致關系的修復,雖然在故事中,這修復來得有些晚,但畢竟構成了一個重生的圖景。
關系的修復伴隨著領悟自己之前對于客體對象所投射的“惡”——許多是來自自己的“惡”,而終于認識到被投射“惡”的客體對象其實是愛自己的,修復就到來,父母的自我犧牲帶來內疚和罪惡感的領悟。阿奢世王終于能夠領悟瓶沙王的父愛,寬恕了父母,但實際上是寬恕了他自己為怨恨而戰(zhàn)斗的心,雖然這一同理有其內疚和罪惡感的代價,但顯然那是人類文明社會的禁忌所需要的基本道德元素。這一視角在本質上符合科胡特同理的理論和發(fā)展心理學的心理理論,也同時呼應克萊因的觀點,“嬰兒愈來愈感受到愛之客體在自我之外。
那個好乳房與那個壞乳房可能同屬一個乳房……這一階段的感受就開始十分復雜和矛盾了,并感受抑郁焦慮。因為嬰兒先前對乳房的毀滅性攻擊的記憶,和對于好乳房的愛戀感受間產(chǎn)生了沖突,這使嬰兒終于感受到罪惡、內疚、絕望等,而意欲要對先前所攻擊的乳房客體做出修補?!彼栽诳巳R因的觀點里,我們也可以看見同理作為心理漸趨成熟因子的潛在方式。
同時,這一文化原型的討論,不管是來自肯定方和反對方的意見,還可以由精神分析家和心理學家繼續(xù)去展開,而并非只是停留在當前的引言上不再加深入。
七.“納”——摩梭人:
異文化的田野工作資料
弗洛伊德一直直覺性的認為俄狄浦斯情結不但是歐美白種人的特有心理情結,也在其它人種中具有普遍性。這一觀點曾被著名的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挑戰(zhàn),馬林諾夫斯基雖然同意歐洲人有俄狄浦斯情結,但不承認俄狄浦斯情結的普世性,原因是南太平洋諸島嶼的原始人并沒有發(fā)現(xiàn)俄狄浦斯情結。這一結論是他在南太平洋諸島嶼的原始人部落艱苦的田野工作后得出的。因為他發(fā)現(xiàn),
在不少母系原始部落中,兒子從來不會與父親發(fā)生矛盾,他們永遠是好朋友,“殺父”的念頭決不會發(fā)生。
筆者在民族志資料收集的基礎上,于2006年也考察了一個母系社會地區(qū),中國云南的瀘沽湖地區(qū)進行了短期的田野工作。瀘沽湖地區(qū)生活著摩梭人——她們自稱“納”。是目前世界上少有的保持母系社會生活狀態(tài)的民族。她們世代居住在云南省寧蒗縣和四川鹽源縣交界處,金沙江兩岸,白渠壩等地。到目前為止,摩梭人還生活在母系社會下,其中最典型的表現(xiàn)就是她們的婚姻狀態(tài)——
走婚
。到2006年,大約還有三分之二的摩梭人以走婚方式生活和繁衍后代,同時瀘沽湖周邊地區(qū)的一些藏族、普米族等成員有時也會受到影響而走婚。
在摩梭人家庭中,男女成員都是一個母親或母祖的后代,沒有父系血緣的成員加入。男不娶,女不嫁,男子夜間去女方家借宿,早上回到自己母親家參加生產(chǎn)勞動,女子則生活在母親身邊,雙方?jīng)]有任何家庭經(jīng)濟關系。當然走婚并沒有外人想象得是隨便的,在女方同意男方到家夜宿走婚前,一般多會有一段時間的交往,同時男方如果和另外的女性交往,發(fā)現(xiàn)后也會被女方拒絕再走婚的。
如果走婚過程中女方懷孕生育了,生育的孩子歸女方家庭撫養(yǎng),而父方?jīng)]有權利和義務來加入女方家的事務。摩梭家庭里沒有翁婿、婆媳、姑嫂、叔侄等關系。但摩梭家庭中舅舅的權力不小,屬于家庭地位的第二位,所謂的舅舅是指母親的兄或弟,家中的吉慶祭祀、社會交往等都由舅舅承擔;但在家庭財產(chǎn)保管使用、日常生產(chǎn)生活的決策主張,則由母親負責。摩梭人道德觀念中的崇母敬舅意識,所謂的“舅掌禮儀母掌財”。這一調查結果和馬林諾夫斯基在人類學工作的結果是類似的,他也在發(fā)現(xiàn)母系社會無父親角色的同時,也提及了發(fā)現(xiàn)了男孩對舅舅卻是既敬又恨的情感。
因此,我們這里可以再討論,
母系社會是否具有俄狄浦斯情結?
回答是,
男性社會的狹義俄狄浦斯表現(xiàn)的確不存在母系社會,不過廣義俄狄浦斯情結——即個體自身,所愛的客體對象,執(zhí)法者三者所構成三角結構——是明確存在母系社會中。
其中的個體自身,所愛的客體對象是明確的,另外相當父親的執(zhí)法者就是舅舅,“舅掌禮儀母掌財”中的“禮儀”就是某種道德禁忌,雖然母親在母系家庭中占有巨大控制權。在另外的意義上,我們可以進一步觀察到,在所謂俄狄浦斯情結中,執(zhí)法者就是“禁忌制度”的化身,能激起原欲之愛因被阻擋而轉向仇恨的象征,由動物到人類的文明發(fā)展的代價或許就是如此。
在這些母系社會的家庭關系中,俄狄浦斯的關系表現(xiàn)可能是和我們的父系社會不同,這包括對于一些問題的感受面向的區(qū)別,例如父系社會感受到父親的感受和母系社會感受到舅舅的感受雖然有類似,但也十分不同;又如,對于舅舅與母親的關系更多是親戚間的緊密情感,而不是對于父親與自己競爭母親的情感,或者有競爭,但這一競爭同比父親的競爭強度相對會更弱。由于這一母系社會制度中,孩子與家庭幾乎沒有分化,所以分家情況很少。
另外,如一般人誤解俄狄浦斯情結,馬林諾夫斯基也產(chǎn)生了同樣的誤解,即把俄狄浦斯情結等同于戀母情結。實際俄狄浦斯情結的內涵,除了是喜歡自己異性父母一方而對抗與自己同性的父母一方外,還包括對于與自己同性父母一方的親密,而和異性父母一方的對抗。因此從廣義的俄狄浦斯情結三角結構來觀察人際關系,會發(fā)現(xiàn)這一關系模型的確具有普遍性。
八.結語
本文至此已經(jīng)完成了探討幾大理論或視角對于俄狄浦斯情結討論,這包括索??死账沟墓糯谋?、古典精神分析理論、客體關系克萊因學派、自體心理學、日本的精神分析、阿奢世王的再分析、人類學的部分資源。當然,后現(xiàn)代觀點可能會評論這可能僅僅是文本的動人建構,而未必是實際的結構。筆者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同意這一觀點,但不是全部。因為俄狄浦斯情結的三角結構的確不存在任何現(xiàn)實之中,而只是對于現(xiàn)象抽象之后的建構。但這不等于否定作為作用效果的這一結構的實際存在。因此后現(xiàn)代觀點可以作為一種視角,但無法被接受為一種真理。
總之,
俄狄浦斯情結作為三角人際關系結構的心理組織,即個體自身,所愛的客體對象,執(zhí)法者(禁忌的制度)三者,伴隨愛與恨,及恐懼等等沖突矛盾的情緒,將在人類社會中繼續(xù)其作用,并為我們社會創(chuàng)造一定意義上的神經(jīng)癥式的沖突,并促使我們對于自己的心理去進一步探索。
(本文轉自“心理分析與中國文化”論壇< http://www.psyheartbbs.org/forum.php="">,轉載清注明作者姓名及出處
)
近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
。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徐鈞 | 俄狄浦斯情結概論6: 同理心的成熟
父子為什么難相處?(深度好文)
七大視角全面理解“俄狄浦斯情結”03
霍大同:兩類母親、兩類臨床(8.27直擊稿)
從恐懼癥到主體結構的十字路口
懷眾官方微信群微課分享文字稿(十四)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首頁
萬象
文化
人生
生活
健康
教育
職場
理財
娛樂
藝術
上網(wǎng)
留言交流
回頂部
聯(lián)系我們
分享
收藏
點擊這里,查看已保存的文章
導長圖
關注
一鍵復制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
微信登錄中...
請勿關閉此頁面
先別劃走!
送你5元優(yōu)惠券,購買VIP限時立減!
5
元
優(yōu)惠券
優(yōu)惠券還有
10:00
過期
馬上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