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書是在篆書、隸書之后出現(xiàn)的新字體,比楷書都要早,最開始草書是漢代書吏的“臨時從宜”的潦草之作,后“草圣”張芝使其“草法”完備,進而行為一種有著極高藝術價值的書體。
草書先后經過了三種體式:章草、今草、狂草。
章草:作為草書最初形態(tài)的章草,其字體保留隸書筆法,“鉤鎖連環(huán)”的連綿筆勢限于一字之內,字字獨立。西漢史游的《急就章》和同時期的《神烏賦》就展現(xiàn)了草書最初的面貌,是章草的典范。
關于“章草”的命名,啟功在《古代字體論稿》中說道:晉朝書家為了區(qū)分舊草體與當時流行的今草,因“它的條理和法則的性質很強”,有章法,故而命名。但也有另外一種說法:東漢章帝喜好草書,是為章草的創(chuàng)始人,故取其字號命名之。我個人比較傾向于后者,從傳統(tǒng)意義上書體的命名和流傳上講得通。
今草:今草章法比章草簡易,字與字之間連綿映帶,婉轉流利,“縱引”的草法拓展了草書的筆勢之美,書寫難度大于章草。主要代表有王羲之《十七帖》。
東漢書法家張芝以草書著稱于世,擅章今草體,影響深遠,后人稱之為“草圣”,“書圣”王羲之對其推崇備至。后世主張認為張芝是今草的創(chuàng)始人,這毫無疑問,但今草確立的顯著標志則應是東晉時期王羲之的草書。
狂草:狂草發(fā)揮了今草的縱引之勢,運筆迅速,筆勢狂放恣肆,筆畫糾結盤繞,姿態(tài)奇異,變化莫測。最負盛名的草書大家為唐代有“顛張狂素”之稱的張旭、懷素,張旭代表作《肚痛貼》,懷素《自敘帖》。
從最具代表性的幾件書法作品我們可以直觀地看出三者之間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章草、今草到狂草,草書的筆勢越來越放任恣肆,也讓人很多人看不懂,但正是這有章法的變幻莫測為草書增添了許多藝術的神秘感。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