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皖南最高、最美、最險公路騎游攻略、路書
皖南海拔最高、最美、最險的三條公路分別為:“皖浙天路”--績溪荊州公路、“皖南天路”--獅石公路和“江南最后的墨脫”--白際公路。
有“皖浙天路”之稱的荊州公路,是華東地區(qū)海拔最高的天路,這條公路呈“S”型盤山而建,共351個彎道,21個回曲。從高空俯瞰,它如蛟龍盤踞,氣勢恢宏;如玉帶環(huán)繞,百轉(zhuǎn)千回,美得這樣醉人。沿著盤旋的山間公路一路飛馳,每一次彎道轉(zhuǎn)折都會讓人心跳加速,而路邊的風景也變得越來越美,薄薄的云霧環(huán)繞在青山間,山間的微風輕輕吹動,流動的云霧讓整個青山越發(fā)顯得嫵媚。從梅干嶺觀景臺俯瞰,層層梯田和白墻黑瓦的村莊在愈來愈濃的云霧繚繞中若隱若現(xiàn),眼前的一切,宛若走進了一個夢幻的童話故事里。
黟縣縣道X001從長陔嶺走石門林場冷水洼護林點經(jīng)獅峰凹進入獅石鄉(xiāng),全程28.5公里,公路最高點海拔達1078米,該公路從起點到獅峰凹的16.5公里路程均在連綿的群山之巔,一條黃白的線痕清晰地伸向煙云深處,仿佛天與山之間的一根飄帶,蜿蜒曲折,綿延悠長,真所謂是“皖南天路”,沿途有“古棧道”、“蓮花三座”、“一劍泉”等多處待開發(fā)景點。車行在這條“皖南天路”之上,就有著騰云駕霧般的感覺。
白際,又稱江南最后的墨脫,藍天與白云交際的地方;徽開古道隱匿其中,安徽最后通水通電的鄉(xiāng)鎮(zhèn);其至高點白際嶺海拔1208米,素有“第二個清涼峰”之稱,沿線多瀑布,并有多個原生態(tài)村落。自古以來,白際與外界交往,靠的是兩條山道,南通浙江11公里,即白際-土太下山道,北通榆村鄉(xiāng)嶺下村15公里,即白際-嶺下山道,俗稱“白際嶺”,全鄉(xiāng)人民的生產(chǎn)生活必需品及農(nóng)產(chǎn)品銷售等全靠肩找背馱,生活相當艱苦。白際公路指由黃山市屯溪區(qū)前往白際鄉(xiāng)的山區(qū)公路,一直到淳安的中洲鎮(zhèn)。白際公路(源白公路)起于源芳,止于白際,全長33公里,進山方向上坡下坡比為2:1。公路最高點白際嶺頂約1060米。
這次“皖南最高、最美公路”的騎行線路:上虞-柯橋-杭州-昌化鎮(zhèn)-大峽谷鎮(zhèn)-“皖浙天路”(荊州公路)-“皖南天路”(獅石公路)-“江南最后的墨脫”(白際公路)-汾口鎮(zhèn)-建德-富陽-諸暨-紹興-上虞。路書里程937km,計劃騎游時間8天。
D1.上虞-于潛,163.2km,路書:2872560
1、線路及行程:上虞-35.0km-紹興-45.0km-杭州-49.0km-臨安-34.2km-于潛。
2、全程路況:
(1)當日里程163.2km、平均坡度0.112%、累計爬升821.5m、最高海拔177.1m、最低海拔5.8m;
(2)前117km道路平坦,117-146km為起伏上升路段,到達當日最高點海拔177.1m。以后10多km海拔逐漸下降至107m。
3、行程安排:
(1)午餐安排在杭州城西留下附近,距起點約100km;
(2)晚餐和住宿安排在于潛鎮(zhèn)。
D2.于潛-家朋鄉(xiāng),110.7km,路書:2872579
1、線路及行程:于潛-19.0km-昌化-19.0km-浙西大峽谷-39.km-小九華-2.0km-荊州-29.7km-家朋。
2、全程路況:
(1)當日里程110.7km、平均坡度0.979%、累計爬升1823.4m、最高海拔1102.4m、最低海拔92.0m;
(2)全程000。
3、行程安排:
(1)午餐安排在小九華景區(qū)或荊州鄉(xiāng),距起點約80km;
(2)晚餐和住宿安排在家朋鄉(xiāng)。
4、沿途景點:
(1)浙西大峽谷,位于浙皖接壤的臨安清涼峰自然保護區(qū)內(nèi)。峽谷境內(nèi)山高水急,山為黃山延伸的余脈水為錢塘江水系的源流。環(huán)帶狀的狹谷全長83公里,沿途花木遍地,地貌奇特,奇峰秀石“生長”在落差懸殊的峽谷兩旁懸崖,有“白馬巖中出,黃牛壁上耕”之譽,與長江三峽相比,自有不同詩情畫意的領(lǐng)略。
白馬崖位于距獅象灣景區(qū)僅3.5公里的上坪村坑內(nèi),景內(nèi)有一馬頭峰狀如巨馬,故得景區(qū)名白馬崖。景區(qū)以上坪溪為托,沿溪辟出游步道,繞山環(huán),沿途可觀賞到很多的巖峰、峭壁、溪石、飛瀑。主要景觀有:巨鼎石、鳳凰谷、百丈澗、銀河瀑等。因谷深壁陡、林木蔭、稱之為恐怖谷,又因小巧玲瓏、峽谷地貌較為典型、又有人稱之為峪谷盆景。
老碓溪為兩溪交匯處的一片灘地,昔日為當?shù)厣睫r(nóng)營造水碓的處所,一度里曾擁有數(shù)十張水碓,形成各式各樣的水堆群,此溪灘亦被叫做碓溪。此處以狀如船頭的溪中砥石為主景。此石最高處近10米、長近20米,西邊看狀如風展紅旗,正面看如巨輪下海,十分耐看,此處地勢較平、是峽谷中難得的一方開闊地。現(xiàn)已恢復(fù)了老水碓,老油車,老灰灶等設(shè)施。
鸕鶿潭,此處為昔日鸕鶿鳥棲居之地,以山田大橋西側(cè)的一汪清潭為主景,臨潭的青羽崗受水流沖蝕,有千瘡百孔之狀。崗頂有倚青枕白亭一座,沿崗頂拾給級而下至鸕鶿灣中有臥鸕石、喚鸕亭、飛白洞等景。灑對岸群山碧翠有被嬉稱為金字招牌的白石巖和獅子口等因臥鸕石乘竹筏順流而下,過山田大橋可瀏覽當?shù)厣矫袷褂玫膫鹘y(tǒng)香粉碓。供游客觀賞的石主要有:公路前的吊水巖、三個和尚哭水桶、犀牛頭、牲口逃命石;公路后的半屏巖、石如來、鳳凰蛋、丁字瀑和被譽為千古之迷的石炮塔。
嬉水灘,至社門灣至泉水餐廳一段為大峽谷徒步穿越區(qū),名為“嬉水灘”。嬉水灘內(nèi)五灘六潭(過龍?zhí)?、長潭、燒箕潭、大鱉潭、小鱉潭、劍門潭)依次相連,全長約三華里。此間流水嘩嘩、溪石斗奇,游客盡可進入景區(qū)玩?;蝰{筏渡水,亦可駐足觀兩岸山嵐巖峰。游步道傍水而上,迂回曲折。有石階、有棧道、有汀步、有獨木橋,路隨景變。
獅象灣以擁有獅子巖、象鼻峰兩大景觀而得名,是桃花溪與巨溪的交匯處,地勢平緩,有公路穿過,易于游客集散。此處景觀除獅子巖、象鼻峰之外,還有桃花溪口的青松坪,相見灣腳的泉水餐廳及相見電站、五星橋、懸空橋等。過龍?zhí)叮端胶?,為峽谷漂流的登筏之處;懸空橋由鋼索懸架而成,長近70米,高逾40米,上橋行走,凌空晃蕩,不少游客會為之發(fā)怵心顫,給人以無窮刺激,有人稱之為“勇敢者橋”。
柘林瀑位于柘林坑溪流地段,整個游覽區(qū)山巖奇峻、樹木蔥郁,主要景觀點有草屋、雙板橋、鯉魚石等。以上下兩座瀑布為主要特色。上瀑為龍門瀑,瀑面寬泛如懸掛的幕簾,下瀑為炎生瀑,瀑面細長如軟練之狀,兩口瀑布的形態(tài)可謂“如練如簾”。出口處還有一個新修六米徑的大水車,寓意“時來運轉(zhuǎn),周而復(fù)始”。
劍門關(guān)位于峽谷內(nèi)掏金坪至五星橋的溪流灘谷間。景區(qū)內(nèi)群峰連綿,水流湍急,景色怡人,游步道長2000余米,是徒步穿越峽谷的體驗區(qū)域。主要景觀點有掏金亭、藏軍洞、華蓋松等。
(2)小九華風景區(qū)位于荊州鄉(xiāng)東北部。山水幽奇,傳“九華山地藏王曾在此苦修,故名”。小九華山勢突兀,澗壑深邃,似游龍數(shù)條逶迤奔聚。中一山丘,河水至此曲折瀠洄,形如半島,上有地藏殿。對岸山列如屏,前為銀屏寺。沿河石巖交錯,橫截如壩,多天然巖洞、深潭,俗稱“九井十八壩”,數(shù)鐵釜潭為著。小九華有十泉:鐵釜深沉、銀屏滴翠、刀鋒插云、橫巖瀑布、獅嘴嘯天、雙溪煙雨、五龍奪珠、高峰暮靄、九井甘泉、梅崗早雪。歷代題詠甚多。
小九華生態(tài)原始古樸,自然純真,除舊有的“鐵釜深沉”、“銀屏滴翠”、“刀鋒插云”、“橫巖瀑布”、“獅嘴嘯天”、“雙溪煙雨” 、“五龍奪珠”、“高峰暮靄”、“九井甘泉”、“梅崗早雪”的“九華十景外,新開辟了“一線天”、“藏龍峽谷”、“鐵釜潭探趣”,均為小九華生態(tài)旅游之精品。小九華一天門處,荊州水從自西向東逶迤而來,在此盤曲迂回,形成一汪深潭,墨綠深沉,目不可窮,這就是聞名遐邇的“鐵釜潭”。潭周群峰筆削,岡巒圍列。突拔峻峭,望觀則驚心,潭旁有“送子洞”,踏步登階,洞內(nèi)有觀音塑像,饒香求子,印象有靈,故當年香火特別興隆。這里山勢突拔,峰巒峻峭,谷壑深邃,水溪逶迤。
(3)荊州公路起于家朋鄉(xiāng)坎頭村,終于荊州鄉(xiāng)上胡家村,全長31公里。荊州公路最高處位于山云嶺隘口,海拔1158米,隘口比公路起點坎頭村高915.3米,比終點上胡家村高499.5米,共有彎道351處,回曲21起,最小半徑15米。荊州公路沿線皆為風景,古村落、古民居、梯田、峽谷、瀑布、云海,比比皆是,如同一幅巨軸山水畫卷。春夏秋冬,沿途景色因季節(jié)各異,風景勝絕一方,令人沉醉。
筆架峰,為荊州公路第一景。此峰頂出五鍔,形如筆架,懸空削壁,望不可攀,古人有詩云:“仰慕原由盤古脊,垂名卻為女媧姿。滿天風月詩藏意,四面青山作低題。架上提來絕妙筆,筆尖莫向暴秦低”。
飯甑尖,屬天目山脈,位于荊州公路山云嶺隘口右側(cè)山頂。峰頂突起一圓柱形巨石,高約15米,狀如飯甑,旁有一長石矗立,人稱“飯匙”,故名飯甑尖。巨石海拔1 349.6米,頂部寬平,面積約50平方米,上有小天池3口,積水不涸。獨居于群山之上,巍巍壯觀,周圍眾峰聳立,遙相呼應(yīng),怪石奇松,一個角度一幅畫,風景絕勝。
五指峰,在績溪縣荊州公路山云嶺埡口左邊,海拔1350米左右,是戶外活動極佳線路之一,遠看五座山峰直沖云霄,如五手指而得名,似如來佛祖的手掌直向云端。連接五指峰是一條高高低低的狹窄陡峭的山脊,攀爬、行走非常刺激,奇松怪石懸崖峭壁無處不在,風景極佳。五指峰遠看似五座山峰,其實中間大小不一,有23個山峰。站在山頂,極目遠眺,遠山蒼茫,植被變化,千峰萬壑,正是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4)家朋鄉(xiāng)坎頭村山環(huán)水抱,村中有文筆墩、獅子墩、八卦亭墩、東山營墩,五墩散布,村邊有壽山屏、陽和屏、平項山屏、三屏鼎立。村外圍有飯甑尖(海拔1349米)、黃茅尖(海拔1278米)、門前巖、山云尖、臺炮尖、磨刀石山,六山環(huán)峙,勢若擎天。
發(fā)源于荊坎嶺的云川溪蜿蜒曲折奔騰而來,由南向北呈“S”形穿村而過,在村北與溪中星河、仙人庵河匯合為戈溪河。春山拱秀,秋水流光。昔人曾將坎頭村的優(yōu)美風光綱為“澗洲八景”:甑峰毓秀、逢石作壺、石室清虛、巖存仙跡、屏開錦帳、巒回天馬、洲涌金魚和玉泉鳴佩。
坎頭村古建筑90%為明清民國時期所建,歷史上雖經(jīng)歷了幾次特大洪災(zāi)的洗禮,但古貌依舊。老村區(qū)長一千多米,寬約五百多米,兩頭小,中間大,形似金魚,發(fā)源于村南崇山峻嶺的云川溪穿村而過,村頭村尾水位落差近30米,還有多條小溪流往東半村,匯往云川溪內(nèi),大小水溪流水潺潺,整個村莊都沉浸在一片流水聲中。云川溪曲曲彎彎,終年流水不斷,溪兩岸的兩條街道,名為“水街”,用花崗巖條石鋪成,是典型的徽州古道,街道隨溪流落差而設(shè)臺階,房屋沿街隨形就勢而建,村落依山傍水而成,白墻黑瓦鱗次櫛比,高大的馬頭墻層層疊疊,錯落有致,古村區(qū)顯得線條流暢,空間舒展,整體和諧,建筑風格統(tǒng)一。
D3.家朋-徽州古城,105.1km,路書:2872868
1、線路及行程:家朋-27.2km-太極湖村-5.1km-仁里-8.5km-龍川-35.5km-棠樾-3.3km-唐模-25.5km-徽州古城。
2、全程路況:
(1)里程105.1km、平均坡度0283%、累計爬升723.7m、最高海拔371.6m、最低海拔115.7m;
(2)前約16km起伏爬坡,到當日最高點海拔371.6m,下坡至49km以后全程平坦。
3、行程安排:
(1)午餐安排在歙縣桂林鎮(zhèn)附近,距起點約64km;
(2)晚餐和住宿安排在徽州古城附近。
4、沿途景點:
(1)太極湖村,村中仍保留著明代吟泉街、千年古樹、古橋,還有百余幢古民居、古門樓群、古祠堂等,依山而筑,逶迤伸展,宛如一幅立體的山水畫卷,是一座徽州建筑的博物館。還有絕妙的三道天然水口,風水絕佳的帝王墓,絕奇的藥丸石,地域絕活的秋千抬閣,絕技的徽派磚雕門樓群,堪稱“五絕”,是徽州古文化的活化石。太極湖村為安徽省歷史文化重點保護區(qū),也是世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重要傳承區(qū)。
章氏宗祠,祠堂門前的照壁上赫然地繪著一幅彩繪:瑞獸圖。祠秋千抬閣堂中有一座明代的蟠龍香亭,圓柱上雕有六條搖搖欲飛的蟠龍,代表了徽派木雕的最高水準,堪稱木雕一絕。這是太極湖村的一項傳統(tǒng)文化秋千抬閣的道具。
吟泉街,建于明代,全長300余米,水來自石金山,穿村而過,注入石門河。一年四季溪流終年不竭,水聲淙淙,如琴聲悅耳,即使春季漲水,水也不上街面,嘩啦啦水聲更是動聽,故名吟泉街。吟泉街與南北兩條主街形成“丁”字形,清一色青石板鋪墊,街上架設(shè)兩座石橋,稱大小石橋。沿溪兩岸相對建造白墻青瓦馬頭墻的徽派建筑一百余幢,有民居、店鋪、藥鋪、油坊等,大多為明清建筑,古樸雅致,錯落有致,鱗次櫛比。并有石階通向河面,供村民浣洗之用?!靶?、流水、人家”,呈現(xiàn)眼前的酷似一幅清新明麗的村居山水圖。
中華門樓第一村,太極湖村門樓磚雕堪稱徽州之最,每一幅磚雕都是一件稀世珍寶,具有奇異變形的浪漫美。磚雕數(shù)量多,雕刻面積大,有20處之多,最大雕飾面積達4.2平方米;門罩形制豐富,有書卷式、城樓式、垂花柱式等;雕刻技法嫻熟,具有很強的立體感和質(zhì)感效果,雕刻技藝登峰造極;雕刻內(nèi)容豐富,物象生動,構(gòu)圖疏密得當,主題突出;湖村磚雕門罩時跨300余年,是極為難得的文史資料。因此,太極湖村也譽稱“中華門樓第一村”。
風水寶地,臥佛--七姑山村子的東沿口,還發(fā)現(xiàn)了龍川胡氏二十五世顯祖古墓,墓主為宋朝樞密史胡云龍。墓頂原有兩棵千年古櫧參天大樹,現(xiàn)僅存一棵,雖然曾遭雷劈,但仍老而彌堅,根深葉茂,極為壯觀。墓正對著七姑山,站在櫧樹下,遠眺七姑山,象一尊睡佛,極其形似,據(jù)老人說,當年胡姓二十五世祖就是覺得這里風水特別好,墓的所在地為龍形山,兩顆樹為龍角,山腳的兩口井為龍眼,對面是睡佛,于是就葬于此。有句俗語:生在杭州,玩在揚州,葬在徽州,大概說的就是徽州人非常講究風水吧!
藥王寺,元朝胡姓郎中懸壺濟世,人稱“藥王”。相傳朱元璋身患惡疾,久治不愈,經(jīng)藥王醫(yī)治,兩天后痊愈。朱元璋大喜,賜“龍鳳恩永”四字,以感藥王對其療病之德。后人建藥王寺,供奉藥王,繼續(xù)行藥王生前功德。寺內(nèi)藥丸石相傳能治病。禪院為三間兩閣廂結(jié)構(gòu),后有藥圃、放生池、水榭等,醫(yī)家特色獨具。
(2)龍川風景區(qū)。龍川,又稱坑口,距績溪縣城約10公里,是一個古老的徽州村落。由于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和綿長的歷史文化淵源,形成了其獨特的自然和人文景現(xiàn),現(xiàn)為安徽省歷史文化保護區(qū)。龍川是坑口村的古稱。村前有龍須山,村中有一條小溪(稱川)穿村而過,古稱龍川。后人認為小溪(又稱坑)出口流入登源大河,龍可以暢溪,故改為坑口。這個傳說至今仍在百姓中流傳。龍川,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山環(huán)水繞,景色秀麗。龍川村地形如靠岸之船,東聳龍須山,緊依登源河,南有龍川匯集,西偎鳳冠秀峰,北峙崇山峻嶺,獨具特色。東晉散騎常侍胡焱鎮(zhèn)守歙州,愛其風水勝跡,于咸康三年(公元337年)舉家遷于此。
歷史文化。龍川不僅山水清麗,自古也是文風昌盛、人才薈萃之地。龍川胡氏代有人才,是徽州出名的“進士村”。尤其到了明代,該村發(fā)展到了一個鼎盛時期,曾有10多人中進士,其中最著名的是明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中戊戌科進士官至太子少保和南京戶部尚書的胡富,60年后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中戊戌科進士、官至太子太保兵部尚書的胡宗憲。村內(nèi)現(xiàn)有“龍川胡氏宗祠”(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奕世尚書坊”(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徽商胡炳衡宅”和“胡宗憲故居”(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等。村東的龍須山,因盛產(chǎn)造紙原料龍須草而得名。山中多奇松怪石,珍禽異獸,山嶺陡峭,古道崎嶇,飛瀑流泉。上有龍臺懸?guī)r、石門洞天、仙人石屋、云崖石梯,西峰山腰有龍峰禪院、古樵庵,西麓有山間庵、宗憲墓、胡富墓等遺址,是文化旅游、生態(tài)旅游和宗教旅游的絕好去處。
胡氏宗祠,龍川胡氏宗祠始建于宋,明嘉靖年間大修。坐北朝南,前后三進,由影壁、露臺、門樓、庭院、廊廡、享堂、廂房、寢室、特祭祠等九大部分組成。宗祠采用中軸線東西對稱布局的建筑手法。令人有氣勢磅礴,蔚為壯觀之感。
尚書府譽稱“徽州第一家”的龍川胡宗憲尚書府,座落在安徽績溪龍川村中央。龍川胡宗憲尚書府,粉墻黛瓦,綠水環(huán)繞,如詩如畫。透過五百年的時空,彰顯出古徽州的幽秘與神奇。走進占地3000平方米的尚書府,象一個小社會,從善堂、官廳、梅林亭、胡氏家井、繡樓、徽戲園、松公家祠、文昌閣、蒙童館、土地廟、醫(yī)館等,和眾多小巧的庭院相交輝映,組成一個巷弄陌阡,四通八達的一個迷宮豪宅。尚書府鼎盛時期,曾七世同堂,足不出戶就可以上私塾、唱大戲、請郎中、祭祖拜佛……可以說尚書府是整個古徽州迄今保存最為完美、氣勢最為雄偉,結(jié)構(gòu)最為復(fù)雜的明代建筑群,也是古徽州最具代表性的官宦豪宅。
(3)績溪仁里是個典型的徽州古村落,至今村里還保留著大量的元、明及清代的建筑。績溪仁里依山傍水,文化積淀深厚,是古徽州名副其實的“程朱闕里”。歷史上績溪仁里是徽商會集的水陸碼頭,聚財蓄氣,千丁萬灶,素有“小小績溪縣,大大仁里村”之說,系徽杭古道上的重鎮(zhèn),村內(nèi)有古城門、古祠堂、古牌坊、古民居、古書院、古碼頭、桃花古壩、古井等歷史遺存,足可見績溪仁里村在徽州歷史上的商業(yè)重鎮(zhèn)形象。仁里也是工部尚書看中的地方。仁里原是績溪耿姓的發(fā)源地。據(jù)《魚川耿氏宗譜》載,南朝梁大同五年(公元539年),工部尚書耿源進、助國鎮(zhèn)天大將軍(曾任杭州太守)衣錦還鄉(xiāng)途中,因雅慕新安山水,與弟耿汝進游歷于此。在梁安(績溪)仁里,見其地山環(huán)水抱,風光旖旎,不惜輕棄生長里居,遷至這里,并取村名為“仁里”。后來這里成為程姓世居之村,故又名程里。由于人口迅速膨脹,明末清初曾改稱大仁里。
(4)棠樾牌坊群,位于安徽省歙縣鄭村鎮(zhèn)棠樾村東大道上明清時期古徽州建筑藝術(shù)的代表作。棠樾的七連座牌坊群,不僅體現(xiàn)了徽文化程朱理學“忠、孝、節(jié)、義”倫理道德的概貌,也包括了內(nèi)涵極為豐富的“以人為本”的人文歷史,同時亦是徽商縱橫商界三百余年的重要見證。每一座牌坊都有一個情感交織的動人故事。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時候,曾大大褒獎牌坊的主人鮑氏家族,稱其為“慈孝天下無雙里,袞繡江南第一鄉(xiāng)”。
(5)唐模村,始建于唐、培育于宋、元、盛于明、清。位于徽州區(qū)潛口鎮(zhèn)境內(nèi),毗鄰歙縣棠越牌坊群。檀干溪穿村而過,全村夾岸而居,村內(nèi)以其千年古樟之茂,中街流水之美,“十橋九貌”之勝及“一村三翰林”之譽而聞名中外。唐模村有徽派園林-檀干園(孝子湖)、水口、水街、鏡亭、同胞翰林坊、沙堤亭、高陽橋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以及祠堂群、千年銀杏、古井、明代古刻雕像和宋、元、明、清“蘇、黃、米、蔡”等十八位名家真跡碑刻等古跡。
檀干園,園中有“三潭印月”、“湖心亭”、“白堤”、“玉帶橋”等,所以有“小西湖”的美稱。以“玉帶橋”分外湖、內(nèi)湖,形成“外西湖”、“內(nèi)西湖”格局。過橋便是園內(nèi)的中心“小瀛洲”(鏡亭),3塘相連,寬亙10畝,灌田60畝,把“36典”也巧妙地隱喻進去了。鏡亭是全園的中心,四面環(huán)水,結(jié)構(gòu)精巧。
(6)徽州古城,古稱新安郡。始建于秦朝,自唐代以來,一直是徽郡、州、府治所在地,故縣治與府治同在一座城內(nèi),形成了城套城的獨特風格?;罩莨懦鞘侵袊蟮胤綄W派之一的“徽學”發(fā)祥地,被譽為“東南鄒魯、禮儀之邦”。徽州古城分內(nèi)城、外廓,有東西南北4個門。此外還保留著甕城、城門、古街、古巷等。城內(nèi)景區(qū)包含徽園、漁梁壩、許國石坊、斗山街、陶行知紀念館、新安碑園、太白樓等七處。覆蓋了新安理學、徽派樸學、新安醫(yī)學、新安畫派、徽派版畫、徽派篆刻、徽劇、徽商、徽派建筑、徽州“四雕”、徽菜、徽州茶道、徽州方言等徽州文化。
徽園,是安徽省黃山市歙縣在原徽州府衙一帶修建的仿古旅游區(qū)。是集牌坊、古民居、祠堂“徽州三絕”,融磚雕、木雕、石雕“徽州三雕”精髓?;請@2000年對外開放。素有“徽州文化大觀園”之稱。徽園位于古城鬧區(qū),南連中和街,北接徽州路,主體建筑有:仁和樓、得月樓、茶樓、惠風石坊、徽園第一樓、得意樓、春風樓、 過街樓、古戲樓、蓮池玉帶橋、萬金靈龜、九龍九鳳壁,以及住宅樓房百余間。
許國石坊,又名大學士坊,俗稱“八腳牌樓”,是許氏衣錦還鄉(xiāng)時在家鄉(xiāng)歙縣立此坊。許國石坊,其不是通常的四柱而是八柱,形成四面圍合,中國僅此一例牌坊是封建社會為旌表功勛、科第、德政以及忠孝節(jié)義所立的建筑,是最能詮釋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的載體。被譽為“東方的凱旋門”。
徽州府衙,建于元末明初。隋義寧年間(公元617-618年),越國公汪華即遷于此。宋紹熙年間(公元1191-1194),州衙毀于大火,隨后重建。明初,衛(wèi)國公鄧愈改為行樞密院,洪武三年(1370年)復(fù)為府治。之后,正統(tǒng)、崇禎曾兩次大修。清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重修。清道光末年大修。2009年,按照明弘治年的建筑規(guī)制,采用“原工藝、原材料、原規(guī)制”的模式在原地址對徽州府衙進行了修復(fù)。主要包括南譙樓、儀門、公堂、二堂、知府廨組群,整體建筑氣勢雄偉,規(guī)模龐大,體現(xiàn)了徽派建筑的精髓。
徽商大宅院,又名“西園”,是將散落在歙縣范圍內(nèi)瀕臨坍塌的26座明末、清代及民國時期具有徽派特色的建筑進行拆遷和修繕,按照"復(fù)原"的原則,整體搬進了西園。大宅院內(nèi)的古徽州“三雕”(石雕、木雕、磚雕)多達14000多處。整座古建筑群集牌坊、戲臺、亭閣、花園、水榭等于一體,為組合式的宅第群體,有宅第26座、房屋數(shù)百間、天井36個、柱子1580根。徽商大宅院內(nèi)建多座反映徽文化的博物館,如徽派建筑歷史博物館、徽州雕刻精品館、徽州民俗館、徽州歷代名人館等。
漁梁街,屬國家歷史文化名街,唐朝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形成街市,已有1200多年歷史,是當時徽商外出經(jīng)商往返的必經(jīng)之路,也是府衙官員們出門的必經(jīng)之道,被稱為“徽商之源”。
漁梁是徽商興盛數(shù)百年的重要水路碼頭,保存有古代街衢、水埠和碼頭的原始風貌,是徽商外出經(jīng)商往返的必經(jīng)之路,也是府衙官員們出門的必經(jīng)之道,被稱為“徽商之源”。漁梁古街依山傍水,整條街道用清一色卵石有序鋪就,恰似魚鱗,又因古街形似鯉魚,故又稱“漁鱗街”。漁鱗街蜿蜒1公里,兩邊店鋪林立。古祠堂、古民居、古寺廟隨街可見,排列井然,稱之為江南第一水街。
漁梁古壩位于城南1公里處的練江中,是新安江上游古代攔河壩,已有近1400年的歷史了。它橫截練江,使壩上水勢平坦,壩下激流奔騰。壩南端依龍井山,北端接漁梁古鎮(zhèn)老街。這條老街保存完好,是典型的徽派民居布局,窄窄的青石板路往河邊側(cè)有許多叉口,拾級而下,可下到漁梁壩。
漁梁古壩是古徽州昌盛數(shù)百年的水路碼頭,交通要津,保持著古代街衢、水埠和碼頭的風貌,漁梁老街一公里有余,用一色鵝卵石鋪成,舊式店號、莊號依稀可辨,漁梁壩,壩長138米,底寬27米,頂寬4米,全部用清一色的堅石壘砌而成。
斗山街因依靠斗山得名,為文化歷史名城一級保護區(qū)。是一處集古民居、古街、古雕、古井、古牌坊于一體的旅游文化景點。斗山街街長300多米,建于明清時期,街內(nèi)的徽派建筑的主要以許、汪、楊、王四大家宅為主要代表,典型的徽州民宅汪氏家宅,官府人家楊家大院、古私塾許家廳、世代商家潘家大院、千年“蛤蟆”古井等古徽商的群居地。
徽州街巷內(nèi)有斗山街、大北街、打箍井街、中山巷等古街巷。街首處“旌表江萊甫妻葉氏貞節(jié)之門”木牌坊,為明太祖朱元璋感恩賜建。大北街為府城商業(yè)區(qū)。該街朱家巷口有“豸繡重光”坊,蘊含明末朝廷斗爭故實。打箍井街以打箍井得名,井圈鑿箍。井邊方士載宅為明大學士許國府邸部分遺構(gòu),已辟為許國生平展覽館。中山巷為階梯型古巷,基本保持清末風貌,巷內(nèi)有兩柱世科石坊和皖南事變后葉挺將軍囚禁處。
南譙樓,始建于隋末,為歙州(今徽州)人汪華吳王府外子城的正門門樓。南譙樓是古代夜間向人們報時的地方,打更的鼓聲就是從譙樓傳向四面八方的。南譙樓三重三開間,高約20米,寬約15米,進深約10米。磚木結(jié)構(gòu),懸山頂,重檐高脊,紫墻青瓦。下為門厥,門闕寬4.5米,左右各有木柱13根。每根柱圍1米余,每柱均呈10度左右斜倚墻壁,用以支撐大梁。1997年,國家文物局撥款重建,并基本保持了木構(gòu)清代風格,門闕為宋代風格。
新安碑園位于城西練江對岸,是一座典型的徽州私家園林式建筑,整個園林由真賞亭庭院、小天都庭院、兩清堂庭院、披云小筑庭院等部分組成。主要建筑包括三個部分。一是長達200余米的碑廊,廊內(nèi)壁龕,外加護罩,用以陳列碑石。碑廊的延伸,有一道道古老的柱欄、望柱相伴,欄、柱上工致的雕刻,出于明萬歷年間名人的刀筆。二是“披云小筑”,是一幢三開間仿明清風格的平房,房前有庭,房后有院,內(nèi)部的門窗式樣、磚雕紋飾,顯示出徽州古建筑的獨特風格。三是“兩清堂”,其堂名是由于這里藏有的兩部碑帖《馀清齋帖》《清鑒堂帖》而得名。此外,假山、水池、亭榭、小橋點綴其間,花墻、漏窗、門洞相互通透。
太白樓位于城西練江邊,相傳這里原是一個酒肆,唐代詩仙李白來歙訪隱士許宣平不遇,曾在這里飲酒,后人為紀念李白,特將酒肆改名為“太白樓”。樓為二層二進建筑,面積兩百余平方米。前進平面呈凸字形,中間突出,兩翼收進,脊線稍低,兩端封以馬狀墻,歇山頂,高瓴重檐,翹角昂起,鰲魚騰尾。樓檐下懸“太白樓”三字匾額。樓下正面三開間,原大門朝東迎向太平橋,后整修時給予封閉,沿江古道從左、右邊門穿過。內(nèi)墻上嵌有歷代重修太白樓記事碑數(shù)方。照壁上方匾額“長天一勺”,意為天地雖廣,勺水雖微,但運動變化之理是相通的。同時也表明李白懷才不遇,猶如天外之一勺。堂上有李白畫像,為客居滬上的歙人畫家汪觀清所繪。兩側(cè)楹聯(lián)“四壁云山開醉眼,一樓風月話詩仙”。后樓為五開間,中三間為明堂,左右各一廂房。天井兩側(cè)回廊皆設(shè)樓梯。后樓頂部也是中間高,左右稍低,脊線參差錯落。太白樓已辟為李白紀念堂,陳列有李白生平的書籍和各種古字畫、古硯、古墨、古歷、古屏風等上千件文物展品。
陶行知紀念館位于城內(nèi)中和街,新建部份與老館銜接,仿徽派建筑。為陶行知幼年就讀之所,內(nèi)陳有陶行知遺物和遺聯(lián)“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D4.徽州古城-白際,83.6km,路書:2873123
1、線路及行程:徽州古城-10.0km-雄村-13.8km-王村-10.0km-紹濂-12.8km-長陔嶺-37.0km-白際。
2、全程路況:
(1)當日里程86.3km、平均坡度1.278%、累計爬升1440.2m、最高海拔1072.3m、最低海拔116.1m;
(2)前34km道路平坦。34-57km爬坡路段,海拔上升約880m,坡陡強度高。57-78km為下坡路段,78-83km上升路段。海拔上升約230m,坡陡。
3、行程安排:
(1)過紹濂鄉(xiāng)后基本都在山野,補給很少,適當備點干糧。
(2)午餐和住宿安排在白際。
4、沿途景點:
(1)雄村,原名洪村,元末曹姓人遷至此,取《曹全碑》中枝葉分布,更名雄村。歷代徽商雖富賈連城,但因受程朱理學影響深刻,都會要求后代子弟步入書院,求取仕途。這在雄村的體現(xiàn)最為明顯。歷代名臣出自雄村的可謂濟濟,村口矗立的一座四世一品坊即專為嘉獎曹文填祖孫四代而立,此外還有進土29名,中舉者52人。這所有從山村中走到埠外做官的學子,都曾經(jīng)在坐落于桃花壩上、新安江畔的竹山書院里埋頭苦讀。
“小南?!?/span>是雄村新安江中的第一個島嶼,又稱岑山。島上怪石崢嶸,周圍四面環(huán)水。島上有唐末天佑(911年)建的“周流寺”,取四周皆流水之意;清康熙年間,雄村程族求得皇帝“星巖寺”的御書,重建“星巖寺”。當年這里香火繚繞,木魚聲聲,據(jù)說殿里還有一尊稀世珍寶——粉金的肉身菩薩,各地信男善女接踵而至,海天佛國,蔚為壯觀。
竹山書院,系曹氏家族的私家書院。竹山書院兩旁的石鼓和大門上方斗大的“竹山書院”的題額十分醒目,入門處豎立了一個木屏,兩廊皆方形石柱,正廳宏大寬敞。正壁懸蘭底金字板聯(lián)一付,上聯(lián)是“竹解心虛,學然后知不足”,下聯(lián)是“山由簣進,為則必要其成”。聯(lián)為曹文埴所撰寫。
桃花壩是沿新安江建成的一高大石堤,形如雉蝶,壩上遍植桃樹,有數(shù)十品種,夾發(fā)紫荊,蔚然壯觀。清代曹文植石鼓觀齋詩鈔中有云:“竹溪有桃數(shù)百株,花時爛漫如錦,春和景明,頗堪游眺……”相傳,清人袁枚在前往黃山游歷時,曾和清代戊辰進士曹學詩一道在桃花壩上欣賞過桃花。桃花壩就是曹姓家族的水上公園。登壩遠望,碧波蕩漾的漸江,逶迤而去,江水清清,游魚可數(shù)。對岸連綿的群山,竹豐林茂,郁郁蔥蔥。江面偶有輕舟數(shù)點,山間或有樵歌酬唱,好一派"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如詩如畫的意境。當年雄村曹氏沿十里長堤遍植桃花,既保持水土,更是一道獨特的風景。
大中丞坊和四世一品坊距竹山書院不過百米,在今雄村鄉(xiāng)政府門前,有一座高大的石坊,三間三樓,四柱沖天,這就是“大中丞坊”,又稱“光分列爵坊”。它建于清乾隆二十七年,也就是曹文埴京殿傳臚后的第三年。坊上鐫刻了曹氏家族自明成化年間首開進士曹祥,到剛剛金榜題名的曹文埴在內(nèi)的所有進士、舉人的芳名,是一次集體表彰活動。
屹立于村頭曹氏宗祠前的“四世一品”坊,它是突出表彰曹文埴而建造。其實,曹家這個“四世一品”是摻有水分的。曹文埴的祖上都是鹽商,從未當過一品官。但一是文埴深得乾隆歡心;二是乾隆六次南巡均得到徽商贊助。皇帝一高興,文埴的父親、祖父和曾祖父統(tǒng)統(tǒng)“突擊提干”,一概封了個一品虛銜,于是這座全國罕見的“四世一品”功名坊就名正言順地勝利誕生了,成為曹家歷史上登峰造極的豐碑。
(2)白際---藍天與白云交際的地方,旅游沒有開發(fā),沒有旅游含義上景點,沒有皖南的粉墻黛瓦,沒有旅游者習慣的享受,所以也沒有門票,沒有任何旅游的收費白際—獅石只有原生態(tài)的自然景觀,在這里你可以領(lǐng)略到原汁原味的山寨風情,你可以盡情享受清澈的溪水、明媚的陽光、漂亮的云海、清晰的空氣、淳樸的民風。
去白際,看什么?看一看徽州第一瀑布?;罩莅纂H大峽谷的瀑布成群且各具特色,最驚訝的是懸崖中飛瀑,只見一堵石壁拔地而起,高喲100米,石壁上密密麻麻地長滿了粗大的寬葉林,水從林中懸崖噴薄而出,猶如一掛飛瀑從天而降。最美當屬百丈沖瀑布,從林中飛瀉而下沖到瀑布中間的懸崖上,在一波又一波飛瀉到瀑布龍?zhí)吨?,高約50余米,水勢滔滔。水流飛泄時,因碰撞凹凸不平的山巖產(chǎn)生出水花四濺,飛飛揚揚,猶如大霧彌漫,氣勢磅礴。油煎豆腐瀑布壯觀仰山高瀑,翻騰著白色的浪花,從山頂飛流而下,猶如一條銀蛇蜿蜒下山,水從山頂流下,似無源之水,令人拍手叫絕。
去白際,泡一泡天然野溫泉。嶺腳山的溫泉坐落在白際山脈竹家?guī)X原始森林出口處的天然溫泉,自今還是一塊處女地,尚未被開發(fā)利用。
去白際,賞高山梯田、抱千年紅豆杉!白際嚴池梯田、一年四季風光迥然,處處美景如畫,層層梯田如波紋,又似五線譜;古樹翠竹若海濤,又像綠絨毯。油菜花盛開的季節(jié),景色尤為迷人,身處梯田高處觀景拍攝最佳,吸引了無數(shù)看客前往一睹美景。不過最令人費解的是這些高山梯田是什么年代開墾的?可能只有村中的千年古樹知道。歡迎熱愛原生態(tài)的朋友走進白際,探秘白際梯田不解之謎!
白際的泥土墻、樹皮瓦、古村落、原始森林!白際大平自然村的村民至今還是過著原生態(tài)的生活。房子周邊有原始森林,水灣瀑布,深山竹林,高山茶園。大坪自然村幾十戶人家,因海拔高達1000余米,山高路陡,至今住房還完全是土壞房子樹皮頂。不單是因為是貧窮,而是村民已習慣于這種原生態(tài)的生活。房子周邊有原始森林,水灣瀑布,深山竹林,高山茶園、油菜花。
D5.白際-楓樹嶺,101.0km,路書:2872657
1、線路及行程:白際-29.5km-徽州大峽谷-10.8km-璜尖-33.9 km-中洲-7.6km-汾口-19.2km-楓樹嶺。
2、全程路況:
(1)里程101.0km、平均坡度1.021%、累計爬升1380.4m、最高海拔1021.0m、最低海拔106.0m;
(2)起點開始9km爬坡,海拔上升約440m。9-30km下坡路,海拔下降約780m。30-42km爬坡,海拔上升約590m。42-60km下坡路,海拔下降580m。以后道路平坦。
3、行程安排:
(1)午餐安排在中洲鎮(zhèn),距起點約74km;
(2)晚餐和住宿安排在淳安縣楓樹嶺鎮(zhèn)。
4、沿途景點:
(1)徽州大峽谷,位于黃山市休寧縣源芳鄉(xiāng)境內(nèi),景區(qū)內(nèi)懸崖峭壁蜿蜒曲折,群山連綿、飛瀑流泉,景色宜人?;罩荽髰{谷景區(qū)劃分為徽州峽谷漂流、源芳翠谷、仰山寺三大游覽區(qū),徽州峽谷漂流和源芳翠谷已建成,開放接待游客。
極速漂流,徽州峽谷漂流的特點可以用"險、綠、幽、趣"四個字來概括。漂流河道位于蜈蚣坑和上漁塘村之間,全程3.5公里,總體落差100多米。河道兩旁險峰絕壁、柳樹成蔭,河道中怪石嶙峋、激流不斷,特別是有多處河道狹窄、水流很急落差在5-8米的地方,需漂流游客緊抓橡皮艇拉手,飛馳前進。在"之"字形的河道中迂回曲折,九曲十八彎,一波未停,一波又起,驚喜不斷。乘上橡皮筏在這最清澈純凈的河水中激流勇進,讓游客真正的體驗到徽州峽谷漂流帶來的驚險、刺激。
源芳翠谷以峽谷風光見長,長約三里。谷里清溪奔流、碧潭、翠池、銀瀑交相輝映,仿佛是一幅天然的水彩畫。林中夾生的葉竹和形態(tài)各異的奇松怪石,以及樂于棲息于此的珍稀動物使得谷中的任何一景,都有如一幅優(yōu)美而出色的圖畫一般,讓人在峽谷走如在畫中游。
D6.楓樹嶺-諸葛鎮(zhèn),130.7km,路書:2872660
1、線路及行程:楓樹嶺-56.0km-石林-22.0km-石林景區(qū)-30.0km-航頭-5.0km-壽昌-11.0km-大慈巖-6.7km-諸葛鎮(zhèn)。
2、全程路況:
(1)里程130.7km、平均坡度0434%、累計爬升1486.1m、最高海拔609.2m、最低海拔55.7m;
(2)前55km道路平坦。55-69km爬升路段,海拔上升約470m。69-85km道路平坦。85-95下坡路段,海拔下降約440m。以后道路基本平坦。
3、行程安排:
(1)午餐安排在石林景區(qū)或航頭鎮(zhèn),距起點約78-108km;
(2)晚餐安排在蘭溪市諸葛鎮(zhèn)。
4、沿途景點:
(1)千島湖石林是一個迷宮式的溶巖地貌景觀,由藍玉坪、玳瑁嶺、西山坪組成。區(qū)內(nèi)群峰壁立,層巒疊嶂,石壁、石柱、石筍、石洞等體態(tài)紛呈,是我國四大石林之一(另三大石林為云南路南石林,四川興文石林,福建大湖石林)。千島湖石林主要有藍玉坪、玳瑁嶺和西山坪三處。這里海拔650余米,古時這里稱“白云山”。在這崇山峻嶺間,常有云霧茶的產(chǎn)地。這片石林屬迷宮式喀斯特地貌,石峰峭立,千姿百態(tài),峰回路轉(zhuǎn)?;蛉暥.?,或山窮水盡,或豁然開朗,或茫然不知所歸。大自然的造化真是奇特,有的移步換峰形,有的一巖多景,鬼斧神工,妙趣橫生。
(2)江南大冰洞,是大型自然式冰洞景區(qū)。利用當?shù)鬲毺氐娜芏促Y源,采取人工降溫的方式在3000多平方米的溶洞內(nèi)制造冰雪景觀。
(3)大慈巖,懸崖高位洞穴建筑是大慈巖大慈巖的一大特色。在大慈巖,寺廟、棧道、索道都處處體現(xiàn)出一個“懸”字。主殿寺廟地藏王大殿依山建于高3米、長60米、寬20米的洞穴中,它一半嵌入巖腹,一半凌架懸空,頗為奇險壯觀,它與山西恒山懸空寺有異曲同工之妙,故稱之為“江南懸空寺”。新建的另一寺廟
全國最大的天然立佛是大慈巖的再一特色。從側(cè)面看整個大慈巖主峰就是一尊地藏王菩薩的立像。它身高147米,其中頭部高41.3米,寬60米,由奇石、怪洞、草木和諧地組合成大佛的五官,惟妙惟肖,形象十分逼真。經(jīng)旅游專家鑒定,已被命名為“全國最大天然立佛”,被譽為“中華一絕”。大慈巖也因“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稀有自然景觀而名揚四海,載入《中國之最》。
(4)諸葛八卦村是迄今發(fā)現(xiàn)的諸葛亮后裔的最大聚居地。村中建筑格局按“八陣圖”樣式布列,且保存了大量明清古民居,是國內(nèi)僅有、舉世無雙的古文化村落。北緯29.5,東經(jīng)119.2。該村地形中間低平,四周漸高,形成一口池塘。池是諸葛八卦村的核心所在,也是布列“八陣圖”的基點。
諸葛八卦村一帶地形如鍋底,中間低平,四周漸高。四方來水,匯聚鍋底,形成一口池塘,這就是小巷,往往好進難出,甚至迷失方向。有意思的是,數(shù)百年來村中居住的諸葛亮后裔并沒有意識到小村布局的奇妙之處,身在“八陣圖”,不知八卦形。直到從一本舊書中查到相關(guān)記載,這一奧秘才大白于天下。如今,只要登上鎮(zhèn)外的土崗向下俯視,仔細辨別,整個村落九宮八卦之形就會完整地展現(xiàn)在眼前,其布局之奇妙獨特,令人贊嘆不已。1993年,國家文物局專家組組長、著名古建筑學家羅哲文先生實地考察諸葛鎮(zhèn)后說,中國傳統(tǒng)的村落和城郭布局有依山傍水的不規(guī)則形和中軸對稱的方整形兩種,像諸葛鎮(zhèn)這種圍繞一個中心呈放射狀的九宮八卦形布局,在中國古建筑史上尚屬孤例,其重大價值不言而喻。
D7.諸葛鎮(zhèn)-鄭宅鎮(zhèn),120.3km,路書:2872671
1、線路及行程:諸葛鎮(zhèn)-18.0km-蘭溪-26.0km-雙龍洞-12.0km-金華-14.0km-曹宅-22.0km-上溪-28.3km-鄭宅鎮(zhèn)。
2、全程路況:
(1)里程120.3km、平均坡度0362%、累計爬升1071.0m、最高海拔413.4m、最低海拔39.0m;
(2)全程微起伏道路,其中35-42為爬升道路,海拔上升約350m。42-56km下坡路段,海拔下降約350m。
3、行程安排:
(1)午餐安排在金華市,距起點約70km;
(2)晚餐和住宿安排在東陽縣鄭宅鎮(zhèn)。
4、沿途景點:
(1)雙龍洞位于金華山雙龍風景區(qū)中心,是整個雙龍風景名勝區(qū)核心景觀和象征,洞形成于約一億年前,成為自然風景名勝的歷史已有1600多年。 海拔520米,由內(nèi)洞、外洞及耳洞組成,洞口軒朗,兩側(cè)分懸的鐘乳石酷似龍頭,故名“雙龍洞”。外洞寬敞,面積1200平方米,可容千人駐足。
雙龍風景名勝區(qū)分為雙龍洞、黃大仙、尖峰山、赤松山、大盤山和家園里六大景區(qū),其中雙龍洞和黃大仙為核心景區(qū),主要景點為雙龍洞、冰壺洞、朝真洞、桃源洞、金華觀和黃大仙祖宮等。
雙龍洞景區(qū),雙龍洞位于雙龍洞景區(qū)中心,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首批國家AAAA級風景旅游區(qū),國家級森林公園。是整個雙龍風景名勝區(qū)核心景觀和象征,成為自然風景名勝的歷史已有1600多年。海拔520米,由內(nèi)洞、外洞及耳洞組成,洞口軒朗,兩側(cè)分懸的鐘乳石酷似龍頭,故名“雙龍洞”。外洞寬敞,面積1200平方米,可容千人駐足。常年洞溫為15℃左右,冬暖夏涼。炎夏至此,令人有“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涼”之感。洞口西壁“雙龍洞”三字,傳為唐人手跡;東壁“洞天”二字,為宋代書法家吳琳的墨寶;“三十六洞天”五個大字,則為國民黨元老、近代杰出書法家于右任之手筆。如果說雙龍的內(nèi)洞是“龍宮”的話,那么外洞仿佛似“龍廳”。其中西廳一掛“石瀑”,相傳八仙之一的呂洞賓曾隱身于此。往前是“駱駝仰首”、“石蛙窺穴”、”雄獅邁步”、“金鷂展翅”等景觀。內(nèi)外洞有巨大的屏石相隔,僅通水道,長10余米,寬3米多。內(nèi)外洞的相隔與相通,形成了雙龍洞最鮮明的特色。古詩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覓泉源臥小船”,如欲觀賞,唯有平臥小舟,仰面擦崖逆水而入,“千尺橫梁壓水低,輕舟仰臥人回溪”,不得稍有抬頭,有驚而無險,妙趣橫生,堪稱游覽方式之一絕,有“水石奇觀”之譽。黃大仙景區(qū)
黃大仙景區(qū)也是雙龍風景名勝區(qū)核心景區(qū)。為道教第三十六洞天所在地。景區(qū)內(nèi)林木蔥郁、空氣清新、湖泊水碧如鏡、溪泉潺潺流暢、氣候涼爽宜人,動植物資源極為豐富,共有野生動植物9000余種,交通便利,設(shè)施配套,是著名的旅游觀光、避暑度假和修學朝圣的勝地。主要景點有黃大仙祖宮、仙瀑洞、朝真洞等景點。黃大仙景區(qū)是以鹿湖為中心、黃大仙祖宮為特色的景區(qū),同時其與雙龍洞、大盤天、赤松山、尖峰山等多個景區(qū)相毗鄰,是整個風景區(qū)重要的樞紐。
尖峰山景區(qū),霞客古道主要由霞客古道、智者寺、尖峰山(芙蓉山)等景點構(gòu)成。該景區(qū)以尖峰山為中心,北至黃大仙景區(qū),東至赤松山景區(qū),西至雙龍洞景區(qū),南至金華市區(qū),總面積9.29平方公里。景區(qū)的目標定位是以水清林幽、鄉(xiāng)土文化為特色,以民俗觀光、休閑度假為主要功能的城郊型森林公園(景區(qū))。 尖峰山景區(qū)的總體布局分為;一中心三區(qū),即今后作為雙龍風景名勝區(qū)主入口的接待中心,北片的森林游覽區(qū)、中片的尖峰攬勝區(qū)和南片的游樂休閑區(qū)。
赤松山景區(qū)地處金華市金東區(qū)赤松鎮(zhèn)以北,整個景區(qū)共有24個景源,景觀景物有55個,景區(qū)是以黃大仙傳奇文化與清幽的山水風光交融為主要特色,以觀光、朝覲和休閑度假為主要功能的國家級雙龍風景名勝區(qū)的重要景區(qū)。
大盤山景區(qū)位于金華市磐安縣,地廣人稀,森林茂密,大小山峰5200余座,大氣質(zhì)量和99%的河道水質(zhì)都常年達到國家一類標準,古代是名士隱居的世外桃源。磐安的山大都邊緣陡峭,而山頂開闊平緩似高臺,山間溪流縱橫,峽谷連綿,瀑潭成群,魚蝦眾多,景區(qū)大都以溪為名。
家園里景區(qū)是整個風景區(qū)中開發(fā)強度最小的景區(qū),也是山水景觀比較好的一個景區(qū)。景區(qū)內(nèi)的幾個村莊如橫臘、大源等人口比較少。所以人類活動對生態(tài)影響比較少,整個景區(qū)都是原生態(tài)景觀。
D8.鄭宅鎮(zhèn)-上虞,122.6km,路書:2872769
1、線路及行程:鄭宅鎮(zhèn)-23.0km-斗巖風景區(qū)-18.0km-諸暨-37.0km-蘭亭風景區(qū)-14.0km-紹興-30.60km-上虞。
2、全程路況:
(1)里程122.6km、平均坡度0.095%、累計爬升394.5m、最高海拔102.9m、最低海拔7.7m;
(2)當日全程基本平坦,過諸暨有一坡,65-73km,是全日最高點,海拔102.9m
(3)諸暨、紹興、上虞城區(qū)騎行,注意城區(qū)道路交通規(guī)則。
3、行程安排:
(1)午餐在諸暨或紹興之間的合適地點解決;
(2)今日抵家。
4、沿途景點:
(1)斗巖風景區(qū),位于諸暨市西南部,距市區(qū)和五泄風景區(qū)均為15公里,景區(qū)面積8平方公里。主峰斗巖,原名陡巖,意示其陡然而立,崢嶸峭拔。后人以其四環(huán)峰巒似天上星斗列宿排列,遂更名為斗巖。游覽斗巖,趣在攀登。斗巖以其峰奇、巖陡、石怪、洞幽、泉清而著稱。
斗巖景區(qū)有點將臺、斗巖大佛、金井龍?zhí)?、?洞府、千步云梯、白云禪院、龍王殿、千佛聚首等大小景點五十多處,由F形主游道呈放射狀連接,游客可以順游道石階逐一登臨觀賞。
(2)蘭亭,地處紹興城西南25華里的蘭渚山下,與禹陵、東湖并立為紹興市郊三大著名風景點之一,一直因書法名作《蘭亭集序》而名聞海內(nèi)外。
主要景點:
鵝池是蘭亭的第一個景點。池水清碧,白鵝戲水,訴說著王羲之愛鵝、養(yǎng)雞鵝、書鵝的傳說。池邊立石質(zhì)三角亭“鵝池碑亭”。亭中之碑系清同治年間建,上書“鵝池”二字,相傳“鵝”字為王羲之所書、“池”字王獻之所書,父子合璧,成為千古佳話,被人稱為“父子碑”。
蘭亭碑亭是蘭亭的標志性建筑,名列中國四大名亭之一,建于清康熙年間。碑上的“蘭亭”兩字,為康熙皇帝御筆所書。文革時期此碑被紅衛(wèi)兵砸成四塊,后于80年修復(fù),但已留下了“蘭”字缺尾,“亭”字缺頭的遺憾。許多民眾都喜歡用手去摸這塊殘碑,碑已被摸的非常光滑,所以又稱“君民碑”。
“曲水流觴(shāng)”是蘭亭非常著名的景點。流觴亭前,一條“之”字形的曲水,中間有一塊木化石,上面刻著“曲水流觴”4個字。顯現(xiàn)了王羲之《蘭亭集序》所描繪的景象“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
“流觴亭”為紀念“曲水流觴”活動而修建,亭上匾額“流觴亭”三個大字為光緒江夏太守李樹堂題。旁邊對聯(lián)“此地似曾游,想當年列坐流觴未嘗無我;仙緣難逆料,問異日重來修禊能否逢君”是由徐生翁撰句,蘭亭書會會長沈定庵先生所寫。亭內(nèi)陳列著由“蘭亭修禊圖”、“曲水流觴圖”及當年的流觴用具復(fù)制品,向游客展現(xiàn)著王羲之曲水流觴的場景。亭背面還另懸由清同治年間湘潭人楊恩澍所書的當年參加雅集盛事之一的一代文宗孫綽所作的《蘭亭后序》全文。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