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jì)50年代,京劇演員于占元,在香港成立了“香港中國戲劇學(xué)院”,廣收門徒、傳承京劇藝術(shù)。
進(jìn)入60年代之后,戲曲市場走向沒落,電影產(chǎn)業(yè)快速崛起。于是,大批梨園子弟,開始走入電影銀幕。
于占元門下的弟子,有不少也在60年代初,開始涉足影壇,其中就包括洪金寶、成龍、元奎、元彪、元華、元彬等人。
此時的于占元,可能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教授的這一眾弟子,會在未來扛起動作港片的半壁江山。
進(jìn)入70年代之后,洪金寶在動作影壇快速崛起。
一眾師兄弟們,都匯集到了大師兄的旗下,“洪家班”的名號,也開始在此時響徹香港影壇。
80年代中后期,港片進(jìn)入了蓬勃發(fā)展的黃金期。這些來自于“戲劇學(xué)院”的師兄弟們,也都遇到了各自不同的發(fā)展機遇。
1985年,成龍離開了師兄洪金寶,成立了“威禾電影”,開始獨立發(fā)展自己的事業(yè)。1990年,元奎與洪金寶合作了《皇家女將》之后,也離開了“洪家班”,另謀發(fā)展。
成龍雖然自立門戶,但“成家班”和“洪家班”,都隸屬于“嘉禾”。說到底,也不過是一家公司的兩個“分部”。
而離開了“洪家班”的元奎,則在90年代初加入了李連杰的“正東電影”。
不同的公司、不同的立場,勢必會造成票房市場之上的正面碰撞。
這不,1995年時的元奎、洪金寶,就在港片市場之上,來了一場正面較量。
攜手李連杰的元奎
1992年,李連杰成立了自己的“正東電影”,而元奎也在此時加盟“正東”,并為“正東電影”拍攝了創(chuàng)業(yè)作——《方世玉》。
《方世玉》在1993年上映后,獲得了不錯的票房成績,但“正東電影”的發(fā)展危機,也在此時顯露蹤跡。
90年代初,港片市場掀起了一個古裝武俠片熱潮。1993年,這股“古裝武俠片”熱潮更是迎來巔峰。
這一年,各式各樣的武俠片扎堆出現(xiàn)。盲目跟風(fēng)的行業(yè)亂象,很快讓武俠片失去了觀眾市場。
《倚天屠龍記之魔教教主》的票房失利,便是1993年武俠片市場縮水的一個征兆。
90年代初的李連杰,一直以古裝扮相,活躍在港片作品之中。面對古裝武俠片的衰落,“幫助李連杰轉(zhuǎn)型現(xiàn)代動作片”成為了“正東電影”的當(dāng)務(wù)之急。
1994年,元奎為李連杰策劃了電影《中南海保鏢》,希望通過該作,助力李連杰的銀幕轉(zhuǎn)型。
《中南海保鏢》上映后,確實取得了不錯的口碑評價,但是該片的票房表現(xiàn),卻讓人大失所望。
《中南海保鏢》在1994年的港片市場之上,上映了16天,拿下了1100多萬港幣的票房,這與《方世玉》3000多萬港幣的票房,完全無法比擬。
“賺錢”,是拍電影最根本的目的。為了打造一部票房、口碑俱佳的作品,《中南海保鏢》之后的元奎,將目光聚焦在了“動作警匪片”的創(chuàng)作之上。
“動作警匪片是收割票房的利器”,元奎對于這個觀點,一直深信不疑。畢竟,他的師兄弟成龍,已經(jīng)通過一部又一部的作品,證明了一切。
鑒于“成龍警匪片”的出色市場表現(xiàn),1995年時的元奎,也為李連杰打造了一部動作警匪片作品——《給爸爸的信》。
谷底奮發(fā)的洪金寶
不知道算不算是同門師兄弟之間的默契,1995年時的洪金寶,也將創(chuàng)作的焦點,集中在了“動作警匪片”的題材之上。
90年代初的洪金寶,電影事業(yè)十分不順利。
80年代末,《東方禿鷹》的市場挫折,重挫了洪金寶的信心。而“靈幻僵尸片”的衰落,也給“洪家班”的發(fā)展帶來了巨大打擊。
90年代初,武俠片開始在港片市場風(fēng)靡。洪金寶接連執(zhí)導(dǎo)了《戰(zhàn)神傳說》、《一刀傾城》兩部作品,可都票房折戟。
接連的票房打擊之下,洪金寶名下的“寶禾”、“德寶”兩家電影公司,先后走向了倒閉。
《一刀傾城》之后的洪金寶,徹底對自己失去了信心。
身處事業(yè)低谷的他,雖然以動作指導(dǎo)、演員的身份,參與了一些作品的拍攝,但卻再也沒有以導(dǎo)演的身份,帶領(lǐng)“洪家班”進(jìn)行過電影創(chuàng)作。
在洪金寶陷入困頓的這段時間里,成龍則憑借動作警匪片中的出色表現(xiàn),一步步突破自我。
《警察故事3》、《重案組》兩部作品,不僅讓成龍票房得意,還讓他接連拿下了兩座影帝獎杯。
成龍在警匪大銀幕上的出色表現(xiàn),給了洪金寶極大的創(chuàng)作靈感。
1995年,沉寂多時、痛定思痛的洪金寶,再度坐上了導(dǎo)演的位置,自導(dǎo)自演了警匪動作片《冇面俾》。
這部《冇面俾》的片名十分有意思,在粵語里“冇”是“沒有”的意思,“面俾”和“俾面”一樣,都有“給面子”的意思。
“冇面俾”連起來,就是“沒有面子可給、不留情面”的意思。作為動作影壇的大哥大,洪金寶推出了一部“不講情面”的警匪片作品。
這個霸氣十足的片名,在當(dāng)時讓不少競爭對手望而生畏。
1995年時的成龍,似乎也有意為大師兄的新片讓路。
這一年的成龍,退出了“動作警匪片”的市場,以市井小人物的形象,拍攝了《紅番區(qū)》。就連《警察故事4》,也被成龍推遲到了1996年2月上映。
成龍選擇了為大師兄讓路,但元奎卻沒有被大師兄的霸氣鎮(zhèn)住。
洪金寶的《冇面俾》在1995年2月17日上映,而元奎、李連杰攜手合作的《給爸爸的信》緊隨其后,于1995年的2月18日,殺入了港片票房市場。
隨著《冇面俾》、《給爸爸的信》這兩部作品的上映,元奎、洪金寶兩位導(dǎo)演的“警匪片大對決”,也正式拉開序幕。
《給爸爸的信》VS《冇面俾》
《給爸爸的信》由元奎、李連杰聯(lián)手,而《冇面俾》里有洪金寶、元彪、金城武坐鎮(zhèn)。
這兩部作品的票房交鋒,本應(yīng)該異常激烈。
可是,從上映之后的效果來看,《給爸爸的信》和《冇面俾》的票房表現(xiàn),似乎都不樂觀。
《給爸爸的信》上映了28天,拿下了1500多萬港幣的成績。而《冇面俾》上映了14天,只取得了500多萬港幣的票房。
相比于《中南海保鏢》16天獲得1100多萬的票房,《給爸爸的信》28天拿下1500多萬的成績,明顯不值一提。
而《冇面俾》14天500多萬的結(jié)果,更是一片慘淡。
同檔期競爭中,《給爸爸的信》、《冇面俾》的票房表現(xiàn)之所以如此不堪,皆因遇到了一個市場勁敵——那就是周星馳的《大話西游》。
1995年1月21日,《大話西游之月光寶盒》上映。1995年2月15日,《月光寶盒》下映,而《仙履奇緣》接棒上映,之后一直延續(xù)到了3月份。
90年代初的港片市場之上,“雙周一成”的碾壓之下,幾乎沒有作品能夠票房生還。
《大話西游》兩部曲,從1995年1月延續(xù)到1995年3月,一部拿下了2500多萬的票房,一部取得了2000多萬的成績。
在周星馳的市場壓力之下,《給爸爸的信》、《冇面俾》也都默默走向失意。
當(dāng)然,除了周星馳這個外在因素,《給爸爸的信》、《冇面俾》自身的內(nèi)在因素,也制約著電影的票房表現(xiàn)。
首先來說說元奎、李連杰攜手的這部《給爸爸的信》。
在這部作品中,元奎玩起了“臥底警匪片”的創(chuàng)作理念,而李連杰、謝苗的文戲刻畫、動作表演也都讓人驚艷。
但是,這部作品弱化了“喜劇元素”的呈現(xiàn),嘗試以“妻離子散”的悲情氛圍,感染觀眾。
《給爸爸的信》確實感動了很多觀眾,但是卻很難感動票房。畢竟,90年代的港片市場,喜劇才是馳騁票房的最大王牌。
過于悲情的故事,最終只會被主流市場所遺棄。洪金寶的《一刀傾城》,就是一個極其典型的例子。
《給爸爸的信》因為悲情的故事基調(diào),不被當(dāng)時的主流市場所接納。而洪金寶自導(dǎo)自演的《冇面俾》,則因為故事的過于老套,被當(dāng)時的市場觀眾所疏離。
這部《冇面俾》講述了“探員皮埃爾”(洪金寶飾演)與“探員王郁文”(元彪飾演),因為一次誤會,互生仇怨。
然而,剛結(jié)仇不久,皮埃爾、王郁文就被安排到了一起,跟隨上司“阿石”(金城武飾演)偵破一件棘手的案子。三人相愛相殺,一邊泡妞、一邊辦案,最后故事也以大團(tuán)圓收尾。
《冇面俾》的故事模式,繼承了洪金寶“五福星”系列的全部特點,可以說完全就是一部精簡版的“三福星”。
80年代末,“五福星”系列的沒落,已經(jīng)說明觀眾們開始對這類“大雜燴警匪喜劇”產(chǎn)生厭倦。
1995年的港片大銀幕上,洪金寶在《冇面俾》里“冷飯新炒”,顯然也很難對當(dāng)時觀眾們的胃口。
洪金寶公司破產(chǎn),元奎、李連杰走向散伙
在這場警匪片對決之中,洪金寶可謂是損失慘重。
1992年,洪金寶名下的“德寶”、“寶禾”相繼倒閉。面對巨大的事業(yè)壓力,洪金寶孤注一擲,將翻身的到機會壓在了這部《冇面俾》之上。
可是,500萬的票房成績,不僅沒有挽救如履薄冰的洪金寶,反而讓他雪上加霜。
《冇面俾》之后,洪金寶名下的“寶祥影業(yè)”,也迎來了破產(chǎn)、倒閉的命運。而這部《冇面俾》也成為了“寶祥電影”推出的最后一部作品。
這場“警匪片對決”之后,洪金寶的公司走向了破產(chǎn)、倒閉,而元奎的事業(yè)也沒好到哪里去。
《給爸爸的信》和《中南海保鏢》一樣,都沒能取得理想的票房成績,元奎與李連杰的合作關(guān)系,也因為票房的接連失利,走向了終止。
1995年的《給爸爸的信》之后,李連杰開始與王晶、李仁港、董瑋等人合作,拍攝了《鼠膽龍威》、《黑俠》、《殺手之王》等作品。
而此時的元奎則離開“正東電影”另謀生計,之后還與趙文卓合作了《麻雀飛龍》,與元彪合作了《馬永貞》,與甄子丹合作了《黑玫瑰義結(jié)金蘭》。
不過,這些作品的票房表現(xiàn)都不太理想。
90年代末,港片市場走向衰落,無論是元奎、李連杰,還是洪金寶與“洪家班”,都沒能躲過這場洪流的沖擊。
而那些紛紛擾擾的影壇故事,也都在這場“港片衰退洪流”之下,走向各自的結(jié)局。
——(完)
#李連杰#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