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換
2018.10.29
社會的本質是價值交換
人類一切社會活動都可以歸結為一種交換
通過交換,在滿足對方需求的同時也滿足自己的需求
人們之間的關系,或者說人際交往在本質上是一個社會交換的過程,人們通過交換,在滿足對方需求的同時也滿足自己的需求。交換的本質是價值交換,價值不僅僅指經濟價值也包含了社會價值乃至倫理道德價值因素在內。人們在交往中總是在交換或者是物質的、或者是感情,以及諸如時間、技術、努力、服務、贊許、聲望、符號、信息和地位之類的東西。
交換
利者,義之和也。所謂義,就是利人;所謂利,就是利己。
答案
一個只想著利己而不知道利人的人,一定會被周圍人所厭棄,最終走投無路;一個只想著利人而毫不利己的人,雖然會得到周圍人的喜愛、推崇,但也可能會因其完全無私而難以生存。你不仁,我不義,本質是啥?你不利我,我就不利你。利人、利己,必須要有一個折中,要平衡,要中庸。
社會交換的基本原則。人們在社會交換中,都要對成本與報酬、投資與利潤的具體分配比例做出判斷,或者說要算計成本與報酬的比率,都希望得到的報酬或利潤與付出的成本或投資成正比,誰也不會自愿地、長久地進行“賠本”交換,這就是社會交換中的“公平分配”原則。
在社會交換中成本與報酬的比率是否“公平”,是社會交換的參與者主觀判斷的結果。判斷的標準有兩個,一是社會交換的參與者以往的經驗,二是社會交換的參與者的比較群體。前者是指人們在判斷交換是否公平時,主要根據個人以往的經驗。也就是說,人們總是以過去成功地從事某一行動時的成本與報酬、投資與利潤的比例為尺度,來衡量現在或將來的類似行動。如果在現在或將來的行動中,報酬或利潤比過去下降了,行動者就會感到不公平。后者是指人們在判斷交換是否公平時,往往把自己的所得同那些與自己類似的人進行比較。人們傾向于更多地同那些與自己聯系緊密的、比較相似的人進行比較,而較少同那些與自己比較疏遠的、不太相似的人進行比較。人們首先與之進行比較的人,就是與之進行直接交換的人。從根本上講,社會交換應該是公平的,否則,社會就會發(fā)生混亂。
“
社會的本質是價值交換
利人就是利己
”
義利不是相對的,而是同一個東西。
人們總是依靠別人去完成自己的部分需求,即通過交換,在滿足對方需求的同時也滿足自己的需求。能滿足對方需求的人,常找那些能滿足自己需求的人做伙伴。個人為組織付出時間、技術、腦力和體力,而組織回報給個人以金錢、社會地位和其他物質待遇等,實現相互交換。
第一,人們并不總是追求最大利潤,他們只是想在交換關系中得到某些利潤;第二,人在交換中并非常常從長遠著想或進行理性算計;第三,交換物不僅僅是金錢,還有贊同、尊重、依從、愛、情感,以及其他緊缺物質產品;第四,所有的人類行為都是交換行為,而并不是市場中才有交換行為。
在社會的價值交換過程中,誰能利人利得多,誰就能活得好,這是底層邏輯。你要想活得好,就得想自己能怎么最大限度的利人,通過利人掙點錢。比如,你是個廚師,你要思考的是如何更好的做菜,如何把菜品做的更好吃、更營養(yǎng)、更健康。別人對你需求越大,付給你的價值(金錢)也就越多。
利人越多,利己越大。
沒有平白無故的贈予,只有各盡其能的交換
人際關系的實質其實是互相利用。其原動力是靠人與人之間的利益杠桿的推動。人際關系是一種互動,互動的最終目的就是從對方那里獲得自己的利益,這種利益有長期和短期之分、有顯性和隱性之分。長期利益和隱形利益是相一致的,短期利益和顯性利益是相一致的。長期利益是人際關系的長線投資,同時期待的回報也可能會更大,當然風險也比較大,長線釣魚的弱點就在于線極有可能會隨時斷掉。人際關系是建立在長期利益基礎上和短期利益迅速交換的基礎上的。對于那種在后期沒有回報的人際關系就不要浪費時間苦心經營。
我們不能把人際關系的本質看成只是利用與被利用的關系。
在人際關系中,人首先是主體,當然也有作為客體的使用價值,比如我們每天在創(chuàng)造知識、創(chuàng)造財富,為社會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但這并非利用,而是我們與社會的價值交換,社會養(yǎng)育了我們,我們反過來也為社會創(chuàng)造財富。
在任何關系中,一味的索取都是不成立的,失衡的關系遲早會枯竭,讓關系的雙方都走向死亡。
價值交換是所有資源配置的法則,你有多少價值,就能得到發(fā)揮多少價值的資源,反過來也會獲得相應的價值回報。
參加交換的各方都期望從中獲得報酬或利益,也就獲得是滿足自身的某種需要,這是人類的本性,它“為人類所特有,而在其它動物中是找不到的?!?任何人際關系,其本質上就是交換關系。只有這種人與人之間精神和物質的交換過程達到互惠平衡時,人際關系才能和諧,而且只有在互惠平衡的條件下,人際關系才能維持。
義是因,利是果,利人是手段,利己是結果
大自然汲取養(yǎng)分和水,生長出植物,農民種地,確保長出足夠的農作物,將農作物拿到市場上交換農具,衣服,鹽和工業(yè)品。
工人生產出工業(yè)品,換得了農民的糧食,得以生存,金融和服務業(yè)提供服務,使工業(yè)發(fā)展得更好,從而換得金錢,買來糧食和住房。
大自然提供動植物供人類生存食用,人類消化后再排到大自然,只是,應“好借好還”,這些年來,大自然提供清潔安全的食物供我們生存,我們卻將有機肥排入下水道,連同工業(yè)廢水污染江河,對自然不好后,自然給了我們報復,生長出的作物也不健康起來。
交換才會生存,交換才會發(fā)展,了解這些規(guī)律后,我們就可以問自已,我們自已拿什么來與別人交換?如果我們擁有的東西不好,當然別人回饋給我們的也不好,我們擁有的東西無價值,太普通,也換不來好東西。
我們應想辦法獲得什么有價值的東西,可以與人交換?運動員不斷地鍛煉技能,以提供更好的競技表演,觀眾付出金錢來換取閑暇時光的節(jié)目,知識工作者不斷汲取新知,以提供給觀眾更新更有價值的知識,當他的知識越與眾不同,越有真見,則與他交換的人就越多,他積累的財富也就越多。
我們很多人喜歡抱怨社會的不公,但是很少能想一想,我到底有什么可與人交換的價值在手中?
在人際交往中的交換,沒有哪一個人是永遠的贏家或輸家,并且任何一方都不會自愿地、長久地進行“賠本”的交換 。
只要一個人在交換過程中向他人提供酬賞的能力大于對方向自己提供酬賞的能力,他就在交換中擁有了權力和優(yōu)勢地位。
如果堅持看完本篇文章的你行動起來了,歡迎留言分享,讓我們?yōu)槟愕倪M步鼓掌慶祝;如果你持懷疑態(tài)度或者眼高手低,那就請出門右轉,找完雞湯繼續(xù)溫暖你那顆幼子之心吧,天冷,我們也不想你凍著。
文字 / 網絡
排版 / 小律上品
圖片 / 網絡
社會運行的本質在于交換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