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5·20 季文子①三思而后行。子聞之,曰:“再,斯②可矣。”
【注釋】
①季文子:即季孫行父,魯成公、魯襄公時任正卿,“文”是他的謚號。
②斯:就。
【譯文】
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考慮多次??鬃勇牭搅?,說:“考慮兩次也就行了。”
【評析】
凡事三思,一般總是利多弊少,為什么孔子聽說以后,并不同意季文子的這種做法呢?有人說:“文子生平蓋禍福利害之計太明,故其美惡兩不相掩,皆三思之病也。其思之至三者,特以世故太深,過為謹慎;然其流弊將至利害徇一己之私矣。”(官懋庸:《論語稽》)當時季文子做事過于謹慎,顧慮太多,所以就會發(fā)生各種弊病。從某個角度看,孔子的話也不無道理。
【原文】
5·21 子曰:“寧武子①,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②,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注釋】
①寧武子:姓寧名俞,衛(wèi)國大夫,“武”是他的謚號。
②愚:這里是裝傻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寧武子這個人,當國家有道時,他就顯得聰明,當國家無道時,他就裝傻。他的那種聰明別人可以做得到,他的那種裝傻別人就做不到了。
【評析】
寧武子是一個處世為官有方的大夫。當形勢好轉(zhuǎn),對他有利時,他就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智慧,為衛(wèi)國的政治竭力盡忠。當形勢惡化,對他不利時,他就退居幕后或處處裝傻,以便等待時機??鬃訉幬渥拥倪@種做法,基本取贊許的態(tài)度。
【原文】
5·22 子在陳①曰:“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②狂簡③,斐然④成章,不知所以裁⑤之。”
【注釋】
①陳:古國名,大約在今河南東部和安徽北部一帶。
②吾黨之小子:古代以500家一為黨。吾黨意即我的故鄉(xiāng)。小子,指孔子在魯國的學生。
③狂簡:志向遠大但行為粗率簡單。
④斐然:斐,音fěi,有文彩的樣子。
⑤裁:裁剪,節(jié)制。
【譯文】
孔子在陳國說:“回去吧!回去吧!家鄉(xiāng)的學生有遠大志向,但行為粗率簡單;有文彩但還不知道怎樣來節(jié)制自己。”
【評析】
孔子說這段話時,正當魯國季康子執(zhí)政,欲召冉求回去,協(xié)助辦理政務(wù)。所以,孔子說回去吧,去為官從政,實現(xiàn)他們的抱負。但同時又指出他在魯國的學生尚存在的問題:行為粗率簡單,還不知道怎樣節(jié)制自己,這些還有待于他的教養(yǎng)。
【原文】
5·23 子曰:“伯夷叔齊①不念舊惡②,怨是用希③。”
【注釋】
①伯夷、叔齊:殷朝末年孤竹君的兩個兒子。父親死后,二人互相讓位,都逃到周文王那里。周武王起兵伐紂,他們認為這是以臣弒君,是不忠不孝的行為,曾加以攔阻。周滅商統(tǒng)一天下后,他們以吃周朝的糧食為恥,逃進深山中以野草充饑,餓死在首陽山中。
__________________
③希:同稀。
【譯文】
孔子說:“伯夷、叔齊兩個人不記人家過去的仇恨,(因此,別人對他們的)怨恨因此也就少了。”
【評析】
這一章里,孔子主要稱贊的是伯夷叔齊的“不念舊惡”。伯夷、叔齊認為周武王伐紂是“以暴易暴”,既反對周武王,又反對殷紂王,但為了維護君臣之禮,他還是阻攔武王伐紂,最后因不食周粟,而餓死在首陽山上??鬃觿t從伯夷、叔齊不記別人舊怨的角度,對他們加以稱贊,因此別人也就不記他們的舊怨了??鬃佑眠@樣一個故事講述了為人處世應(yīng)有的態(tài)度。
【原文】
5·24 子曰:“孰謂微生高①直?或乞醯②焉,乞諸其鄰而與之。”
【注釋】
①微生高:姓微生名高,魯國人。當時人認為他為直率。
②醯:音xī,即醋。
【譯文】
孔子說:“誰說微生高這個人直率?有人向他討點醋,他(不直說沒有,卻暗地)到他鄰居家里討了點給人家。”
【評析】
微生高從鄰居家討醋給來討醋的人,并不直說自己沒有,對此,孔子認為他并不直率。但在另外的篇章里孔子卻提出“父為子隱,子為父隱”,而且加以提倡,這在他看來,就不是什么“不直”了。對于這種“不直”,孔子只能用父慈子孝來加以解釋了。
【原文】
5·25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①,左丘明②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注釋】
①足恭:一說是兩只腳做出恭敬逢迎的姿態(tài)來討好別人;另一說是過分恭敬。這里采用后說。
②左丘明:姓左丘名明,魯國人,相傳是《左傳》一書的作者。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裝出好看的臉色,擺出逢迎的姿式,低三下四地過分恭敬,左丘明認為這種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把怨恨裝在心里,表面上卻裝出友好的樣子,左丘明認為這種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
【評析】
孔子反感“巧言令色”的作法,這在《學而》篇中已經(jīng)提及。他提倡人們正直、坦率、誠實,不要口是心非、表里不一。這符合孔子培養(yǎng)健康人格的基本要求。這種思想在我們今天仍有一定的意義,對那些人前一套、人后一套的人,有很強的針對性。
【原文】
5·26 顏淵、季路侍①。子曰:“盍②各言爾志。”子路曰:“原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愿無伐③善,無施勞④。”子路曰:“愿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⑤。”
【注釋】
①侍:服侍,站在旁邊陪著尊貴者叫侍。
②盍:何不。
③伐:夸耀。
④施勞:施,表白。勞,功勞。
⑤少者懷之:讓少者得到關(guān)懷。
【譯文】
顏淵、子路兩人侍立在孔子身邊。孔子說:“你們何不各自說說自己的志向?”子路說:“愿意拿出自己的車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壞了也不抱怨。”顏淵說:“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長處,不表白自己的功勞。”子路向孔子說:“愿意聽聽您的志向。”孔子說:“(我的志向是)讓年老的安心,讓朋友們信任我,讓年輕的子弟們得到關(guān)懷。”
【評析】
在這一章里,孔子及其弟子們自述志向,主要談的還是個人道德修養(yǎng)及人為處世的態(tài)度。孔子重視培養(yǎng)“仁”的道德情操,從各方面嚴格要求自己和學生。從本段里,可以看出,只有孔子的志向最接近于“仁德”。
【原文】
5·27 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nèi)自訟者也。”
【譯文】
孔子說:“完了,我還沒有看見過能夠看到自己的錯誤而又能從內(nèi)心責備自己的人。”
【評析】
古往今來,人們往往能夠一眼看到別人的錯誤與缺點,卻看不到自己的錯誤。即使有人明知自己有錯,也因顧及面子或其他原因而拒絕承認錯誤,更談不上從內(nèi)心去責備自己了。甚至有的人,自己犯了錯誤,不去認真檢查自己,反而把責任推到別人頭上,這是一種十足的偽君子??鬃诱f他沒有見過有自知之明、有錯即改的人。其實,在現(xiàn)實社會生活當中,我們見到的偽君子這種人還少嗎?
【原文】
5·28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譯文】
孔子說:“即使只有十戶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這樣講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樣好學罷了。”
【評析】
孔子是一個十分坦率直爽的人,他認為自己的忠信并不是最突出的,因為在只有10戶人家的小村子里,就有像他那樣講求忠信的人。但他坦言自己非常好學,表明他承認自己的德性和才能都是學來的,并不是“生而知之。”這就從一個角度了解了孔子的基本精神。
論語雍也篇第六
孔子
【本篇引語】
本篇共包括30章。其中著名文句有:“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vk 樂之者”;“敬鬼神而遠之”;“己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本篇里有數(shù)章談到顏回,孔子對他的評價甚高。此外,本篇還涉及到“中庸之道”、“恕”的學說、“文質(zhì)”思想,同時,還包括如何培養(yǎng)“仁德”的一些主張。
【原文】
6·1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譯文】
孔子說:“冉雍這個人,可以讓他去做官。”
【評析】
古代以面向南為尊位,天子、諸侯和官員聽政都是面向南面而坐。所以這里孔子是說可以讓冉雍去從政做官治理國家。在《先進》篇里,孔子將冉雍列在他的第一等學科“德行”之內(nèi),認為他已經(jīng)具備為官的基本條件。這是孔子實行他的“學而優(yōu)則仕”這一教育方針的典型事例。
【原文】
6·2 仲弓問子桑伯子①。子曰:“可也,簡②。”仲弓曰:“居敬③而行簡④,以臨⑤其民,不亦可乎?居簡而行簡,無乃⑥大⑦簡乎?”子曰:“雍之言然。”
【注釋】
①桑伯子:人名,此人生平不可考。
②簡:簡要,不煩瑣。
③居敬:為人嚴肅認真,依禮嚴格要求自己。
④行簡:指推行政事簡而不繁。
⑤臨:面臨、面對。此處有“治理”的意思。
⑥無乃:豈不是。
⑦大:同“太”。
【譯文】
仲弓問孔子:子桑伯子這個人怎么樣??鬃诱f:“此人還可以,辦事簡要而不煩瑣。”仲弓說:“居心恭敬嚴肅而行事簡要,像這樣來治理百姓,不是也可以嗎?(但是)自己馬馬虎虎,又以簡要的方法辦事,這豈不是太簡單了嗎?”孔子說:“冉雍,這話你說得對。”
【評析】
孔子方張辦事簡明扼要,不煩瑣,不拖拉,果斷利落。不過,任何事情都不可太過分。如果在辦事時,一味追求簡要,卻馬馬虎虎,就有些不夠妥當了。所以,孔子聽完仲弓的話以后,認為仲弓說得很有道理。
【原文】
6·3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①,不貳過②,不幸短命死矣③。今也則亡④,未聞好學者也。”
【注釋】
①不遷怒:不把對此人的怒氣發(fā)泄到彼人身上。
②不貳過:“貳”是重復、一再的意思。這是說不犯同樣的錯誤。
③短命死矣:顏回死時年僅31歲。
④亡:同“無”。
【譯文】
魯哀公問孔子:“你的學生中誰是最好學的呢?”孔子回答說:“有一個叫顏回的學生好學,他從不遷怒于別人,也從不重犯同樣的過錯。不幸短命死了。現(xiàn)在沒有那樣的人了,沒有聽說誰是好學的。”
【評析】
這里,孔子極為稱贊他的得意門生顏回,認為他好學上進,自顏回死后,已經(jīng)沒有如此好學的人了。在孔子對顏回的評價中,他特別談到不遷怒、不貳過這兩點,也從中可以看出孔子教育學生,重在培養(yǎng)他們的道德情操。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
【原文】
6·4 子華①使于齊,冉子②為其母請粟③。子曰:“與之釜④。”請益。曰:“與之庾⑤。”冉子與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⑥急不濟富。”
【注釋】
①子華:姓公西名赤,字子華,孔子的學生,比孔子小42歲。
②冉子:冉有,在《論語》書中被孔子弟子稱為“子”的只有四五個人,冉有即其中之一。
③粟:在古文中,粟與米連用時,粟指帶殼的谷粒,去殼以后叫做米;粟字單用時,就是指米了。
④釜:音fǔ,古代量名,一釜約等于六斗
⑤庾:音yǔ,古代量名,一庾等于二斗
⑥周:周濟、救濟。
【譯文】
子華出使齊國,冉求替他的母親向孔子請求補助一些谷米??鬃诱f:“給他六斗
【評析】
孔子主張“君子周急不濟富”,這是從儒家“仁愛”思想出發(fā)的??鬃拥?/font>“愛人”學說,并不是狹隘的愛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而帶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他又認為,周濟的只是窮人而不是富人,應(yīng)當“雪中送炭”,而不是“錦上添花”。這種思想符合于人道主義。
【原文】
6·5 原思①為之宰②,與之粟九百③,辭。子曰:“毋,以與爾鄰里鄉(xiāng)黨④乎!”
【注釋】
①原思:姓原名憲,字子思,魯國人??鬃拥膶W生,生于公元前515年。孔子在魯國任司法官的時候,原思曾做他家的總管。
②宰:家宰,管家。
③九百:沒有說明單位是什么。
④鄰里鄉(xiāng)黨:相傳古代以五家為鄰,25家為里,12500家為鄉(xiāng),500家為黨。此處指原思的同鄉(xiāng),或家鄉(xiāng)周圍的百姓。
【譯文】
原思給孔子家當總管,孔子給他俸米九百,原思推辭不要。孔子說:“不要推辭。(如果有多的,)給你的鄉(xiāng)親們吧。”
【評析】
以“仁愛”之心待人,這是儒家的傳統(tǒng)??鬃犹岢軡毨д?,是極富同情心的做法。這與上一章的內(nèi)容可以聯(lián)系起來思考。
【原文】
6·6 子謂仲弓,曰:“犁牛①為之骍且角②。雖欲勿用③,山川④棒舍諸⑤?”
【注釋】
①犁牛:即耕牛。古代祭祀用的牛不能以耕農(nóng)代替,系紅毛長角,單獨飼養(yǎng)的。
②骍且角:骍:音xīn,紅色。祭祀用的牛,毛色為紅,角長得端正。
③用:用于祭祀。
④山川:山川之神。此喻上層統(tǒng)治者。
⑤其舍諸:其,有“怎么會”的意思。舍,舍棄。諸,“之于”二字的合音。
【譯文】
孔子在評論仲弓的時候說:“耕牛產(chǎn)下的牛犢長著紅色的毛,角也長得整齊端正,人們雖想不用它做祭品,但山川之神難道會舍棄它嗎?”
【評析】
孔子認為,人的出身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在于自己應(yīng)有高尚的道德和突出的才干。只要具備了這樣的條件,就會受到重用。這從另一方面也說明,作為統(tǒng)治者來講,選拔重用人才,不能只看出身而拋棄賢才,反映了舉賢才的思想和反對任人唯親的主張。
【原文】
6·7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①不違仁,其余則日月②至焉而已矣。”
【注釋】
①三月:指較長的時間。
②日月:指較短的時間。
【譯文】
孔子說:“顏回這個人,他的心可以在長時間內(nèi)不離開仁德,其余的學生則只能在短時間內(nèi)做到仁而已。”
【評析】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