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畫派 :大風(fēng)堂畫派 《張大千》
愚雅軒祝朋友們?nèi)倚腋0部?div style="height:15px;">
中國近代畫派 :大風(fēng)堂畫派 《張大千》
張大千先生
張大千 寶島長春圖.
張大千 寶島長春圖
1981年7月,張大千先生應(yīng)臺灣“國立歷史博物館”之邀,在該館二樓“國家畫廊”為《寶島長春圖》長卷作開筆式,文藝界及新聞界多人前來觀禮?!秾殟u長春圖》是由張大千開第一筆,若干畫家共同努力完成的。此卷高約2 尺,長達(dá)215 尺,全圖從構(gòu)思、構(gòu)圖到繪制、完成,張大千都參與其中。畫卷從基隆北海岸野柳、金山的海浪山水開始,經(jīng)云蒸霞蔚的大霸尖山、山氣氤氳的奇萊山和橫貫公路,到梨山和太魯閣,寶島秀麗的風(fēng)光盡收眼底,頗為壯觀。
張大千 寶島長春圖.(1—8)
張大千 寶島長春圖.(1—8)
張大千《春枝棲禽》.
1935年創(chuàng)作荷花圖.畫作一
畫作一
(1935年作)的尺寸為:179×66cm。畫作上的鈐印為:“張爰(白文)大千(朱文)”。畫作上的款識為:“孤鸞室乙亥十月寫此供奉,張爰。”
畫作為1935年(農(nóng)歷乙亥年)十月,其歲時為謝玉岑先生所作,畫上題有“孤鸞室”三字,“孤鸞”是謝先生中年后常用的齋名。
畫作中有藏于荷葉間的白荷花數(shù)朵。大千先生曾說有詩詠白荷花曰:“人品誰如花浩蕩,文心可比藕玲瓏。”意思是說若有人其人品、人格有如荷花那么“浩蕩”,那么其文、其畫之心,定即可比蓮、藕那么錦繡玲瓏。張大千先生的題為“孤鸞室”的《張大千荷花圖》,畫中主要的兩柄如傘之荷,通天徹地,荷梗剛勁又婀娜,其姿其態(tài)優(yōu)美無比,正如高鳳翰詩中說的“五尺長”,但這種感覺又何止“五尺長”,簡直是石濤詩中那“十丈不勝花”。是荷,卻更是蓮,比蓮更美,更生動。那荷葉的畫法,實(shí)可說不知是怎么畫的,是極為隨意的“破筆”卻很是和諧,很是統(tǒng)一;是墨,是色,是從心所欲的揮灑,是天真爛漫的潑墨,反而更顯變化之無窮無盡。他一次與弟子糜耕云談話時說:“中國畫重在筆墨,而荷花是用筆用墨的基本功。畫荷,最易也是最難,易者是容易入手,難者是難得神韻。畫荷主要在于畫荷葉及荷梗?!碑嬜髑『谜f明了他自己的旨意,所以他創(chuàng)作了“十丈”的“不勝花”。畫家作畫是不能盲目的,必須有自己的“主見”,必須要“立意”,必須要“胸有成竹”,必須要“意在筆先”。只有這樣,畫中的“筆和墨”才會生動,才能達(dá)意,才能至筆飛墨舞之神效。畫作中兩柄如傘之荷確是“花如今隸莖如篆,葉是分書草草書”。荷干都是兩筆完成:一筆從上至下,另一筆從下至上,兩筆自然接榫。荷心看上去宛如矗立水中央一般。兩柄如傘之荷下,有“才露尖尖角”的小荷,有始展的小荷,有漸長的小荷。三小荷姿豐態(tài)動,筆墨各異,富有變化。水紋寥寥,水草疏密,行筆疾勁,為他人所難模仿。特別是畫面最前面那水紋中的一筆淡墨,似小草,卻又更似水中之影。似,又不似;不似,又極似“影”。妙,真是妙筆生花、妙筆畫草、妙筆畫“影”。這一筆勝似多筆。
畫作在用筆、用墨、用色、用水、布局諸方面均極佳,堪為神逸之作。畫中一巨石,是實(shí),而畫中卻施以清淡輕靈之筆,真可謂真可謂輕描淡寫描頑石,實(shí)為一奇。絕近處以濃墨為主、干濕濃淡變化豐富的破筆畫荷葉,既間以同前一荷花的抑揚(yáng)有致的白荷花,隨襯以淡墨荷葉……石頂部又畫數(shù)片花與葉,淡淡的,筆墨生動?;ㄗ魅綦[若現(xiàn)狀,宛如含羞少女,嬌憨可愛。在墨色方面,自近而遠(yuǎn),由濃至淡,濃淡相間,臻于化境。在布局上,以實(shí)為虛,畫石一大塊卻施之于白,計(jì)白當(dāng)黑。此畫取石濤之氣,取八大之“毅”。難怪乎徐悲鴻說:張大千的荷花為國人臉上增色。
張大千1976年作荷花圖. 畫作二
畫作二
(1976年作)的尺寸為:93×173cm。畫作上的鈐印為:“千千千、大千父、得心應(yīng)手、一只眼、乞食人間尚未歸”。畫作上的款識為:“江水秋彌潔,瀠洄玉有文。芙蓉向風(fēng)合,花影自繽紛。六十四年嘉平月環(huán)蓽廠寫,爰翁?!?div style="height:15px;">
畫作令人印象深刻之處,是構(gòu)圖的飽滿:前景三叢蓬勃展開的荷葉,以濃墨潑寫,呈斜三角形,幾乎占據(jù)了畫面的三分之二空間,左下的一叢向下、向左,中間的一叢向上,分別逸出畫面,將空間拓展至畫外;后景田田的荷葉,以淡墨寫出,迷離朦朧,連成一片,烘托出前景幾叢荷葉的縱橫氣勢。穿插在荷葉間的,是點(diǎn)點(diǎn)粉荷。花分兩組:處在畫面中央偏左位置的,是一朵盛開的荷花,掩映在荷葉間,被周圍密生的荷葉緊緊圍護(hù)著;與這朵荷花遙遙呼應(yīng)的是畫面右側(cè)的另一組荷花,含苞待放、怒放、將殘的三朵荷花,雖情態(tài)不一,卻顧盼相應(yīng),正喻示著花的一生。兩叢荷花形成的三角形,與前景荷葉犬牙相錯,加之圓渾勁挺的荷莖,支撐其作品的結(jié)構(gòu)。
作品巨大的尺幅,正發(fā)揮了大千豪放的筆勢,在整體氛圍的渲染上,顯示出其熟練老到。以花青罩染荷葉,粉紅淺抹荷花,朱紅間黃點(diǎn)出花蕊,渲染出秋日荷塘的氤氳。題識“江水秋彌潔,瀠洄玉有文。芙蓉向風(fēng)合,花影自繽紛”,可謂畫龍點(diǎn)睛![4]畫作作于1976年元月的環(huán)蓽庵。
人所共知,大千畫荷,早年學(xué)八大。其實(shí),石濤花卉對他的影響,尤其是淺絳法的花卉,或許更深,他曾謂:“清湘花卉蔬果尤雋永有致,不落白陽、青藤窠臼……先施水墨,后籠淺絳,蓋亦山水法也?!睆埓笄У脑S多花卉畫,特別是畫荷,皆是運(yùn)用石濤這種先用水墨,再罩花青、赭石的方法。傅申教授在《大千與石濤》一文中,更詳細(xì)地指出:“大千的墨荷……實(shí)際上是兼采八大的荷葉與石濤的荷花。從八大得氣,自石濤取韻,因此而能自成一家的。不識此秘,對大千的畫荷,終只得其皮相而已?!?div style="height:15px;">
張大千荷花圖. 畫作三
畫作三
(作畫年代不詳)的尺寸為:120×62cm。
整幅畫,構(gòu)圖飽滿,疏密有致,用筆豪放大氣,格調(diào)清新典雅,仿佛預(yù)示著一個新生命的誕生,具有一股強(qiáng)勁的蓬勃向上之勢。只見兩片卓然飄逸的巨型荷葉,在晨風(fēng)的吹拂下,傲然地隨風(fēng)舒展著筋骨,而荷葉疏影中一朵高雅潔白的荷花已悄然綻放;兩枝白嫩無瑕的荷花騰空而出,花蕾中正孕育著靈動鮮活的生命,含苞待放。那種超凡脫俗、生機(jī)盎然、蒸蒸日上的美麗與意蘊(yùn),令人浮想聯(lián)翩,回味無窮。尤其是其純熟的功底與老辣的技法,于渾樸中見清秀,于灑脫中含縝密,于酣暢中寓意蘊(yùn),令人稱道折服。其用筆魯樸疏狂,持搏雪傲霜之氣;架構(gòu)自然忘形,汲天地靈氣之精;潑墨淳厚飄逸,擁瀟灑儒雅之神,讓人嘆為觀止。
張大千的荷花圖
《張大千荷花圖》是由中國著名山水畫大師——張大千所作。張大千愛荷,一生畫荷無數(shù),他以“君子之風(fēng),其清穆如”喻荷,盛贊其高潔。每當(dāng)花開時節(jié),大千都要四處賞花、寫生,在居住的庭園內(nèi),通常要開辟池塘,遍植荷花,即便在環(huán)境稍局促的摩耶精舍,他仍用幾只大缸養(yǎng)滿荷花。其代表作品有1935年創(chuàng)作、1976年創(chuàng)作以及作畫年代不詳?shù)娜苫▓D。
華山云海圖.
《華山云海》這幅山水畫是由中國著名山水畫家張大千先生創(chuàng)作,該幅山水畫作品圖也是畫家作品當(dāng)中出類撥萃的的精品之一,描繪了華山旭日東升的云海。
《華山云?!愤@幅作品作品尺寸為77.0*38.0cm
圖上鈐?。捍箫L(fēng)堂、張爰私印、蜀客。
作者落下款識:到此欲驕日月,回頭又失蓬萊。秋風(fēng)吹出并蓮開,何處長安塵蓋。雪下玉龍游戲,月中青女徘徊。眼前憶著錦江來,今古紛紜玉壘。西江月。蜀人張爰。
刊載:《佳士得香港1999年春季拍賣會圖錄》,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1999年4月。
作品欣賞
華山也是張大千經(jīng)常描繪的一個重要對象。是圖繪華山旭日東升的云海,采用梁張僧繇的金碧技法,以白粉敷染出云海,如銀練飄溢,遠(yuǎn)山以褐紅色逐層退去,頗為壯美。
華山云海圖.
廬山圖.
【名稱】廬山圖【類別】國畫P·山水【年代】近代【作者】張大千
【規(guī)格】長卷,10.8米長,1.8米寬【館藏】臺北私人藏
創(chuàng)作背景
1981年初夏,旅日友人李海天請張大千為其日本橫濱新建的高級觀光旅社畫一巨幅掛壁。當(dāng)時大千年已八十有三,疾病纏身,尤其是糖尿病引發(fā)目疾,視力衰退,然而經(jīng)過深思熟慮,大千慨然應(yīng)諾,并決定以從未去過、然而情結(jié)胸懷的廬山為題。
這是一幅10.8米長、1.8米寬的巨構(gòu)。為此,大千將其臺北摩耶精舍的畫室與隔壁房間打通,專門制作了一張?zhí)卮蟮漠嫲?,將一塊整絹鋪于上。7月7日舉行開筆典禮,來賓有張群、張學(xué)良夫婦等9人。先將畫絹全部打濕,只見大千抓起一支有如拖把的大筆,站到一只矮凳上,把筆頭往墨盆里一撓一滾,然后雙手提起大筆往畫布上大拖大拉。接著,大千把長袍袖口一卷,端起一只盛滿青綠顏料的瓷缽,在絹的另一部分小心翼翼地連潑帶灑,然后又拿起排筆,一面引導(dǎo)青綠顏料的漫延,一面又將排筆沾上顏料點(diǎn)點(diǎn)染染。忙了幾個小時,在場的人依然看不出眉目,但是大千卻從容不迫,顯得早已成竹在胸。這張畫工程浩大,整整畫了一年半,期間大千數(shù)次心臟病發(fā)作暈倒送院急診,稍康復(fù)就又讓助手抬上畫案,真所謂“嘔心瀝血”。
因?yàn)槎ㄓ?983年1月在臺北歷史博物館展出,所以雖未完全竣筆,大千只得先將畫送付裝裱,準(zhǔn)備展出后再行潤飾,但是沒有想到3月8日大千在伏案題書時溘然逝世,終究沒能完成和落款。至今我們看《廬山圖》,其左上角尚有僅用淡墨勾勒,未及皴擦點(diǎn)染之處,但這已無損于整幅畫的輝煌。近百年來,在繼承傳統(tǒng)、開辟時代新風(fēng)的眾多畫家中,張大千(1899年-1983年)無疑是極具代表性的一代大師。
畫作賞析
展開畫幅,氣勢雄偉,攝人心魄:下部古木森然,郁郁蔥蔥,上部峰嶺疊嶂,逶迤起伏,變幻無常。山中屋宇、樓閣、小橋、茅亭星羅棋布,若隱若現(xiàn),正中則是一瀑飛瀉,紫煙繚繞,左上角浩浩淼淼,似見彼岸,應(yīng)該是長江吧。雖說用的是大千晚年獨(dú)創(chuàng)的潑墨潑彩法,但與常見的不盡相同。畫面上群山叢樹還是實(shí)筆多,勾勒精到、皴擦厚實(shí)、點(diǎn)染凝重,與潑墨潑彩形成的云霧虛幻相映襯,更顯得蒼蒼莽莽,瑰麗絢爛。大千在畫上自題詩云:“從君側(cè)看與橫看,疊壑層巒杳靄間。仿佛坡仙開笑口,汝真胸次有廬山。遠(yuǎn)公已過無蓮社,陶令肩輿去不還。待洗瘴煙橫霧盡,過溪高坐峨嵋山?!边@也就解開了何以大千一生沒有去過廬山,卻將廬山選作可能成為自己絕筆的題材,原來廬山之美,早在大千胸中醞釀,聚天地之精華,集江山之瑰麗,這就是畫家意中的廬山,也即畫家心中的祖國河山。
大千先生作此畫時,身體狀況很差,常住醫(yī)院冶療,時畫時輟,而且由于畫面太大,還得整個人被抬上畫桌趴著畫,極為吃力。甚至有時心臟不適,吃藥休息后,仍繼續(xù)搏命作畫。后來由于博物館要求在1983年將此畫及其近作聯(lián)合展出,于是大千先生作了最后一次趕工,只題了兩首詩而沒有署款。博物館展畢歸還之后,大千原擬在身體狀況許可下,作進(jìn)一步的潤色修飾。可惜他在一九八三一年三月八日進(jìn)醫(yī)院,于四月二日去世,終究沒能完成和落款。
蘇花攬勝圖.
【名稱】張大千畫蘇花攬勝圖卷【類別】中國名畫 【年代】近代
【文物原屬】故宮舊藏【文物現(xiàn)狀】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簡介】圖卷,紙本,縱:35.5公分,橫:286.5公分。
張大千(西元一八九九-一九八三年)是老老少少都知名的國畫家,本名張爰,別號大千居士,四川內(nèi)江人。平日喜好游歷名山大川,涵養(yǎng)心胸,作起畫來意境開?,大有氣魄。不過,張大千可不是游山玩水就會畫畫的,他從臨摹古人書畫起步,工筆、寫意全都學(xué),山水、人物、花卉樣樣來,終于在傳統(tǒng)繪畫筆墨的基礎(chǔ)上,開辟潑墨潑彩新格局。有人說他是天才,他摸著大胡子一口否認(rèn),說自己百分之九十九都靠努力。
這幅畫是他讀了好朋友的詩文「蘇花行」之後,趕在下雨天游覽蘇花公路,事後再提筆畫成的。水墨控制得很好,把當(dāng)時蒙蒙雨景的氣氛表達(dá)出來了。張大千還在畫上題字,贊嘆蘇花景致可稱為世界第一奇境。
張大千 作品 《四時花木四屏》.
張大千 作品 《四時花木四屏》 --- 這是張大千傳世花鳥作品中難得的精品佳構(gòu)。大千先生把山石、松樹、荷花、竹子、蘭花、菊花、梅花等四時花木匯集在一起,遠(yuǎn)近扶疏、參差掩映,畫面上景物舒展自如,充分展示了他在傳移模寫與位置經(jīng)營方面的非凡筆墨技巧和繪畫能力。
張大千《長江萬里圖》手卷.
【名稱】: 長江萬里圖 【作者】: 張大千 【創(chuàng)作時間】: 1968年
【尺寸】: 約50*2000cm 【材料】: 絹本,設(shè)色
【現(xiàn)收藏】: 中國臺北歷史博物館
創(chuàng)作背景
南宋的夏圭曾畫過《長江萬里圖》長卷,原作已失落,有不少摹本流傳。自古以來,長江就是令繪畫家們激動不已的題材,張大千多年旅居海外,愈到晚年,思鄉(xiāng)愈切。祖國的山山水水因此經(jīng)常在他的畫中出現(xiàn),他就通過自己的畫“臥游”祖國山河,聊解鄉(xiāng)愁。 《長江萬里圖》就是產(chǎn)生于這樣的心情下。
張大千《長江萬里圖》手卷
60 歲前后,張大千開始探索潑墨山水的畫法,開始了“衰年變法”。張大千的“潑墨法”是中國水墨畫發(fā)展的結(jié)果,這點(diǎn)從他的這幅《長江萬里圖》中就能看出。
該畫作于一九六八年,張大千時年七十歲,當(dāng)時正移居巴西。長江是亞洲的第一大河,是中國人的“母親河”,華夏文明的發(fā)祥地之一。長江連綿數(shù)千里,橫貫中華大地。張大千是四川人,在他的這幅長卷中,他以四川省為起筆,開卷是都江堰的鐵索橋,接著,長江奔流而下,越三峽,過江陵,納百川,最后投入大海的懷抱。
作品賞析
此長卷近二十米,畫面布局宏大,氣脈流貫,繁復(fù)變化卻又渾然天成,顯示了畫家深厚的功力,也表現(xiàn)了畫家氣吞山河的胸懷與氣度。在技法上,這是—幅潑墨潑彩畫、他既采用了傳統(tǒng)山水畫的破墨、積墨、潑墨等技法,義融匯了西方繪畫的潑彩法,形成了“潑寫兼施、色墨交融”的風(fēng)格,這也正是張大千晚年的主要畫風(fēng),具有強(qiáng)烈的個性,豪邁奔放、雄渾蒼茫,展卷之下,萬流奔騰,千巖聳峙,其壯麗令人嘆為觀止。
張大千《黃菊》
張大千《米顛拜石圖》.
張大千《西陵煙雨》.
張大千作品《黃山九龍瀑》.
張大千作品《黃山九龍瀑》
大千先生29歲那年(1927年),曾與二兄善孖帶領(lǐng)門人及子侄,初游黃山。四年后大千第二次去黃山,攜帶當(dāng)時尚未普及的相機(jī)和笨重的玻璃底片,拍了叁百多張照片。
大千先生此畫以巨松為近景,采用石濤的技法。而全幅山巖上的松樹,由大而小從近處推向遠(yuǎn)方,突顯空間的距離感,顯示他了解西洋定點(diǎn)消逝法的透視觀念。為了突顯山石削立陡峭和崚嶒堅(jiān)挺的質(zhì)感,他用側(cè)筆直皴或斧劈法。
從全幅充塞密實(shí)的山巖布局來看,大千巧妙地運(yùn)云氣為呼吸,通瀑布為血脈,又在右上方的圓峰處留白,以突出建在巨巖峭壁上的二亭與奇松。在設(shè)色方面,除了花青和赭石的淺絳以外,又在適當(dāng)?shù)纳綆r上敷以較薄的石青、石綠,使得全畫輝映著色調(diào)清俊明快的美感。
而他在題語中,暢論黃山派各大家的風(fēng)格:“漸江得其骨,石濤得其情,瞿山得其變,近人昌言黃山畫史,遂有黃山派,然皆不出此叁家戶庭也?!?div style="height:15px;">
其實(shí)是暗指他此畫已兼得黃山的骨與變,而又不失其情,反映出他兼學(xué)叁家的總成就。比較此一時期大千其他的黃山圖,這一幅顯然是比較嚴(yán)謹(jǐn)?shù)慕?jīng)意之作,因?yàn)檫@是他為一位至友“漢卿先生”所繪。“漢卿”是張學(xué)良先生的表字,大千一生對他贈畫不斷,交情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