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南北朝時期興建寺廟成風。據(jù)《洛陽伽藍記》記載,北魏都城洛陽內(nèi)外有一千多座寺廟。到了唐朝杜牧《江南春》詠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可見地處南方寺廟也不少。佛教和寺廟從印度東傳之后,逐步與中國的文化相融合,在建筑格局上表現(xiàn)出很深的陰陽宇宙觀和崇尚對稱、秩序、穩(wěn)定的審美心理。這些寺廟建筑記載了中國社會文化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shù)價值。
● 早期寺院的布局
早期的寺院一般以塔為中心,其他殿閣分布在其前后左右,形成一個方形的庭院。
● 過渡時期的寺院布局
在唐代后期寺院布局在悄悄的發(fā)生著變化,塔已經(jīng)不是中心建筑,殿閣升到了主體地位。
● 晚期寺院的布局
宋代之后的寺院布局逐漸趨于成熟,寺院建筑以殿閣為主,如果高僧圓寂后需要建塔供奉的,則另建塔院。而這樣的藝術(shù)格局使中國寺院既有典雅莊重的廟堂氣氛,又極富自然情趣,且意境深遠。
那么這些流傳下來的寺院各殿是如何布局?
一入寺院,便是三門殿,也稱“山門”。寺廟一般多建于山上,所以寺院的外門叫“山門”。又稱“三門”,一般由并列的三扇門組成,中間一扇大門,兩旁兩扇小門,分別象征空門、無相門、無作門。許多寺院將山門建成殿堂式,至少中間那座大門蓋成殿堂式,叫“山門殿”。殿內(nèi)塑有兩尊金剛力士像,形貌雄偉,怒目相向,手持金剛杵以鎮(zhèn)懾妖魔鬼怪。
天王殿
大雄寶殿
此外,寺廟常見的還有碑林、塔林、藏經(jīng)樓等等建筑。
聯(lián)系客服